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进中考,美要怎么学?

给孩子
2024-10-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音乐之友 Author Orpheus

十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全国将在2022年把美育和体育全面纳入中考分数。然而舆论对此的反应却是两极化的,一边是艺术教育行业的欢呼,而在家长圈,艺术与考试、升学挂钩也触发了部分家长恐慌。


为什么以考试的方式促进美育会引发担忧?理想的音乐美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本文转载自“音乐之友”(ID:iMusense)


美育在中国


德国哲学家伊玛努埃尔·康德在哲学著作《洞察力批判》中对于人和美感的关系做了复杂的讨论和阐释。他将“美”描述为一种出自欣赏者自身的纯粹主观的品味和判断,不受任何限制。凡能够靠科学证明是非对错的,都不是真正的审美。

在无形中使人意识到享受的,就是美。

——康德


1792年,启蒙思想推动着整个时代的理性思考。席勒基于康德的美学研究,发表了书信形式论文《审美教育书简》。席勒把“美”看作平衡感性与理性的自由之子,美即宗教的概念由此产生。

真理和美是互属彼此的存在,

真理是智慧的形态,美是丰富的心灵。

——席勒


1907年,蔡元培第一次踏上欧洲,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他在《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中写道:

窃职素有志教育之学……德国就学儿童之数……欧美各国,无能媲者。爰有游学德国之志,曾在胶州、上海等处,预习德语。……职现拟自措资费,前往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


蔡元培称教育为“养成人格之事业”。留德5年,他极为看重美学在教育中的地位。1912年回国任教育总长后,结合席勒所述之美学观念,大推美育,不遗余力。

1922年北大设立音乐传习所,蔡校长亲自担任所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刘天华为导师。传习所管弦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


兴趣:“隐形教育”


在德国延续了几百年的爱乐传统直接影响着一代代的耳濡目染,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体部分,懂得让家里充满艺术氛围是最得天独厚的美感教育


此外欧洲幼儿园里没有年级划分,实行3岁至6岁混龄制,并且为了孩子保持发展的同步,不让大脑过度开发变成“硬盘”,德国法律禁止开设学前班


早期教育被看作建立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基础的时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激发对语言、自然、动手能力、艺术、体育、与人交流的想象力和兴趣是最被重视的,这种方式被德国人称之为“隐形教育”。


欧洲小学的常规上课时间普遍为半天制,有大量课余时间用作发展个人爱好,很多学生会选择去公立的音乐学校学习乐器。


音乐学校(Musikschule)不同于私营教育机构,是由德国政府拨款,面向儿童、年轻人和成人的公共非营利性音乐教育机构。在中小学的音乐基础课程以外,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音乐教育服务。


1952年,12个音乐学校组成的德国音乐学校联盟(vdM)成立,到2000年,州立音乐学校的总数已达到980所。只有取得国家承认的音乐教育学位的教师才有资格任教,而事实上,攻读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难度甚至高于音乐表演专业。同时很多交响乐团、歌剧院、音乐学院的职业音乐家也是音乐学校的兼职教师。

电影《音乐之声》剧照


接触音乐的时间


流媒体时代下,艺术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传播力正在明显下降,重视基础教育的德国人为了解决艺术爱好者的老龄化问题,也在结合音乐教育学与时俱进。他们让交响乐团、歌剧院、音乐学院与社会基础教育建立紧密的联系,定期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定制型演出或讲座。比如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青年音乐会,甚至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精细到4岁、6岁、10岁、14岁。在欧洲哪怕是高中生,下午3点之前也都早早放学了,只要他们愿意,社会提供了足够的文化体育活动供他们利用。


寒暑假方面,虽然中国中小学生拥有的假期并不少于国际平均水准,但假期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奔波在各类补习班之间,甚至有些孩子从小学起都不能都保证充足的睡眠。


如果美育在未来将受到重视,学校和社会必须为学生创造更理想的条件,他们需要有时间置身音乐厅、博物馆或名胜古迹,提倡美育如果仅仅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一切恐怕终将被关入另一个补习班中。

音乐会上的小朋友


以考试的方式促进美育令人担忧


以考试的方式促进美育为何引人担忧?这或许会让人联想到从九十年代起逐步开展的音乐考级。音乐考级始于英国,创办人是权威音乐百科全书《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编写者乔治·格罗夫爵士等人。初衷是根据演奏、乐理、听辩和知识的测试,全方面、进阶式地考验一个人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中国本土化后,用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考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为中小学生普及艺术的目的,但当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尽早取得一张满级证书而不得不急功近利,加之水准欠佳的教育机构泛滥式增长,它离艺术教育的本质也越来越远。很多孩子的学习经历并不美好,在拿到那张纸之后往往他们的乐器也被束之高阁了。


美起来

无论美育考试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

只要相信美育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场考试

那么放轻松,透过优质的作品或资料

打开视野去接近不同门类的艺术

在漫无目的中把欣赏变成一种习惯。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为你打开古典世界的“音乐导师”

向下拉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音乐》

作者:刘雪枫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著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

精选320首西方古典音乐名曲,

由浅入深趣味讲解,

让孩子从聆听到热爱,

送给孩子一幅瑰丽璀璨的古典音乐星图。


李云迪

演奏者的最高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喜欢音乐,每次表演结束大家的掌声都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我达成最高理想的又一步。


和雪枫老师认识了很久,他同样也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实现这个理想。他的《给孩子的音乐》,是把音乐带给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这也是我的心愿。


希望在雪枫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有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可以喜欢上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欣赏音乐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显学,所以找到有术又有经验的人并非易事。雪枫老师无疑是合适的人选。这次他又甘愿为孩子们讲解,这是儿童美育的一个美好机会,这种机会是打开这本书就可以遇见的,至于从这本书中有可能获益匪浅的孩子们,他们因此会与音乐上结下何等美好的缘份,也是不可预见的。

李健

白岩松

音乐,是你能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之一。有了音乐的陪伴,将来的人生之路上,成功时,有它锦上添花的分享。失意时,有它雪中送炭的抚慰。所以,音乐,也要从娃娃抓起。相信雪枫会很好的帮你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

还在让孩子跟乐器“死磕”?培养苦琴童才真的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刘雪枫:如何带孩子进入音乐的金拱门?| “给孩子”系列No.9面市
特朗普外孙女唱的什么歌?
你没看错,中国也有过音乐老师做校长的美育黄金年代
没有黑人,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
“给孩子的音乐会”,与孩子一起惜别美好暑假
让孩子完全不出戏的音乐会,那天你在吗?
郝景芳:当我们说科学人文艺术,我们在说什么?
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艺术教育怎么搞?先看看外国的
植物都爱听的古典音乐,你给孩子听过吗?
让孩子学音乐,你可能忽视了这个老师教不了的能力…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