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宝騄先生的青少年时代事

郑忠国 杨瑛 和乐数学 2023-01-28

许宝騄先生的青少年时代事

——— 俞润民先生访问记

郑忠国 杨瑛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笔者在北京市建外永安南里俞润民先生的寓所就许宝騄先生的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访问,现将有关情况记述如下,仅供参考,许先生的学术成就已有不少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许、俞两家乃故家故亲。俞先生的高祖俞樾(1821-1907)是清朝大学者,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春在堂全书》二百五十卷。俞樾的二女儿嫁到许家,成了许宝騄先生的祖母(祖父许佑申),许先生的父亲是许引之。许先生在家排行第七,系俞润民先生的七舅。许先生的大姐又嫁给俞平伯先生,即俞润民先生的母亲,许俞两家是亲上加亲,按现代优生学的观点来看,是不符合优生学原理的,值得庆幸的是在两家后代中并没有发生不幸,其后代皆学有所成。

许家在清朝时,是杭州的望族,许家住在杭州的“横河桥”。当时皇帝给许家赐匾“七子登科”,意为许家府上出现过七位有才学的人。

宝騄先生幼年十分聪颖,中学时代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汇文中学是北京有名的中学。中学毕业之后,许先生考入燕京大学,到二年级时转入清华大学。在考上大学时,许先生还有典故,许先生品学兼优,在上高中时,就对一些高深学问有所研究。当时考大学是各校单独命题考试招生,而不像现在这样,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招生。许先生当时报考两所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许先生当时的水平和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是没有问题的。许先生文笔快捷,思想敏锐,当时,有不少认识他的人问他题目怎样做,他帮助别人做题,因而清华大学没有录取,而被燕京大学录取了。入学不久,由于出众的才能,第二年就转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当时俞润民的父亲俞平伯是清华大学教授,俞先生正在上小学,许先生常到俞先生家吃饭。许先生除了数学特别出色之外,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他爱好文学、昆曲、二胡、桥牌等。说起桥牌,当时西方的桥牌刚刚传入清华,所以很多人对打桥牌这种娱乐形式很感兴趣,许当时钻研桥牌方面的书籍,他精通桥牌,牌艺出众,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参加清华的校队,参加桥牌比赛。许先生还常和朱自清、浦江清、俞平伯在俞家打桥牌。许先生怕别人说笨话,喜欢聪明人,对于“笨话”许先生非常敏感。俞先生清楚的记得他曾说过一句话:“七舅,你学的是算术”,许先生听后很生气,就说“不是算术,而是数学”。

许先生在清华读书,成绩十分优秀,当时清华数学系教授是熊庆来,杨武之等,他们对于许先生的才华十分看重,当时拔尖的青年人物是许宝騄、华罗庚。当时可用庚子赔款去英国留学。在清华大学每年有一名额,这当然是非华、许莫属。他们两个先后被送到英国留学。许先生是1936年去的英国。到英国之后,许常和俞家有书信来往。在到英国之前,许先生在1935年到香山疗养过。当时住在香山脚下的一所房子里。润民先生和熊庆来先生的儿子曾骑自行车到香山看望许先生。当时,他患有肺结核,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之后,才去的英国。

许宝騄先生终生未婚。关于他的个人婚姻事宜,有各种说法,润民先生的说法可以认为是可靠的。根据润民先生回忆,事情是这样的,润民先生有一姑父,郭则澐,是清朝翰林,曾在北洋政府徐世昌处任秘书长。郭有一女儿,与许先生年龄相仿。按中国旧的传统来说,许郭辈份不合,许先生比这位郭女士长一辈。郭则澐认为虽然辈份不合,但郭先生与许宝騄先生的父亲在北洋政府时期是同事,作为儿女之事也是合适的。所以郭先生还是赞同这桩婚事。据推算,1936年许先生留英以前,两人已有恋爱关系而往来,后来之所以没有成,是郭先生的儿子(郭女士的弟弟)所致,旧社会由男的当家,郭的儿子反对这桩婚姻,欲将他的姐姐嫁给国民党的一个官吏。后来,郭女士嫁给了一个铁路局长。这样,许先生的婚事就告吹了。这件事情发生在抗战时期(40-45),许郭之间相处的时间不长,外面传说,许先生因肺结核未能成婚,这不符合事实,只是对外的一种托辞。另据润民先生回忆,许先生在美国时,曾有一女士有意于他,这一次不是父母之命,是自由恋爱。据润民先生回忆,许先生给俞平伯先生的信中提到他采取的策略是“以退为进”,现在已搞不清楚以退为进的具体含义。但这四个字是很合乎许先生的性格和他的用语特征的。从现在恋爱方式来看,应是双方主动。这也许是许先生终身独身的原因之一。

许先生不仅学问做的好,业余兴趣也很广泛。“移棋相间法”和“书写俞平伯先生《古槐书屋词》”可见其兴趣之一斑。(见本书俞润民先生文)

本文的大部分读者应是许先生的学生,或是敬仰许先生的学者,本文未谈及许先生的学术成就。关于学术成就,大家可以从他的学术著作与其它介绍其生平的文章中了解到。作为一个统计学大师,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对于他的学术是有很大影响的。从他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许先生的学术成就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俞平伯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移棋相间法(见本书附录)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许先生最后完善地解决了这个游戏问题,给出了一个一般的公式。

本文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许宝騄先生的为人,经历,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统计学家。

编者注:本文作者郑忠国是北京大学教授,杨瑛是北京大学副教授(2000年)

来源:《道德文章垂范人间——纪念许宝騄先生百年诞辰

附:在

随机数学成长的若干片段(重排)

的初排中,有读者好心提醒写错许宝騄的名字,很抱歉。特转许宝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关阅读:

杨振宁先生的文章:许宝騄和“移棋相间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