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策:如果没有宗教,你就需要艺术

阿改 象外 2023-11-22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孙策,《自然物38号》,综合材料,2021








孙策的《自然物》系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正”——不妨用饮食来打比方,就像你久居异国,一朝回到故土,终于吃上第一口菜时,思乡的肠胃才算落地:回家了。


我说他的画“正”,是因为它只导引我们回到艺术,而非别的地方


不知读者们感觉如何,反正我的感受是,孙策这些并非画出来的“画作”,却处处是“笔意”“墨色”。


所谓笔意,其实是动势——由不同尺寸、形状、颜色和肌理的麻布所分割,块状与块状之间阡陌纵横,即,面与线形成合力,在矩形画面上穿梭移动。


当你凝神注视,动势便在不经意间启动,换而言之,你的目光和意识是“游走”在画布上的。



自然物36号



北宋名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写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山水可行、可望,尤贵可居、可游,孙策的这一系列,大抵有近似的功能。


它们显然是“抽象”的,是现代主义的,是艺术史脉络中有迹可循的,但处处写意,味道古典。这是我对“笔意”(甚或有点“禅意”)的理解。


至于“墨色”,顾名思义,源于艺术家采用浸染的方法,将墨、朱砂、茶、矿物质颜料与麻布结合,画布肌理由此丰富细腻,颜色在此起到的不仅是“眩目”的作用,而是实体本身——如孙策所指出,它牵引我们回到绘画的物质性这一基础


“物质性”凸显,孙策的《自然物》由此在古典意味上多了一层“现代性”。如此,逻辑完备了,作品完整了,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心安理得地完满了。



孙策,《自然物》展览现场,逸空间,南京,2022



这篇文章,本是因应孙策在南京的展览的,结果展览闭幕了,我才发现文章忘了写,特此补上。


但孙策是个丰富的艺术家——专业上,手段多样,老道沉着;生活中,嬉笑怒骂,快意恩仇——或者换一个说法,对不公,他是时时不平且鸣的


但这些,非一篇小问答所能概括,留着以后再写吧。今天,只是请大家慢慢看画,听他讲讲,何为“自然·物”,以及人生和思想之种种。


以下先放部分作品,最后再放问答——我本想着将标题写为“十问孙策”,有点拷问的意思,结果艺术家诚诚恳恳回复了这么多——这道菜席,超乎我预期了






《自然物》系列

综合材料,尺寸不一,年份不一



空色-婉清(屏风)




自然物2号




自然物7号




自然物9号




自然物10号




自然物11号




自然物15号




自然物18号




自然物25号




自然物27号




自然物28号




自然物42号




自然物48号




自然物49号




自然物50号




自然物58号









孙策


1982年生于沈阳,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5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象外 x 孙策




〇 :你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实中的、当下的自己跟理想中的差距有多大?

S 我曾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一个人,他/她身上具有怎样的一种特质是我所向往和崇拜的呢?我想应该是:从一个具体的领域展开,到达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通顺和透彻的认识

这并不是玄乎的说辞。

了解务农的常识就是一个优秀的种地人。了解自然规律就是一个农业方面的专家。了解土地和吃饭的意义就是大国领袖甚至是一代先哲

《金刚经》讲有为法是梦幻泡影,怎样“拔苦”呢?认识到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本真的。不用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消失。认识上得到洞见的人,从容,自信,坚定,通达……仅仅是一系列附加特性。

我相信有这样的人。可惜我总是在犹疑,徘徊之中。偶尔自认为明晰了某些事情,也总是短暂的,像梦中想明白的一个道理,醒来却又怎么也想不明白了。


〇 :儿时二三事。

:小时候父母发现我有绘画方面的天赋,花更多的学费把我送到艺术特长幼儿园,同组的一个小朋友却画得比我好。他随手画出三个并排的小机器人,我惊叹画得太好了!我小心翼翼地说,能不能送给我。没想到他丝毫未犹豫地就答应了。回到家,我拿出那张薄薄的纸片反复端详,心想,这要是我画的该有多好,心生艳羡。


小时候与姥爷在一起


小时候大多数时间在姥爷家度过,姥爷是新中国第一代统计师,喜欢文学和绘画。八十年代没有太多玩具,姥爷亲手给我做,带轮子的骆驼拉大车,四肢会动的齐天大圣。电视上演《八仙过海》,我央求道:姥爷姥爷给我画一个八仙过海!姥爷用蓝色的圆珠笔开始画。我内心充满期待(之前姥爷的小手工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可画出来的画面却十分诡异,八个人物姿态各异,面目狰狞。我怕得不敢看,小心翼翼把画整齐地叠起来,塞到折叠椅靠背里,仿佛不敢惹怒画里的鬼怪,但里面的形象莫名地吸引着我,使我拿出来又偷偷地看,看了赶忙又放回去,反反复复。幸好虽然小孩子的精力充沛,专注力转移得也快,直到后来找不到那张纸片的去向,那种恐惧和好奇感才慢慢消失。

那时个子小,一直是队伍里第一排第一个。一次小学操场队列表演(给教委领导观看)。本来参加排练了许久。也许是为了队列更整齐划一,最后时刻我和一个胖胖黑黑、学习不好、人缘也平平的女生被告知不可以参加表演。演出当天,我俩站在教学楼上看着整齐肃穆的表演。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被涮下来吗?因为我们都是废人,所以上不了。她说,你才是废人,我不是!然后哭着跑开了。当时我的表情一定特深沉,我说的话一定深深地伤害了她。如今中年的她,一定也受过不少这样的伤害吧。


孙策,《自然物》,展览海报



〇 :《自然物》系列创作缘起的故事可否再详细说一下?它跟此前系列最大的区别或突破之处是什么?

:《自然物》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缘起于对材料的单纯兴趣,经历了几个阶段。

与《移动山水》不同,没有什么灵机一动的故事。过程缓慢而理性,结果比较激动人心

《自然物》的创作构思开始于2016年。我是画油画出身,经常会自己挑选画布,对画布不同的纹理、质感、颜色等细微的差别很感兴趣。

2017年,我受米诺的邀请参加M的房间的个人项目。M的房间做的都是比较实验的展览,我就提了一个包括《自然物》系列在内,包含现场实施部分的展览方案。


《鸭嘴兽》个人项目,M的房间,2017年


最初《自然物》系列用不同画布本身的颜色、纹理区别加上面积的对比来完成画面,利用素描关系来体现形式感。2018年在广东美术馆个展《四张机》中有幸被收藏的一件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四张机》,广东美术馆个展,2018年


后来我想提升一下色彩上的丰富性,通过染色的手法加入了墨、朱砂、茶、矿物质颜料。加之画面可以不停地覆盖,产生前后的遮挡关系,可供调配的纬度一下扩大了很多。

到2020年底,《自然物》在创作手法上已经有一套自身的运行逻辑,正巧南京逸空间的刘运峰先生看到这批作品,执意要做最新系列的展示。经过两年的筹备,《自然物》系列得以完整的呈现,心里还是比较感慨的。

与朋友所熟悉的《移动山水》《空白》系列最大的不同是,《自然物》把手感的迷恋降到最低程度,有点“理中客”的意思

面对画面的人会感到作品还是比较感性的,能感到画面背后是站着一个人的,并不是那样的理性。其实艺术并不能用理性、感性来划分。表现主义感性?蒙德里安理性?我们可以这样叙述,但面对作品时,这些东西是提供不了直接经验的。

我的创作方式是比较独特的,并不是一个系列接着一个系列,下一个系列是对上一个系列的推进或反动。《移动山水》之后,我的画面形象慢慢减少直至消失。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内容,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但风格不是目的,它是因果中的那个“果”。大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一定有自己的梦想,那个“梦想”是模糊的,抽象的,而作品是具体的,是“梦”展现的不同侧面。艺术家的一生就像在拼图,最后一块具体的作品放上去,梦想的全貌才显露出来。不同的是,艺术家的拼图是没有底图可作参考的。


自然物55号


〇 :《自然物》系列如何体现“自然”?作为“不画之画”,你希望观众去关注绘画/艺术的什么问题?

:“自然物”这个命名是对海德格尔关于“物”的分类的错用。“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尽量利用画布本来的特质,把画布沉睡的、被覆盖的、被忽视的特质揭露出来

不应有直接的手的因素,手的痕迹会有所干扰,把单一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不能有哪怕一点其它的打扰。我们去看《愤怒的公牛》,一定要是黑白片,彩色片出不来那种味道的。

《自然物》不是标准的绘画,它没有表层的颜料和手的因素。同时它调动的都是形式的要素,面积比例、素描关系、色彩关系。所以讨论的还是绘画问题

什么是绘画(不同于手绘)?绘画的边界在哪里?感性地讲,绘画的迷人之处在哪里?以及绘画之死的问题。

我想可以引起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是不同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的问题的另一个方向。

当然《自然物》也有模糊绘画的地方,比如它的材质感(非统一性基底)以及非常潜(即非常薄的凸起)的前后关系,但都保持在非常克制的程度,并不是直接冲破二维空间,又不是三维空间,我称为二维空间的震颤


〇 :比例、色彩、肌理……这些基本要素对你的创作有多重要?或者说,在整个创作中你赋予形式要素怎样的一个权重?

:“要素”就是可以调动不同的力量,和一个画家的调色板上的颜色是一样的。

文艺复兴时的画家,每个画坊最根本的秘密就是它的颜色配方,只有最被信任的大徒弟在老师退休之前的一刻才可以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能做出来的东西,有一些现代人怎么也做不出来,因为是秘传的,一不小心就没了。

与之不同的是,进入现代,工业化要求复制和标准化,即使有专利权,只要付费大家都可以用。而且到一定时候专利权就过期了,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家共有。

《自然物》开始成熟,很快就感觉自己像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在作画的状态,在调动我有限的颜料,调出极其细腻和微妙的色调

形式就是全部,绘画在物质层面上除了形式一无所有

即使绘画延伸出来的问题也是植根于它的物质性。今天很多问题是我们太过于关注绘画延伸出来的问题,如它的对象性、正确性、先进性、社会性,而淡忘了绘画本身是建立在物质性基础上的。


〇 :艺术、人生、时事,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艺术在个体&世界的二元关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的生活很平常,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大起大落。读书、做展览,一路过来也比较平顺,故事很多,偶尔幸运,结婚生子,抽烟不酗酒,喜欢给家人做饭。看到不公会愤怒

一个良好社会中的公民有两点一以贯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艺术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后者。

何为现代?何为正义?何为平等?如果公共领域上被压抑,专业领域上的工作也十分重要。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一定是保持一致的。一个健康的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喜欢锻炼身体,一个病窝子里,每个人都不会很健康。不能说得更多了,点到为止。

如果你不信仰宗教你就需要艺术


〇 :无论是艺术领域还是艺术之外,哪些人影响了你?你希望自己对社会/身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大方老师的奋进,王易罡老师的豁达,夏可君老师的无私以及对艺术的热情在我青年时期给我很好的榜样。秦晖先生为学严谨和良知给我很多启发和鼓励。

在业务上有所贡献,自然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有时大的影响是非常缓慢和深入,不未人知的。前几天身体心理状况都很糟糕,感觉无法平衡好有了孩子之后的事业与生活,十分焦虑。老友韩勇和我讲,作为爸爸不一定总是“腻”在孩子身边,而是做好事情,成为“妮妮”精神的榜样,孩子长大自然会体会到。


与女儿“妮妮“在一起


〇 :如果变得很有钱,或很有权,或很有某种影响力,你会做点什么?如果不做艺术家,你觉得自己大概率会做什么?

:我从身边的一些大人物学到的是,从身边的事开始,从具体开始。

如果不做艺术就不会感受到那么多快乐和痛苦


〇 :最近在关注的问题,艺术或非艺术的。

: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南,可能是气候的原因,人一直处在懵懵的状态。热带风情让我燃起对风景的兴趣,同时也在思索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的,人在风景之中,被风景所环绕的问题,有点感觉,具体还要动手去看。

当然作为一个公民也会关心时局的动向,以及未来的方向,不太乐观,很被动,每个人都有责任。


〇 :最近阅读的书,以及有所感触的一件事。

:到海南带的书不多,在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和《阿城文集》以及《苏珊·桑塔格笔记》。

疫情以来比较大的感触是,你觉得是错的,我觉得也是错的,大家都觉得是错的,但是大家也都在做,不得不做。似乎眼前也不会太大影响,但“是非心”会毁坏了,很糟糕。




更多作品

👇




自然物19号




自然物20号




自然物23号




自然物26号




自然物30号




自然物32号




自然物35号




自然物37号




自然物39号




自然物40号




自然物41号




自然物43号




自然物45号




自然物46号




自然物70号




自然物77号





展览现场

(便于大家对作品尺幅有一个直观感受)

👇



然物7号











































顺便继续推荐我们自己的展览
本周日(10月16日下午四点)开幕
欢迎读者朋友们来玩


我们把《西游记》里的妖怪请过来,做了一个好玩的展



象外近期文章


第一次感知到艺术,也许是在老师家摸真人头骨的时候

画画就像渴了喝水,咕噜噜就一大杯下肚。

潇剑 :一向箔

不用镜头“拍”出来的,叫不叫摄影?

巫鸿:豹迹

潘天寿近百年前写的中国绘画史,为什么今天仍值得一读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