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然 生 长 | 高明昔
对 话 内 容
L:黎光波 G: 高明昔
L:我第一次看见你的作品是在一年前某次在成都玩的时候,在成都名堂的艺术品商店里面。
G:对,那是之前跟名堂的一次合作。
L:你为什么说自己应该算是一名摄影师?
G:这可能跟成都还有一点渊源,因为之前参加了一场展览,是一个综合类的群展。里面的每一位参展人都需要一个定位,装置艺术家或是画家之类的。到我这儿,策展人就不太知道要怎么定义。因为我的作品感觉不像摄影,又不像绘画,所以我现在也暂时称自己为摄影师,如果将来有一个更确切的称号再换回来。
L:你现在在从事什么工作?
G:现在主要是把身体养好,在家好好待着。
L:身体不是特别好,是以前太劳累了吗?
G:身体其实一直都不太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身体就不好。还好毕业后也没什么要追求的大事儿,家里人对我也没要求,所以我想休息一下,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不过两年了,也好的差不多了。现在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变得强壮一点。
L:你接触摄影几年了,还是说大学就是读的摄影专业?
G:我不是摄影专业,我是绘画专业,对摄影有概念其实已经很久了,算下来,应该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但是真正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也就最近的一两年。
L:那这几组作品,都是你这两年创作的吗?
G:对,大概是15年初开始到16年底这段时间。
L:《Cain &Abel》,亚当之子跟亚当夏娃的次子,对吧?
G:对,圣经里面亚当跟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以后生下的一对兄弟,长兄叫Cain,弟弟叫Abel。
《Cain &Abel》
L:当时我看见你这组作品的名字的时候,我想到了《圣经》。这组作品里面,我感觉你主观的加了自己的想法进去。
G:因为他们俩本来就是亲兄弟,所以自然就会有一个密切的关系存在。他们两兄弟一个因另一个而死,活着的又因为死去的被诅咒,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也是另一种“亲密”的关系。但是我自己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不会事先筹划好完整的目的或者想法。可能只是因为看到了圣经里的这个故事,经过自己的理解,翻阅了一些文献素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认知,就拍了这么一组作品。我比较希望,看到这组作品的人,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可以和我最初的想法有重合的,我会觉得很幸运。如果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而奢侈的事情。
《Cain &Abel》
L:这个我比较理解。我看过很多关于你的访谈,你对你自己的作品其实说得很少。
G:我几乎不会去阐述我的作品是怎样,我的想法是什么。
,对吗?
G:是的,之前看过很多展览,展签里面介绍得过于详细。我们的思维就很容易潜移默化的被这个作者带走。很难再去产生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认知。我不希望我的作品也出现这个问题。因为我的画面感,自认为已经非常的完整了。看到这个标题跟画面,观者应该就已经能够想到很多东西,我不希望用我自己的想法,强制去影响观众。
L:对,但是今天其实我想更多的去知道你的想法。
G:我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剩下的任务就是恰当的引导。这个引导就是我为这组作品的命名。因为倾注在作品画面中的表达已经很满了,如果把自己的理解跟剖析再放到上面去的话,我觉得有一点画蛇添足。
L:对,我其实更关心你创作之前的一个心理想法,你当初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念头,想做这样一个作品?
G:看过的一本书,或者去到过的一个地方,再或者听到一首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起源,最开始也不会做一个很详细的拍摄规划。
L:你这组照片, 我自己看过之后都没办法做一个取舍。包括你说的这两兄弟的关系,其实每张照片,我看到的这两人有一个忽近忽远的关系在,有的照片夹杂着爱,有的照片又夹杂着恨意。
G:恩,其实就像我刚才说的,如过你让我去说我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可能是一件不太必要的事情。因为我一直在强调,我已经把我想说的都放进了画面里,通过这个画面而让你想到的,就已经是我想说的了。
L:其实这组作品你给他取的名字,你已经很主观的去把他带到了一种理解的层面上。如果没有名字,单独看这组作品,我看到的是两个男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G: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名字,当他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如果对这组作品感兴趣,他一定会去查。因为《圣经》本身就是一部著作,对于圣经的背后解读也特别多,肯定都说的比我好。所以当你有一个基础的概念之后,再去看我的这组作品,应该就会产生很多自己的想法。
L:你是基督教吗?
G:我不是,但是家里很多人是。
L:那我能理解了,其实这组作品跟你聊了以后,我自己也有了一种解读方式,我的解读方式可能和你作品的名字没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我更多的是看作两个兄弟或者说是两个同性爱人之间的这样一个关于生,关于救赎,(自我救赎或者他人救赎)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他们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状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是你跟他们的之间的这种关系。
G:对,其实你说的就已经跟《圣经》里面对他们关系的描述很接近了。
L:《Atlas》他是一个神话里面的力神,对吧?
G:他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说力神可能不太准确,在欧洲的一些建筑里面,如果有一个高大的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这个柱子也会被叫做“Atlas”。
《Atlas》
L:其实就是一个身负重担,把天跟地连接起来的这样一个存在。看这组作品的时候,特别像希腊的古典油画。
G:对,因为那一阵很迷神话题材的油画,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
L:跟上组作品一样,这组作品你也不想做更多的阐述,对吗?
G:我本身不是很善于表达,希望观众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再让我说,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我确实看了很多关于这个标题背后的故事,文字或者图像,并且把它们都放到了我作品的画面里,要我再用语言说一遍可能就是一种倒退。不过是复述一遍我看到的内容,没有必要。
L:因为这一组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两到四个男性这样身份的人的存在,就拿这张照片来说,拉着他的那支手应该是特别有力的一只手,但是最有力的那支手应该是把他嘴巴捂住的那只手,这种冲突感跟矛盾感就让我觉得人们对于一个画面的内容的主观性的一种判断有背道而行。有力和无力在你这里是相反的存在。
G:这一组照片里,虽然他是擎天神,是主角,但是作为主角他好像比较弱势。其实,虽然“Altas”非常有力,他用自己的身体去支撑天跟地。但实际上他是被宙斯降罪,他自己并不想擎天,是被惩罚的,是被迫的一种力量。
L:《Hephaestus》他是希腊的火神,是奥林匹斯的十二主神之一。这组作品是生物在天和地之间的构成里面去处理一种关系的作品。我当时在成都看到就是这组作品,我觉得有一种无力感,这是在哪里拍摄的?
G:嗯,是在冬天的呼伦贝尔。
《Hephaestus》
L:其实在你的作品里面的很多元素,虽然说不会像北方艺术家在处理上那么的豪放或者说豪迈,你相对要细腻一点,但是你作品里面的很多元素都和草原和你们那边的地域特色很有关系。
G:对,可能就是你身在哪里就会被哪儿影响,包括对雪,对草原,这些壮阔的物象比较有感觉。
《Hephaestus》
L:这其实我也比较认同,我身在山城,与身俱来就更加喜欢层次感,有远近关系,有上下关系这样的一个视觉画面。
G:对,这和生长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没办法剥离。
L: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东西。那这组作品你为什么想给它取名叫《Hephaestus》?
G:《Hephaestus》和《Atlas》是我很有感觉的两个神,所以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做关于他们的创作。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呼伦贝尔,我特别喜欢内蒙古,觉得很适合《Hephaestus》这个题材,所以冬天的时候就带上我的朋友过来了。《Hephaestus》也是一个有力量的神,而且在神话描述里奇丑无比,还是个瘸子。但是他的性格却特别温和,爱好和平,喜欢铸铁,喜欢木工这些可以造福人间的东西,这样一个反差我特别喜欢。他跟Altas相比少了一些痛苦,压力。他的爱与力量更宽广博大一些。
《Hephaestus》
L:他们俩个其实是两个极端,一个给人很大的压力,一个给人很释怀的感觉。
G:对,就是两个神在神话里不同的故事。
L:你觉得矛盾吗?
G:不矛盾。
L:我有一点好奇,我想听一下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两个极端的神。
G:Atlas这个神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在巨大的惩罚面前,他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支撑宇宙,他的“爱与责任”是被迫的。Hephaestus在故事中因为外表丑陋可怕,所以不受待见。但他的内心却温和善良,爱好和平,能给世间带来希望。他的“爱与责任”是他的本源。我很难说我为什么会喜欢他们,因为这两个神让人感受到的能量虽然不同,但都很强大。
L:《Event Horizon》你给我的解释是黑洞最外层的边缘。
G:Event Horizon是天文学术语,黑洞的边界,一切经过黑洞的宇宙物质,包括光,只要碰到Event Horizon 都会被巨大的力量吸引进去,没有任何再逃脱的机会,所以可以说它是“生跟死”的界线。
《Event Horizon》
L: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很压抑的感觉。
G:对,而且它是一个在物理学上来说很具象的生死界线了,只要碰到它就没有任何活着的余地。
L:你的这组照片有人觉得很恐怖。
G:哈哈,那挺好,因为我一直都觉得,EventHorizon就是一个很恐怖的词,黑洞最先碰到的就是这个地方。在地球上做一件事情可以反悔,可以有余地,有灰色地带。但是当你碰到Event Horizon,不管是神还是人都没有办法救你了。
L:而且它是一种慢慢渗透到人内心的一种恐惧。第一张照片人行走在山河之中慢慢被分解掉,分解成粒子,然后慢慢散发到宇宙中去,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记忆也会慢慢消退,你的肉体也会慢慢和这个世间融为一体。
G:嗯。
《Event Horizon》
L:其实现代摄影,他作为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最直观,最全面,包含信息量最多的这样一个媒介,图片观看这块就占据了人们很大的思维空间。
G:摄影对我来说,跟大家的概念可能不太一样,因为我没把摄影看得太重,其实我只把它当作我最终要实现一幅画面的工具。这个画面我并不会在意它是用相机拍出来的还是画出来的,哪怕是用扫描仪扫描出来的或者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所以当摄影作为捕捉画面的一种途径时,对我来说就不是非常重要。
L:其实你的作品里面很多都是摄影跟绘画的一个结合,通过你的处理。你怎么看待摄影跟绘画这两者的关系?
G:作为平面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的了解里面,他们很像。都是为了把想法,和自己的感官所得放到画面中,只不过实现的工具跟方法不同而已,但现在这个不同点在慢慢模糊。我觉得大家对摄影一直有一个偏见,特别是在中国。可能有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对摄影的要求非常固执。如果我们把同样的一个非传统的创作动作放到绘画里面,甚至说有人用血或者他的精液在作画,大家会觉得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艺术新形态,但为什么把这种情况放到摄影里就不可以呢?在摄影里大家会在意,这个作品是后期再创作,还是常规用相机获取影像,这些创作过程中很工具性的问题。所以你刚才说,摄影的工具性在越来越模糊,我觉得这是应该的,而且我觉得这个模糊来的太晚了。
L:这很正常,一个东西在起源的时候,大家都会去追寻它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慢慢向外面发散,或者说做一些看起来很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改变。无论它怎么发展,摄影终究还是摄影,只是说我们看到的摄影和那些不喜欢你摄影方式的人,只是他们对摄影的定义不同而已。
G: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状态,我们不应该把它限定在一个概念里,比如说摄影就必须要用相机去拍,你后期成分太多甚至有过暗房处理,你的这个摄影行为就是不好的。甚至都不去看它的内容。单纯的从工具上去评判好与坏,我觉得非常荒谬。而且在绘画上大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在摄影上一直存在。
L:其实不用想,也想不明白,自己做自己的,开心就好。刚才你也说到摄影对你来说,其实是相对其他创作方式而言比较适合你的一种方式。所以其实这也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说你比较喜欢和自然关联比较大的东西,人自身的喜怒哀乐,社会的问题你不是特别敏感。人和宇宙,自然,信仰,其实他们之间是相通的。所有的神话,信仰,它们的起源都是这个世界开始之后存在的,只不过地域不同,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不同而已,你自己怎么看这三者的关系?
G:我一直都很崇敬自然,有一首最近很有名的诗,我在很早之前就非常喜欢,是一位波兰的女诗人,辛波斯卡写的,叫《在一颗小星星下》,它里头有很多句子,比如说:“目不转睛的盯着天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请原谅我,虽然你已经成为标本。我为桌子的四只脚向被砍下的树木致歉... ...灵魂,别谴责我偶尔才能拥有你,我为我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 ...”其实我觉得人跟自然的关系就像她说的,是一个给予与致歉,并且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何说是致歉,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完整的报答。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做了很多违背甚至是伤害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要向她索取,才能活下来。但是自然是伟大的,她很包容,但她曾经养育过比我们更强大的物种,也让这些强大的物种顷刻间就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过度的去索取,太贪婪,她就会毁灭你。要如何珍惜和懂得谦卑与感恩,这个是我一直都很崇敬和着迷的方向。
L:那你以后的创作会不会依旧以男性作为线索来表达你的看法及理解。
G:因为我是男性,用一个男性的视角去说这些的时候,自然用男性身体作为元素会比较合适。
黎光波 说:
他试图去寻找信仰、神话和生命之间的关联。人自身的喜怒哀乐,社会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下变的略微矫情。它们的起源是这个世界开始之后就存在的。犹如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般。只不过地域不同,人们的看法不同而已。我们一直在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界限。在人走向山河的边缘的过程中慢慢被分解成粒子,慢慢散发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记得你是谁。那摄影和绘画的区别还重不重要?
关于 自 然 生 长 摄影计划
在大语境下出生的当代中国摄影人,85后是足够幸运的。有足够良好的环境让自由生长。他们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思想,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看,去听,去发现,去成长。一直在无止境的探索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可能性,自己的摄影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现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因如此,摄影在他们身上多了更多的先锋探索和实验的性质。摄影在他们这里一切回归于自我本身,一切想说的话开始肆无忌惮的去表达。
他们以摄影为自我主体语言创作实践艺术,他们用视觉传达对当下世界进行解读。
让一切自我回归自然,让自我的思维回归自由,别去打扰他们。
让他们-----自然生长。
———— 黎 光 波
( 计 划 负 责 人 )
项 目 总 监 黎光波
项 目 编 辑 王大可
项 目 顾 问 张国田
崔 波
合 作 媒 体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
即可收听直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