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论|原延津小店历史沿革及各村庄地名由来(组图)

2017-06-30 楚国农夫 新乡文史论坛

  本论坛,点滴传承新乡历史文化

材料|张星军

编辑|李奉先


(2006年8月划归新乡市红旗区)

小店从宋朝有人在此开店经商始,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现综述如下:

小店,在延津县城偏西北方向30公里处,历为乡(镇)治所驻地,也是原延津县第二大集镇。

宋朝时,这里是卫辉府经庄岩口至汴京(今开封)的交通大道,距卫辉府和庄岩口均为15公里,为了便于过往行人就餐歇脚,有人在此开店,因规模不大,习称小店。那个时候,这里隶属于京西路滑州的胙城县。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明初北伐屠戮尤重,致使中原大地人烟稀少,村落萧条。于是,明王朝决定以行政手段将山西泽州、潞州之民迁来豫北一带进行屯垦。据旧《延津县志》、《胙城县志》记载:现延津县所辖村庄,凡村名前冠以姓而屯、寨的村庄多系这个时期从山西迁来的,而小店则是在原来有人开店的基础上,又从山西泽州迁来几户移民.逐渐繁衍成村,仍称小店。

成村后的小店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胙城县,与马村、吴家庄(吴庄)、东闫屯、西闫屯、袁岗、堤湾一起,隶属胙城县疃八里。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胙城县,县所辖十九里并入延津,小店从此隶属于延津。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小店改称中山镇。

2006年8月,小店镇整体从延津县划归新乡巿红旗区管辖;从此,小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小店镇(小店除外)其他村庄的来历及历史沿革:

1/袁周村:

袁周村,在新乡市东部,小店镇西0.5公里处,黄河古阳堤与太行堤在村西南会接。

清康熙年间,袁姓由当时的开封府延津县新庄保袁家河迁此定居,因居处为一高岗,故取村名为袁岗。1950年时,原本仅一路之隔的两个自然村袁岗同周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改名为袁周村。

2/马村:

马村,镇西2.5公里处,东孟姜女河西岸。明初,山西泽州或潞州的马姓移民迁此定居,以姓名村,俗称西马村,后简化为马村。

在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黃河水徙流延津县南之前,此地为通沁河之渡口,故亦称马村渡。

3/王连屯:

王连屯,镇西北2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山西泽州或潞州王连(练)等数户移民迁此定居,为表纪念,以王连(练)名命村。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的《胙城县志·村落》记载为王练屯,清末民初时易为王连屯。

古黄河堤(又名古阳堤)由小店而北,经王连屯、马屯、关屯入汲县境。

4/晋村:

晋村,在新乡市东部,红旗区小店镇北2公里处,是《延津县志·别集》认定的非“大槐树”下迁来的村庄之一。

传说,古时候此地有座晋王庙,庙东西两边各有一户人家,后来庙东人丁兴旺,繁衍成村,以庙名为晋村。晋村虽属移民前已有的村庄,但也有从山西移来之民在此定居。成村后的晋村归卫辉府胙城县管辖。

5/堤湾:

堤湾,镇西北4公里处,东孟姜女河东岸。北邻卫辉巿,西邻新乡县,是原延、卫、新三县交界处。何时建村,是否与前、后马屯有关,也不见文献;该村原名西马屯,因村址座落在黄河古阳堤的一个弯子里,1924年易为今名。

6/前、后马屯:

镇西北4公里处。唐朝时建村,初名野猪村。至明朝,山西马姓移民迁此定居,易名为马家屯,后简化为马屯。由于人口逐渐增多,聚落扩大,习称前街、后街。民国初年,前街改称前马屯,后街改称后马屯。

村北有一座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0年)所建的同和寺,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重修。寺内有建于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的“王法明造七级浮图”塔一座,整个塔全系料石雕砌而成,共分七级,故名七级浮图,其中以第二级最高,中空,塔内原有石雕佛像一尊,四周刻有题记及线刻佛像,工艺精美。“文化大革命”中该塔被拆毁,散失。

8/吴庄:

吴庄,镇北3公里处。据传,王姓先人王祚在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7年)在此建村,取村名为常乐乡或为长乐镇。

明建文帝时,王姓先人到山西投军,适逢“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旋归故里时发现家族长幼皆遇害,只有看坟的吴老二幸存,怀着对吴老汉感念之情,王姓在祖坟旁边重建新村,取村名为吴二庄,后叫吴家庄。清朝末年,简为吴庄。

9/东、西闫屯:

镇北2.5公里处,现红旗区小店镇镇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名叫闫赟(音yun)的移民迁此定居,初名闫赟屯,俗称闫家屯。后随着人口增多,派生出东、西两个闫屯.

11/关屯:

镇北5公里处,北与卫辉市交界。明初,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的关姓移民迁此定居。初名关家屯,民国初年,易为关屯。1943年大旱、蝗灾,部分村民逃荒到山西夏邑县定居未归。村内有宋朝所建石塔。

古黄河堤由小店、王连屯、马屯而北,经由关屯入汲县境。

12/殷庄:

镇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殷姓移民迁此定居。初名殷家庄,清末简为殷庄。

13/常村:

镇北6.5公里处,北与卫辉市交界。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山西泽州或潞州常姓移民迁此定居,故名常村。

除1958年8月至1963年3月常村隶属延津县樊庄人民公社外,一直隶属延津县小店。

14/汾台:

镇东北7公里处。明朝时建村,因此处有一古坟,故名坟台。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人因“坟”字不雅、诲气而改写为“汾”字而沿用至今。

15/丁庄:

镇东北7.5公里处。明初,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丁姓移民迁此定居,初名丁家庄,清末简化为丁庄。

16/樊庄:

镇东北4公里处,东三干西岸。明初,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北柳树东溪村张仲承、张彦承兄弟二人迁此定居,因此地有座樊阴寺,故以寺名村;后寺院被毁,村名更为樊家庄;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更名为樊庄。

现村中有建于清亁隆年间的张氏宗祠,其历经数百年风雨、动荡,年久失修,后经族人商议,于2000年复建。

17/李胡寨:

镇东北5公里处,东三干东岸。明初,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李姓、胡姓移民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后为防御围村筑寨墙,故名李胡寨。

18/刘景屯:

镇东北6公里处。洪武年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刘景孟等迁此定居,初名刘景孟屯,清末简化为刘景屯。村内有元朝时道士董志希建的玉阳观,后改为寺(寺名不详),何时废毁不详。

19/三王堤:

镇东2公里处。清初,由原卫辉府胙城县王堤迁来的王姓居民,定居在太行堤上,故名王堤,因居住分散,逐步发展为东、中、西三片,后俗称为东王堤、中王堤、西王堤。

为了避免和胙城乡王堤混同,1982年3月8日,更名为三王堤。

20/第五疃:

镇东3公里处,东三干东岸,是《延津县志·别集》认定的非“大槐树”下迁来的村庄之一。

第五,复姓。疃,即村庄。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第五疃村仅有关姓和丁姓两户人家居住,因人少还没有村名。

有一名叫第五伦,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伯鱼,初为淮阳国医工长,受到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后历任会稽、蜀郡太守。在会稽任太守时查禁巫祝,禁止妄杀耕牛,裁遣富吏。东汉章帝时(公元76年—88年)任司空,曾一再上书,要求抑制外戚骄奢擅权。据传,他在北巡民间时,曾在此住了一段时间,为这里办了许多好事。后来这里又陆续迁来几户居民,繁衍成村。

人们为了纪念第五伦的功德,就取村名为第五疃。

村南有一座建于南宋时期的“券葬墓”。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的贵氏针灸(创始人为贵大定,著有《贵氏针灸图谱》留于后人)已传承了八代人。2010年12月,贵氏针灸被新乡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12月,贵氏针灸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郭兴庄:

镇东北1公里处。明初,泽州或潞州郭姓移民迁此定居,初名郭家庄,民国初年简为郭庄。

因与延津县小潭乡、塔铺乡的郭庄重名,1982年3月8日,更名为郭兴庄。

22/宋屯:

镇东北2公里处。明初,泽州或潞州宋姓移民迁此定居,故名宋屯。

23/贾李庄:

镇东6公里处,太行堤南侧。明初,邢姓移民先迁新乡县城石羊胡同 50 30227 50 15287 0 0 3833 0 0:00:07 0:00:03 0:00:04 3833,再迁王堤,而王堤又迁此定居,因当时已经有贾、李两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为贾李庄。

后贾、李姓绝,虽均为邢姓,仍用贾李庄。

2006年7月,贾李庄又划归新乡市小店工业园区管理。2012年8月,小店工业园区又更名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

24/南张兴庄:

镇东6公里处。清嘉靖年间(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卫辉府汲县白河村张兴迁此垦荒并定居。张兴迁此之前,此地只有孙姓一家,并无村名。

后因张姓人丁兴旺,清朝末年,张姓以其祖先张兴名村,取名张兴庄。1982年3月8日,延津县以其村北边亦有个张兴庄,更名为南张兴庄。

25/邢庄:

镇东7公里处。明初,山西邢姓移民迁此定居,故名邢庄.

长按上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商务合作 | 微信:nrawbz1215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新乡传奇人物】从放羊娃、“北大神童”到中纪委副书记!

【荐读】《一村一故事》序

三国时最霸气的十对父子【组图】

原阳乡村地名拾趣

朋友,你来新乡多久了?在新乡的外地人请留言……

久坐是离死亡最近的方式!请务必看看这篇文章!

【热点】中国军方鹰派第一人,终于对美日拍案震慑了!力挺!

【揭秘】原阳烩面驰名中外的神奇之处

【新乡首富】惊曝这个豪门家族迅猛发迹真相(组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