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给你200万,代价是不能做艺术,你干不干?

阿改 象外 2021-09-25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杂·物,木、铁,240x35x140cm,2019,局部

图片由艺术家及指纹画廊提供,特此鸣谢





开门见山,这是我们“小问答”栏目的第二期。


第一期,介绍的是雷徕近期创作的视频,没看过的,点击下面这个链接:


赌5块钱,你肯定看不完艺术家这3个鬼畜视频


这一期要介绍的艺术家,也是我们写过的,同样,没看过的,戳下面这个链接:


于洋:清水雕塑


在那篇文章里,我将于洋的作品描述为“清水雕塑”——因为它们给我的感觉是干干净净的,混杂着清新、优雅以及一点点幽默感,最关键的是,它们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尺度,有一种放弃追赶艺术史的淡然。


如果再写一遍,我应该不会写得比上述这篇更好了,因此,即便是看过的读者,我建议还是可以看看(况且里面的作品图还是很好看的)


因为接下来,我将只呈现他的近作,以及他对下面几个小问题的回答:




象外 X 于洋



于洋,1986年生于河北。2011年毕业于天津美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8年至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象外 :最近在忙什么?


于洋 :学校没课了,个展(拉到后面看展览信息)的作品也都展出了,所以最近想不起忙什么,大概一直在“昏睡”吧。



象外 :你这些作品是怎么做出来?


于洋 :我不是一个“方案型”的艺术家,所以更多是在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创作。对我来说,是先有材料,是它引导了我,给了我想法和制作的冲动;我的经验中则会告诉我要跟材料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是让材料更加“材料”,还是让它不再那么是“材料”本身,所以玩材料的过程更像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无题,木,17x10x190cm,2019 



象外 :如果要笼统地向艺术圈外的人解释自己的创作,你会怎么说?


于洋 :其实,我一直在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我的作品,所以我用制作的过程和随机的感受来引导“他们”。我的创作不去叙述或者表达某种观念和故事,而是用最原初的雕塑语言来直面材料、构建物体。



象外 :就你的经验而言,观众/门外汉有过哪些问题是你无法回答或难以解释清楚的?


于洋 :问题在于我说了很多遍我的作品是排斥叙述的,可他们还是要问我想表达什么。他们不停地问,这让我自己都感到了困惑,我在想,如果我真的表达了什么,那用文字不就可以表达清楚了吗?还用得着雕塑吗?所以,可以说,我只是利用材料的特性来制作了雕塑,仅此而已。而作品之间的连续性,使我、我的性格、我的精神状态、我的生命得到了展示。



落日,木、石头,90x30x15cm,2018



象外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算“当代艺术”吗?


于洋 :抱歉,我的作品不是“当代艺术”。最多是现下的人做的现代主义的东西。我所指的“当代艺术”一定是那些带着问题出发的作品,它们的主题关乎身份、时间、社会性,等等,而我是去叙事性的,主题在我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杂·物,木、铁,240x35x140cm,2019,及局部



象外 :以前或者近期,有什么样的人对你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于洋 :“图像”的强大让我突然想不起来以前受谁的影响最大以及近期谁对我产生过启示。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会避开那些可能会与之相似的作品,这一点我感谢这个“图像”爆炸的时代,因为它让我快速分辨了自己,并且逐步去寻找那个我想要的自己。



象外 :艺术家的灵感重要还是汗水重要?


于洋 :我想我应该把你这里提出的“汗水”理解为勤劳吧。每个艺术家都很勤劳,只有在这个勤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各自的灵感。



象外 :你如何“获得”灵感?


于洋 :“触摸材料”让我获得灵感。



上:Soap,螺纹钢、木,60x22x160cmx2,2019

中:杂·物,木、铁、石头,120x125x18cm,2019

下:牙签,螺纹钢、水泥,600x12x250cm,2019



象外 :是否有疲倦到不想做的时候?


于洋 :其实我每天都不想做,可是,你也知道,我的家和工作室是一体的,所以我每时每刻都在面对那些材料,并且沉浸在这个环境中。所以随时会有“灵感”驱使着我必须劳动起来。



象外 :一年给你200万,条件是不能做任何艺术,你干不干?


于洋 :给我钱让我停止创作,这个我还真没有想过……我想,不会!创作不是想停止就能停止的,当然你可以停止物质化,但不能停止艺术家在思考和创作上的惯性。



象外 :关于最近的展览“杂·物”,能否用一句话向读者说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于洋 :混杂是我的方式,造物是我做的事情,“杂·物”是艺术品可有可无但又必须存在的状态。



无题,木、水泥,50x50x227cm,2019



象外 :最近让你快乐或伤感的一件事。


于洋 :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使我快乐和伤感了。



去往虚空,木,52x45x8cm,2018



象外 :跟读者们推荐一下你最近在看的书和电影。


于洋 :推荐的书是千叶成夫著的《日本美术尚未生成》。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到英国去学造船,到法国去学法律,到德国学医药和制造汽车,美术上由近代学习欧洲的现代主义,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美国的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进行具体画派和物派等尝试和运动,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流派。而这本书却还在谦逊和客观地说“日本美术尚未生成”,这不得不令人敬佩。我们呢?鼓吹大国文化的同时是否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当代艺术进程“如火如荼”,但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从何而生又将去向何方?


电影则推荐这几部:《布尔乔亚》《毕加索传》《阿基里斯与龟》。



《阿基里斯与龟》,导演和主演,就是前段时间刷屏朋友圈的北野武老师。




Ps


于洋个展

还在上演

敬请关注




于洋 :杂 · 物


指纹画廊


时间 :2019年6月22日 - 7月22日

地点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54号


在评论区说说你对于洋作品的看法

抽 3 个读者,送艺术家画册




关于“杂·物”

艺术家自己是这么说的



一种方法和一种语言,对我来说组成了“杂·物”。


“杂”,在汉字的演变中形成了三种意义:第一,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第二,是混合、混杂,做动词用,比如“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恰巧,“杂”的方式,符合了我在制作过程中与材料的直接对话以及用时间培养出来的情感表达,来完成对于“它们”的错置,最终构成“恰当的无关联”。


第三,是作为不纯正的,有别于标准的来讲述。那么,基于不同材质和不同形状的混杂所创作的作品必定是“不纯正的”。以往的美学是纯正的、标准化的、中心式的,而当下,那些混杂的、不纯正的、不标准的、去中心化的“美学”正铺天盖地而来。



风景,木、铁,39x39x15cm,2019 



“物”,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消融在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抽象容器之中的世界象征,在眼前也在我们的身后,远离我们同时也亲近我们,所以对“物的追问”没有尽头。


至于雕塑,劳伦斯用“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来阐述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极简主义雕塑这半个多世纪的变革,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让“物性”在弗里德的“实在主义”中产生了区别于形式主义的核心价值。



城,木,75x75x26cm,2018



“杂物”,那些次要的、非主流的、零碎并且包围着我们生活的物品。在这里我更愿意将物品替换成物体,因为那样,物品的功能性便消失了,留下来的大概就是存在于雕塑范畴中的“元语言”。


“杂·物”是我用感性的方式将那些散落在我工作室里的“单元物体”以混杂的方式整理成的、组合成的、构建成的,我满意的“杂物”。



“杂·物”展览现场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Ps


还有另外两条推荐艺术书的稿子👇


在艺术中,你在看什么 | 卖艺术书







或者另一条


卖艺术书。




扫码买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象外的微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