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拒与中国
患难与共的背后
李奉先 原创
有时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那是因为寂寞在作祟;有时候,夜深人静,突然觉得不是睡不着,而是固执地不想睡,那是因为无聊在使坏。
有时候,听到一首歌,就会突然想起一个人,那是因为自己在追梦。有时候,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惆怅百结。
可是丢了的自己,只能慢慢捡回来哦。
其实,一个人的寂寞,也是件很幸福的事。
至少可以一个人唱歌,一个人涂鸦,一个人漫步,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看影视,一个人翻史书…
——题记
转入正文:
众所周知:大国本是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尤其于当今全球化时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意义重大,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等主要力量似乎都在博弈、调整、合作中砥砺前行。
只因国家利益是宗旨,互利共赢是大势。
于是,各国之间在博弈过程中,见招拆招,甚至刀刀见骨,却还谈笑不绝如缕,实为吊诡。
譬如,普京对中俄关系的态度。
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惯例,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开幕助威。此举的政治意涵明显,即在俄罗斯冬奥会遭遇西方政治领袖普遍冷遇的时刻,给予中国的支持,同时也争取俄国在共同应对中日在东海的紧张局面,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予以更多的协调合作。
尽管有如此道义层面的合作声援,但普京在亚太与中国直接联手,遏制美国日本军事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俄罗斯历史上就有不愿意直接与西方交手冲突的传统,回想二战后50年那般剑拔弩张的“苏美冷战”阶段,都没演化成真正的“热战”,在目前后冷战时代总体缓和的大局势下,俄罗斯与美国或西方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再者,在对日本关系方面,与中日钓鱼岛争端不同的是,俄罗斯至今牢牢控制着俄日有争议的“北方四岛”的拥有权,对付日本自然比较从容不迫,不像中日钓鱼岛局面那样一触即发。
在日本不主动向俄罗斯出手的前提下,估计俄方也会表现克制。
更重要的,还应透视一下中国俄罗斯双方关系的现状。笔者以为,对中俄关系可以如此概括:
“地缘政治上互有所需;意识形态上难有交集;经济贸易上交流互补;国家关系上稳中有疏。”
中俄在地缘政治上互有所需,是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大气候所决定,俄罗斯在欧洲方向面对“北约东扩”的威胁,最近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国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较量;而中国在亚太方向面对美国日本的联合叫板,这都决定了中俄两国在地缘战略上有所合作协调,具体表现在战略资源和武器装备交流,联合军演等等,以避免被各个击破。
但比较尴尬的是中俄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间隙颇大,这当然会损害双方的深层默契。此不赘述。
中俄在经贸方面的良好合作与互补关系这里恕不赘言,为什么说中俄在国家关系上是稳中有疏呢?
有两个典型例子可以说明问题。虽然中俄双方在战略层面关系稳固,但普京等政客对中国在其远东地区不断增加的投资和移民等问题上,仍明显存在防范心理,担心中国势力的过多渗透。
尽管普京曾说,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态势仍在继续。中俄关系预期将保持积极稳健势头,并有望在军事、能源、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结出更多务实果实。
但令人不解的是,俄罗斯还公开向中国的重要邻国如印度、越南等出售海空军战略武器!考虑到印越两国扩充军备,对付中国的意图明显,普京依旧我行我素,就不能简单再用“发军火财”的目的解释,应该也还有牵制平衡中国发展的因素在内。
否则如果中俄两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譬如美国与欧洲北约盟国那样的关系,就不应该出现向伙伴的竞争对手出售战略武器的情况。这等于拒绝了与中国联手合作的可行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俄罗斯在传统上“重欧轻亚”,这种趋势在现今的普京时代似乎更有所加强。
由此分析,中国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上应保持清醒头脑。
毕竟,坚持自己的改革开放,稳抓实干地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才是中国自己的发展之道. 楚国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