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5块钱,你肯定看不完艺术家这3个鬼畜视频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雷徕躲在了玻璃门的后面
一直以来都想做一个栏目,叫“小问答”,大概就是给艺术家发十来个问题,看看他们怎么回答。目的之一是展现他们的近况,其次也是想看看他们是否有近作,可以与读者分享。
做艺术媒体三四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和人生中的变化。
如果把艺术品比喻成产品,那么,某种程度上,艺术家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同时还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售后服务人员,以及某些时候——销售本身——总之是上下游产业链一人全包了。
但这个身兼数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自己的“产品”是否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而即便某天被市场所接受了,“公司”又是否能捱过现金流短缺乃至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这样的危机无时无刻不有,但除了永不停歇地保持创作,他们别无他法。这是作为艺术家的“悲情”之处,也是检验他们最终能否经过艺术史和艺术市场筛选机制的必经路径之一。
因此,说回这一期的主角雷徕,虽然已经发过好几条关于他的介绍——
“我穷和我做艺术家没什么关系,我做什么都会穷的” | 失语者雷徕
但我们还是乐意继续呈现他的阶段性创作的——毕竟,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特别的艺术家。除了个性上的特点,这个“特别”至少还体现在一个地方:他看的书,绝大多数都是我没看过的。
去年他的展览开幕,我们搞了个小对谈,结果他在台上跟大家说(大意如此,具体的话忘了):诗经、楚辞,那属于常识。言下之意,大家都应该看过这些书的。
所以我估计,对于他来说,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类的书,也算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普通人应该干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我们冒着阅读量可能滑铁卢的风险,呈现(一个没有学过任何视频拍摄和剪辑也没有任何技术支持的)他的这三个视频作品——毕竟,今天并没有太多艺术家喜欢徒劳地往深里钻了。
如果你此刻有WiFi,不妨点开看看——标题党当然是玩笑话,但的确,要完整看完这三个视频,也是不容易的……
先放前两个。特别说明一下:因为下集无法上传至腾讯视频,只能在公众号后台上传,因此两集的声音大小略有不同,请原谅。以及,为了不分散阅读的注意力,这次我们就破个例,不放那么多图片了,喜欢雷徕作品的,可以重温一下过去的那几条链接。
之上👆
当雷徕阅读起了《存在与时间》
之下👇
看完了吧?
那行,插播个广告:
昨晚发了一条推荐艺术书的:
买书扫码,或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以及,Q & A 来了——
象外 :先来第一个问题(土拨鼠尖叫脸):你到底想说什么?!
雷徕 :我想以介乎叙事、象征、纪录等多种样式间的散文(论文)电影的方式,尝试一下把哲学著作改编成影像作品的可能性。我觉得这对于艺术圈内的艺术(就是字面意义上学院派、研究型艺术),是有探讨价值的。
象外 :请用100字以内的篇幅把上面这个问题再说一遍,谢谢。(我已经猜到你要长篇大论了)
雷徕 :这是一个个人试图走出平庸劳碌的日常生活,追求超脱感时的错位和疼痛;最终,他将以身居闹市、内里平静的方式得到解脱。
象外 :你觉得自己的这三支片子可以被归类到鬼畜的类别吗?
雷徕 :鬼畜是属于亚文化,被严肃文化认为抬不上层面的,但它反映部分时代精神的真实气质。是的,这也是一次打通雅俗文化的尝试。
象外 :好吧,现在来认真聊聊:为什么选择阅读/讲述/诠释海德格尔?
雷徕 :因为它是明明关注人人都切身感受的重大普遍问题,却被认为是不说人话的典型。参见问题1的回答和推文下方附录的我对《存在与时间》的理解和改编思路,保证你觉得比原书通俗得多,虽然有片面和偏颇。
象外 :换句话来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为什么要搞哲学问题?
雷徕 :安身立命是普遍问题,所以人人都该接触点哲学。艺术家“搞”哲学问题——艺术家也分情感型的和智识型的,像我这种四不像则两种类型的表达需求(wei bo neng li)我都有,所以当然得搞一搞,要不然难不成让我去研究艺术金融咩?
象外 :你自己是怎么理解“存在”这个词的?
雷徕 :“存在”就是be动词的be,大写现在分词,就是俗话说的“我是谁?我在哪里?”在海德格尔的历史语境里他要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你现在手头上在干嘛、啥状态比你理想的自我完美形象要紧,去尝试着“是”什么而不是被规定“已是”“该是”什么要紧。我呢……是个在“原则”方面有不同“层次”,情感上分裂的人,是个爱好教条又爱好一时审美,许多时候一脸不得已的人,并且心境既颓废阿宅又急功近利的人。
象外 :对于时间,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受?不是概念上的理解,而是,如果时间可以是一个实体或者一段画面的话,它对你来说是什么样子的?
雷徕 :=焦虑。
象外 :《存在与时间》视频中的确一闪而过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式,那么——你对中国传统哲学或者古典精神是什么态度?
雷徕 :相信我,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洋泾滨中文,吃的其实是做左宗棠鸡。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老子,但海德格尔相对明确;想进入姜夔、张炎那些南宋典雅词的心境,也保证文字障比海德格尔要重。
至于我个人……像我那么贪心的人,鸡肋尚且哀叹,鸡腿怎么能不拼命吃撑呢?而且……如果以当下的中国社会生存心态为准界定中国性的话,老祖宗的中国性毕竟在某些方面还是比洋当代要多一些的。
象外 :你觉得对于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说,深入的阅读是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雷徕 :看你是哪一型的艺术家,智识型还是情感型。其实我读《存在与时间》读得很浅,关键在于不要跑题太远的情况下改编得有意思。
象外 :你觉得如果你不解释的话,100个人里,有多少人能看得懂?
雷徕 :如果读者是知道是谁在干嘛点进来的,100个有80个能懂?如果是被标题党骗进来的,100个有99个半不懂。还有,艺术作品的难懂其实有时是一种错觉,你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觉得“诶,好像有那么点感觉”,其实就算是懂了,非要比作者还清楚作者在干嘛的,那是在搞科研。
象外 :你觉得就算你解释了,100个人里,有多少人能看得懂?
雷徕 :是应该说原本就有感觉,看完阐释之后觉得更容易感受更亲切了(或者碰巧讨厌这一类型的东西的会觉得更讨厌)。还是有不懂的感觉,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成见太深了。
象外 :打个岔儿:你能挑几张最近大半年的画,略微解说一下吗?我觉得观众们可能更爱你的画。
雷徕 :之前画得太勤奋、耗太凶了,今年又在做不同的艺术类型,所以新画不多且没有太大的变化,正在进行新一轮沉淀,希望之后能够延续旧意出更精彩的新韵……好吧我放出两张画,看得出比以前抽象了,可是当然没有(lan de jiang)故事了。
后山有只羊 木板综合材料 80x60cm 2019
象外 :最后一个问题:最近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有什么好玩/无聊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雷徕 :忙着把无聊当有趣。忙着远离社交当勤奋艺术家却没见得真有多勤奋。不,我拒绝说99%的汗水只有配合1%的灵感才有用武之地。……嗯,好吧,其实最有趣的是大经济环境复杂,大家对艺术品市场的前景预期都不好……恓惶得很。
希望大家出于对我这个人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微薄贡献的价值可能性,而不单单是我的个别艺术品的预期,支持一下。买买画啦,预定预定还没有出版的诗集啦。要是我有钱了,我肯定能更安心地……呃不,没准就没心思搞艺术,去闲闲没事对着词典翻译诗歌和神学著作了哈哈哈哈哈。
壶公在大马士革 木板综合材料 120x100cm 2019
〇 假 装 我 是 分 割 线 〇
一个附录
雷徕关于《存在与时间》的补充:
(那个,请忽略他的冷幽默……)
是的,雷小徕童鞋很想炸,所以有了把哲学名著篡改成视觉作品的疯狂举动。
他相信艺术场域(quan)的系(quan)统(nei)算(yi)法(shu)会很喜欢的,并且关心社会文化生态、立足文科通识的广大伙伴们也更愿意看到艺术场域往这样方向走。
啊!美丽的进步文化生产力关怀,我是多么爱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好的我们先放张空头支票:
他说他计划把一系列当代思想经典改编成视觉艺术作品:从《词与物》到列奥·施特劳斯,从京都学派到巴尔塔萨;
然后做一个严肃的学(bao)术(kuan)型展览,直接名曰《当代》——不是《当代艺术》,就是更嚣张的《当代》。(当然是吹牛,指望我兑现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的)。
好吧,不晒我的恶俗幽默感了,进入正题,来说明一下这部小小的影像小品:
这桩对海德格尔的经典《存在与时间》的无良改编,分十一个镜头组合段,分别对应原典除去导论外的十二章,上下集对应上下编,其中最后两章合并为一组镜头段。
对于"此在"的三个要素,我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贯穿全片的书中关键词朗诵以一种机械的符号指涉“话语”、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氛围)的镜头、不时闪现的脸孔指涉“情绪”。
“领会”=悟,全片有一条隐藏得不深的隐藏线索,就是代表人(our 主角/hero)的从沉沦到找寻本真状态的心境/行径演化,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转变,就是其动机。
第一组镜头组合段,prepare from traditional (to be/be given)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一章,“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原典的这一章是序论的延续,只要检讨何谓存在论问题,为全书作准备。本章纯粹概念性较强,不太适合提取画面或转换成故事。存在首先是“此”的在,生存先于本质,觉醒要从日常平庸状态出发,而不是凭空地起高楼;然后检讨了传统观念何为,何谓“努斯”“逻各斯”,近世哲学、基督教、希腊对存在问题理解的得失等。文中的初民状态和后续章节提到的受造性,构成了我的其中一部分画面依据;另一部分画面来自“自然的世界概念”对传统存在论的重要性的文字,此“世界”是个建构的、后来的“世界”——那么,什么是正经八百先天的“世界”?
虽然在这一组镜头段的画面给出上,我稍稍偏离于原典的内容,但从整体全片的画面及隐藏故事线索的处理上,和对全书的理解上,我的处理应该是合宜的。
第二组镜头组合段,World-Inner-I/My “world”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二章,“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
“此”(我or你or当下的这个)的“在”(是所是,何所是),无疑先是“在世界中在”,而“在……中”,是栖居、扎根、熟悉于此处的生活方式,可以是栖于地,也可指依于某物、某种意识形态等,就是俗称生活中的种种条件;然后为这些操心;而“世界”,首先是“周围世界”,也即俗话说的生存环境……
在我的画面里,你会看到“结庐”在京城的邑、郊、野、牧、林、坰,秉菊之乐,投翰慰藉一笑。
第三组镜头组合段,Significance from Innerworldly Beings(世内之物的因缘)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三章,“世界之为世界”
周围世界就是跟各种物打交道,纠结在一起,而物之所以和人发生关系,是关乎其“用”,即工具性:一个锤子,一套方法论工具理性,合用,就是上手状态,你拿着它是,你的当下就是它,你习惯于有它的生活——有一时不称手了,就触目,不再是习焉不察,它就成了对象、横亘在你眼前。人开始寻视、审看现成在手之物,把对象视为线索、征兆,来看到其背后牵连的,复杂的世界。世界即在你和种种跑过来和你面对面的东西的关系之中,和什么结缘,和什么了却关系,决定了你的认知,你心里的意义所在………这章提到的人作为有局限的人,具有受造(被给定性),也是第一个镜头段中运用米开朗基罗亚当受造画面的另一个意味;而在本章空间性那一节中,海氏先生自己写到的一个意象,被我用在了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段。
第四组镜头组合段,Being the “They”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四章,“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常人”,就是人在世上合于群众,成为无个性的人的状态;这不是要批判、要直接否定,应目为做人首先该承受的,超脱也得先从此立足,正视于此才能出发。本段画面重复表现人的无差别状态,这里挪用的玛格丽特戴帽子的人的图像,会在后面重复出面,在我看来,玛氏先生和海氏先生要表达的,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第五组镜头组合段,I'm Anxious, I wanna Fall Prey…No, I originally beborn from there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五章,“‘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人总是在情绪之中的,并且是被动地、像被丢进去一样地在情绪中——也即,氛围(这里表现了几个内容对象和画面氛围之间关系有点不合拍的不安镜头),这是生存的基本态。
怕是构成人生存心境的最常见情绪。对威胁的预感而非确切的受苦造成担惊受怕的状态。画面处理上,在充满氛围的镜头中掺杂着几个隐隐绰绰可怕的物象,但它们并不比充满不安的田园物象更可怕,反而在期间有些更平静。
然后,作为沉沦、堕落的人,被各种言语声音所围绕纠缠,爱闲言学舌八卦,无谓地被猎奇或其他无意义的东西吸引……
就是在沉沦中感受到对在世之“畏”,开始觉醒。
第六组镜头组合段,Who am I? What do I care? So what does it matter to me?
对应原书第一编第六章,“操心——此在的此在”
“此在”(我)感到“畏”,对人生的不确定性(自由)有恐惧,但并不打算回到无差别、无个性的庸人身份;我操心,既为杂事也为我究竟何所是、何所为这一根本问题操持,这种感觉太空虚、太冷峻,所以我又在缅怀、担溺于我曾被给予的各种身份(可能性),又有找寻自己各种更本真、体己的可能性的冲动。
书中后节没有诉诸画面,但意味差强蕴含。
与原典相反,这一组镜头段的氛围很没有“操心”的feel,因为前后段已经包裹在足够强烈的操心(烦)之感中了。节奏、物象内容都很处理得很hign、很喜感,且直白地运用符号去直接表现剧情,把前后段的氛围(“现身情态”)反衬得更“操心”。
第七组镜头组合段,Being-towards-Death
对应原书第二编第一章,”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向死而生,就是觉悟到时间不多要有尽头,所以毅然决然地去追求本真状态。果子和月盈的图像取自“亏欠”一节海氏先生写到的意象。
第八组镜头组合段,Here Stand I, I Could Not Be Another
对应原书第二编第二章,”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
一曲高歌,直下向本真,独自兀立风中,路德名句“我就站在这里(我就是我,我不是另一个)”。直下直觉不能太啰嗦。良知和有罪性/债欠/易错性等之间关系的内容被略过或归并入其他镜头段。
第九组镜头组合段,Go to Attest for True Me(誓将适我本真之所)
对应原书第二编第三章,“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与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我的逃离不能是一时的,所以我要筹措,独立自驻,决心(正颜色,斯已近信,出辞气,斯已远鄙悖),不想再堕入遮蔽无明,想在自身之中保持直觉先天的自明自悟状态。我知道“我”不再是“我”(镜头里抄写了无数遍单词subject,然后自觉地作为“虚拟人生”中的群众人呐喊),“绽出”(出离我执),急迫,在历时性中去经历,游历找寻,从而终能将照面的各种事物归并入我的“一”(以我的独立、同一视野去观照、应对诸处境)。
第十组镜头组合段,Everyday: Present-in-Recollection&Present-in-Expectation
对应原书第二编第四章,“时间性与日常性”
时间就是当下与曾在、将在的关系;日常如果不是苦涩、平淡无奇、乏味琐碎的,是因为它系于过去——遗忘和重演:即今日之所以为今日而正当的理由,还有将来——预期和准备(希望)之中……这段镜头段着重处理了“期待”,灰冷的冬日画面,突然一瞬、一闪就过去的春的画面;然后春天的歌曲起了,尽管画面已回冬天;然后去遭遇日常的种种平庸时,都持有一个春花的窗拼贴在画面正中。
原书第二编第五、六章,“时间性与历史性,时间性以及作为流俗时间概念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合并为第十一组镜头组合段,So All History is History of This Moment及一个时间测量标
这两章形似故事正篇以外的附论、且纯以处理哲学概念、检讨哲学史知识为主,粗暴地合并成简洁的一段,更易于赋予画面和保持良好视觉节奏。海氏先生的第五章大概是讲史学书写、真实发生和历史主义之间的事。,第六章的标题则起作“流俗的时间观”。按我望文生义的误读,最俗的时间观不外乎以空间来标量时间,所以我给出了丈量时间、丈量风景(风景意味着经过/世界)的两个镜头,但这两个镜头除了表示流俗时间观的同时,也有着展望未来、向无限开放的意味:一菜两吃,好像也蛮像原典结尾的feel的。
温泉乡的老黄历 木板综合材料 120x100cm 2019
〇 再 次 假 装 我 是 分 割 线 〇
第三个视频是买一送一的
所以就不展开了
大家就自己看吧
新千禧又十年做当代/不做当代艺术的理由
一部仿史学著作的滑稽剧
引子:第一,故事是没有的,故事就像水浒的王进,是个空架势的引子;也没有论点——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的、一致的思想:从各种花式的讽刺和幽默中透出片断式的洞见是有的,有时候甚至还挺有点非常有——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于狂欢:在狂欢中消解价值,也在狂欢中隐瞒哀恸。
你要是给我打赏
我就转给艺术家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Ps
还有另外一条推荐艺术书的稿子👇
扫码买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最新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