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丞相祠堂何处寻?

2016-09-28 楚国农夫 李奉先文史工作室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图)

                李奉先 原创

       

                      写在前面的五段话

  青芜漠漠横野,翠柏萧萧风满林。”这是明代学者薛瑄在武侯墓前写下的诗句。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每读到此句,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诸葛南阳夜读图”。 青山,绿水,月夜,竹林……

  也许,潜意识里,总是期望看见那个如清风一样的男子卸下种种重责,回归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山水之中。 但,我深知,若只是这样,他便不再是诸葛孔明。那个令人骄傲,让人心醉,使人落泪的诸葛孔明。

  一千八百多年了,冥冥之中,他不知已成为了多少人的心灵依托。 是啊,距那个“羽扇纶巾随君去”的建安时代,已经整整一千八百年了啊!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不幸,所谓“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我无法亲眼仰望我所崇敬的人,也无法亲耳聆听那一曲梁父清歌……

  读关于丞相史书,会忍不住落泪的。小的时候,最听不得的便是“白帝城”“五丈原”这样的字眼。 稍稍大了些,读了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后,才知道,原来亦是有人同我一样会为他落泪的。

只是,我不是才人,更莫说什么英雄,那时的我,总是很想大声地问他——问他为什么明知王业不复还要拖着病体六出祁山,又为什么天不见怜,让五丈原的风吹得这么凛冽?

              正文

     

三国有两个重要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形象:司马懿、诸葛亮,诸葛亮流传广,司马懿成就大。

两人都自觉惺惺相惜,爱护对方,也帮助对方掌权,司马懿空城放走诸葛亮,一是保留对手,二是爱护诸葛;诸葛亮上方谷不烧死司马懿,同样是保留对手,爱护知音司马懿,诸葛亮成就千古名声,司马懿成就历史统一大业,都是旷世奇才。

本文单表诸葛亮严谨的家风及其满门忠烈的子孙们。

诸葛亮早年无子,哥哥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诸葛乔娶了皇家之女,成为驸马都尉。这时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乔是他唯一的继子,本可以让他像一般贵家子弟一样安享尊荣富贵。不过诸葛亮没这样做,而是把他带到汉中北伐前线随军锻炼,过艰苦生活。

诸葛亮让他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押解军需物资。为这事,诸葛亮还专门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诸葛乔本可以回成都去,但现在许多将领的子弟都在押运军需物资,应该让他和大家同甘共苦,所以我命令他带领五六百名兵卒和众位将领的子弟一道在山谷中押送物资。”


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提到过,这封信也收在《诸葛亮集》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子侄要求是很严格的。当然还有很多事可看到这一点。

不论子、侄、外甥,他都严加管教。他最关心的是让他们成大器。

诸葛亮后来自己有了儿子,叫诸葛瞻。诸葛瞻少年时很聪明,这却引起了诸葛亮的忧虑,他给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是他成熟过早,恐怕将来成不了重器。”
他从多方面教育子女。常常教育他们要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淡泊节俭,培养好的意志情操,多学习,多接世。

比如他的一封《诫子书》就这样说:君子为人,总是以心静来修养自身,以俭朴来培养美德。不淡泊寡欲就不能使心志明确如一,不是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境地。

又说: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明确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不要放纵怠惰,偏险浮躁,放任年华流逝,如不趁年轻时努力,会成为无用的枯枝,长期地不投身社会接触实际,只是困守家中,将来后悔也来不及。

他还有一篇《诫外生书》,也反复强调这些。他告诫说:志向应当高远,向先贤学习,抛弃琐碎的情欲,不要犹豫疑滞。如果志向不强毅,意趣不慷慨,只是忙忙碌碌地拘滞于俗务之中,默默无闻地为情欲所束缚,长期地窜伏于凡庸之中,就只会使自己成为平庸下流的人。

从诸葛瞻等人后来的情况看,诸葛亮严于教子是很有成效的。诸葛乔的为人是一个例子。

诸葛乔三兄弟:兄诸葛恪,弟诸葛融。诸葛恪和诸葛融一直在东吴,最后都以谋反罪而被诛。乔后生子诸葛攀,因诸葛亮已有嗣子,而诸葛瑾其他子女都被诛,因此仍旧让诸葛攀做了诸葛瑾的后代。

诸葛乔虽然年仅二十五岁就夭死,没有显示他的才能,但这三兄弟,当时人的评论是,诸葛乔的品德和学业都要超过他的哥哥。应该说,这与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受到言传身教、严加管束是分不开的。

诸葛瞻后来的作为更能说明这一点。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拜骑都尉,后来为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直到为行都护卫将军,和董厥一起并为平尚书事。诸葛亮死后,他在蜀汉百姓中也有一定声誉,据史载,每当朝廷有什么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提出来的,老百姓也都要奔走相告:

这是诸葛侯所做的好事。这一方面是由于诸葛亮的声誉,由于人们追思诸葛亮;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瞻自己为人清正有父风,有一定才干。

 最为动人的是诸葛瞻的死。

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西蜀时,诸葛瞻在前锋受挫败退的不利条件下,在绵竹顽强抵抗。这时邓艾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并许愿,只要投降,一定保举他为琅琊王。诸葛瞻丝毫不为所动,先斩来使,以示决心,然后引兵出战,最后壮烈地战死阵前。他以死报国,也以死表明他未辱父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诸葛京也很有出息。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

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三国演义》着力写三国政治、军事大事,对诸葛亮教子没有直接描写。但却有间接反映。 

《三国演义》这段掌故,则取材了三国志的原创。让我们以此段为本文作结吧。第一百一十七回,写诸葛瞻、诸葛尚之死,也着力渲染他们父子的忠贞壮烈:先写诸葛瞻看罢邓艾的劝降书后“勃然大怒,叱武士立斩来使”,到决战时,又写诸葛瞻奋不顾身,冲入敌军重围,接着“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最后是写诸葛尚,见父死于军中,勃然大怒曰:“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于是“策马杀出,死于阵中。”

 毛本引诗赞美他们:“当年诸葛留嘉胤,节义真堪继武侯”。


 武侯祠诸葛瞻(诸葛亮之子)龛联
 不做琅琊王,血洒西川视死如归;
 甘做汉死臣,骸骨沙场大义凛然。


 武侯祠诸葛尚(诸葛亮之孙)龛联:
 一身刚阳正气,死而后已父子赴国难;
 三代满门忠烈,鞠躬尽瘁祖孙勤王事!

                                                  楚国农夫


网络时评人,世界历史文化专栏作家,文史学者。原名李德军。知名历史博主。代表作《大唐高祖》《爱的祭奠》《正评毛泽东》《亚洲风云》《秦汉简史》等,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本博文凤凰首发,版权所有。

凤凰网文章(至今)总浏览量3亿5千余万,位列全国(两岸四地)第七名。笔者接受小说及电影评论约稿,各大编辑约稿,图书出版,请联系Email:lifengxian009@163.com,QQ:513563052;微信ID:nrawbz1215

人生苦短啊、且行且珍惜!



让快乐与你相伴!长按二维码关注哟!


有多少王国在中国版图上神秘消失

王熙凤的难言之隐【图】

千古奇人Zhang春桥(组图)

独家解密唐玄宗杨贵妃之“马震”记

林青霞当年遭秦汉抛弃?(图)

她与张学良之间难以启齿的心酸往事

毛泽东因何批宋太宗是小人?

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20位英雄排名

“谋杀”还是天意?秦始皇死前三异兆

八千子弟齐缴械,更无一人胜虞姬

许世友因何下令对越南寸草不留?

秦桧为何甘愿替宋高宗背黑锅

推荐一首经典金曲,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