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亮哥 2018-05-26


宗教在古代社会的所有文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也包括古代的中国文明。

以孔子和老子为开创者的诸子百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继西周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转折点。人慢慢走到了前台,人越来越被重视,人性得到了提倡,但是宗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春秋时期,齐桓公讨伐楚国的理由是楚国不及时向周王室提供苞茅,王室祭祀时无以缩酒;晋国灭掉潞国的理由之一也是潞子不祀祖先。这两次战争的名义,都是宗教问题。

孔子是周文化的提倡者,《论语》中仍然有论述宗教的篇章。我认为,《论语》中论述的祭祀、神、鬼、天命、祈祷等内容可以看作宗教思想,因此把相关内容全部摘出,加以分析。正文中的1.9、2.24等编号表示这段话在《论语》中的章节。

另:这篇文字只求尽量接近真实,不为批判。


祭祀:祭之以礼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本段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在此处,曾子只是说了祭祀的功能,使“民德归厚”。为什么祭祀,没有明白表述。

 

2.5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释:本段再次强调祭祀的重要性。祭祀必须要以礼来进行。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解释:古人认为,自己死去的祖先,只接受自己家的祭祀,不接受其他人的祭祀。如果祭祀其他人的祖先或者神灵,就是谄媚。祭祀局限于氏族或者宗族的内部,旨在强化宗族的凝聚力。《左传》僖公十年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释:祭祀是一种权力。不同等级、地位的人祭祀权力不同,具体包括祭祀对象、祭祀礼仪、祭祀用品、祭祀时间等都各不相同。祭祀对象:《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境内名山大川。”《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礼仪和用品:《国语·楚语下》记载观射父之语说:“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时间和对象: “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人的祭祀,形成了一个有等级差别的结构。而根据这套祭祀体系,季氏是无权“旅于泰山”的,只有鲁国国君才有这个权力。所以孔子说,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肯定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论语》的3章4节,林放曾问孔子“礼之本”。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释:禘是一种很隆重的祭礼。灌是禘的一个流程。灌之后,就开始“列尊卑,序昭穆”,也就是确认等级关系。这个时候的鲁国,礼仪已经混乱,故孔子发此感叹。可见,早些时候的权力的分配和确认是和祭祀等宗教礼仪紧密结合的。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解释:吃饭前要先祭祀祖先和神灵。这段话再次提到了祭祀,以及在君主面前应遵守的礼节。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释:太庙是鲁人祭祀周公的地点。孔子进入太庙后,对于每种礼乐、仪式、礼器,都要问。有一种解释是:孔子其实知道,问是表示谦虚。还有一种解释:鲁国(还有当时的许多国家)僭越了礼,采用了不该采用的礼乐、仪式、礼器,孔子的问乃是委婉的讽刺和抗议。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释:鲁国国君简化礼仪,只搞个形式敷衍了事。而子贡认为,这种形式没有意义,想进一步简化,把饩羊(为献祭准备的活羊)也去掉。孔子表示了反对。羊一旦废掉,这种礼,连形式都没有了。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释: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表示了反对。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解释:巫术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集合体,从巫术中分化出了后来的科学、宗教、医学等。但是在这个时期的中国中心区文化中,巫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巫医已经成为一个卑下的职业,所以孔子才会引用这句话,没有恒心的人,连巫医都做不了。

 

神与祈祷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释:房间里面西南角叫奥。灶神是主管家庭饮食的神。奥神比灶神尊贵。但是灶神更贴近生活,掌握实权。这句话也许含有比喻的成分,王孙贾想暗示孔子多亲近自己。我们这里只从字面意思理解。人类早期各个文明中都有一个神谱,神的地位有高有低,最高的神是天,人们除了信最高神,也需要身边地位低的神祇。同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们,也会首先去祈求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有神殿的神,不管其地位高低。读到这里,说说神灵的分类:《周官》里大概分为天神、地祇、鬼、物魅。其中,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等)最尊,地祇(包括山岳、河海、土地神等)次之,鬼(主要是祖先)次之,物魅(各种精灵、妖怪等)地位最低。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释:这段话提到了孔子生病后祈祷。可见,神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对命的强烈自信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4.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解释:孔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德性来源于天,自己是“文”的代表,如果天不想灭绝“斯文”,则匡人和公伯寮都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敬畏天命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解释:这三段话表达了孔子对命的敬畏。他把伯牛的病,归结为命。君子除了具备其他地方阐述过的诸多的品质,还要知天命、畏天命。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解释:上三段讲了君子要知天命、畏天命,这段话又讲天的运行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两段可以对读。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解释:在卫国时,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名声不太好)。子路对孔子的行为有所不满,孔子以天发誓,说自己若有错误,老天当厌弃自己。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解释:孔子心爱的弟子颜回死了,孔子表示哀叹,说“天可要了我的老命了!”

 

不轻易言谈神和命等神秘因素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释:上面说过,神祇在孔子及其弟子的精神世界里还是有一定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已经隐藏到一个角落。事人的重要性超过了事鬼,虽然祭祀还是必需的。这几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怪神、命、鬼、死这些神秘的事物不主动言说,也不把它们放在一个显耀的位置。这一点和佛教、基督教不同。一个一直在渲染苦,另一个一直在说人是被创造的,没有任何的自主性。宗教,我指的主要是中世纪的天主教,宗教改革之后的天主教和新教,作为一种力量,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扩展阅读:

给一位向我介绍基督新教的朋友的信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对孔子后代孔垂长先生失“礼”了吗

父亲的自然史和家庭关系的平等化


(如果喜欢本公众号,可以赞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