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先 原创
(学术著作)
秦桧,头名状元出身,他不仅博闻强识,而且书法上也是有宋以来造诣最深第一人,他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号秦体。乃与唐朝颜真卿之颜体和柳公权之柳体,并行天下。
由于他迎合宋高宗偏安政策,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天怒人怨,遂改称他的字体为宋体字。
秦桧为什么甘愿替宋高宗背黑锅?
|
秦桧书法造诣炉火纯青,曾号称秦体,因名声不雅,易为宋体 |
由于“为尊者讳”,岳飞无端被害之后,秦之奸相为世人耻诟,长期以来秦桧成为谋害忠良的元凶似成定论,乃至秦桧夫妇跪冷岳武穆千百年,为后人屡骂不绝。那么,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
据史书记载:“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南宋时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右相兼枢密使,绍兴十年(1140年)封萃国公,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病死,加封申王,谥献忠。”事实上秦在南宋朝廷颇有政绩:通过安集流民、恢复生产,涵养支撑财政;统一内部,平定靖康以后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后方,特别是养练士卒,形成了可与金人抗衡的军队。
可见秦并不是坏的一无是处,野史中对弱点其大加讨伐,乃至从头批到脚,有失偏颇。对秦的批判应当事实求实,对岳飞的褒扬也应当从实际出发。
笔者附带说明:以为依彼时的朝代而论,宋金对峙是一事实,但现在看来两朝均属炎黄子孙,故以民族英雄论岳飞有失偏颇,岳鹏举订正为杰出的爱国将领似更恰当些。
然而,岳飞亲手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事实,历史也不能抹之。
纵观史料,岳飞之死,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是此冤狱策划者和执行者。但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以秦的权势,尚不能“挟虏势以要君”,玩赵构于股掌之上。
虽然秦极受高宗宠信,但不足可摆布皇帝,铲除异己。有例为证: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秦正积极对金议和,枢密院胡铨上书反对,并要求圣上“斩秦桧之头挂诸街衢”,秦对其恨之入骨,终不敢加害。对名不见经传的胡铨尚且如此,岂敢对赫赫战功的岳飞大加处置?
何况宋代的诏狱,是由制勘院“承诏置推”,然后“公开榜示”,从发文到榜出皆有固定程序,秦无法作用其间,显然没有赵构的指示,秦没有胆量矫诏杀害忠良!
如此看来,真正杀害岳飞的应该是最高当权者赵构了,因为秦死后,许多爱国将领均得到平反,其中有不少出自“岳家军”,赵构却没有为岳昭雪,直至孝宗在赵构去世后才为岳飞平反,可见赵构杀岳飞的事实,昭然若揭!
有人不禁要问:秦桧为什么甘愿替赵构背黑锅?难道他不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难道他不怕自己的名声遗臭万年?这将是笔者分析的重点部分。其实秦桧替赵构背黑锅,是不得已而为之,谈不上甘愿,当然也说不上委屈。具体原因,待笔者细细端详:
1. 秦桧早年知识渊博,深得徽、钦二帝赏识,深刻领会宋朝君主的帝王之术。
有宋以来,将领均受皇权约束,大当家赵匡胤更是使出“杯酒释兵权”的解数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使宋代虽土地兼并,积贫积弱,但却无强将危主的情况。秦以第一名进士及第的身份受宋徽宗父子三朝之恩,又在北国蒙受颠沛流离之苦,回来后揣摩圣意,决定替高宗解除心头大患;
2. 赵构的心事和秦桧的权相合力的结果。赵构欲杀岳飞,有其潜在的导火索和秦桧借机参政的理由:
(1)岳飞是个军事家,却在政治权术上是个门外汉,居然以自己的声望干预皇帝家事。绍兴七年,岳飞得知金人欲立钦宗之子于汴,即上疏请高宗立皇储以安民心,本是臣心一片,却被人误为异志,秦、赵尤甚;
(2)岳飞自恃武将出身,对高宗多次“山阳建议”不予理睬,使高宗认为岳傲慢跋扈,目无君上;
(3)严重的是,岳飞一心要“迎回二圣”,即收回所有国土,迎回被俘虏的徽、钦二宗。赵构无法明言自辩,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哥哥,二帝回乡势必自己交权让位,这是赵构下决心杀掉岳飞的重要导火索。
笔者举例推理:
“绍兴二年(1132年),吕颐浩请求兴师北伐;绍兴四年(1134年)赵鼎请求御驾亲征;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请求驻跸建康,他都同意。”
但是担心钦宗南归这一节,却一直成为秦桧和金人挟持高宗就范的筹码;
(4)暗中开始议和,而岳飞公开反对议和。完颜兀术声言:“必杀岳飞而后和”,赵构愿意议和的原因是巩固自己的皇权,居然置国家大计而不顾,实在可耻可恨。为了表明屈膝摇尾的诚意,赵只有杀掉岳飞,没有别的选择;
(5)赵构思母心切,金人开价,杀岳飞也即放其生母韦太后回归的条件。据说后来太后回朝,曾抱怨秦桧杀害忠良,赵千方百计为之开脱。
然而杀岳飞,没有公开的理由。秦善于察言观色,出场及时,倍得赵的器重。赵要皇权,秦需相权,二人一拍即合,遂出现“风波亭”的惨剧。
1. 主和派秦桧害怕主战派岳飞清算自己议和罪行,只好选择接受高宗圣意。秦由于深刻体验战乱之苦,珍惜保境安民的和平局面。如果两国持续战争,即使收复失地,将来必有反复。
于是他主张两国划江而治,南方富饶,北方贫瘠,足可富能敌国,来日“子图霸业”,“未可迟也”。二人政见相左,乃至均扬言去之后快,一时剑拔弩张。最后秦居上风,在赵的授意下果断杀掉政敌……
在岳飞被捕后,主战派韩世忠、梁红玉义愤填膺,当面责问:“鹏举何罪?”秦桧支吾对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愤愤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笔者分析:岳飞始终全忠全义,固然尽忠报国,但赵欲杀岳飞只是时间问题,只是考虑由谁出面执行杀谕呢?思量来去,还是秦相最合适了,于是秦就这样在内外压力下当了高宗的替罪羊。宋之百姓,或心知肚明,只是愚忠文化的发酵,不得不把不平之事埋在心里。
不久,宋孝宗在太上皇赵构死后,下令清算秦桧生前罪戾,始为岳平反。在鄂州为岳飞建立忠烈庙,后世感其忠武刚毅,又追封武穆为鄂王。
明代文徵明刻于杭州岳庙的《满江红》词下阕谓:“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可见,这种高宗怕钦宗归南复位而杀岳乞和之说,后来还是相当流行的。秦桧十分有把握、恰到好处地抓住了高宗的心理,提出要“断大事”“不许群臣干预”的条件,国家存亡事求之于战还是和,恰恰主战派又在朋党之争中内耗,秦桧自然有了可乘之机。秦如此做法,做了高宗不便做的事,牺牲了个人名节为高宗背了历史黑锅。
后有游人为岳飞无端冤杀叹曰:鼙鼓三声近,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八百七十三年后,有一楚国农夫亦叹曰:“天公无端使客愁,万里河山夜白头;昨日谁家说鹏举,家家檐下泪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