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子,一个值得细看和推敲的展览
阿德里安·巴尔塞卡,鸟头,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奥托·伯尔,蔡磊,张施烈,乔治·德·基里科,高磊,何藩,胡为一,刘璐,刘文琦,马灵丽,雷纳托·尼科洛迪,克莱迪欧·帕米加尼,方照,尚一心,B.阿杰·夏尔马,沈凌昊,常惠珍,志村姐弟 ,塔可,马克·提瑞利,王宁德,吴俊勇,谢帆,徐累
展览展陈设计
半瓶工作室
“夜晚是地球的影子”是一个一半科学、一半诗意的比喻。这个不断滚动旋转的星球向大气层投射出地影,而我们在这个巨大的影子中度过了一半交付于“未知”和“不可见”的生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曾写道 “越是不可见的,越是盘桓已久” 。万物来自虚空,看不见的往往塑造了可以看见的。这一个关于影子的展览,希望以作品为烛光,使观者透过物质表面,瞥见世界中那些无形之物。
——来自展览前言
某种程度上,我很难描述或向他者传达德国艺术家组合方照(Quadrature)这件《轨道影像三联》视听装置作品给自己带来的震撼——
置身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一间黑暗展厅,伴随着机械噪音,室内三联屏幕开始出现代码一样的字母和数字,接着,后者逐渐增多,形成银白色轨迹,轨迹不断增加,带领观者进入一个密度递增的抽象世界,它们在运动、远离或向观者涌现,围绕一个白色圆圈不断旋转,最终在光与粒子般的舞蹈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球形网络。
方照,《轨道影像三联》,视听装置,16min,2016/2023年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它们,其实正是在我们每个人头顶之上、环绕地球高速运行的上万颗人造卫星。
结合美国空军网站的公开数据和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计算,艺术家实时跟踪了约18000个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并将这些人造物的复杂运动转化为一场惊心动魄的视听盛宴。
我们常常通过他人或他物来关照自身,以地球为圆心建立坐标系无疑是一个便捷而有效的方式,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圆点,而就在此时此刻,有数万颗卫星(其中已沦为永久性的太空垃圾)正在围绕着自己飞速运转……
“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切近地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呢?”那一刻我想。
这是《夜晚是地球的影子》展览给我的最大震撼之一。
于2023年4月1日开幕、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与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双馆联办的这一展览,展出全球范围内27位(组)艺术家70余件作品,从雕塑、装置、绘画、摄影、影像、动画、版画、古董文献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地围绕“影子”的主题展开发散性创作,探讨艺术、环境、 社会、心理与记忆之中的“未知”与“不可见”。
策展团队Xⁿ Office(徐小丹、倪有鱼)在接受象外采访时表示,观众可以“把展览中的作品看做一个星系中繁多又不同的行星,观看者在星系中漫游,‘离题’就是这趟旅行本身的目的。”
由是,让我暂且回到展览本身,“离题”漫游片刻吧:
我走入另一个黑暗的房间,靠近那张裸露自身的钢丝床,仿佛机关触动,马达牵引LED灯缓慢上升,人造水晶球遂在移动光源的照耀下,在地上投影出逐渐扩散的铁丝网影子——重要的不是光影的变化,而是感官的反应:我感觉自己在上升,随之落下。
高音喇叭、犬嘴套、哑铃……这些物件代表什么,象征什么,在那一刻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脱离日常的身体体验,忽然让自己游离出神了,似乎在“想”点什么,但又不确切知道“在想”什么。
与高磊这件装置相比,沈凌昊《绿幕: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带来的是另一种感受:游戏、惊喜,还有会心一笑。
同样是一个昏暗的空间,经由特殊光源照射,站在绿幕前的你便可以把自己“曝光”显影在绿幕上,如果你不着急,还可以等待光照将你重复曝光——看着绿幕上的自己,你不禁会想“影子”到底是不是灵魂或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不止装置和影像,《夜晚是地球的影子》里所有的作品构成了一场关于影子的深度叙事——如同一篇立意深远、构思奇巧、结构严谨、文采斐然的文章,展览从种种角度展示了“影子”这一主题的内在与外延,其意正如策展人所言,“希望以作品为烛光,使观者透过物质表面,瞥见世界中那些无形之物”。
这是我近期最推荐的展览(之一),因其够丰富,够有趣,够细腻,同时与展览空间(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与十点睡觉艺术空间都是建筑师的杰作)深度嵌合,两馆就像园林,供来者游观。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基里科1970年代的古董版画,也会偶遇私人收藏的古董皮影。
你会看到香港已逝的摄影大师何藩(1931-2016)光影分明的摄影,与另一位女性摄影家常惠珍(1914-1979)同样风格鲜明的香港女性肖像(三幅摄影同时在水泥地板上折射出银盘一般的影子),也会看到当代艺术家胡为一以摄影为媒介,让被摄者与日常物件产生语意丰富的关联。
何藩与常惠珍作品,以及地上的光倒影
“夜晚是地球的影子” 展览现场 摄影:agai
雷纳托·尼科洛迪(Renato Nicolodi)那些古典“雕塑”如同一座座神庙,引导观者进入幽深的建筑内部空间,思考文明与自我的意义。
奥托·伯尔(Otto Boll)则用极简的悬浮于空中的钢丝,与光一起合作在白墙上制造出以假乱真的线条,挑战视觉感知,又呈现出优雅的美感。
Xⁿ Office的两位策展人曾在疫情期间的一篇年度回顾中写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他们对展览的理解以及策展的初衷。“展览最重要的是提供不同层次的体验,从单纯趣味的、审美的体验,到知识性的体验。”他们写道。
进一步而言:“……今天的当代艺术展览总是容易让人失望,有的符合当代艺术关注和热衷于讨论的范畴,但是无法为观看者提供入口;有的高深严肃,理论扎实,足以成为一本论著,但是失去了展览这种形式的优势;更多的只是凑个局,把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一种更朴素,或者说古典的展览方式,围绕一个简明而有意思的主旨,做一个值得细看和推敲的展览。”
就我的目光所及,“围绕一个简明而有意思的主旨,做一个值得细看和推敲的展览”,这样的展览还是太少。因此,我再次推荐《夜晚是地球的影子》这一展览,也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对两位策展人的专访。
〇
Xⁿ Office是由艺术史博士徐小丹和艺术家倪有鱼共同发起当代艺术展览策划小组,成立于2016年。迄今,Xⁿ Office已经在上海、香港、巴黎、东京策划了6个展览,并出版了3本以研究为基础的双语/三语出版物。在数学语言中,X代表任一数,N代表自然数集,都具有未知和无限的含义。Xⁿ Office旨在从艺术史文本和艺术家实践的角度双向出发,策划一系列兼具研究性和实验性的策展活动。
象外 x Xn Office
〇 :“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策展人是怎样想到以此为展览主题和切入点的?是对此原本有所关注和研究,还是在讨论中激发得出这个点子?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题目在此前被研究的程度有多高?
Xn Office :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渐渐留意到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尝试从“物质性”中逃逸,转而通过较为“去物质”的材料或方式来讨论更深层的问题。“影”是他们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视觉元素,于是感觉到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有趣的展览主题。
“影子”从艺术史、美学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不少研究,无论是贡布里希的研究《阴影》还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都被大家熟知。但是,“影”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家怎么画阴影这个陈旧的话题上,就难以成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展览。
“影”也代表了晦暗、模糊、不可见。在当下这个过度透明、过度曝光,甚至“不被看见就等于不存在”的时代,“不可见”反而引发了更多艺术家和学者的思考。从Hito的具有黑色幽默感的作品《如何隐身》,到哲学家、诗人Glissant提出的著名理念“Opacity”,都是对时代困境掷地有声的诘问与倡议。
〇 :策展有点像作文,如果说,光影属于“元命题”,那么,你们在选题上有什么标准?换而言之,什么样的主题对你们而言是值得去“写”的?
Xn Office :我们在疫情期间的一篇年度回顾中写过一件小事,可以说明我们对展览的理解以及策展的初衷:
“记得在疫情前繁忙的艺术季中的一次聚会上,年轻策展人、艺术家、写作者们一起喝酒聊天,一位前辈问,你们认为,展览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时引起了满桌人热烈的讨论。饭局散了一年,这个问题仍然留在我脑海中。
对此,我们的看法很简单,展览最重要的是提供不同层次的体验,从单纯趣味的、审美的体验,到知识性的体验。
这个问题牵引出的是我们成立Xⁿ Office策展小组的初衷。
今天的当代艺术展览总是容易让人失望,有的符合当代艺术关注和热衷于讨论的范畴,但是无法为观看者提供入口;有的高深严肃,理论扎实,足以成为一本论著,但是失去了展览这种形式的优势;更多的只是凑个局,把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一种更朴素,或者说古典的展览方式,围绕一个简明而有意思的主旨,做一个值得细看和推敲的展览。”
〇 :这次展览,作品媒介多样,每件作品的指涉不太一样,影子在作品中所占据的比重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你们如何把握这个平衡,即:让作品的内涵与外延跟影子发生恰当的关系,而不至于让观众在观看时“离题”?
Xn Office :展览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教育性质的、娱乐打卡性质的。它们对于观众的要求都不太一样。
例如,如果是教育性质的,展览应该通过作品和资料教给观众一些知识,而观众是去好好学习的。但是,在我们的展览中,观众不是来上课的。
展览更像是个有主题的图书馆,没有人会要求你把图书馆中的每本书都读透,也不是每本书之间都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关联。观众在逛图书馆的过程中随手翻开几本,读了之后被打动,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家也可以把展览中的作品看做一个星系中繁多又不同的行星,观看者在星系中漫游,“离题”就是这趟旅行本身的目的。
〇 :就我个人而言,展览的体验感是很好的,意味着我不仅仅是置身事外地简单地“看”,而且也不仅仅是参与某些多媒体作品的互动,而是在意识/思考的层面有所触动,是一个让我愿意停留的展览。你们在甄选作品、现场布展的时候,会主动设想观众可能的反应吗?两个展览空间本身的光线变化是否也促使你们思考动线的安排和作品的陈设?
Xn Office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很高兴知道你享受观展的过程,甚至愿意多停留和思考,这也是我们策划的初衷。
除了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观众的感受是我们策展考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如同你感受到的,观众看平面作品、立体作品、影像、互动类型的作品时候的状态差异很大。例如,如果一个展览都是平面作品,观众就会始终处在被动浏览的状态,和window shopping差不多,看展的体验非常一维。所以适当地组合雕塑、绘画、沉浸式作品,可以塑造多层次的观看体验。
作品选择了空间,我们只是为作品服务,找到最适合它的环境。例如志村姐弟的作品《太阳》,由投影机、幕布、射灯组成,一字排开,我们尝试过安置在各个区域,最后忽然发现山中天·玄馆的长廊层层递进,正好适合这件作品。
〇 :除了作品,展览还提供了延展性图文资料(虽然在展柜中并不能取出观看),你们希望达到什么效果?或者说,这一主题可以挖掘和溢出的东西还有多少?
Xn Office :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展览项目都是一个开放性议题。每个议题都可以无限地延展下去,还有很多很多艺术家、作品、资料没有机会囊括到展览中。
在2017年策划的《拼贴:玩纸牌的人》时,我们把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几十篇文章节选翻译收录在了展览出版物中,希望如果其他学者、策展人想继续研究,可以以我们的工作为跳板。当时也确实有教师购买了很多本,说正好用来给学生做课件。
筹备这个展览的两年中,我们和两位助理(李嘉文、Estelle)花了大量时间做调研,搜集和整理了许多东西方艺术史、摄影、建筑、科学与“影子”有关的内容,最后只展出了十分之一。就和《拼贴》展一样,我们希望启发更多人在我们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和创作。
〇 :做艺术,做展览,某种程度上是奢侈的,不仅仅是反功利主义意义上的奢侈,在现实世界中它也在消耗资源,你们在本次展览中,如何思考策展和展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
Xn Office :榔头用来敲钉子,剪刀用来剪纸,不同的工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上,展览这种工具的功能是“广而告之”,而不是直接解决电池如何更好的被回收和利用。我们在策展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前一个展览的展墙,减少搭建和浪费;在作品的选择上,也尽可能选择讨论环保议题的作品,并将艺术家的观点转述给观众。有更多的人知道,就有更多改变的可能性。
〇 :“影”如果加上一个“阴”字作为前缀,就似乎多了一些消极和不祥的意味,环顾我们的世界,似乎在现代主义昌明了一百多年后,的确同时浮现和投射下许多阴影,作为艺术从业者,乃至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会好吗?”(语出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著作)这个问题?有什么信息是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传达给艺术界的?
Xn Office :如果论衣食富足,平权平等,当下的社会比过去好了不止百倍。如果谈“教育”,获得研究生、博士头衔的人也远比过去更多。有新的问题吗?当然有,但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换句话说,不是问题更多了,而是更多的人看到了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例如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女性权力、新殖民主义带来的危机,等等。
或许我们是乐观主义者,不过我们认为只要提出“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问题就代表着这个世界会变好。因为这个问题引起的担忧、讨论和思考只会像涟漪一样连绵不绝,最终引起许多大大小小的改变。
作为不那么频繁出产展览的“非职业”策展人,我们的声音或许不是很响亮,也不一定很主流。但是我们在不同项目中一直重复强调的观点是:首先,展览不应该以“学术”为面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概念;其次,当代、传统、科技艺术之间的划分没有必要,即便方式不同,好的艺术终点都是一样的。
〇 :讨论/对话,对你们这个二人小组,包括对你们跟艺术家的沟通和理解而言,有多重要?
Xn Office :我们从与艺术家的讨论中获得更多hands-on的知识,而不是被架空的理论。我们从与对方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反思自己所持有的观点。
〇 :两位策展人在工作之外,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可否分享近期思考的主要问题,以及最近在看的一本书。
Xn Office :
倪:爱好做一些艺术创作,比如画画之类的。
徐:去年和另一位学者合作,起草了一个展览方案《未知之云》,讨论从社会、网络、人工智能等复杂系统内部发起的抵抗。这个方案去年入围了现代汽车艺术与科技策展人奖。我们近期正在继续细化这个方案,计划在欧洲实施。
我在策展之余,也是一个300人的研究者社群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我每个月都会邀请一位研究生或博士作为领读人分享他们精选的书目。5月的领读人是一位可持续工程专业的博士,她围绕“可持续社会、地球界限”这个主题选了一系列文章,我正在手忙脚乱地读这个月的书目。
〇 :最近做过的一个梦。
Xn Office :
倪:最近做梦去伦敦找Penny开策展会去了。
徐:梦到工作没完没了。
刘文琦,《<迷雾里的太阳> 第一章》(系列),陶瓷,29.7x21cm,11件,2022年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夜晚是地球的影子”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阿德里安·巴尔塞卡,《植物园石油化工公司》,2023,油桶,金属桶,钠灯泡,大豆植物,景观植物,尺寸可变
“夜晚是地球的影子”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〇
象外近期文章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