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人居视角下我国传统灌区研究(全文可下载)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4-08-30

人居视角下我国传统灌区研究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撰文

郭巍 / GUO Wei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本刊特约编辑

吴迪 / WU Di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侯晓蕾 / HOU Xiaolei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21-10期 P11-15


长按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可阅读下载全文


本文引用格式:郭巍,吴迪,侯晓蕾.人居视角下我国传统灌区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10):11-15.



摘要: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人文自然系统。将灌区视为水文驱动下的人居环境单元,首先简述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确定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并剖析不同尺度的灌区的水文和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灌区根据分水体制而形成的社会人文结构,最后论述灌区在风景审美和营建方面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理解我国传统国土空间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Abstract: Traditional irrigation districts have form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and space based on agriculture. The overall style and spatial texture of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feature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river system and natural vegetation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es of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agricultural system and settlement system therein, thus forming an ever-evolving and adaptive system of land space, humanity and nature. In this paper,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re regarded as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unit driven by hydrology. To begin with,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presenting the bas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Subsequently, the hydrologic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districts are analyzed. After that, the social and humanistic structures of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based on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re studied. As a resul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on the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ditional land space of China.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人居;灌区;陂塘堰坝;水管理;水适应性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irrigation district; impounding lake system; water management; water adaptability


图1 20世纪60年代松古平原中分布有众多的独立灌区,红点即为堰坝,红色区域为灌溉面积超过1 000亩(约66.7hm2 )的堰坝灌区(冯心愉绘)


灌区是一个有着完善的河网体系和水利设施,人工控制水位和流量的水文流域单元,依托水利系统进行灌区内的土地整理和聚落建设。同时,灌区也是建立在共同的水利益基础上的社区组织,发育出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和水资源管理方式。


因此,灌区是人居环境的特定空间单元,是水文干预、空间营建和水资源管控的综合。由于我国多山的地理环境和不均的降雨分布,灌区在我国极为普遍,其发展演变甚至可以视为国土空间开发的历史(图2)。


图2 我国主要传统灌区分布(汪凯绘,底图引自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中国地势图)


1

灌区的类型:从陂塘到堰坝


我国传统灌区大体可以划分为陂塘灌区和堰坝灌区(图3)。但由于古代工程技术的限制以及大型陂塘往往占用大面积肥沃的山前冲积扇区域,因此很多地区的陂塘面积较小,但数量极为庞大。堰坝水利灌溉和调控能力较强,在传统时期供养的农业人口较多。陂塘和堰坝在更多情况下相互结合,上塘下堰、塘堰并举,增加灌区的调蓄能力,民间称之为“长藤结瓜”(图4)。


图3 堰坝灌区(左)和陂塘灌区(右)的模式图(冯心愉绘)


图4 20世纪60年代歙西北陂塘灌区和堰坝灌区的分布,蓝点为塘、红点为堰,整体具有上塘下堰的分布特征(汪凯绘)


2

灌区的尺度:从散村到城镇


灌区尺度差异极大,小者几公顷,包含一村数居,典型者如宏村。伴随着灌区的发育,会出现由若干不同的水源、引水堰坝和水系网络组成的独立灌区整合形成的组合灌区,并以流量多寡形成主次,例如丽水城关盆地的组合灌区(图5)和金华白沙三十六堰的洞山段等(图6)。组合灌区进一步发育扩张,会形成面积巨大、包含众多城镇的区域性灌区,如川西灌区和河套灌区等。


图5 20世纪60年代以东侧好溪堰为主、西北丽阳渠为辅的组合灌区(严锐绘)


图6(左) 20世纪60年代的金华白沙三十六堰灌区平面(方濒曦绘) ;(中) 白沙三十六堰灌区各堰灌区关系分析,颜色越深则子灌区复合程度越高,说明该子灌区的灌溉水源多元化、水量较为充  (方濒曦绘) ;(右) 金华白沙三十六堰灌区聚落密度分析,与子灌区的复合程度有明显关联(方濒曦绘)


3

灌区的治理:从流域到地方


灌区治理包含了分水、轮灌、维护等各方面,将各分水内的利益相关方紧密的结合起来,将其从水文流域体系转化为社会人文系统。


规模较小的独立灌区轮放规则简单,随灌区尺度的增大,分水复杂性提升,划界形成二级、三级等子灌区。轮灌时长、时序也是水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灌区发育程度、地形地貌、渠网结构有关,但更多是出于宗族等利益相关方对水资源管控的影响(图7)。丽水通济堰是传统灌区水资源管控的典型。


图7(左) 为万谭堰堰规中的分水划分舆图,上侧为南(方濒曦绘) ;(右)为根据地形和舆图绘制的分水落位示意(方濒曦绘)


传统大型灌区有时官督民管,而中小型灌区则几乎皆为乡民自治,传统水管理渗透到乡民日常的各个方面。如莆田兴化平原特定的基层社会结构 “七境”及社区联盟便与此相关。


4

灌区的风景:从实用到栖居


陂塘灌区和堰坝灌区以其丰产和田园而成为先民的审美对象,并构成我国传统风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陂塘和堰坝是灌区的水利枢纽,也是景观营建的重点。从徽州唐模的小西湖到绍兴的鉴湖和湘湖,面积差异极大,但风景的形成机制和营建方式极为类似。


我国土地经营所需要的水土整合经验,可能源远流长的灌区农业传统是其重要来源。作为我国人居环境建设规范的传统堪舆,其原型很有可能也与此有关,其模式图流露出的盆地偏好亦可以理解为灌区的农耕基因使然。


我国传统造园尤其是大尺度的皇家园林,则与传统灌区享有共同的营建原则。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的水系经营即可以理解为北京小平原灌区整理的结果。承德避暑山庄平原湖区的风景营建亦可以视为陂塘和堰坝灌区水网的景观化处理(图8)。


图8 避暑山庄等大尺度的园林,风景营建与通济堰等灌区的水土整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崔子淇绘)


长按或扫描阅读下载全文


相关阅读

中国园林·刊首语 | 2021-10

中国园林·新刊速递 | 2021-10目录

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与人口迁移(全文可下载)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编辑 排版 | 李祥

校对 | 李旻

审核 | 金荷仙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选购


↓↓点分享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