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这只是北京四中的一门选修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四中语文 Author 卢君彦
北京四中这所名满京城的百年老校,一直笼罩着神秘的光环:强大的师资,比大学还丰富的社团,高不可攀的升学率,牛光闪闪的校友,还有丰富而高质量的选修课……对外人来说,任何一项都值得仰望。
今天,一位昔日的四中同学卢君彦(现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要带我们领略四中的一门选修课:“《红楼梦》文本细读课”。
《红楼梦》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之一,也被列入了高考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读红楼是中学生应当完成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之一。但是这部经典人物众多,谱系庞杂,虽然各种角度的解读众多,但能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并不多。为了带领中学生亲近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提升核心素养,促进精神成长,北京四中的于鸿雁、白楠茁两位老师联袂推出了这门“《红楼梦》文本细读课”。
于鸿雁,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北京市骨干教师。
白楠茁,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学校年级组长,西城区骨干教师。
一门别开生面的课程,可以带给学生什么?多年之后,又能沉淀下什么?
共你们,细读红楼
○
卢君彦
(北京四中2019届人文班学生,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高二那年的夏天,在于鸿雁、白楠茁等老师的古文选修课上,老师们讲到《闲情偶记·芙蕖》,其中有一句“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让多数同学颇感费解。
老师们补充介绍了李渔的“四命”,然后说道:“大家也去想一想,自己有‘命’吗?你的‘命’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着很多遍阅读经历的红楼迷,我几乎是要将“红楼梦”这三个字脱口而出的,可犹豫片刻又吞了回去。
这一方面是因为彼时我恰好在打磨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长时间用解剖刀似的眼光审视这部名著,欣赏之意已少了大半;另一方面,我见识过了两个比我爱《红楼梦》爱得更用心的人,她们在这本书上付出的心血之多、对这本书的探索之深,让我意识到我还远不能将《红楼梦》称为自己的“命”。
而这两位,就是开设了另一门选修课“《红楼梦》文本细读”的于鸿雁和白楠茁老师。
《细读〈红楼梦〉》 : 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内页
插画:郑琹语
壹
毕业后再回四中,已经过了立冬。凛冽的寒风催促仅剩的几片叶子瑟瑟辞柯,落在连廊正中。尽管满目是冬的寂寥,可是站在连廊前的我,仍能透过这一切,看到高一的暮春。
那日的选修课时间,偌大的校园寂静无声,只有我们这些上“《红楼梦》文本细读”选修课的同学,走出教室,任选自己最爱的校园一隅,任读自己最爱的红楼章节。我在连廊的长凳上坐下,倚着一根柱子,随手翻开一页。明朗的阳光洒下温热,和煦的微风卷拂过页边,静谧旖旎的春光里,洋溢着脉脉的温情。恍惚间,自己就像第三十六回绛芸轩里绣鸳鸯的宝钗,对眼前的一切加以最小心的珍惜,希求着这一瞬成为不逝的永恒。
低头垂眸,随手翻到的一页上方,这一回的回目名映入眼帘——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霎时间,一股热潮涌上心头——所谓“缘分”,即是如此吧,未经意翻开的章回,正是此刻心中的所念。那一刻,这本书、这条长廊、这座校园仿佛都属于我,而我也仿佛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它们。这一幕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以至于我十分地确信,不仅是今年冬天,即使是很多年以后,我回到四中的长廊,也一定会想起坐在这里读《红楼梦》的那个下午,就像《百年孤独》里的所写的那句经典开篇语,“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红楼课堂 2017/03/10
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浦·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论道,
学生对秩序的忍耐和遵守,来源于教室生活的三大特点:拥挤的人群、评价性的环境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而在这节选修课里,我们跳脱出教室逼仄局限的空间,还依然自主地遵守着课堂的秩序——两位老师为了不打断大家的阅读思绪,并未“监督”分散在校园各处的同学们,但所有同学都自觉而安静地阅读《红楼梦》,伴着温润的春光,陶醉在《红楼》世界中。
我想,这诚然是出于《红楼梦》的魅力、四中校园的魅力,但更重要的在于,两位老师的室内课堂就不是“拥挤、评价性和不平等的”。她们探究着文本中富有深意的细节,带动着关于生命意趣的交流和阐发,每一堂课都具有“求真、向善、尚美”的启迪性,而我们正是在这不断的启迪之下,自发地对《红楼梦》萌生了热爱与赞佩。
这种启迪性的氛围,是这门课的一大魅力,而它的另一大魅力,就在于课堂之美——无论是在春光无限的校园中,抑或是夏日湿热的教室里,无论是品味感人肺腑的深情挚爱,还是条分缕析地理清家族谱系,每堂课都有独特的美,每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
不消说老师们如何将这些精美的内容生动地展开,单是每节课的标题就让人过目不忘:
“红楼记历历几何”
“红楼一梦梦几何”
“胸中纠结浩千万”......
欣赏着这些尽心设计过的文字美,我们怎么能不向往后续的精彩内容呢?
《细读〈红楼梦〉》 : 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内页
插画:郑琹语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将人们对待一个事物的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当下有太多的人对《红楼梦》只抱着实用的态度,像薛蟠一样瞪得“眼睛铃铛一般”,断章摘句地搜索《红楼梦》中的斗争哲学,头头是道地分析“红楼梦与职场”云云;还有一部分红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开展考据探索,视角极其专业,与中学生以及大众读者的需求难以接轨。
而这门选修课则是以“美感”为主导的,两位老师从《红楼梦》的文本出发,最终又落脚到文本本身,带着我们在这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我们体会曹公遣词造句的讲究,欣赏他妙笔之下开出的美妙的花儿;我们走进一颗颗纯粹澄明的青春的心灵,探索高雅的生命之美;也细嗅大观园曲终人散时的那一枕落花香,理解悲剧艺术之别样的凄美......
更可贵的是,我们并未因“美感”的主导而忽视“实用”与“科学”的方面。老师们为我们详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多用借影”“背面敷粉”等文学手法,让我们在日益的语言熏陶中收获文学素养的提升——我至今都不会忘记一位竞赛班的理科直男脱口而出一句“我记得不太真切了”时,老师们欣慰的赞扬。
而且,两位老师引导着我们,让我们在细读时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窥视深刻的主题,领悟了数不尽的终生受用的道理。结合多个场景分析同一个人物,打破了很多人物的标签化形象,让我们意识到人的多面性、复杂性、深刻性、立体性,在人际交往中多了一份包容与理解;对探春审美品位和精神特质的全方位解析,让我意识到生命竟也可以如此饱满充实,心灵竟也可以如此翱翔高蹈,如今在3A(aggressive,ambitious,aspirational)的商学院环境中还能保持一份优雅的人文意趣......
诸如此类的人生真谛还有太多太多,都需要我随着阅历的深入而慢慢体悟。或许有一天,当生命的河流经过某个节点,我会恍然大悟:这多像《红楼梦》中某段的再现,而个中道理,正是当年于老师和白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
《细读〈红楼梦〉》 : 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内页
插画:郑琹语
贰
毕业后回母校,再谈起这门选修课,于老师说:
我们上完一学期的课,自己非常得意,甚至都忘了问问你们,效果怎么样。我不知道对于你这种已经读过很多遍《红楼梦》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收获有什么不同?
我理解她所言的“得意得忘了问学生效果如何”——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永远是全情投入,迫不及待地把研读文本收获的新解倾囊相授。她们陶醉在《红楼》文本中,时而为书中生动热闹的场面忍俊不禁,时而为衰颓没落的家族唉声叹息,引得我们也时而捧腹,时而心寒;
她们也用尽办法让《红楼梦》这个鸿篇巨制的大部头更贴近我们中学生的理解层次——一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兴得不要不要的’”,立刻消除了半文半白的语言障碍;
而引入《小王子》、《千与千寻》等文学或影视作品的比衬,更是加深了我们对主题的理解。
用另一位一起参与听课的老师的话来说,两位老师在讲台上像是表演“二人转”。而正是她们精心的设计、精彩的呈现,才让《红楼梦》真正走入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才让那段共读《红楼》的青春岁月永远熠熠生辉。
我也相信,尽管两位老师在结课时没有问我们效果如何,每个同学都是受益匪浅。一部分人念念不忘的可能是暮春校园里的静读憬悟,一部分人可能对那些探幽穷赜的思维历程记忆犹新。
无论哪般,一学期的课程里,所有同学都能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被击中、点醒,与《红楼梦》产生奇妙的共鸣,最终在这里找到温暖的归属感。
而且,正如每个人读过《红楼梦》的感受都是各异的,每个同学在这门课上的收获也是不同的。就已经读过很多遍《红楼梦》的我而言,收获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颖和“更上一层楼”的开阔,以及些微“枉费我读过这么多遍”的自惭形秽。
很多人说《红楼梦》是一道回甘悠长的珍馐,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我想,若真要具体选出一道佳肴来比拟《红楼梦》,大概唯有红楼美食中的“茄鲞”了吧——“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写作过程极似“茄鲞”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而“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起笔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意蕴,都像是“茄鲞”深藏了茄子本味的味道。
得益于红学的不断发展,世人皆知《红楼梦》的本质是“茄子”,而且是要“十来只鸡来配他”的“茄子”。
我在课前比别人多读过几遍,不过是比别人多知道些“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的细节,隐隐约约咂摸出“香菌,新笋”的味道却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而“《红楼梦》文本细读”选修课,将从“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到“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的整个历程都尽数展开在我们眼前,而且把“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这所有的“食材”都一一介绍给我们,并廓清每一种“食材”被精心加入的原因。
老师们的解读之细致入微、全面详尽,都让在选修课上又一次品味这道文学“茄鲞”的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齿颊互芬”。
如果不曾上这门选修课,《红楼梦》依然是我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但只会是孤独而单薄的。而在四中,在优秀的老师的指引下,和优秀的同学们完成一次共读之旅,关于《红楼梦》的记忆就变得丰富而明亮,因为我们在阅读中也充盈了、点亮了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如今,这部饱含着美好的课堂体验的书出版发行了,一来想到更广大的读者可以加入这一细读之旅,二来想到自己的那些青春记忆获得了载体,我更是“喜得无可不可”了。还有千言万语涌动在心头,便把它凝成一首诗吧,致那段共读《红楼》的青春,和那些共读《红楼》的人儿——
凋伤华林薄雾寒,千红一窟泪阑干。
风裳飘零衣香远,水佩摇逝鬓影残。
局里梦外作痴话,慧性灵心契情缘。
同门觅境幻悲喜,共子执卷捧新言。
相关阅读
《细读〈《红楼梦 〉: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
于鸿雁、白楠茁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
适应新课标课改要求,名校名师撰写,北京四中授课精华,高考名著文本细读。顾之川主编。让青少年找到阅读名著的方法。
🔚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