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错在哪里?

2016-12-15 思远 林牙书苑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有一句:“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句话以后逐渐流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许多父母经常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教导自己的子女,多努力,以后过上好日子。

仔细分析一下这句成语的意思:苦中苦,就是最艰苦的事;人上人,位置或人生境界在他人之上。


如果单纯论人生境界,个人为了追求精神乐趣和精神造诣,遭受艰难困苦,这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人上人”指位置在他人之上,对他人有人身支配权,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了。

这种“人上人”产生的背景是:身份不平等的社会,或者专制社会。

在民主自由的社会,也存在支配关系,但这种支配关系不是人支配人,是以工作和事务为中心,职位支配职位。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老板不是老板,警察不是警察,官员也不是官员。

再说苦中苦。有些人为了追求成功和地位的提升,长期压抑自己的正常欲望和愿望。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交往和娱乐的需要。在正常愿望被非正常压抑的情况下,人格很难正常发展,容易变态。

梁启超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中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苏俄和中国的革命者在严酷的环境里,在非正常的压抑下,还产生了奇葩的“杯水主义”。所谓女权主义作家柯伦泰在其作品中写道,一个女共产青年团员琼尼亚说:“性生活对于我不过是单纯的肉体的满足。我对我自己的对手是依照情趣而变化的。”关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革命者的故事,请参考《郑超麟回忆录》。这些都是堕落的事例。

历史上,经历千辛万苦,保住或者成为“人上人”的人很多。


春秋末期越国的勾践,在被吴国的夫差打败后,隐忍二十年,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夫差,灭了吴国。在“胜利”后,勾践赐死了文种。我猜测,长期的隐忍生涯,导致了勾践的心理变态。

主父偃,是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的人。他先在齐地,在儒生间混不开。后去了燕、赵、中山,也没有得到任用,经济情况堪忧,客居甚苦。李贺诗曰:“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后来,主父偃亲自给汉武帝上书,被拜为郎中。因为在立卫子夫为皇后和揭发燕王的隐私上有功劳,就大肆收受贿赂。他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可见,他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环境后,已经变得十分势力和贪婪。后来,因为齐王自杀,主父偃被族诛。四十年的艰苦,换来的竟是这样的下场。

朱买臣和主父偃时代差不多。朱买臣是吴县人。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与妻子一起到山上砍柴,挑到山下市场上去卖,维持生计。朱买臣在挑柴途中背诵诗文,被人笑话。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这种状况,与他离婚。李白诗曰:“会稽愚妇轻买臣。”后来,朱买臣因为张汤自杀被汉武帝杀死。

举一个美国的例子。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作家。他出身底层,靠写作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相当优厚的收入。但是,他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1916年,杰克·伦敦40岁,11月22日,他在服用大量吗啡后死亡。

再说说“吃苦”和快乐的关系。有人说,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当然,这在哲学上是不严谨的。进一步说,我认为,逃避痛苦比追求快乐对人的幸福更为重要。因为,一份快乐不可能取消一份痛苦。比如,一个人在遭受身体的痛苦,那么别人眼中的快乐,在他身上不起作用。当一个人遭遇了很多患难,吃了很多苦,在中年或者老年时,即使获得了“人上人”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报酬,也已经无力享受或无法弥补过去的损失了。


在社会身份不平等的古代社会,上升通道单一,长期只有科举考试一条路。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升学考试,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是上升的几条途径,除此之外,在当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求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

但是,一个健康的个人,在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之外,还要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健康。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身份平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派不上用场的。



欢迎阅读林牙书苑的其他文章:

聂树斌案:对一个人的不公正就是对所有人的不公正

罗尔事件之我见:同情心透支的结果是社会变得更冷漠

再论卡斯特罗之死

我也有一个梦想:写在贾敬龙被核准死刑时

超越鲁迅,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我的女友充满幻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