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用这个词谈欧洲之危

田间小站 田间小站
2024-09-10


Mortal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4年5月4日刊,除亚洲版外)封面上出现的一个单词:
Europe in mortal danger: An interview with Emmanuel Macron
这是一个与小站推送过的 morbidmoribund 同印欧语系中最为广泛的词根之一 mort (死亡)的单词,最早于14世纪末经古法语 mortel (注定要死的;该死的)或者直接由拉丁语 mortalis (不能永生的、终将死亡的、凡人的、人的)进入英语。

相应既可以用来形容疾病、毒药、创伤等“致命的、导致死亡的、非常危急的、极其严重的”,常作书面用语使用,适用于已经造成或即将造成死亡的情况。比如:

  • 选民普遍的态度冷淡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一击。
    The widespread
    apathy among the electorate was a mortal blow to him.

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不能永生的、终将死亡的”,侧重指与长生不老的神相对。比如:

  • 我们都总有一死,还不如趁年轻挥霍一把。
    We are all mortal, so we might as well
    splurge while we are still young.

常言道人终有一死,但活着就要争口气。在这争气之间,难免会出现些不共戴天的敌人或你死我活的仇恨,唯有置对方于死地方能解恨。于是 mortal 也被用来引申指敌人、仇恨等“不共戴天的、你死我活的”,常作正式用语使用,即敌对状态不许和解,一直持续斗争或战斗至死亡。比如:

  • 不共戴天的劲敌
    mortal
    nemesis
  • 竞相博取她青睐的男人们陷入了一场殊死的搏斗中。
    Men
    vying for her attention were locked in mortal combat.

而从致命时非常危急、极其严重的概念出发, mortal 还被用来引申指恐惧、痛苦、感觉等“极度的、极大的、极端的、剧烈的、非常厉害的”。比如:

  • 因为害怕她发现他的间谍行为,那个外国间谍终日惶恐不安。
    The foreign spy lived in mortal dread of her discovering his
    espionage.

用作名词时, mortal 则相应表示终有一死的“生物”,特别是在口语中表示“人、凡人、普通人、肉眼凡胎、凡夫俗子”,常用来戏谑指与被认为具有更高地位或能力的人形成对比的普通人。比如:

  • 这种狗屎运是不会落在我们这样的肉眼凡胎身上的。
    Such
    flukes are not for lesser/mere mortals like ourselves.

再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封面标题,其意思即“欧洲岌岌可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访谈”。

至于有哪些具体的致命危险,内文中马克龙说欧洲面临着三重相互关联的威胁冲击(the triple shock of interconnected threats facing Europe)。

第一是尽管美国对欧洲的未来承诺已摇摇欲坠(has gone wobbly),但美国仍在努力对抗醉心于战争的俄罗斯(a Russia bent on war)。第二是欧洲在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落后美国和中国并出现了惊人的产业差距。第三则是脆弱的欧洲政治在虚假信息和回声室新闻(echo-chamber news)的助推下,正在遭受重新兴起的民族主义的攻击(under assault from a resurgent nationalism)。

好了,关于 mortal 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送各位一句出自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名言共勉:
The thinker dies, but his thoughts are beyond the reach of destruction. Men are mortal; but ideas are immorta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田间小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