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念佛多善根福德研究——以莲池、传灯、蕅益《阿弥陀经》注疏为主

释定戒 磨镜台 2023-01-09


净土宗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最终归宿。因此,具备何种条件往生西方就成了修行人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阿弥陀经》为例来探讨。《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往生西方须多善根福德因缘。

那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关于此问题,诸宗祖师都有各自的阐释,但大多都认为持名念佛即多善根福德因缘。

《阿弥陀经》注疏自古至今不胜枚举,本人以后世流通最广、影响最深的“三大疏”作阐述。

印光大师说:

“诸多注疏中,论其广大精微者莫过莲池《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蕅益《要解》,以台宗不二之印略解圆融中道者,莫过幽溪《圆中钞》,若得此三疏,则法无不备,机无不收。研习其一都可知其指归,若遍阅三书则堪彻其奥秘。”

我们可通过莲池、传灯、蕅益三位大师的诠释了解念佛为何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一、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对念佛多善根福德的诠释


莲池大师被尊称为净土宗八祖,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除了广弘净土,对华严思想也十分推崇。

此《疏钞》是用华严“十玄门”的教义诠释,故具有华严恢宏的气度。

大师特别推崇持名念佛,他认为念佛法门是如来开的特殊法门,而持名念佛更是殊中之殊,持名一法包含一切行门,是引导末法众生走向极乐的津梁。

大师说:“余门学道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则横出三界。”

执持名号是指专念弥陀名号不忘失。执持有归命义,此义有二:

1.归投义,即全身心归投弥陀,一心执持名号不忘,此持名属于事一心。

2.归元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若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则能返本还源,念念还归自心,此持名除事行还兼修理观,故为理一心。

大师认为此经所说的名号专指弥陀四字名号,不兼色相,故此经专主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的终极要求是“一心不乱”,也是本经的要旨。此“一心不乱”又分事理:

1.事一心:谓忆念无间。即闻佛名号常时忆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后句相续不断,唯此一念无第二念

此持名属事成就而理未通,只能伏妄不能破妄,属定所摄。

2.理一心:谓体究无间。即闻佛名号返究本源,获自本心,故名一心。

又分二:①了知能念心外无所念佛,所念佛外无能念心,心佛不二,唯一心;

②能念、所念本体自空,而又灵灵不昧、历历分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唯一心。此一心属慧所摄,兼得定。

此事理二分模式是将禅和净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大师认为理持与禅宗看话头、发疑情相似,只将话头换成佛号即可。


▲摄影:繆雯

此说继承了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要义。他认为禅净不相违,禅是净土之禅,净土亦是禅之净土,互不妨碍。

事理二持虽分胜劣,但无论是专事持,还是专理持,事理互通,机亦互通,互不妨碍。

因此,即使从事一心入手,渐渐契入理一心,此理一心的证入也不碍事一心。

这种将华严宗理事圆融无碍思想融入净土的理念,丰富了净土宗的理论。

大师对正行、助行的界定则融合元晓法师以发菩提心为正行,执持名号为助行,以及元照律师以持名为正行,净业三福为助行的说法。

他认为持名即发菩提心,可说持名为正行,也可说发菩提心为正行。

《阿弥陀经》强调往生西方须多善根多福德,大师则认为持名念佛即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发菩提心生彼国的大因缘。

为何这样诠释?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持名念佛—多善根(善中之善)

因持名念佛即正回向无上菩提的善根,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则持名具五种菩提义:

1.发心菩提——持名念佛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

2.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

3.明心菩提——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诸法实相

4.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

5.无上菩提——持名念佛则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

只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

只发凡夫心

持名念佛—多福德(福中之福)

有两个原因:

1.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

2.由于持念力,则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

但作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种人天小果之有漏之因

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不作

善根

为因

菩提善根为入道的正因,应知万善之所根本是菩提,故称之为因

福德

为缘

菩提善根须一切福德助成,由以福济慧,以事实理,辅翼入道,故称为缘

善根福德各有因缘

善根、福德,他们的由来,以及从何发心,都各自有因,所以说各有其因;

善根的发起必有种种善缘为助,福德的发起也必有种种福缘为助,故言各有其缘




由上表可知,持名念佛所以为多善根,是因阿弥陀佛即无上正等正觉,持名又回向无上菩提,故具多善根。

称佛名号时则感得阿弥陀佛加持,福德自然增长。

又念佛时心缘佛号不为外缘所扰,广修诸善,故福德易积累,因此持名即是多福德。

此持名一法不经迂曲,是直捷之法;无诸烦琐,亦是简易之法,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是余法门所不及,故称为“殊胜法门”。


二、传灯大师《圆中钞》对念佛多善根福德的诠释


传灯大师是明末中兴天台宗的高僧,为天台宗三十祖。

此钞题为圆中,意在阐述: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非此心之真空莫能证于依正之妙有,非依正之妙有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实则圆中圆满。

大师作此钞是为后世行者能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空其情,立其法,二者俱忘俱存,悟入不二中道之理。

大师立足信愿以释执持名号。他将“执持”解释为:执而后持,亦名受持。

“执”谓执受义,此执受以信为基础。“持”谓任持义,此任持以念力为基础。即:因信力执受在心;因念力任持不忘。

他认为持名念佛作为往生之因,目的在于“一心不乱”。此一心又分事理:

1.事一心:指修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

大师强调此“忆念彼佛相好光明”是以“执持名号”为所缘境,而非《观经》中观佛相好。

2.理一心:指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有即空,空即有,非空非有则中道昭然,即空即有则中道亦亡,如是则所观之境三谛圆融,能观之心绝思绝议。



大师认为虽明理一心,但须先以事一心为基础,然后再用解力融通,使其无滞事相,从而成为殊胜之因。

因此可知:事乃即理之事,理乃即事之理。若以一心持名,则无论事一心、理一心、事理相即一心都可以,因为念念无非法界,心心皆即真常。

若如此念佛,则功德最殊胜,为圆人之一心持名。他强调:“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二义相须,阙一不可。”

所以求生净土之人,无论以一心而持名,还是以持名而一心,无边妙义咸在其中,不思议观非离当体,可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故此经说“一心不乱”是为了体现“因果名目相应”,因极乐为净土,只有心净佛土才净,故仅须一日或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净土。

说“执持名号”是为了体现“生佛感应道交”,弥陀妙应即是果人,又立誓愿令我持名必得接引,是故必须执持名号才能感应道交。

大师为阐明一心与持名的关系,特用四句料简来诠释:

1、一心非持名,就是寻常的修禅,修行人一心修诸善行,但无回向发愿;

2、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

3、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只做诸善事;

4、一心是持名。此四种中,只有“一心持名”才是往生极乐的正因。

所以大师极力倡导:以信愿为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大师判定多、少善根的标准是:有无正信及回向发愿。

他认为:若无信愿回向的一切善业皆为少善根,非往生正因;若有信愿回向的善业皆为多善根,是往生助行。

关于此经中正行、助行的判定,大师则采纳元照律师的说法,认为善根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属正行;而福德即净业三福,属助行。

大师认为:“佛之大道非正无以为行门,非助无以为资粮,更加发愿要制,方能速证无生。”

也就是说,往生西方除了信愿持名念佛正行外,还须修净业三福为助行。

若依《阿弥陀经》来说,则执持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才名多善根福德因缘,亦为往生正因,为何如此说?

因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并发愿回向西方,则其功德也多,善根也深,决得往生并永为佛种。

大师为了突显持名念佛的殊胜,将它与《观经》观想念佛作比较,具体如下:

1、名实不同:《观经》所示佛、菩萨、三辈往生等九观是观佛界依报,日、水、地、树等六观是观佛身正报,此依正二报都属实法;

《阿弥陀经》但执持假名,一称圣号则万德齐彰,一举假名二全摄实法,是提纲挈领之法门。

2、缓急不同:《观经》的十六妙观,层次分明,须一观成就方可往下,不可越次,成办在一生;

而《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只须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或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故是急成之法门。

3、难易不同:修习《观经》十六妙观,乃上根利器方可行之,凡夫心想羸弱,此妙观实难成就;

执持名号则是但有口能称,有心能念之人皆能修习,为至简至易之法门。

4、纯间不同:十六观门要求行人入定方可修观,出定之后则难修;

执持名号则行住坐卧随时可修,为至捷至径之法门。

5、摄机不同:十六妙观只摄上根之机,持名之法不论贤愚、贫富、贵贱之人皆可修习,为摄机极广之法门。

若欲发愿往生者,只须持名一法即可,若事若理皆依上述解说修行,不必更修观想。

何况弥陀因地发愿以名接物,若能耳闻口诵,则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生死重罪,获证无上正等菩提,由此可知:信愿持名念佛绝非少善根,实为多善根福德。


三、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对念佛多善根福德的诠释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一生解行并进,究学华严、天台、禅、律、净土等诸宗教义,尤重天台。

对内提倡融会诸宗归于净土,对外主张儒释道三教融通,被后世尊称为净土宗九祖,也是净宗祖师中著述最多者。

大师极力弘赞持名念佛,如《要解》说:

“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而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过于信愿专持名号。”

可见大师对持名念佛极其赞叹,他将此经判为“圆顿”教,并将“信愿持名”作为此经的修行宗要。

由此可知,他特别注重信、愿二法,认为信、愿即是往生净土的要领,执持名号则为正行。《要解》说: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其所愿而证所信,是故经中先演极乐依正以生信,次劝应当发愿以导行,次示七日持名以径登不退。”

若有坚固信愿,即使于临终十念或一念,决定往生。

若无信愿,纵使将弥陀名号持至铜墙铁壁,风雨无侵,亦不能往生。

大师认为执持名号属思慧所摄,修行人由听闻而深信,由深信而发愿,后才肯执持名号,执持则能念念忆佛名号,故属思慧所摄。

此持名分事理二持。此划分方式是以《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为根据。

1、事持:指信有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但能坚决信心发愿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2、理持:指信阿弥陀佛是我心具、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作为心缘之境,恒常系念令不忘失。

大师这种事理持名之分是基于天台宗的理论体系,即事相修证与佛性理体的关系。

他认为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能于事相上坚持念佛不间断,则是事持;

深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三千圆具之理,并系念不忘,则为理持。若能以此执持名号,则终至一心不乱,故属修慧所摄。

一心不乱亦分事一心、理一心。大师认为:

“不论事持与理持,只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惑先尽,皆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与理持,只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为理一心;此时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也不为二边所乱,便成修慧。”关于此说,圣严法师于《明末佛教研究》中说:“天台学者的理不是方法的经验,而是知解力。禅宗求悟境,天台重断惑,悟境是可以用话头等方式突现的,断惑则是逐步完成的。天台圆教中人是信念的理解与佛一体,不是实际的经验到与佛一体。”



大师认为执持名号虽然是简易直捷的法门,同时也是至顿至圆法门。

只要以信愿称名,则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此持名不用观想,更不须参究,因在称名的当下,即圆明无余无缺。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作是浅近法门,愚夫愚妇之行径,殊不知这一句弥陀圣号“竖彻五时,横该八教,上上根人终不能超出于此,下下根人亦可达其境界。”

大师对正行、助行的界定稍异于其他祖师。

他认为:菩提正道属善根,即往生亲因,帮助修道的布施、持戒、禅定等六度万行,则属福德,即往生助缘。

由于声闻、缘觉的菩提善根少,人天的有漏福德很少,所以皆不可往生净土。

故多善根福德因缘被定为往生的行因。

关于《弥陀经》中念佛与多善根福德的关系,大师则认为信愿持名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只要信愿持名,每一声佛号都具多善根福德因缘,即便是散心称名,福德亦不可量,何况是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必然是最胜善根福德因缘。

为何这样诠释?大师认为:人闻弥陀名号即是闻慧,执持名号即思慧,持至一心不乱即属修慧,所以诸男女只要听闻佛名,此即多生累劫的善根成熟,都可名为善男女,即《弥陀经》中说,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自然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只要以信愿执持名号为正行,则必往生极乐净土,故持名是圆顿直捷至高之法且无人不能。

大师在《要解》中判信愿属慧行,持名属行行,而此处又说持名是正行。

对于此说法,有人提出疑义,认为执持名号既是行行,应是助行,为何名正行?

又怎具多善根福德?对于“执持名号为正行”的问题,大师解释为:

“信愿属慧行,持名属行行,而得生与否,则全由信愿之有无决定,品位之高下则全由持名之深浅决定。”

也就是说,慧行的信愿作为往生的条件,而行行的持名作则决定往生的品位,故慧行是前导,行行是正修,两者如目足并用,缺一不可。

又针对另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说: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有先后,亦非定三。盖无愿、无行不名真信,无行、无信不名真愿,无信、无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而持名号,故一一声中信愿行三皆悉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所谓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

由此可知:若非多善根福德因缘,怎能灭如此生死大罪。

因此,信愿执持名号的确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以此善根福德因缘必定能感得佛及诸圣众来接引,则能生四种极乐国土,故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结  论


综上可知:莲池、传灯、蕅益三位大师对持名念佛即多善根福德因缘的阐释大同小异。

他们对以“信愿行”为往生三资粮的观点基本一致,只在“行”这一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莲池大师认为持名念佛是正行,也是多善根福德,发菩提心往生西方的大因缘;

传灯大师则认为除了以持名念佛为正行以外,还需要净业三福作为助缘,蕅益大师则认为只要持名念佛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行因即可,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由于蕅益与莲池二师都没有提到如持戒、诵经、礼拜等各种能增长福德善根的助缘

是否意味着祖师们有意避重就轻,抬高持名念佛而贬低诸善业呢?

是否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作任何的善业,只需要持名念佛就可以了呢?

其实不然,依三位大师对持名念佛的阐释可以看出:只“持名念佛”一项即得无量无边功德,佛乃圆满万德庄严的成就者,佛德不可思议,则佛名亦不可思议,故持佛名即能招感佛名所具备的不可思议诸功德,若我们念念称名,则一一念中皆具多善根福德。



又如前文所说,信愿是持名念佛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持名念佛又须具足其他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布施、持戒、礼忏等诸助缘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根据历代祖师的传记可以看出:莲池、传灯、蕅益、印光等诸祖师都非常注重布施、持戒、拜忏、放生、孝养父母等诸善业,因为这些都是辅助持名念佛的福德因缘。

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其中“持名念佛”一法则最能得诸佛菩萨护念,因此可作为增长善根福德因缘的最有力者。

网编:释耀禅

一审:释明月

二审:释心祥

三审:李元春

磨镜台》

本文载于南岳佛教协会

《磨镜台》2022年第三期

【总第第肆拾伍期】

投稿邮箱:

mojingtai@263.net



扫码关注  南岳佛教  磨镜台


往期回顾BREAK AWAY

汉月法藏小传



试论白云守端禅师的“禅外家风”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