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精力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与三个步骤

楞个想 2022-09-24


精力,而非时间,

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这条理论革命性地刷新了我们对高效表现来源的认知,也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客户管理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每件事情——不管是与同事的互动、做出重要的决定,还是陪伴家人,都需要精力。精力的重要性看似显而易见,却经常被人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忽略。如果精力的多少、质量、集中程度和力度不恰当,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我们所有的想法、情感和行为都对精力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生命的终极质量并非由寿命衡量,而是由我们如何在拥有的时间里投资精力决定。


有技巧的精力管理

是高度表现、健康和幸福的基础


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差劲的老板,糟糕的工作环境,困难的恋爱关系,以及现实中生活中的种种危机。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比现在更好地掌控精力。一天只有固定的24小时,但精力的储备与质量却没有定数。精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越是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待它,越能变得多产而高效。反之,越是怨天尤人,我们的精力会变得越是消极、质量低下。

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它意味着你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地回家,能够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线。它意味着全心投入手头的事务,不管是应对工作挑战、管理团队、陪伴所爱之人,还是娱乐消遣。全情投入会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精力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原则一: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

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精力系统,全情投入也并非只有一种维度。流过我们身体的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每一种动力都很重要,而每一种都无法构成完整的精力,同时又对其他三种有着深刻影响。为了发挥出最佳表现,我们必须有技巧地管理这些互联互通的精力维度。若从中抽掉任何一面,就不能完全调动我们的才华和技能,好似发动机的一个气缸熄火就会噼啪作响。

精力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能精力有高有低,情感精力有正有负。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精力源,若没有优质的燃料,任何事情都做不好。下图描述了体能由低到高、情绪从负面到正面的变化。精力越是消极、情绪越低落,表现就越糟糕;反之,精力越积极、情绪越高涨,表现也会越高效。全情投入和最佳表现只可能存在于“高-正面”的象限。

心不在焉会导致严重后果时,全情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通过管理精力,你很快就会从低落、鲁莽和草率中走出来。我们有责任管理时间和金钱,也同样有责任管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的精力。


原则二:

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

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人们极少考虑我们消耗了多少精力储备,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能够随用随取。事实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耗尽了我们的精力储备—尤其由于我们不对随着年龄出现的能力减退做任何补救。通过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可以极大地减缓身体和思维的衰退,并切实地深化情感和精神的能力,直至生命的尽头。

相反,如果我们按照高度单线化的方式生活,即消耗的精力超过恢复的总量,或是恢复的精力超过消耗的总量,我们最终会崩溃、衰退、萎缩、失去热情、生病,甚至英年早逝。不幸的是,恢复往往被看作虚弱的表现而非可持续机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致我们对精力储备的更新和扩充不甚在意,个人和团体层面均是如此。


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

消耗和更新精力


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是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将生命当作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逼迫自己超过健康消耗的范畴。当我们不断消耗精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情感和思维的跃动会变成一条没有变化的直线;当我们没有消耗足够的精力,体能和意志的跃动也会变成一条沉闷的直线。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


原则三:

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

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压力并非是我们生活中的敌人,相反,它是我们成长的关键。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向它施加压力,使它爆发出超常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24~48小时的休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刺激。这种方式目前广泛应用在体力训练中,亦可用来锻炼生活各个层面的“肌肉”——从共情和耐心,到专注力和创造力,还有正直和守信。身体的训练系统同样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简化了我们跨越阻碍的方式,还带来了革命性的理念。


我们锻炼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

采用的是与锻炼体能相同的方法


通过突破极限和休整恢复,我们可以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肌肉在正常范围内使用并不会增加力量,还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肌肉锻炼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人在刚刚体验到超出极限的不适时就退缩了。为了满足生活对我们的索求,我们必须学会在能力不足时系统地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任何会导致不适的压力都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在体能、思维、情感和意志上都是如此——只要事后得到有效的恢复。就像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对“公司运动员”的要求比对专业运动员的更高,时间也更长,因此他们更有必要学会系统地训练自己。


原则四: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

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变革是艰难的。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大多数行为都是非自觉和潜意识的,每天重复上一天的行为。变革的难点在于,有意做出的改变常常无法坚持下去。我们的意愿和自律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薄弱。如果某件事你每次做之前都需要思考,你很可能不会长久坚持这件事。维持现状对我们有莫大的吸引力。


逐渐成为自然的积极仪式习惯,

扎根于我们的深层价值观。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毅力和自律将人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仪式习惯自动会把人们拉向某条轨道。比如刷牙,你并不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去做,它已经变成因健康观念而自发产生的行为。人们在刷牙时通常切换到自动的模式,不需刻意的努力和主动意识。仪式习惯的优势在于,确保我们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让它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回顾生活中那些积极而高效的时刻,你会发现背后少不了某些特定习惯的帮助。如果你饮食规律,很可能是采购食品的习惯和点餐的规律所致。如果你身体健康,很可能是因为每周都拿出固定的时间运动和锻炼。我们发现,为了确保全情投入,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是精力管理的最有效方式。

管理精力的三个步骤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能力却随年龄衰退时,我们应如何产生并保持全情投入所需的多重精力?

我们发现,是三个步骤——目标-事实-行动,保证了变革的持久性,三者缺一不可。

变革过程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面对自己的固有习惯,以及维持现状的天性,我们需要受到启发,做出改变。我们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依照我们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分配精力?”

在明确目标的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梳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并引导在人生和工作方面构建切合实际的愿景。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为变革提供高纯度的精力动力,也能如罗盘一般,指引人们安然度过生活的无常变幻和波谲云诡。

制定变革的计划离不开对个人现状的清醒认知。变革的第二阶段就是面对现实。人们在面对自我时往往会戴上 “玫瑰色滤镜”,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或者全然否认所做抉择对精力的储备、质量、力量和专注力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面对现实从可靠的数据收集开始。这些数据让我们得以直观地衡量他们当下的能力,找出阻碍他们全情投入的罪魁祸首。

变革的第三步是行动,用实际行动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 “目前的精力管理方式”与“为达目标所需要的精力管理方式”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以良好精力仪式习惯为基础的个人发展计划。某些仪式习惯有所裨益,某些则纯属为了应急,这是人们的常态。“应急”的习惯或许能在短期内帮我们解决生活的难题,长期来看却会极大损害我们的能效、健康和幸福。养成精力仪式习惯需要在具体时间发起明确的行动,由深层价值观驱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往期热文回顾】


沟通与交流:罗伯特议事规则

番茄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时间管理方法

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

以任务为中心:用事件表取代时间表

沟通与交流:罗伯特议事规则

有效睡眠!才能精力充沛!

莫提默·J. 艾德勒: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

托尼·巴赞:图形化的思维工具

凯瑟琳·帕特里克:创造性思维十一讲

批判性思维入门——学会提问


【文章合集类】




哲学人文社会学科书单合集

哲学反思类文章合集

社会漫谈类文章合集

治学读书类文章合集

历史文化类文章合集

【世界读书日文章特辑】




何为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是把亘古至今的璀璨人物的精神集成在如须臾般的的时光内得以重温,把为时间注脚的无数先人总结的知识精华,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样的一个人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读书并不在多少,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辟,读得彻底,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我国古代学者因条件所限,皓首穷年治经数部,口诵心惟,这书变成古代学者精神的始发站,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在我看来,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差耻。少读以致彻底,才能升华气质;多读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只能空手而归。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一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融入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如何读书?“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看书的方法,第一要“明目的”,就是要看搞清楚作者的意图,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一本书之前,没有一个对作者意图的把握,那无疑是在打发时间。第二是“搭框架”,要去想想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框架在组织这本书,以及在各种细微处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第三是“品滋味”,就是要琢磨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些弦外之音,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没有一种新的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那看书是在浪费时间。第四是“悟精神”,这本书对你自己的现实和精神世界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是否能启发你、引导你、改变你,阅读是一种抵御寂寞的能力,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漫长的寂寞。


读书何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大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传统的读书习惯, 便捷快速的网络正在侵占着当前的阅读生活。对于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学生而言,读书是自身道德修养与知识眼界的体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不但能为个人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读书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会渗透与贯穿其一生,并为其追逐梦想提供最优质的知识基础。人行天地间,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成长史,应该是其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升华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的书籍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希望我们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书香浸润心田!在书中思接千载,纵横万里;在书中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让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灵魂的道统……都在我们的读书中绵延不绝,久传于世。




古人读书方法漫谈

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里介绍几位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就勤读书、会读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徐复观:应当如何读书?

我的话,是向着有诚意读书的青年学生而说的。所谓有诚意读书,是恳切希望由读书而打开学问之门,因而想得到一部分的真实知识。若不先假定有这样的一个起点,则横说竖说,都是多事、白费。 



郭沫若:我的读书经验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王国维的读书方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杨奎松:开卷有益与开卷有疑

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钟敬文:谈买书

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希望、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阅读法学经典的五重进境

凡此人类智慧,呈现为既有的知识、理论和思想文本,我们于人生的此一阶段集中精力去解读和把玩,是我们未来学术发展的基础,而成为我们个人学思发育的氤氲之所,我们自家理论成长的出发点。



朱熹是如何读书的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



曾国藩读书法

曾氏研攻诗文,着眼在此两点上,切就己身,释回增美。纵使不以诗文名家,而此种研习方法,对于自已性灵修养上,也会有绝大益处。此仍是士大夫之学所以与博士学不同所在。



说读书之难与易

读书以致用易,读书而真能自己受用,真有读书之乐难。有读书之乐易;变化气质难。



顾颉刚:读书的三要两不要

读书有三要两不要。三要:兴趣、有选择、有判断力,两不要:成见、少赏识。



王蒙:读书要找准两个平衡点

这么多书都没看,不看也别惭愧,你不能天天都看,但是如果你真想起什么事了,一下子想起来这儿还有一本书,挺满意,挺高兴。有一些怪知识,到时候一查就查出来了,真是高兴极了。



王余光:如何选择阅读传统经典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对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一个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品格的最佳途径……



学术名著的阅读方法

一部名著的阅读应当注意什么?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刚才讲的四种方法:即文本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方法、批判阅读方法和运用阅读方法。



朱光潜:人文方面几类应该读的书

读书不是一件死板的事,一个方单不能施诸人人而有效。各人的环境、天资、修养和兴趣都不能一笔抹杀。一个人在读书方面想有成就,明眼人的指导固大有裨益,自己的暗中摸索有时也不可少,因为失败的教训往往大于成功的。



林语堂:没读书习惯的人受眼前世界禁锢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贾平凹: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



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它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它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身处何处。



萨特:读书的情趣与艺术

我的精神上是属柏拉图学派式的,习惯从概念客体,我从概念上能发现更多的真实性,而不是在客体实物一样,光是从书本上认识宇宙的:理解它,把它加以划分,给予名目,加以思考,它还是神秘得可怕。



莫提默·J. 艾德勒: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

每个人获取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因为有人读的书多,我们跟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他更得心应手。那如何消除这种不对称呢?当然是阅读,而且是大量的阅读。




后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回复【1154】获取 

《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