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圈云看展之四

雷徕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夏天来了





阿改的编者按:


从目前来看,艺术家雷徕将会比较规律地写“云看展”这个栏目。


这既是他自身写作冲动的输出,相信也能满足一部分读者获取展览信息和阅读评论的需求,而且从雷徕的写作风格来看,已经越来越读者友好了。


我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主要是美术馆、画廊和其他类型艺术机构的意见:如果这个栏目变成付费的栏目,你们愿意吗?


比如每个展览的露出,价码是500到800元——字数少于500字的收500元,多于500字的收800元,比车马费略高,不知道金主们意下如何?


有这个提议,一则是雷徕的确写得好,而且尽心阅读资料、搜集信息和深度思考,做这些工作付出的劳动不少(写短评有时候难度更大;以及,他穷),给予一定报酬也是应当的,但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收入,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厚着脸皮问各位机构金主了;


第二,从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些文字也可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补充内容,为可能的画册/别页或未来的出版多一个可能的选择;


此外,因为“云看展”基本上是合集,涉及到的机构如果一起转发,既能最大程度服务受众,也能相互帮衬借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不过,需要补充说一点,有意投放的机构,我们(主要是雷徕)也要看看展览的内容和风格,包括具体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因此不能百分之百打包票说只要给钱就一定能写,在这里先说明一下。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信息,感兴趣的机构可以联系我(微信agai1984,或邮箱:263419055@qq.com),也欢迎艺术机构转发这则消息,感谢感谢。









雷徕的作者按:



要交代的事项一:“朋友圈云看展”栏目按阿改建议,或将有普大喜奔的变动,以车马成本费用、向更宽广的范围开放。雷徕热衷于捕捉多样化艺术类型的价值,不拘于自身视觉旧习。

(另:除了“朋友圈云看展”栏目,雷徕原则上,是没有拿象外的单独推文版面,作免费人情的权限的)


事项二:因为杂役缠身,长期没有更新栏目,所以这次一口气两连更,下期已在路上。


事项三:在我评论云峰的文章后面,附有一篇特邀的、雷鸣评论云峰的文章,云峰非常欣喜于雷鸣对他“严苛”的态度。以此,预告一次我和雷鸣之间的展评PK活动:我俩之后会挑个时间,一起逛展,在艺术家与主办方应允的前提下,进行一次干柴烈火、血腥无比的展评文字比拼——不一定就是雷鸣喷,我装理中客哦。当然,该活动和“朋友圈云看展”栏目无关,“云看展”仍然以发掘、梳理艺术家/展览的闪光点为主旨。


事项四:这一期的主题,是美术/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语气”












付经岩: 小心有蛇

墨方MOCUBE

2023.02.18-2023.04.02



的确还是坏的,但又好像有点坏不起来了

“坏画”一旦进入有条理的方法系统,也就“坏”得不那么彻底了。如果能出“坏”,是有方法规律/艺术家自己的程序的;而不需要“坏”的部分(因为画面只要有适度的复杂性,一坏到底,就容易立不住,所以只能“坏”重点;当然画家对绘画性的热爱本身也是“坏”不彻底的一个理由),其方法规律就和“好”画有共性。


不管怎么说,许多前坏画分子已经完全坏不起来,躺平、暴露了自己沉溺于绘画性的骨色;另一些则抛弃了“绘画性”的传统;但付经岩则仍在同时坚持“坏”和绘画性


举例一,《风景5#》:


几个叠加层关系非常合理、明朗、背景颜色在关系中也不缺乏厚度;背景中章鱼图样序列的章鱼脚,形不舒服了一下下,但大量重复的图案使之成立/舒服了;人形背后的逸笔草草的白光色块,也只“坏”在了甩出区域外的几个笔触糙了点,但就其实也还满足松动节奏、建立区域间联系的“好”功能。真说纯“坏”的,叠在肉色云型对话框形状上的字,“紫色”、“粉色”。作为全画题眼,保住了“坏”性


付经岩 风景5# 布面油画 200X230cm 2022


举例二,《故乡》:


在看不清内容的远距离上,色块醒目。贴近了看抽象形式关系:草坪、树植间,中绿、暖绿、冷绿,色彩关系的空间塑造,合乎学院标准的稳定;草坪的笔触、远树、果子的造型,非常传统的画法。只有在中距离,结合物像,才看得出简陋感,看得出大面积孤立绿色比例的刺眼,苍蝇负形上圈出的粉色的刺眼,尤其是苍蝇本身,骨棒和球的古怪互动和“玩砸了”,它的简陋、不适、粗糙感,才得以体现。艺术家对“故乡”的态度,应该是“身有恨”的,应该。



付经岩 故乡 布面油画 210X185cm 2022



举例三,《风景里的静物》:


这件作品是整个展览里反复出现的各种坏因素的较集中体现,相对来说,坏得很纯粹,没用太多“好”画法的传统路数。重色,和未经调和的纯色,没有辅助色彩的缓和,就最不舒服了;不舒服的字体,不舒服的物像,不舒服的造型,整件作品,就是各种挑衅的集合。“浪漫的口水”嘛,指向大批同行。


付经岩 风景里的静物 布面油画、丙烯  180X160cm 2020-2022



举例四,《文字》:


满屏排列整齐的“啊”字,因为整体齐得很齐,所以偶有歪、才歪得不舒服。“啊”字应该是孔印的,本来很难出错,但这幅画上的,有的漏了,有的淌了,有的糊了,有的后补痕迹很粗率。画的意思大约是:讽刺大家的感叹词,太廉价,太虚伪,诸如此类。


付经岩 文字布面油画 210X190cm 2019-2021


我觉得,对于付经岩的作品,我作为非同路人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同路人的成分,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欣赏、理解。










云峰: 有多少爱 可以重来


蔡锦空间

2023.02.22-2023.03.12



和近乎形成学院化标准的“反思式”观念/装置艺术不同,云峰的观念装置(以及相配合的行为)不来自智力游戏的趣味,而是形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语言——这一点,反倒和传统的造型艺术无异。


但同时,他这种抒情,也不是不得其平、汹涌而出的创作方式,反而在是很长的时间里,“做”艺术的习惯融入了生活,为此,获得的创作习性,便是一种类似“触感”的东西,这种触感习惯成了其创作生发的首要动机。

如果可以用“抒情的语气”(当然,他是通过冷静的叙述,来间接抒情)来形容其作品的话,他的语气很朴素,而朴素,则会强化表达的自然流露感,和表达强度。艺术创作要超越“精致”,就要先把心朴素下来:这对许多艺术家来说,是难点,他们如果不一味地过度用力,就会散掉、松垮掉。云峰不会。

在他挪进展陈空间的“现成品”里,指认观者去关注植物的自然生长,突破了防闲的铁丝网,是一重意义;在时过境迁、被无用废弃后,刻意把带枝的网绞出来,是另一重;第三重是摆进展陈空间,但这一重意义是有掉价风险的,它可能未必是深化了意义,也有可能是剥夺了作品在源生现场的纯粹,使之下落成了适应艺术空间的“作品”——但是,没有“作品”就没有“语气”,也即没有审美(当然,如果把点子的出位度和施行的精准度,也归入审美范畴的话,则另当别论),没有审美,就只能回到点子的有趣与否、精致与否这类智力游戏的范畴。

而与“现成物”配合,蓝晒转印、布置在展场墙上的铁丝网剪影,它既是转写的“美感”要求,但其实,偏偏也是对这一部分实物(大面积仍有实用效力的铁丝网)不可得而展之的缺憾,采取不强求又不放弃的态度,泰然任之;缺憾果然和朴素是一组相一致的表达“语气”,于是好像又更合适了。


云峰 2021年1月25日 雪(视频截图)4K视频 10:00 2021



LOVE 木盆、植物、绿色铁栅栏 尺寸可变 2023



下面,我们邀请作为特邀嘉宾的评论人雷鸣上场PK发言——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句上头的歌词,似乎指明了我们和社会之间短暂蜜月期的期许之幻灭。(有趣的是,在态度上,这件作品与何岸、胡庆雁以及王光乐等人作品之间的比较。)“爱”这个词,份量实在太重;“共情”是作品的核心,与植物,与他人。作品像是一个意外的礼物:是在漫长经历中不经意的显现,在艺术界里堪称难得。
 
在“蔡锦空间”几个质量较高的项目中间,云峰的布展显得乏善可陈。布满空间的蓝晒照片与空间不仅没有形成对话关系,反而让空间显得更加零碎;树枝、栅栏搁在发光的背景板上的做法,是灾难——物质性几乎被剥夺殆尽,进而沦为一幅图像。


(雷徕附言:为云峰老师对批评的包容点赞,他的开放性,尤得雷鸣的褒许。在雷鸣老师文字中被“波及”的三位老师,虽然没有刻意去征求意见,也继续为开放包容的态度点赞。)




神爱 发光板、现成品 150X80cm 2020-2023



夕阳 系列 纸上晒蓝 160X9000cm 2021











贺勋: 种太阳


拾萬

2023.04.01-05.15




贺勋的新作,“种太阳”系列,杜绝了前作大部分已变得易懂的看点


如果从直观感觉上讲,我觉得他有这样一种“语气”:一本正经、煞有其事,却又指向轻处,仿佛是,失望过后转性,凉薄地戏谑着。

 

画中的形,像一些扭得比草本植物还大的木本的枝,很硬边,不透气,和背景的空间关系完全分离,但因为明显的具象和叙事意识,所以又不是纯平面的层叠关系(具象性既来自背景的空气,地面逸笔草草、但形象可辨的草植,又来自和标题中“种”字联系在一起的树枝——其中一些小枝蔓很写实。当然啦,还画了种子——那一定不是无漏种子)。其结果就是,我们不得将产生的感觉,理解为飘在半空中,和环境格格不入……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心态?


不考虑隐隐透出的叙事氛围,光看使命扭动、并无空间关系绝缘的明暗编排,颇有审丑的倾向。而叙事的感觉,似指向悲凉中的故作不动声,在准-情节的隐喻下,“丑”化为了苦


植物上、超脱空间塑造的、光和暗的纯隐喻性角力,扭动、纠缠、绞杀,尖与圆,粗与细,构成叙事结构中的行动元件,但决没有具体故事性;一种抽象感性,就是画面节奏里面,娓娓说寓言的口吻。还是没有故事哦。前言自述里说了,他画里的形状,脱胎于梵文字真言。哦。这不是和空的叙事相一致吗?真不愧是禅的仪式游戏。


注意另一点呀:自述里,叙述的是一桩被反讽消解的公案!那这回是真一致了。



贺勋 种子-am  80 × 100cm 布面油画 2022


贺勋 种子-Cha  150 × 170cm 布面油画 2022


贺勋 种子-hum  80 × 100cm 布面油画 2022


贺勋 种子-Ksa  100 × 120cm 布面油画 2022



我不认识贺勋。没猜错,以画逆推人,是一个走的路太多,会以冷淡掩饰内里的热情的人。


总结是:我不知道,说一个人的画,是自缚手脚,在做形式语言探索上的极限运动,算不算在夸人;但欣赏“因难见巧”路数的人还是颇多的,因为纯绘画本身,能进步的路线实在不多了。











罗蔷: 回来的楚门


无限C空间

2023.04.01-2023.05.01




作为一个改编/续写《楚门的世界》的装置现场,《回来的楚门》的叙事,基于一个单纯又调皮的希望:受欺骗、受束缚的楚门,拿起姿势来,回噩梦的世界里去!你肯接受颠倒,那他们就通通都得被束缚在陪你演的一生中。


构成罗蔷作品价值的核心,是她的叙事和视觉直观,都充满细节感,并且每一处节奏起伏间,都有她独到的语气。而这种细节感,与其说来自装置做工的细节,不如说来自作品叙事意识的细节。在此,作一字一句的故事复述,或一板一眼的分析,都不是高明的评论,而且还拖沓;既然如此,我就试着用我的语气来复现她的语气——这样的创意,会不会是高效的评论方式呢?

语气一:在现实中,要反劫持一种制度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但在愿望的世界里,它可以很轻巧地实现;今日的世代,人们愈发在扮演自己角色,屏幕和“秀”的意识穿透了人的处境,所以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加入呗!

语气二:我向你指出那个隐匿处,那里又藏着一个小小的惊喜。信箱柜里微缩的视频,冰箱里冻住的手指和证件,衣柜里凿穿的通路,结局处好不容易发现的、展厅房子的微缩模型。你说一而再地提请观看隐匿的细节,构成对无孔不入的隐喻?不,那只是为了表现,我故作惊奇的优雅姿势。

语气三:啊!牛排排真有爱!迷宫式阅读的误解装置!我总要以一种俏皮的语气去叙述本来堪成灾难的内容,更胜伍迪.艾伦(随手拿的例子)!那样,又营造重彩却轻巧的视觉,这其中落差的力量,就是我机警的信心具有了包容力的成果。

语气四:空间主人的书就是楚门的书,空间主的颜料就是楚门的颜料,我们是这样平易、这样俯仰即是,让白立方之外的空间特点,无违和地融入场景,对“介入”统摄能力,如此游刃有余。而策展人的前言,也是一段作为故事引子的剧本——他不是阐释者,而是创作的一个小局部的一个参与者:真整体!


语气五:灯箱照亮了图景,架上的世界,是经过楼梯,是面向海,是上边坠落下来的顿悟,是功能颠倒为迷路的地图,这些是楚门一度又一度抱憾的一步之遥,也是秩序稳定的封闭宇宙。

语气六:老楚门,你看上去有点眼熟,像一顶有点正经的假发。老楚门,你老得真轻巧,瞬间就是一本正经的……沧桑感?你很深刻、你很沉重,可是为何,我在蹲坑的时候看到视频里的你,总有一点不严肃。太没有喜感了!

语气七:那几个演员……不也受了一番反迫害么,要不就不能觉醒了不是,可是,你们里头有一只狗啊?呸!别胡说,我是专业的有修养情操的人,怎么会看到你都成了骨灰盒了,还在讲不停,就忍不住好笑呢?



罗蔷 塞弗牌牛排,排排源于爱 2023



罗蔷 讲给自己一百次的故事 2023



罗蔷 角色的斗争 2023



罗蔷 无限开始 2023



罗蔷 碎在地上的光明 综合材料 44X22.5cm 2025



《回来的楚门》,是一个平易愉悦的俏皮故事;但这愉悦感又好像有点刻意:明明隐指着艺术家的血泪,却为何黑色幽默得如此轻松?


(附上策展人导览说明链接:

罗蔷 | 回来的楚门:一次空间观念艺术个展










郑江: 童塔

墨方MOCUBE
2023.04.08-2023.05.14



由凝灰岩制成的架上抽象绘画,仪式性的静默,材质的沉重感,和细节处土石的松动;贯穿甬道,抬头看、长长的手写急就散文,关于追忆童年,关于河流;旱季浚空的水边溶洞,一桩行为的记录视频,凿刻“爱”,以及“爱”的拓片来到展场——不知“爱”指向哪个;最后,民间仪式的视频纪录,幼殇,火


现场的几部分东西其实关联性并不强,如果不是在编排过程中,隐隐透出一个民俗神话学的符号矩阵——水的象征和石头的象征构成对立要素,成人的“童年回忆”和幼殇构成另一组,两组交叉编织。实际上,我们既不能说,艺术家在民俗信仰中,“发现”了这种关系,并转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也不能说,艺术家一开始就是基于这样的结构,明确地去编造几方作品,只能说,艺术家在过程中,直觉地捕捉到了某种关系。



回音20# 50x60cm 凝灰岩、墨、木板 2023



河流11# 110x205cm 凝灰岩、墨、亚麻布 2021

 


《童塔》成为现场的高潮和终局,明显有叙事线在里面。但郑江本人对于童塔的视角态度,选择了留白,没有明确。是一种类似田野调查的、外部观察者的视角吗?还是以追回童年记忆的名义来做的?


还有:这种民俗现在还流行吗?或者已成过去式?探索涉及民俗的叙事,根据两种不同情况,这里还涉及叙事学伦理问题,和舒适带的画画,怎么都不会有大的不正当,全然不同。


因为散文叙写的,是被河流冲走的附近孩子,我们或怀疑,这火,是他在纪念逝去的伙伴,因为不刻意感伤,保留仪式的静默之力,才更有反差的力量感。

还有一句话好像很重要,“走过,就再没有回来”。这让人想到,郑江是在经历了某种关键性童年仪式场景,人格发生了变化,就像大江健三郎的《换取的孩子》一样,指向这个“孩子”的内里被换成了另一个“孩子”。但这又意味着郑怎样的心理呢?是渴望把自己投射向死去婴孩的状态?一个成人投射到在婴孩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的状态,又喻指向什么样一种心态情感?对普遍的生命的纪念,博爱,愿代替非特定的死者死去?童年友人/纯真的婴孩走了,而自己成了这样的令人失望的大人,简直不配活下来?或者,反对现代人、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肯定多于幽冥的价值观,要为“死”本身正名,认为死并非比生不幸?

 

个人认为,郑对这般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这才是勇敢的实验艺术



河流 尺寸可变 柔光纸、木炭条 2023




童塔 8‘50’‘ 单频道录像 2017-2023


附:郑江本人的回复信息——“个人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通道的结构到达最终的童塔,希望能够让观者意识到是一个带有隐喻性的作品,最终是希望把观众带回到现实来,通过观望过去,去看到和重新思考,这个土地、族类、现实的状况。我们不是幸存者,我们只是活在童塔中。”


他表示,他的表达意图其实是明确的,留白的艺术,是为了配合表达环境的现实语境而产生的……










陈作:林中造屋


麦勒画廊
2023.04.08-2023.05.14



在展厅外,我问的第一句话是,你的画该结合背后的故事看?他答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画里不需要有故事。然后,他开始讲每一幅画的故事。

确切地说,陈作的画是非叙事性的,他的画面是描绘日常生活中场景,而这些场景里的物象情境,似乎随处可见,但……却明显有不尽之意在画外

从现场来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叙事性,而且这叙事性很大胆、实验,只是,是在建立画间关系上,而不是在画本身上。点题的《林中造屋》,实际上是一个柬埔寨的热带情景,而作引子的热带,只在空间的入口处一现,便转入北方罗马湖(京郊一地名)临建的艺术区中、艺术家的状态:

陈作描绘热带的画面,沉浸在清晰而浓烈的色彩/光影关系中,而北方的色调关系是更暧昧/更复杂的,但他本人觉得,刻意创造混淆错乱的时空感是合宜的,就如他前言墙上,请到的骆以军的前言。

沉溺烂醉的失意艺术家有着天鹅似的长脖子,在幻境中,无数鸟在室内飞翔;在南方,雪总在污浊得特别快,这个经验,来到了北方堆的雪人身上;大嗓门、惹人烦的看门阿姨穿上她在这边勉强“最好”的衣服(“我在东北总是穿貂的”)、扭捏地接受艺术家画像,“赫拉巴尔《底层的珍珠》”的气质一下子上来,就把她画在了张开的蚌壳里(只看画产生的联想绝对和这个抵牾对不对?)……


大雪天的火灾和突如其来的拆迁,在这些画面以外的故事里最难堪,也是罗马湖系列故事的终点,但所有难堪的、苦涩的故事,“隔上时间也就成了诗意”



陈作 野狗 布面油画 180X180cm 2018-2023



陈作 包莱金珠 布面油画 180X240cm 2021


罗马湖的荒芜仍是浪漫的,但没有黑桥乌托邦那么强烈,而现实会在每一个聚落消失后,变得更冷漠



陈作 脏雪人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22-2023



陈作 炉边海鸥 布面油画 140X170cm 2021-2023


在画作里,陈作喜欢均匀地分布重色;主导几大块面的基调色彩间,关系也过于整体、不太相互渗透,尤其是对比色会平均地分布,平稳画面节奏。当然,这指的是北方的颜色。这样的画面,可能更容易营造污浊的氛围感?

有一个词组,叫“污浊了的忧伤”,而作此感慨的诗人,觉得忧伤是纯粹的、先天的,被打破了,就有“污浊了的”感觉。可是在这里,污浊才是先天的,诗意的忧郁,得后天努力,才能在污浊之上附着上













代洲:自然剧场II


站台中国
2023.04.15-2023.05.14



和充满故事性的去叙事化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故事性变浅的叙事

弱故事的叙事性,是动机不拘的姿势,是意味多格的语气。《自然剧场II》和代洲同时期的小画,形成显明对比:小画劲儿更猛、形儿更拙,而《剧场》,则更为空疏、更有余地(也就是画面层次更丰富、更完整),并且画与画之间,构成了完整的叙事线索。

展厅一:

夜景中的骑马人是一种状态,马和人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孤独背影是一个单一符号一样。骑马不是一种行为,就像公路电影里的开车不是行为、而是无尽“在路上”的隐喻一样。“马孔多一直在下雨”,“马孔多”是“百年孤独”,在这样的地方一直下雨,就是无限淫雨、循环无望的状态。直到特殊的状态被认为是常态——这就是雨里的骑马人。

横向笔触的林,会和雨的斜竖笔触一起,构成抽象的画的大势,就是骑手所在环境的大势之力。有时,一对骑手的形象,会几近一样地重复在不同画中,身前一匹空驰的马、或身后一匹空驰的马,感觉就像,试图让重复符号的不同组合自行生发出意义的叙事——就像在马尔克斯里混了雷蒙·格诺

像上述这样,通过物像的形式特征,来分析其在画面叙事中的隐喻意味的理解方式,同样在前言作者于畅的文字里大量出现。这是由艺术家本人的方法所决定的。



代洲 马孔多在下雨(三) 布面油画 200X250cm 2022-2023



代洲 马孔多在下雨(四) 布面油画 200X250cm 2023



展厅二:

和前厅作对照,后厅传达的状态,会舒畅得多:海和夜晚的光——也就月亮,的复调对位法演出(补充:前厅也一直有月亮)。近地、海、月空,在远近中是平行分割的三片(前厅也是三片),面积关系在变化,情绪色调也在变,月亮泄下的亮在变,海陆空边际线在变,有时会横向分跨多张画布、以及画布长宽比也构成语言。当海边的背影变成复数大量的时候,热闹既是许多孤独的重复,但也可怕起来了:因为不是一两个可以把自己投射上去的孤独,就变成了对普遍疏离异化的恐惧,安全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代洲 卡塔海滩 布面油画 120X150cm 2023



代洲 冲浪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23



削弱故事的叙事性,不是故事少了,而是把故事的想像空间放大,让观者体味形式语言/叙述本身的隐喻意味。







顺手推荐

新展预告:巫昂 悬置于




巫昂 悬置于 


策展 :阿改

出品 :可能有书  X 象外


展期 :2023年5月7日-2023年6月5日 

地址 :可能有书-北京东城区前炒面胡同49号



象外近期文章

搅动希望|夫子庙开到深夜的展览邀你来看~
赖巍:在图像、数学、文字的交叉点上,为未来世界而工作
郭亚冠,郭旧冠,郭新声,郭常愿
很无聊,很大师。
王俊睿:质朴的安静。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