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 II (38) || 大帅铁哥:人道与车道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房东家门口的车道。摄影:作者)


当大多数人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呵斥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对象时,走后门、拉关系、给红包以求得安稳顺利,便成为风气了。

我感受了被人叱骂的滋味,明白了平等待人、尊重暂时弱势之人的重要之道。



人道与车道

大帅铁哥 | 文


 

 一、初坐小车,知道了礼让行人之“道”


除了帆布车篷的吉普车外,我第一次坐舒服的小轿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的美国。那时我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当访问学者,同室的同胞留学生有车,常拉我到外面玩。

一天晚上,室友搭我外出。路上车辆很少,也看不到行人。我们开到了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室友把车停了几秒,看了看周围。我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说要看看有没有车辆和行人过马路。我说,没有红绿灯也没有其他车辆和行人呀,他说这是对司机的要求,现已成为了习惯。

这是我坐小车的深刻一课。

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小镇安娜堡,我更多的是步行上街。在斑马线要过马路时,看到有小车开过来,我经常习惯性地停下来让车先过。但每次,车子都是在斑马线前停下来,司机从车窗伸出手来示意我先过去,然后等我完全过了马路才继续往前开。好几次我都是这样与车互让,反而让车子停留更久了。

表面上是他们车让人的习惯与我们人让车的习惯不同,实质上却反映了是否把人放在第一位。

在安娜堡,我和北京过来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同行,专门参观了密执根大学的交通研究所。他们的许多研究都是针对小车的安全驾驶考虑。有一个关于汽车仪表的研究,专门针对是指针式还是数字式仪表容易读,何种式样的仪表让司机反应快。有一种认知训练研究,通过十天每天一小时训练驾驶员,发现驾驶技术提高很快。还有一个课题,通过眼动研究,发现司机的眼睛多集中于前面车的后窗位置,可能是他们想透过后窗看到前面的路面情况,特别是两车靠近的情况下。于是,设计把后车灯放在靠近后窗的下沿位置,结果可以减少追尾事故30%。还有个研究针对停车指示的适宜位置,因为看到停车标示与司机刹车之间有反应时间的差异,于是根据研究数据来确定反应时间的长短,以确定停车标志在障碍物之前多远才合适。这许多研究,都用在了小车设计和路牌确定上。

我明白了,这种心理学的考虑,就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的考虑。

家庭汽车是美国人的代步工具,我的美国房东两口子,就有两辆车,每天各自开着去上班。车也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假日里,朋友中的有车族经常带我出去玩,路上,会看到许多小车顶上绑着小船,估计他们是到湖边玩。风光宜人的树林里,专门有汽车的宿营地,许多房车停在那里。房车里有床铺、卫生设备、厨房,车主及其一家就可以到处游玩而不愁吃住了,那真是车轮上的美国。

我在美国时没有学开车,因为不准备长时留下,也没有买车,当时也觉得回国后不太可能会开车,没有把生活和车轮联系起来。但潜移默化中,倒是接受了把人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它是汽车文化中的第一页吧。



二、学开小车,体会了尊重他人之“道”

回国后好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为主。九十年代里,摩托车逐渐取代自行车了。进入21世纪后,小车也逐渐进入中国的家庭了。

2003年,我在学院旁边的驾校学车点学车。夫人先去学,后来又鼓动我和在读大学的儿子去学。那时学车人还不多,学费便宜得很,才一千五,比现在便宜了好几倍。已成为堂堂教授的我,要在学历不高的教车师傅指点下学驾车技术。

学车点老板好脾气,很耐心。可是许多时间里,是他雇请来的那个师傅教,而那位师傅脾气很急躁,经常骂跟他学车的人。我就是在他那里遭受了生平第一次被谩骂:

“你这么笨!怎么不换离合器?”“没教过你这么笨的人,手刹还没松开呢!”

他每指出学员一个错误的地方,都要把骂人和伤害对方的话放在前面。我从小学到大学,学习都很好,没有挨过批评,更不用说被骂了,在教车师傅那里却成为了“差生”并时常挨骂。我们学院跟过他学车的人基本都被骂过。一位女同事对我传授对付他骂的经验。她说,被挨骂时,就熄火下车离开,不管车是否挡住了后面的车。这时,师傅会更着急,学员被骂走了,说到哪里都是师傅没有理。

此经验,是我拿到驾照以后才知道的,否则我也要试一试。当时被骂了几次,我试着旁敲侧击地说有些教师和家长,经常骂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成绩不好或出了什么差错,可是越骂他们越怕,就越容易出差错。要鼓励为主才会使他们有信心,越来越好。

不知是不是这种旁敲侧击起了效果,以后这位师傅不再怎么骂我了。

事后我仔细地想了想,教车师傅喜欢骂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原因,耳濡目染长期以来养成了习惯,骂人成为了口头禅;二是受权势压制后,就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向比自己位置低的人发泄,显示自己的力量。后者可能可以说明恶官的作威作福,庸医的怠慢患者,昏师的打骂学生的内在原因。
当大多数人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呵斥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对象时,走后门、拉关系、给红包以求得安稳顺利,便成为风气了。在这股风气下,许多人为了顺利拿到驾驶证也往往走这条路。

我感受了被人叱骂的滋味,明白了平等待人、尊重暂时弱势之人的重要之道
。于是学车这种经历,成为了我上课时的例子。我以此告诫学生(我们学院是以培养老师为主),以后当老师时要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如果学生们饱受教师和家长的叱骂长大,就学会了不平等。        

      

三、自有小车,加深了车“道”意识

2004年,我买了我们家第一辆小车,距离我当年羡慕美国房东家的小车不到20年。这20年时间变化多大呀!我高兴地告诉美国朋友,我家有车了,我们许多人都有车了!美国朋友向我祝贺,也为我们飞快的发展由衷高兴。

自己驾驶着小车很得意,但我不由自主地礼让别的车和行人,不管是驾着车或当行人,绝对遵守红绿灯的规矩。市区内,我跟前车不会那么紧,以免前车突然刹车而我来不及刹车吻了它,但许多车这时候就会变车道挤到我故意留下的前面空隙中。我保持不那么快的速度,也是为了控制后面车的速度,防止突然事情刹车时,后面的车不至太快冲上来,那是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可是偏偏有车与我过不去。

一次开车出去,我前面的公交车突然刹车,我也马上刹车,后面的车就追尾撞上我的车了。停车后,后车司机承认了全部过错,并同意承担一切费用。他接通了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一定要亲自过来看,把有关照片发给他们还不行,非让我们把车开到附近路边停。等待中,我们和后车司机友好地交谈着。其实,车与车有矛盾,人与人也可以有善意,大家都按法律规矩办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等保险公司终于过来,时间已过了一个半钟头。不耐烦中,我劝告后车司机,以后不要买这家公司的车险了,因为它不以服务对象的方便考虑。

富裕的人多了,很多人都想买车,市区里的车越来越多,后来不得不限购车辆,只有抽中的人才有资格买车上牌。已经工作的儿子竟然申购抽中了,于是家里有了第二辆小车。在不限购小车的中等城市里,弟妹也先后买了车,而他们原来的摩托车被淘汰,已经不用了。



四、小车多了,思考着堵车原因

车多了,路也显得少并经常堵了,但那是真正原因吗?

一次,儿子驾车载我们回老家。半路上堵车了,车只能慢吞吞地走着。可是总有一辆辆车从右边的快速通道开到前面去。快速通道是留给救护车、救援车和处理事故的车辆通行的生命之道。媒体上报道过,有的地方就因为生命之道被侵占,错过了抢救生命的时间。我看到这种情景很生气,把它拍摄发到微信上,发言道:“占据生命之道,良心何在?”

记得我去英国时,汽车在伦敦狭窄的街道飞快行驶,很惊讶司机竟然那么大胆,街道居然也没堵车。后来我醒悟了,那是守法意识维持着交通的快捷,保护着生命的安全。

月亮并不是外国的才圆,事实是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发展在前,他们的守法意识和关注生命的意识,可能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积累成人们的信仰和习惯。我们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许多家庭拥有了小汽车,但是却缺乏了必要的守法意识、关心他人、关注生命的意识。

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此很感慨,回忆了他在国内外经历的故事。

故事之一:国内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梁晓声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有病!”

故事之二:在美国时,有一次他正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梁晓声身边有位老太太停下了,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故事之三:梁晓声访问法国,一次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第一第二两个故事是朋友在圈上转发的《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一文中谈到的。第三个故事是我在《道德怎么了》一书中谈到的。也许,我们曾经把信仰提得太高了,有点高不可攀,如果让它回到生它长它的地面上,就会接受,那是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对身边事的监督。


道德的最低要求与法律连接,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
第一个故事是法律层面,第二个故事有法律和道德的层面,第三个故事是道德层面。当两个层面都不到位时,怎么不添“堵”呢?先是路堵,然后是心堵,但一切内在的原因皆是心堵!许多城市为治堵车,大扩其道,加宽立交,这只是考虑了外部条件。可是没有人的内部条件,没有车“道”,即开车的道德规则,有车有何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里,老子强调了修道健德的重要性,认为积德能够进道,以德修身的人,道行也就越高;不修德行的人,道自然远去。道是自然规律,是做人的“道”理,是引领“路”前进方向的“道”。得道者才能多助,而有德才能得道。

道路啊,永远是前进的方向。如果路宽而“道”不宽,则永远宽不了而不时添“堵”。

 

【作者简介】大帅铁哥:高校心理学教授。曾在美国密执根大学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当访问学者。专著有《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辅导》、《学校心理与教育研究--行动、反思、叙事》、《在自尊的数轴上》、《心理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德育怎么了》、《现代家长的忧思与求解》等。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夫妻肺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征稿:


《民声II》、《特刊 • 说事儿》《特刊 • 武汉故事》继续征稿中,欢迎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NVCsimple(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民声 II (35) || 大帅铁哥:心理学教授谈方方日记的心理治疗作用

民声 II (37) || 25岁滴滴司机的口述: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特刊 • 武汉故事(4)|| 江滩,真想一直不负邀约
民声 II (36) || 尊严地老去
医师节送花给艾芬和“张爸”——我们的记忆,每一天都在
特刊 • 说事儿(7)|| 秋枫:我在童年所经历的运动

民声系列之一文章汇总(1-60)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我手写我心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