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像个仙人球一样到处扎人,往往也扎痛自己|《扪心问诊》Alex系列第1集

2017-06-03 再也不乖 妈妈好老师


最后一次案例分析课的最后一个案例,看了《扪心问诊》Alex系列的第一集、第一小段内容。那天是母亲节,我没有听完老师最后的解析就提前走了。


今天想就一些自己的看法来说一些,顺便也推荐对心理剧感兴趣的网友们去看看。



Alex的性格

他和父亲


感觉Alex来见咨询师的时候该做什么的计划已经安排好了。行动上来说他已经找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向,但Alex可能是一个内心情绪无法排解,无法找朋友去聊的人这是由他自己的性格原因造成的。


从人物刻画讲,心理咨询师Paul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Alex是一个有些咄咄逼人的人,非常自信,这个性格可能阻碍了他遇到事情和其他人讲。剧中提到的他的好友Daniel。Alex和他的关系应该也不是像女生朋友间可以无话不讲的亲密程度,再加上他是一个男性化的角色,他无法分享自己心里的矛盾这点也刻画得蛮好的。


Alex说到他妈妈去世后爸爸没有感受,但我觉得他爸爸应该有,只是压抑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可能不好。因为Alex表现出不能理解爸爸的行为,说到父亲的死亡时他没留流一滴眼泪,甚至还带有一种愤怒的情绪。感觉上他对他父亲有些恨意,而且应该说他爸爸也是一个对情绪压抑很深的人。



 

首次访谈

强和弱


首次咨询,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信任感是比较薄弱的,而且访客一开始就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感觉好像在测试这个咨询师,看他有没有能力帮助自己。这是防御非常强的一个来访者。所以说对于这种来访者是不太好处理的,没有经验的咨询师立马本人内心会开始发生变化,很难继续正常咨询。好在Paul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在他温和积极的应对中,Alex慢慢展露了内心的一些东西,讲了很多内容,到最后来访者慢慢进入来访者的状态,但这时候单次访谈时间到了。

 

这里涉及到中美心理咨询在单词时间安排上的差异。中国的咨询师比较注重来访者的体验,不然来访者可能下次就不来了,毕竟中国心理咨询不是很被接受。美国的咨询师不用担心这点,因为对美国人来说做心理咨询就是要一次又一次来的,他们不会觉得咨询是一次性解决问题的,他们认为咨询就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疗程的,这是观念上的区别。所以咨询师就可以很强势地设定一个时间,到了时间就停止,下次再过来。这个对来访者其实是有好处的,让他可以抓紧在咨询室中的时间,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所以到了时间点Paul就说时间到了。不知道和美国的国民观念是不是有关系,这里Paul相信既然Alex做这个决定,那么对他自己来说一定是很慎重的,所以他不会过多干涉他的决定,做非他本人要求的事情。除非他觉得这人精神有问题他才会去干预。这方面中美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可能是受家庭教育的原因,包容特别多;美国人觉得中国爸爸妈妈为孩子做得太多了。但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所以我们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代入这部分,这很正常。但作为有经验的咨询师,这部分是要慢慢脱离的。




不经意间的话语

人的防御习惯


这个访客刚进门的时候有很多显露出紧张的小动作,他可能是第一次咨询,所以Paul那时候讲了一个笑话希望能够缓解他的紧张。Alex先问这里有没有什么规矩,咨询师就会感到你是不是有点紧张,包括Alex小动作比较多。

 

“你认出我了吗?”这是Alex第一个问题。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觉得这个访客怎么这么自负,但是看到后面就会发觉Alex是自负和自卑的矛盾体。结合他执行美军任务的那段经历,会看到这是他一个心理问题的泛化。泛化是指一个人曾碰到一件让他感到受伤的事,之后再遇到和这件事有联系的事情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他觉得咨询师认识他,这个能在网上被搜到的照片就是他执行任务所带来的后果,给他带来很大伤害,泛化了。所以这样问不简单是自负。他其实是既想要别人认可自己又害怕别人都认识他所以要问一下。


当Alex说自己睡得很好的时候是他的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当应对压力和刺激时每人都会用防御机制,但具体用的不一样。Alex在把这个事件往符合道理、原理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内心就没有焦虑和矛盾,就平衡了。就像这个事件,严格来讲他是凶手,但如果他承认自己是凶手,内心会及其内疚和不平衡,这种感受对谁都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是会在这种时候起作用的以免他受到伤害。所以这时他会合理化,把它想成任务的执行,我执行了一个成功的任务,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解读后就不会有内心波澜。



生本能和死本能

人是矛盾体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是说人有的时候想要回避。Alex明知道坚持不下去了还是要跑,而且这个时间点正在那次事件之后,所以那时他的死本能是比较强烈的,他泛化出的一些情绪和情感和这个事件有关,可能是自责也可能是其它的。总之这种能量级很强,至于这个能量中到底有什么物质是需要咨询师探索的,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内疚和自责,但这只是个假设,还不知道。

 

Alex在谈到濒死体验时提及他对祖父的记忆,这当中的情感连接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小时候爷爷死的时候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死亡。在这之后Paul提及了同性恋问题,这里是在澄清,当Paul听到Alex的联想已经验证了死亡恐惧的假设,现在再验证同性恋假设。有时候咨询师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也很正常,澄清过程中澄清自己理解得不正确的地方。

 

至于这种挖掘隐藏部分的举动会不会反过来让Alex得更深要看咨访关系的建立。访客刚走进来咨访关系为零,第一次之后期望值达到60%-70%,但如果咨访关系还不牢固,有些会激怒和触及来访者的话题还是尽量不要太涉及,因为有些是来访者很隐蔽的东西。首次咨询的时候就要拿捏好,问得太隐私了来访者会产生防御机制或情绪来对抗。Paul可能觉得自己经验比较够,所以在咨访关系还不是那么牢固的时候就切入了核心问题。




说话的艺术

直接和间接


记得你说“生活选择了你”去成为一名精英,这不是你的决定吗?也许这种态度让你觉得轻松些,你在这种态度下觉得自在些,因为你不用做决定,它让你免于责任。你的指挥官他做决定,传达给你,你执行命令。

 

想想你要做的事情将带来的后果。你将回到你投放炸弹的地方,16名儿童被杀死了,你的照片悬挂在网上,你的脑袋被人悬赏。

 

完成这项任务后不久,你坚持出行,违背你最好的朋友兼医生的意见将自己的体能逼迫到极限,就好像你在拒绝回到现役。你看不出你的体能崩溃和之前发生的事之间的关系吗?我知道你说你不觉得有负罪感,但你没觉得这里有种强烈的渴望,渴望为你的作为赎罪吗?”


——以上是心理咨询师Paul说的话



 

这里咨询师挑明了直接说很可能是咨询师本人的风格。有些咨询师可能会憋着,有些会挑明。我个人理解是这件事挑明比不挑明要好。两个原因:


挑明有时候是一种澄清。有可能是咨询师自己误解了,来访者有其它的理解,这是一个好处。另一个好处是挑明的行为本身就是面镜子,把它反射给来访者同时也是帮助他成长。因为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生命当中的一个人,咨询师会有这个感受,别人也会有这个感受,如果你的感受特别强烈可能代表他有社交障碍,咨询师的感受对来访者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挑明比不挑明要好。

 

但挑明的时候关键要把握来访者的能量。他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想回到这个地方,能量如此剧烈就好比当时如此急迫地想跑马拉松,Paul是想让他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能量非常强,你到底要做什么?——Paul的假设是你是想做些什么?做补偿吗?说到这来访者的表情明显有变化,明显触及到了他什么,至于这个假设是否完全正确还得到下次咨询才能了解。所以咨询到这其实是有进展的,让他之后经过时间有个缓冲也是有用的。


往期回顾

心理圆盘

PS


论父性精神的重要性|35岁中年男子、建筑工作者的1次心理咨询

婆婆总是喜欢移动家具位置,是心理病还是控制欲?

孩子做噩梦哭醒了,如何引导孩子平复情绪|释梦·儿童

妈妈,你除了对我说“快点写作业,作业写了吗?”还能说些别的吗?

大部分父母一直在回避接受的1个事实是什么?

蒙上“雾霾”的婚姻:问题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心理咨询实例)

工作、带娃、家务;看书、写作、美食、瑜伽……两点一线的生活也能很精彩!

思成妈妈的话

菜单栏底部有“心理学人”和“影视书评”栏目,可以点击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