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之一。

象外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上海女士肖像

photo by Sam Sanzetti








阿改的编者按


最近一直在忙别的兼职工作

所以象外原创的更新就少了些

实在对不起读者


今天再发一则图集吧

是国外摄影师拍摄的中国系列之一

我按照摄影师的生卒年份进行排序

因此在本图集中你既能看到著名的马格南摄影

如布列松等,也会发现很多不熟悉的人

他们中有的是外交官,有的是随行眷属

有的常驻在华开照相馆的商人,等等

不论身份为何,也不论目的何在

他们终归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些瞬间

也许无足轻重,但因为有人的存在

便可使后人窥见从前的城市、乡村面貌

政治经济变迁,以及最重要的,人的生活

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背后象征的文化


这是我发这一系列图集的主要原因

欢迎随手翻,随便看

说不定你会发现你所在的城市的旧影呢


本文图片和文字多数来自网站

Photography of China

文字由谷歌翻译进行翻译








Arthur Leonard Fiddament

1896 - 1976


英国皇家空军空军中将,于1945年11月和12月乘坐英国皇家空军兰开斯特飞机进行了一次环球实况调查之旅。他使用Kodachrome 35毫米彩色幻灯片记录了他所到过的地方。他曾在香港、昆明、上海和重庆拍摄过照片。














































Ellen Thorbecke

1902 - 1973


摄影师兼记者(原名Ellen Kolban),在摄影界占据着独特但被遗忘的地位。1931年,她离开柏林前往北京。为了这次旅行,她买了第一台相机,并对她所去过的人和地方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她以活泼坦率的风格进行报道,着眼于街头生活的活力,并制作了《北京研究》(1934年)和《中国人》(1935年)等多本摄影集。


她的视觉故事和旅行指南使她的作品成为独特的时间记录。她的紧凑但特殊的照片档案保存在鹿特丹的荷兰摄影博物馆,由638张黑白底片组成,其中166张是在中国拍摄的。索贝克拍摄的照片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她人性化、直接且公正的观察方式。鲁本·龙格尔编辑的《艾伦·索贝克——从北京到巴黎》一书是在“艾伦·索贝克的中国”展览之际出版的,该展览将于2021年6月9日至10月3日在鹿特丹荷兰摄影博物馆展出。本书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北京、上海、香港、巴黎和中东的日常生活的罕见图片。





























Sam Sanzetti

1902 - 1986


沈石蒂(本名Semyon Liphshitz),是一位犹太裔以色列摄影师,1922年从俄罗斯来到上海,生活十分贫困。在给另一位摄影师当学徒五年后,他于1927年在南京东路171号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快取得了成功并雇用了数十名工人。沈石蒂能说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和上海话,并娶了一位上海太太。


在上海期间,沈石蒂拍摄了20,000多张手工调色的肖像照片。作为上海繁荣的犹太社区的一员,他与上流社会人士、外交使节、著名公众人物等有过交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肖像画家,知道如何描绘皮肤的柔软、凝视的强烈、自信的姿势、女人的美丽和孩子的纯真。他的肖像画以某种方式传达了二十世纪初上海大都市的氛围。1957年,他离开上海前往以色列,在那里继续从事摄影师的活动,直到1986年去世。


































































Hedda Morrison

1908 - 1991


德国摄影师,1933年来华,在北京旧使馆区的一家商业照相馆负责培训当地17名摄影师。她很快就学会了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点广东话,在业余时间,她独自前往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探险。


她在1933年至1946年间拍摄的建筑和中国日常生活照片出现在一系列书籍中,包括阿尔弗雷德·霍夫曼的《南京》(1945年)和她自己的《华山》(1974年)。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 - 2004


布列松,法国摄影家和艺术家,1947年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成员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基本上停止了摄影工作,转而选择绘画创作。


1948年11月,这位伟大的摄影家去拍摄《北京最后的日子》。1958年,他回到中国,拍摄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影像。关于布列松有大量的资料可以参考,在此不赘述了。




























































































Marie Roberte Dolléans-Guignard

1911 - 1972


法国学者,曾在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和日语。1934年,法国学者伯希和(1878-1945)将她推荐给外交部,外交部组织了一次馆员专业交流:她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法国藏书,王忠民先生则到巴黎查阅资料。编纂中国手稿目录。由此开始了她的中国之旅。

她在北京一直待到1939年,期间用她在北京购买的禄莱福莱克斯相机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并直接在中国冲印(主要是北京著名的德国哈同照相店)。

1939年2月她回到法国,被任命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部主任。这一职位使她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举办多次展览,同时撰写大量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物。她促使巴黎国家图书馆开设了“Salle Orientale”(东方阅览室),并于1961年向专门的汉学家观众敞开了大门。














































































象外近期文章

女足男陪练和甜食诱惑都咋做艺术?
马蒂斯的粉丝有吗?
Josef Koudelka。
安哲罗普洛斯。
黑泽明。
在小田里,做大地的艺术
梵高:人体。
贝拉·塔尔。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