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次感知到艺术,也许是在老师家摸真人头骨的时候

阿改 象外 2023-11-22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林静云 《壹桃》

绢本设色 32×40cm 2022









初识林静云的画,是在2019年——彼时并未留意作者的名字,但其笔下的人物至今难忘。


如画名《少见多怪》,画中人也的确是“怪”的:



《少见多怪》 绢本设色 200x118cm 2019



攀崖采药之人“绝顶聪明”,戴着眼镜,背着葫芦,右脚所踩的桃树上,却挂着一卷画轴;


手执团扇之人昂头扑蝶,肩上挎着两根黄瓜,右手无名指戴有心形戒指,下身穿的却是孙行者那件似的虎皮裙;


虎、狐二盗摁着/抓住水中捞月的男人;右侧,男人又毫发无伤地拿着书大笑向前;


书生被掀倒在地,癞蛤蟆爬上他的大腿,而女人,也许是他的妻子吧,惊慌失措但又自顾不暇,因她的珍珠项链已被另一个男人所揪住……






《少见多怪》 绢本设色 200x118cm 2019 局部



然而,虽然险象丛生,但我并未见真正的“恶”,相反,我只是觉得有趣


传统中国画,或者说工笔人物中,“有趣”是少见而难得的。


我后来才知道这是林静云的作品。而画中那个化身多处、频频恶作剧的男人是“丑丑”,原型则是她在中央美院的校友——来自实验艺术系的袁松。


还有一些画中人,同样有着现实中的原型,并被收入一个持续创作至今的册页《潮信艺闻册》中。


如艺术家所自述,她在意的不是单个人物的描摹,而是环境的建构。超越对单幅画作的完整性的追求,她似乎有着更大的野心,这是一个未竟的过程:


个人生活和现实世界彼此勾连,持续互动,最后被浓缩提取,逐一落到纸和绢上来,被赋予轮廓和色彩,承载历史的重量,但又时刻回应当下。


换而言之,她并不在意这是否现代/当代,也不在意那是不是“国画”,而要的是“我的绘画”


最近,林静云的个展在叁拾空间展出。




林静云 :吉形八百


叁拾空间


时间 :2022年9月24日  - 10月30日

地点 :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中一街D60号


“吉形八百”中的“八百”引自于唐宰相元载的奇闻典故“胡椒八百石”。元载被抄家时,最令人惊叹的发现是可以堆满大理寺一个院子的八百石的胡椒。“八百石”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六十四吨,虽然“胡椒”在唐代是非常昂贵的物料,然而在这个“贪婪”的故事中最让人震惊的不是数字,而数字所依附的自然物—胡椒。它区别于我们现有常规认知的“宝物”,但在元载眼里胡椒已经不再是一个自然物,而是一个心绪安放的化形。这与石榴多子、蟠桃长寿等祈愿的出发点并无二致,并且由此延伸的纹样、植物与果实也自然成为一种化形。这种人为的赋予意义,也是人认知所处世界一种方式。


“没有逻辑的混乱感”是林静云所要表达的第一主旨,在这种混乱感中交缠着多种层次的念头:有喜怒哀乐的复杂联系,也有各种并非可以用严肃方式说明的荒诞现象。创作中,她在关注“文本性”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在图画世界的“建构”与“叙事”方式上的探索。在作品中林静云更多的保留了中国绘画的用色特点和造型方式,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图像与现实生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距离感,又会产生特有地域特点的传说性,会给人一种虚拟的可信度。就如同“八百”更像是一种对愿望的极致形容。对于这种占有的喜悦,艺术家并不想给予某种态度上的批判,因为对她来说,这种直接性的震撼,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忽略的真实体会。


——节选自展览人刘博为展览撰写的前言



相较于几年前乃至去年的作品,作品又有了不少变化,我尤其被某些作品中的火焰、有着直线和几何造型的光芒所吸引。



《火中桃栗》 绢本设色 110x63cm 2022



《火中桃栗》 绢本设色 110x63cm 2022  局部



它们跟传统的人物、山石、花卉果实等元素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对撞,我有时候想,或许它们属于不同的图层(就像设计图稿中PS的不同图层一样),可以被分离和揭开,但实际上,它们更多是融为一体的、不可析出的混合物,是传统与现代糅合的结果;




“吉形八百”展览现场,叁拾空间,2022



在展览现场,它们也是明与暗糅合的结果——不大的空间分成内外两格,外室明亮,内室幽暗,地上铺着洁净砂石,有着艺术家手绘花卉图案的水泥板连接其间——这倒是真成了一个“丑丑”乐在的花园了。


传统中国画如何“创新”?如何“现代化”?这些大问题兴许是需要被暂时搁置的。在有趣,以及由此衍生和关联的生动、跳脱、天马行空、情状多变、万象包罗等等面前,我们大可不必思考,只需明眼观看,会心一笑即可。



《初闻》 绢本设色 32.5×40cm 2022



在那些自有深意的地方,它会向你悄然无声地敞开。


更多信息,请看下面的小问答。也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的感觉。







林静云

1990年出生于吉林长春
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象外 x 林静云



〇 :介绍一下自己?


我叫林静云,大家都称呼我黑子。前两天朋友说我是个能兼容高中低级趣味的好友,是我。



〇 :记忆犹新的小时候二三事。


 :一是小时候因为在老师家画设计图案入迷,中午和奶奶说留在老师家吃饭,晚上回去。二是我指着老师临摹的《簪花仕女图》说:这个好看!我老师说:我教你啊?我指着他写的书法也说好,他也说:我教你啊?



〇 :你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我的成长环境和《人世间》中的家庭非常像,爷爷也是厂子里的高级技工,几代人的差距又很大。《人世间》总结了长春那个年代一部分家庭的典型。


所以我虽然一直在城市生活,但小的时候在爷爷奶奶家,就像宫崎骏笔下的童年,每天穿着跨栏背心和大裤衩,顶着草帽拿着蜻蜓网在墙上跑,早早就晒出了斑点。但又很快投入到城市的快速变化中,甚至来不及反应。


我更喜欢称呼长春是雪城,可能因为东北非常寒冷,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对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非常看重。家人的情感和羁绊总是那么浓烈,我也同样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〇 :第一次对“艺术”有感知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第一次在老师家摸真人头骨的时候,酱油色的,被我们摸得很光滑



〇 :学艺过程中受哪些人影响?


 :我很幸运,学画的时候遇到非常好的老师。我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的学画是浸泡式的,可以说,老师并没有教授什么明确的技法和理论,而是带着我去感受。与其说我一直学习绘画,不如说我从老师那里看到了对待绘画的态度和要求。去年和老师见面,已经80 岁了,客厅和卧室还有三幅创作在画,玻璃桌下夹着很多小稿,说到绘画,还是那么认真赤诚



〇 :在央美读本硕,收获了什么?


 :我的本硕导师是刘金贵老师,导师对人物的基本功非常严格,有很高的要求,在基础训练的积累中,确实让我“剥”了一层皮。我很喜欢美院的选修课,可以和不同学院的同学交流学习,反而更能清晰自己对专业的一些认识。



〇 :学中国画,画中国画,会有历史负担吗?


 :对我自己来说,正式学习中国画是从上大学时开始的,是一种空白的状态去认识中国绘画,也是这个原因,我对中国画并没有前理解上的负担。绘画的学习一定要明白它带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我觉得中国画很有趣,也非常智慧。不只有高山流水,也有市井烟火,历代画家留下的动人的心思,反而开阔了我的想象力。



〇 :怎么看中国画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中国绘画有自己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但什么是中国画不能单从材料工具上去定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生活对于接触中国绘画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杂糅的状态,个人信息和经历的多元化,一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现代化”我更偏向于认为是一种个人创作。



《林园中心·贰》 绢本设色 108x205cm 2022



〇 :你对是否当代这个问题感到焦虑吗?


 :我还真没有过这种焦虑。首先我把我的绘画当做“我的绘画”来看,而不是先思考这个是中国画,这个要当代性这么去考虑自己要怎么创作。我觉得创作还是艺术家本身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这非常重要。一切都是以这个点为中心,并不断思考如何靠近这个中心,作品的变化都会围绕这个轨迹自然变化。目前我认为也许要斟酌的是表达的尺度。



〇 :你在创作上是否有统一的母题?


 :我没有统一母题。但是我有一个共通的环境的预设。因为偏具体的绘画方式,本身有着很强的叙事性,会让人去联想我的绘画是否有一个逻辑性的故事。但是我更关注的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叙事行为。所有的作品其实相互之间都在构建这个大环境。不是通过一幅画要表达一个含义。这个环境的呈现下,内容有更丰富的层次,是一种铺开来的状态。就像看《金瓶梅》故事的同时,那些堆叠的细节和描写构建的是一个生动的历史环境。



〇 :你最想实现/达到什么?


 :说到现实一点,画家如果能如愿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呈现,已经很不容易。目前我希望画出让我自己非常满意并快乐的作品。



〇 :在技法上有什么值得一说的?


 :我在技术上确实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我的作品中保留了很多传统绘画的语言。但就像学习一门语言一样,你学习的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我希望在我的作品里保留一定的中国艺术中特有的思维方式。


至于材料是我对自己本身的一个要求,比如颜色,基本就是传统色。传统颜色就那么几种,虽然我画面中的颜色丰富,但只是这几种颜色反复叠加、调和的结果。当我严格按照这个方式去实施时,确实困难重重。它和西方的颜色基础完全是不同的思维逻辑。但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并且特有兴趣。透明色和矿物色的叠加退让,其乐无穷。





《潮信艺闻册》 纸本 34x68cm 2017年至今



〇 :《潮信艺闻册》创作缘起是什么?


 :2015年末我临摹了一套黄苗子和郁风先生珍藏的《梁山泊人物图》,这套人物图册很有趣,它没有标注人物姓名,但是从人物的造型和道具上大半能猜出来是谁,当和具体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会惊呼这个画家对形象的拿捏的精微程度,画面的一切不只是表达一个人的表象,而是综合了喜好、性格、习惯。


所以在研究生期间我已经逐渐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人物质感,我也想去实践这种绘画思维,我相信这样的绘画方式应该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所以我有了想要从身边的人物入手,收录一部分生于1988年到1993年的、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还有游走于我们之间的工作者、友人。我没有鲜明的态度或观念,而是专注在纯绘画上投入和充当一个记录者。但是传统语言的辅助,会让这套图录拥有自己的风貌。



〇 :据说这个系列要画108个,目前进行到什么阶段了?以及,如果第108个是你自己,你大概会如何表现自己?


 :目前完成了三分之一。这种绞尽脑汁的磨练确实很不错,让我对我的专业绘画有了重新的认识。少了一份理性分析,多了一份感受和体验感。会让我觉得绘画离我的生活更近。最后一个人我确实留给了自己,肯定不是现在的我的样子,不过我一定会表现出我的驼背



吴思琳


这个圆敦敦的女孩,正是我设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由来,我的老友吴思林。


和吴思林本科毕业时认识,当时她在赶制毕业创作,她的脸圆圆的,下巴很小,有点往后兜,她发量不多又很细软,那时候喜欢长长的头发配上齐刘海,和后背的弧线形成很整的廓形。背着自己制作的布包,每天踩着滑板车穿梭在学校的南区北区。


我描绘了她可爱的一面,但是她心里有个巨人。如今,思林已经剪短头发,有时卷发有时拉直,开车到处跑,树脂硅胶磨板子,样样亲力亲为,已经在向一位成熟的艺术家的样子努力着。



李亚平


和亚平认识是在2015年,他是版画系的学生,有着很典型的湖南人的五官,亚平一直有着自己的信仰,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这让他的作品也有着超乎个人的力量。


就如他的人一样,谦和平静,作品在素净之中包含着亚平对自身的反思和修正,那是一个个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吧。


我很喜欢这张小像,很像他,直直挺挺的线条和廓形以及很缓和的微笑,是亚平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袁松


袁松是实验艺术系毕业的,第一印象非常帅气,上学时发型非常新潮,吊裆的大牛仔裤配上金属链,牛皮靴子,好像下一秒节拍就要打起。可是性格却是非常细心稳重。

 

我选取了我们相处中他大笑的形象(放弃帅酷),一瞬间的情绪还是能展现出他眼神中的直白。因此我也把这种简单的充满渴望的状态沿用到了自己的设色创作,所以“丑丑”形象并非来自古画中的某个范式,是真实的人物提取。


如今袁松已经不是这个发型,变得更加成熟,也多了一份老师的职业。


唐菱珑


本科毕业时第一次在实验艺术系见菱珑,那时候她穿着中性,面无表情的样子非常酷拽。后来机缘巧合菱珑领养了我家的一直猫,我们在30平米的空间里没有言语地相处了一个小时,我画画,她撸猫,很投入,确实还是那么酷,看不透她的心思,反而让有点社恐的我觉得很轻松。她的头发已经留长,头发细软,面庞如鹅蛋型圆整,眉毛细弯如月,鼻梁顺直。所以我总觉得看着一张活生生的菩萨脸。所以我确实这么去描绘了我眼中的菱珑——没有所谓的情绪倾向,一种静止的状态,又散发着很大的神秘能量。


现在菱珑来往于北京和广州,更侧重绘画创作,去年的菱珑个人展览真让人着迷,和她的人一样。


葛宇路


上学时的葛宇路,头发接近圆寸,个子不高,穿衣舒适总是背着双肩包,有点理工感。说话非常洪亮!我还挺喜欢他听他讲东西,眉毛标准的半圆弧,嘴边稀稀疏疏的小胡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字词清晰。也许是很聪明,我总会觉得葛宇路的头更大一点,在绘画的时候也刻意缩小了下肢。把身体的厚度放在了躯干上。看起来,身体像一个橄榄形,这是我印象中的他,背着双肩包,墩墩地快步穿梭在学校。


去年葛宇路搬到了通州,头发变长但造型不定,在北京已经办了两次个展,还是喜欢背双肩包,也许苦恼于钻头的使用,经常要来咨询。


黄思思


思思是版画系的,每次见她永远都是笑着的。很符合金牛座的特质,思思也很喜欢大自然。


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乐天,还有充满创造力的作品,上学时几乎没有人不认可思思的作品。深厚的表现力我只能用单线把她的作品局部意画出来。


毕业时思思果断离开北京,回家建立了家庭。如今,她已经是西安美院的老师。她总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怎样的生活。



张文智


和文智是在考研时期认识的,他一直是校园里的小名人,古书野记百事通。因此我也喜欢听他说上一段,幽默讨人喜欢。如果头发洗了就是这样如毫针的直发,但通常是油腻的让人误会没有吹干。


文智的作品画面古朴,庞大的故事构架正是其所长。


如今文智的头发已经留长,也烫了卷,个展时穿上黑衣非常nice,但还是那个听着相声,头发有点小油的他。现在的创作更加深入东北地域的文化调研中,多了个孵野鸡蛋的新兴趣。



〇 :为什么对“人”感兴趣?


 :我对人物很敏感,学画时我一直画人很像。上学时会有很多写生课,需要在模特的刺激中完成快速的表达。但是后来我逐渐发现这并不适合我。我想要表现更细微的情感,非常小又复杂。所以我开始尝试对一个人长时间的观察,默记,总结。这才完成我对一个人物描绘的全部释放。



〇 :《少见多怪》中,“丑丑”的形象是怎么来的?(Ps:丑丑这个名字有人畜无害的萌感)以及,这张作品的戏剧性背后,好像还有一点无厘头的味道。


 :丑丑在我的人物创作中是一个核心位置。我很喜欢“戏剧”这个形容,我希望别人能看到他外表背后的一点纯真和天性


起初,这个形象来自我另一套作品《潮信艺闻册》种的一位朋友。他的形象非常鲜活,很有个性的发型放在我的创作语境中显得光怪陆离。因此引人会用“鬼怪”这样的形容词去代表他。所以我对这个形象叫“丑丑”一部分原因也是区分这种理解。


丑丑这个名字并不具体,我希望他有点泛泛的感觉,更像一种总结的化形。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只是形象不那么美好。看起来他总是引起变动的主角,但只是很投入地在做着可能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花园游戏·壹》 绢本设色 130×51cm 2020




《花园游戏·壹》 绢本设色 130×51cm 2020 局部



《花园游戏·贰》 绢本设色 130×51cm 2020



〇 :《花园游戏》两张,包括《少见多怪》,为什么选择花园作为故事的舞台?而且是多少带有一点古典味道的花园。


 :花园只是一个环境的泛指,这个环境让我想要表现的内容更落地。传统绘画中也有一部分创造环境的意图。这个环境会和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又会给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大概我想达到类似于“信以为真”的那种话本子的感觉




《林园中心·壹》 绢本设色 179x122cm  2022



〇 :《林园中心·壹》是美的,但我总觉得有点伤感,你在背后想表达什么?这个小女孩,你给她赋予了什么性格?


 :哈哈,你看出来了!


“林园中心”同样是一个环境上的泛指,这个系列都是大尺幅的画面,和其他画面相比,更像是一个集合,我堆砌了很多东西,人物基本上是单人,会比真人再大一点。对堆叠的事物形成有点笼罩的感觉。



《林园中心·壹》 绢本设色 179x122cm  2022 局部



这个女孩子在我人的物形象中是另一个核心位置,她的特点和丑丑正好是相反的,情绪更加内敛,是一个更容易被惊扰的人形。《林园中心·壹》中的这个女孩形象装饰得更加灿烂,确实和大量的花果呼应得非常美,但是这些大量的自然物也通过女孩的情绪传达着更迭和聚散。我想表达的这一点点的伤感不是某种悲观的情绪,而是常态的缅怀吧



《滚瓜烂熟》 绢本设色 133x60cm 2020


〇 :《滚瓜烂熟》有点让我联想到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也是有一种生命的流逝,不过你对其中一些果实的处理有点平面化,又让画面多了一点味道。


 :传统的绘画语言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画面上的区别我觉得可能是传统绘画语言给予一种气质。我确实在这幅创作上没有做什么个人化的处理。



〇 :你对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什么计划?


 :我现在认为艺术是一件很朴素的事,和普通生活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并不想夸大想像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我自己。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始终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就非常不错。



〇 :典型的一天如何度过?


 :早上7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在院子里转转,上午练练绘画基础,做中午饭,下午开始创作,晚上河边遛狗,然后继续创作。(理想状态)



〇 :艺术之外有什么爱好?


 :种植和训犬(没整明白)。



林静云在工作室



〇 :如果不做艺术,你会做什么?


 :海南导游



〇 :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或者对什么时事有感触?


 :现在是我回到了乡村生活的三年,离自然和土地距离更近了,四季分明的体验和我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如果抛开大脑思考会觉得非常神奇甚至喜悦。我逐渐想要了解这种感觉背后的共通性。



〇 :最近关注的时事。


 :不想再关注了,见招拆招吧。



〇 :最近在看的书/电影。


 :《恋地情结》,《海滩的一天》。



〇 :最近做的一个梦。


 :和男明星一起吃辣条





更多作品

👇







《林园中心·贰》 绢本设色 108x205cm 2022  局部





《萝藦夜-1》 绢本设色 18×91cm 2022





《萝藦夜-2》 绢本设色 30×40cm 2022





《久久》 绢本设色 31×91cm 2022





《春风秋雨》 绢本设色 105x62cm 2022





《掉落品-1》 绢本设色 12×13cm 2022




叙述板-1  105.4×60cm  2022




叙述板-2  77×28.2cm  2022




叙述板-3  33.8×33.8cm  2022




叙述板-4  98.8×28.2cm  2022




叙述板-5  50×43.8cm  2022






《滚瓜烂熟》 绢本设色 133x60cm 2020 局部





《路边风景》 绢本设色 95x37cm 2020





《路边风景》 绢本设色 95x37cm 2020









《潮信艺闻册》

纸本 34x68cm 2017年至今




































“吉形八百”展览现场,叁拾空间,2022










顺便推荐一下我们自己的展览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象外近期文章


画画就像渴了喝水,咕噜噜就一大杯下肚。

潇剑 :一向箔

不用镜头“拍”出来的,叫不叫摄影?

巫鸿:豹迹

潘天寿近百年前写的中国绘画史,为什么今天仍值得一读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