查看原文
其他

246年前的今天,有个人决定冒雪去泰山看日出

商伟 给孩子
2024-10-11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千家万户都在为欢度除夕做准备。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春节,除夕是一定要在家与家人团聚的。然而,在246年前的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的腊月二十九,有个人却特立独行地选择了远离京城,冒着大雪去登泰山观日出,并且留下了一篇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这个人,就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


桐城派论文讲究趣旨“雅洁”,姚鼐的这篇古文就是“雅洁”的标本,全文不足五百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壮丽雄浑的泰山雪景图,让我们领略了泰山那超越万象之上的崇高肃穆。


商伟先生在编注《给孩子的古文》时,选入了《登泰山记》一文,并且做了精彩的解读讲析。作为经典,这篇文章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亦有收录。孩子们可以将商伟先生的赏读与课堂上的商读对照阅读,看看能读出怎样的不同? 

张仃 《泰山胜境图》


登泰山记

商伟

(摘自《给孩子的古文》)

(受篇幅所限,书中注释在此从略)





商伟

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师从袁行霈先生攻读古代文学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兼任林庚先生的助手;1988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师从韩南,主攻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同时师从宇文所安继续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


姚鼐(1731—1815),字姫传,号惜抱,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曾纂辑《古文辞类纂》,为古文的发展确认正宗文统,影响深远,也成为后人学习古文的范本。


泰山自古为天子祭天的所在,也是著名的登览胜地。姚鼐的这篇游记描述了他与泰山知府朱孝纯于一七七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冒雪同登泰山的经历。


他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泰山冬季的奇崛风景,尤其是夕照和日出,写得清晰如画,历历在目。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他沿石阶而上,抬头初见峰巅负载着耀眼的白雪,在那一刻有如明亮的烛光,点燃了南天一角。


白雪与蜡烛,原本一冷一热,并且水火不容,但作者却在峰顶闪耀的雪色中看到了擎天而立的烛光,真是出人预料,独具慧眼。


精彩的比喻不是生造出来的,而是来自意外的发现:不经意中,从两个毫不相干、甚至性质相反的事物之间,看到了相似点。它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仿佛在那一剎那重新认识了世界。

张仃《泰山朝阳图》

(顺时针旋转查看大图)


桐城派论文讲究趣旨“雅洁”,姚鼐的这篇古文就是“雅洁”的标本。它章法谨严,文字简练,多用短句,甚至三两个字就形成一个句顿,偶尔与长句穿插搭配。骈偶对仗在古典诗文中原本寻常可见。汉字的特征,外加诗赋的训练,使得文人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就带出了骈偶句。


而姚鼐却不同,他在行文当中尽量避免骈偶化,甚至通篇找不到一处对仗句。这正是古文家刻意排斥骈文的结果,做起来并不容易。当然,做得恰到好处,可以给文章带来古雅的风味;要是做过了头,就变成了局促枯槁。


姚鼐作文还十分注重声音节奏的表现力。文章的开头写道:“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这些短句,再加上密集地使用一系列动词,造成了急促的节奏与运动感,也传达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游记依时间顺序一路写来,从一开始的匆忙急切,历尽艰辛,写到如梦似幻的沿途风光,直到泰山极顶看日出,可以说终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但作者并没有结束在这个辉煌的瞬间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四周的雪景。乍看上去,这有些违背常理,谁不希望把文章完成在一个高潮上呢?但这篇文章的结尾却独具匠心,别开生面。


回观登临日观峰的来路,鸟兽匿迹,瀑布停流,唯有松林和苍黑色的山石与白雪相映衬。姚鼐笔下的泰山雪景三多、三少、三无: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这一段读下来,就如同在观赏一座天然雕塑或一幅黑白照片,所有多余的事物、色彩和形状,全被白雪覆盖或抹掉了。这里用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你看他不只是描写眼前之景,还逐一指点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包括瀑布、鸟兽、杂树和土,还有柔和的圆形轮廓。它们从画面上消失了、隐去了,或难得一见,或所剩无几。留下的部分构成了山的核心和本质。


而姚鼐的风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段文字就像他笔下的雪景那样干净洗练:不仅偏好短句,还删繁就简,不加修饰,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词和副词,是不折不扣的极简派作风。


读到这里,泰山风光已经从华彩绚烂变成了黑白明暗,由瞬息万变而归于万籁俱寂,连时间都仿佛停滞不动了。笼罩在天地之间的,是纯粹的静穆,过滤掉任何声响,平息了一切骚动。


以此终篇,作者总算没有辜负这一次雪中泰山之旅。他一路写雪,从京城写起,又从山下一直写到了山上,而写雪是为了写山。日观峰的雪景奇观,终于让他领略了泰山超乎万象之上的崇高肃穆,而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也自不待言了。


前人称赞一篇诗文的结尾写得好,经常会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经历了奔波跋涉,也目睹了绚丽辉煌,姚鼐的泰山之行最终就结束在那群峰之巅的无边空寂与旷古宁静之中。


我记得有一位诗人,也曾经这样写过:“一切的峰顶,沉静。”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受篇幅所限,书中注释在此从略)



推荐阅读




《给孩子的古文》

商伟 编选

活字文化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9年4月


一部好的古文选,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


知名学者商伟主编的《给孩子的古文》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文八十篇,内容既有诸子百家之言,如《老子》《庄子》等篇章,也有史传篇目;既有脍炙人口的唐宋八大家散文,也有历代学者名家的精彩论断。书中古文言简意丰,有古人充满哲理的对话记录、朋友间寄思怀远的感情抒发,有古代名家对历史、人生、艺术的思考感悟,还有长辈的谆谆教诲,篇幅长短不一,读来朗朗上口,有助于从小培养古典文学素养。编者更添加了细致的导读和注释,既展现出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也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选本内容不仅适合孩子们课外阅读,也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共享阅读的喜悦和交谈的快乐,帮助孩子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读古文?
应付“无节操”考题只是小目标,学古文是要成为更好的现代人

读古文,你敢让孩子做“小白鼠”吗?

清华大学教授建言“传统文化进教材”:回归而不复古

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管用多了?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