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赖巍:从山峦到月亮

阿改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赖巍 :从山峦到月亮

出品 :象外 x Just in Time
策展 :阿改

时间 :2023年4月1日 - 5月8日
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七巷Just in Time

海报设计 :蔡奇真






阿改的编者按:


如大家所见👆,我所策划的最新展览《赖巍:从山峦到月亮》4月1日即将在北京三里屯的Just in Time空间亮相。


赖巍是我做象外以来最早认识的艺术家之一。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即将从上一家公司离开,已经创作了第二部“系统”的赖巍拿出自制的扑克牌让我抽选,然后就像一个占卜师那样为我解读,结果换成俗话大概是:离职创业,上上签!


我虽然对此类预言并无太多信心,但当时的确欢喜了一阵;而且承其吉言,象外至今没有倒闭,我对艺术也并未厌倦,反倒觉得持续写作,兼策划一点展览是快乐且充实的。


赖巍不同时期的创作,我们此前已有专文介绍👇


对艺术、心理、哲学、符号、数学、物理感兴趣的,please come in


赖巍,月亮。


艺术对我来说,就像好吃一点的饭菜、舒服一点的房间


这次展览所选,是她的月亮系列的近作,和少数几张山的系列作品。如此组合,缘于某天我忽然想到这句话:从山峦到月亮。


我迷恋于这个意象,虽然无从解释


至于赖巍这个人,我发现更难以概括:当我认为她清晰时,她是含混的;当我认为她模糊时,她又忽然间明朗了起来。也许因为她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变量排列组合,整个矩阵也就迁移变动起来。这种不可锚定,但又自行其是、自成轨迹,或许正是其“现代”的一面。


我期望读者(尤其很多了解她的读者)们,可以各抒己见,谈谈你对她的作品乃至整个人的感觉,也可以分享自己与月亮、山峦以及生活的故事。


为了聊表谢意,我们会在评论区抽取一位读者,赠送赖巍的月亮系列之二画册



福利赠品:月亮-2画册一本


4月1日下午3点,欢迎在京的朋友们前来观展(4点我们也许会有一个简单的导览和开幕),也欢迎大家将这篇融合了前言和小问答的推文分享给更多的人。至于展览现场和后续活动,我们会在稍后发文。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耐心。




20220912,布面油画,50x60cm






赖巍 :从山峦到月亮





一天 一天 一天 

周而复始的夜晚和月亮

一千个月亮在前面

是命运滚落下的巨石

夜晚在山顶

白天不见踪影


——赖巍,2021年2月2日





虽然有其动机和缘由(详见“赖巍,月亮。”),但赖巍持久经年、累积百余的这一系列至今未有消歇的迹象,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说法,大概是命运在推动着,“引导我必须要做这件事”。


她将月亮视为恒常和变化的矛盾体,反复描摹:新月、眉月、弦月、盈月、望月、亏月、残月……直至隐而不见的晦。


除却月相,还有月色,月彩,月影,乃至星座、树的枝桠以及看似与月无涉的古典雕塑衣纹——无论四季变幻,阴晴圆缺,月,始终是在场的。


它总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打动我,我能怎么办呢?”她说。


某种程度上,月亮不仅仅是悬于夜空的遥望的对象,更像是她心的投射,灵的变体


它们从不“客观”,远离天文学定义或科幻小说插图窠臼,绝不摹写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撞击坑以及荒寂幽暗的广袤平原;


它们也不“古典”,不依赖传统或地域文化的加持,因此在另一端远离神话和心理学叙事——看她笔下的月亮,你大概率不会联想到太阴、玄兔、婵娟,或古希腊塞勒涅(Selene)和古罗马的狄安娜(Diana,又名Cynthia)等诸女神。


月亮,更接近于“祂”,是在一个被科学(或科学主义)祛魅(Disenchantment)已久的世界中,艺术家与万物重建连接的灵媒(之一)


如此,余事皆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绘画行为本身——她观察,感受,记录,也许还有回忆、想象和潜意识中的对抗,将身心融入其中,如同参禅或灵修(二者都属有着巨大舆论风险的词,在此姑且借用之),最后呈出一张张颜料凝结于布面、木板的月亮。



20221016,布面油画,40x50cm


赖巍是行动者(或曰,存在主义者),绘画即是她行动的凭证。


她描绘梦境、宇宙和能量模型,以文字、图像、数学结构建构复杂的“系统”(这一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仿佛化身为一名占卜者,解剖世界的表象,进入内在的实相。


她画月亮,天空和云层,画蝴蝶、心的形状,制作面包并以水彩为之写真,带着一点游戏和放松的心态创作秋天和烟火……它们都是绘画行为之一种,但绘画成为最后的落点,释放她,治愈她,拓展她,使她得更大的自由


在位于京西、兼作起居和工作室的住所,从客厅窗外可眺望一片远山,有一段时间,赖巍就像一个初学者那样,对着远山素描,以快速的笔触捕捉天光云影的变化。山峦起伏,幻化为如歌行板,阴阳向背,乃至饱满与留白,都展现在那一系列以日期为名的画中。



20210825-3,纸本彩铅,36x26



我总觉得,在月亮与山峦之间似乎有着隐约的联系:虽然此上彼下,但它们遥相呼应,双双成为人们目光凝视、心灵融汇的对象;


同时,毫无疑问它们是美的(无论是象征意义上的还是现实画作所表现的),并且弥漫诗意——我无法清晰解释何为“诗意”,但在我的眼中,它们就像现代诗,象征、隐喻和表现的背后,是灵巧、简洁、明晰与含混并存


进一步地说,它们是现代的,有着古典的源头,但又并不冒失地轻涉“当代”的领地,相反,它们始终保持可贵的克制,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呈现自身;


画背后的人——赖巍,自然也是现代的,她追慕古典时代的秩序和灵晕,同时以生活(live/life)的方式体验当代的复杂、多元、破碎以及激流般的动荡,某种程度上,她自身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嵌于广义的“世界”之中,又在冥冥中标识出一条优雅的轨迹来。



20211012,纸本彩铅,36x26



——打住,让我们回到月亮与山峦(因以上我显然制造了不必要的混乱):在《20211012》这张画中,二者难得一见地“同框”了,“天空和大地,它们终于在这里相遇了,”赖巍说,“这意味着我可以向下落地的愿望又近了一点。我的世界又完整了一点。”


而在我的眼里,当凝神观望,刹那与永恒中的山与月,看上去那么近,又那么远,或反之,那么远,又那么近


——阿改,2023年3月28日






赖 巍

1981年出生于重庆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象外 x 赖巍





〇 :看了我们发过的关于你的三篇稿子,突然有点不知如何提问了,但还是不能免俗,请你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吧——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L :我是一个依靠艺术才能完成人生的人



〇 :记忆犹新的小时候二三事。


:第一件事是小时候有一个春天,雨后父亲带我去山里采蘑菇,竹林里面湿漉漉的,蘑菇采了一大筐,回家之后父亲很仔细地一棵一棵检查,生怕吃到有毒的。到现在我都觉得可以认出各种蘑菇是很酷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大概三岁左右,母亲总喜欢给我讲一个小骆驼和妈妈的故事,故事里面小骆驼的妈妈很早就死在了路上,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埋在枕头里哭。又不敢哭得太大声



〇 :学画过程中哪些人影响了你?


:现实中有两个人影响我比较大,一个是我父亲,绘画的基础部分都是他在教我;另一个人是大学时候的李睦老师,他领我进入了现代主义的语境。至于大师们就太多了,可以说都有影响。



〇 :刚毕业时你在创作上的兴趣点是什么?


:那会儿我的创作还是比较倾向于文学性的思路,是一种被执念驱动的状态。形式上的兴趣点可能都放在了把一切平面化。



〇 :回顾这近20年(时间过得好快),你觉得自己的创作线索有什么变化吗?


:这二十年的脉络可以说是一个逐渐落地的过程:从数学物理—灵性修行—身体食物,一路落地而下



〇 :我们刚认识那会儿,你在构建“系统”,并且这个工作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现在你如何评价这个系列的完整度和有效性?


:我正在完成四个系统中的第三个。第三个系统仍然从文字、图像、数学结构三个方面来建构,从2016年到现在仍未完成。


它探讨爱和欲望的兼容性,这个内容本身就很难,文字上最终选择了诗歌的方式。数学结构上也很难,现在写出同时具备三组对称、四个分形、一个魔方、十六个盒子的兼容性结构。图像方面还在继续扩展,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要说有效性,系统三肯定比系统二兼容了更多的角度和世界。



〇 :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似乎观者要遵循你的“说明书”或规则才能进入,但抛开意义的编码-解码,它们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和谐与美感,这是一种自觉吗?说得宽泛一点,对你来说,美是否具有凌驾于他者之上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美是不是一种compelling的力量?


美肯定是具有强大能量的,与其说美,不如说是“爱”。我认为美的能力也是一种爱的能力。但是它不一定是和谐的,它也可以是冲突的,破坏性的,坏的。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爱。爱总是有吸引力的。


而爱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可以兼容各种矛盾的事物在一起,并取得一种可持续运转的平衡,这也是艺术的迷人之处



〇 :说说“月亮”系列吧,虽然你有过一段描述,但我好奇的是,有了动机和缘起之后,在过程中你的具体感受如何?它的特别之处是带有一定的“写生”性,但实际上,你画的很多月亮都不太像是高度还原的,而有一点像你在主观上“靠近”(approach)了月亮,因此在绘画上也形成了一种近距离的观感,由此让观众在心理上与之更为亲近。此外,这批画作与此前的风格似乎差异不大,月亮对你来说,象征意义上的重要性有多高?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它与仙女、背弃、寒宫等相关,是太阴的象征,但你对它的理解和感受是不是更偏向于西方文化的角度?


:关于过程,我只能说自己是被命运推动的。它引导我必须要做这件事,这是我无法主观控制的。它要来要去就像爱情一样,你说不好明天起来它还在不在


展览的这些月亮其实大部分都换成了油画的材质,之前的月亮都是布面或板面丙烯。这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调整了所有的工作节奏和习惯,几乎也调整了我和整个世界的链接方式。所以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变化和突破。


至于它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一种恒常和变化的矛盾体。而且它总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打动我,我能怎么办呢



2022Night,布面油画,50x40cm



〇 :值得注意的,此次系列中有少数几张并非直接表现月亮的画作,如《20221016》和《20221117》的枝叶,《20221115》的飞鸟衔枝,《20221217》的古典雕塑衣褶,《20230103》的星座一般的星星灯带,能否单独说说它们背后的思考和故事(考虑到这个系列多半是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而我们现在几乎完全忘却这场灾难了)


:材质扩展到油画之后可能性就变得更多了,更多的事物和题材都进入了视野。这几张作品就是月亮的扩展,我把它们都统称为“每一个月亮都去往一件事物”,对我来说它们都是和某一只月亮一起成对出现的。也对应了系统三里的一些内容。


树枝是我一直想画的,因为观察月亮的时候经常会伴随着它们。有时候月亮不在它们都在。


《天鸽座》是有一天我在一个观星的App上寻找月亮的时候发现的,它就在月亮旁边,我有点被它迷住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天鸽座20221115-1,布面油画,30x40cm



《星》的那一张对我来说是一个北斗星的意象,是一个指引者;


Star,布面油画,40x50cm



《幕》则有一些情色的意味。和上述几张一样,它们都是落在地上的事物,和某一个月亮形成时空上的链接和关照,也成为诗性的一部分。


幕20221217-1,布面油画,50x40cm



〇 :如同“月亮”系列一样,你在“山”系列中也反复描绘同一个场景,这是基于你的住址的实际情况,对吗?我上次去你家,发现那片山峦其实挺远的,但你在画面上再一次把它和观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得山和云都具备了更亲近的属性。我觉得这种对距离感的处理习惯(或下意识的一种行为)挺有意思的。


:的确,我画的就是我家窗外那座山。当你长时间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被拉近,不只是形态上的,也是时间上的;陪伴一件事物久了你就会了解它越多。这可能就是你说的那种“亲近”感。



20210829,纸本彩铅,36x26



〇 :以彩铅来画山,山的结构和细节因此多了一些秩序感,似乎让人回到学习素描时的排线练习,你喜欢画这个系列时的手感吗?


:这个系列的确会让我有点回到素描的状态,排线的快感会带出很多童年记忆,整个过程是很爽快的。



〇 :有一部分山的画作看起来是“流动”的,笔触的快速移动似乎对应了时间的流动,你在画的时候,对“时间”的感受如何?笼统来说,我觉得你的绘画很多都有明显的时间的流动/流逝感。(而且你好像对长期描绘一个对象并不厌倦)


对我来说,时间性和瞬间性的确是很重要的。时间意味着专注和累积,而瞬间则意味着永恒。这也是我认知生命的两种角度。这两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这两点就是让我着迷。



20211012,纸本彩铅,36x26



〇 :可以单独说说《20211012》吗?因为少有地山上出现了月亮。我在想,这个系列与月亮系列,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山和月亮同框这一张对我来说是这种两种事物的相遇,那时候我想,天空和大地,它们终于在这里相遇了。这意味着我可以向下落地的愿望又近了一点。我的世界又完整了一点。




蝴蝶系列,iPad绘画,尺寸可变



〇 :“蝴蝶”系列,创作“动机”是什么?这些蝴蝶是有图像的依据,还是你想象出来的?它们仍然具有某种“能量体”的气质,是一种天然蕴含“成住坏空”属性的主体,我在想,你对它的关注和描绘在多大程度上与你的女性身份相关?


:蝴蝶是一种把黑暗和束缚转化为光亮和自由的力。它频繁出现过两次,都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和上海。那两个时期都是蝴蝶陪我度过的。它反而和女性关系不大,而和希望蜕变转化的关系更大。它们都没有任何参考图片,就是直接在iPad上开画。它们更偏向于灵的那个区域的产出。



迷幻面包,纸本水彩,23x31cm,2023



〇 :你还有一个“面包”系列——你制作面包,然后将之变成画作,这是两段时间的转换,也是味觉-视觉的转换,但到后来你又因为麸质过敏而不能吃面包,这个过程和结局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面包系列不久我的确戒了一段时间麸质,因为我疫情期间免疫力出了点问题,现在已经好转了,慢慢可以开始吃一些小麦类食物了。


做面包和画面包的过程的确很有趣,我需要一种精神本体和物质本体的结合的状态,才可以产生爱的感觉



秋天的面包,纸本水彩,15x30cm,2022



而这个做、画、吃就刚好完成了这种爱的过程。这个经验如今已经迅速扩展到了我对其他食物以及更多日常之物的链接上。我正在快速地爱上更多事物



〇 :我对别人记录食物感兴趣,关于食物,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和想法?平时喜欢做什么菜,喜欢吃什么菜?食物与你自己的身体状态关系如何?因为有的人对食物是敏感的。


:我和食物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我的要求就是健康和干净。有时候我甚至更加注重吃下去之后身体的感受,而不是它在嘴里的味道。



秋天与烟火系列,our voice之一



〇 :“秋天与烟火”系列,不展开讲了,但可以请你简略介绍一下。


:秋天与烟火,是一组大理石拓画作品,我觉得它们也是很纯能量系统的作品,而且更类似一种软性的刺激物。



蓝晒法作品之一



〇 :以蓝晒法创作的画与诗,我单看画没有太多感想,但读诗则觉得你透露了很多心迹,你写诗的时间有多长?你的诗不是为了讲道理,也不是单纯宣泄情绪,也不是“纯正”的灵性派,但的确可见其更忠实/直观地记录了你的痛苦,感觉写诗的时候你才脆弱一点,是这样吗?你觉得自己的作品中“诗意”有多少?或者说,你如何理解“诗意”?


:写诗的时间断断续续,小学初中大学,然后中间很多年都没有再写,然后就是最近几年,系统三引出的这些诗歌。


最早期的绘画创作其实我有点被困在诗歌内部(那个时候说的诗也就是顾城海子这一类现代诗的影响)。后来不再写诗了也有这个原因。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离不开诗意的存在



〇 :现代诗的语法、词汇和创作逻辑,跟你的绘画是否有共通之处?总体来说,诗歌/文学,对你的人生和创作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我认为诗歌是一种与声音有关的东西,它和发声这种生理需求联系在一起。诗歌对我来说是那些我无法说出的语言被说出来的时刻。所以它总是伴随着一些疼痛感和脆弱性的



赖巍前两年在重庆参加一个驻地项目时的创作场景



〇 :上次我们聊到了现代性,在我此前的文章里,我则使用了“摩登”这个直译词,请你再谈谈现代性与自己创作的关系吧。


:现代性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心理学方面的启蒙。它把人从神话和现实主义的叙事中解救出来。而且我从高中时代开始就认识到心理学的结构对我的重要性。我的作品有一部分(尤其是iPad的部分),都是借助潜意识进行的工作。


另一个方面是由这种潜意识层面开启的绘画形式上的拓展。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同时进行好几个系列。当然这和后现代的碎片化也有关。现代和后现代对我的另一个影响是让我更关心艺术之外的世界和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让我觉察到专业之外世界的丰富、多元和复杂



〇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与艺术史/艺术史脉络的关系?(不过略好奇的是,你的作品中的“东方”感并不强烈,跟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也不直接)


:我觉得我这些年的创作更接近一种绘画的行为,就是绘画是一个行为过程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行为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梦、System、月亮、面包、iPad各个系列,都是如此。它们都是行为的一部分。最终留下绘画作为落点


我现在看一些画得很好的画,看着也会喜欢,但是追述到它的动力源头,如果只是完成“画画”这件事,就会让我提不起兴致。我自己无法只因为画一张画而感到满足。


东方性看你怎么比较,如果说传统水墨的形式我可能的确没有。但是其实我的整个内容、美学和哲学上都是非常东方的。而且近几年更加明显一些。



Love Letter,iPad绘画



〇 :虽然很多人使用板绘这一手段,但在“纯艺术”这个圈子里,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比较喜欢也比较频繁使用iPad作为工具的,说说你的使用体验吧。你会觉得使用iPad绘画,艺术性由此会降低吗?还是相反,你觉得这种手段更时髦更有未来感?


:我用iPad的时候基本上是在进行自我修复和建构的“内部事务”,而实体的作品是我有更明显的链接和关注外界的属性,它们更有传达欲。


我最近还整理了这些年的iPad作品,发现至少蝴蝶,肌肤之亲,心的问题,它们刚好分别指向了灵魂,身体和心。这三个系列都因循了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在不断重复绘画的行为中最终治愈自己。绘画的行为带来灵魂的修复。每个系列放在一起看,会看到明显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从破碎到整合,狂乱到安静,无形到有形。


可能也因为它们处在一个极速变化的过程里,iPad是比较容易能实现这种速度的。更接近一种动画的进程。而且走到哪里都能画。


说不好是不是时髦和未来感,但是我对电子产品总是有亲近感的。



赖巍工作室一角,挂在墙上的月亮
一部分你在最新的展览上可以看到


〇 :不说艺术了,说说生活吧——你曾经觉得,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后来对理想生活的预期和想象有发生变化吗?


:的确有变化。从前我非常想过小日子。男欢女爱就够了。现在我更喜欢独处的工作状态,也更热爱我的工作。那种平静专注工作的状态让我有点狂热。



〇 :过去三年你的生活状态如何?对当下满意吗?


:说实话,过去三年我很煎熬,那种和世界逐渐断链的感觉很明显,就好像各种触角被逐一斩断的过程,非常疼。目前我不好说满意与否,我觉得自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元气。整个社会可能都处在这种修复期。



〇 :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可以定居一个地方(国内国外都行),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


:旅行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更新的过程。目前为止我还是喜欢北京,它在中国是价值观最多元的地方。虽然目前这种多元化有被缩减。



〇 :刘慈欣在一个短篇小说里描述过一个故事:外星人来到地球,可以向地球人一个个地揭示宇宙的终极秘密,但愿意参与这一计划人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这一秘密并无法与他人分享,这就是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换作你,你会如何选择?


:我想起前几天你说到西藏那个从前以为自己会一直做小混混最后打架把自己打死,结果忽然成了活佛那个人。我听完以后就想,大概一眼望到头的生活都不值得过吧。一大早就闻道的生活也不值得过。宇宙的秘密比起我存在的这种狭小时空,那个秘密肯定是普世的,而我的时空是更个体和特殊的体验。


而且这种生命换秘密的莫名其妙直男梗我真是不知道该说啥



〇 :如果有外星人,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我可能会说:你何必这么大老远来这个地方呢



〇 :你有深空或深海恐惧吗?《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时空穿梭的场景,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始终觉得《2001漫游太空》带给我一种濒死体验,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有一种近似极度缺氧之后人在半昏厥时的幻觉。



〇 :你对AI进化、强人工智能、意识永生这类事情怎么看?如果可以,你会选择将意识上传到虚拟空间吗?


:强人工智能可能会更容易让人类陷入幸福和虚无的双重状态。如果没有更细微的维度需要去打开,人类可能会变得更加无事可做。


对意识上传我兴趣一般,因为我可能还是更爱这个会腐朽的身体,更爱一切有限的脆弱之物



〇 :如果变得很有钱,你想做什么?(例如凭空有了一个亿)


:那我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怎么花钱。



〇 :你恐惧什么,渴望什么?


:目前为止我最恐惧的还是身体的病痛折磨,最渴望的也是身体的自由度。



〇 :最近在看的电影/书。


:最近看了《鲸》,哭得稀里哗啦。那个巨大的痛苦的胖子就像我的母亲,他周围的人就像不同的我。



〇 :最近做的一个梦。


:最近梦里有一片海滩,有一处牌子上写着:“此处禁止攀爬游泳,否则谨防摔落成一束紫色小花”。醒来觉得好可爱。



赖巍在工作室。摄影@阿改









在展作品


👇




20220306,布面丙烯,30x40cm




20220309,布面丙烯,30x40cm




20220514,布面丙烯,30x40cm




20220526,板面油画,50x60cm




20220624,布面油画,30x40cm




20220910-1,布面油画,30x40cm




20220918,布面油画,30x40cm




20220929,布面油画,30x40cm




20220930,板面油画,30x40cm




20221115-0,布面油画,30x40cm




20221117-0,布面油画,30x40cm




20221117-1,布面油画,30x40cm




20221217-0,布面油画,30x40cm




20221226-1,布面油画,30x40cm








象外近期文章

理解胡昌茕,兼与普桑、巴尔蒂斯等比较
蓝色·预言|徐艺函作品展
Kin Coedel,诗意。
韩旭君:手绘感。
Marco Sanges摄影。
比亚兹莱。
很无聊,很大师。
王俊睿:质朴的安静。
虽未建成,极尽瑰丽。
温柔马蒂斯。
素描者,艺之贞也。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