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语言的滥用会败坏人们的思想
一种语言的衰落归根结底都会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而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一两个蹩脚作家的不良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可以是原因之一,而且能增强最初的原因并且在一种增强了的形式中产生同样的效果,如此无限循环,越搞越糟。它由于我们愚笨的想法而变得粗陋不堪、难以精确,而杂乱懒散的语言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愚笨的想法。问题的关键在于,此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激荡。如果一个人可以丢掉这些不良表达,他将可以更清晰准确地思考。
无意义的词。这种情况,在艺术批评和文学评论中相当突出,人们经常能碰到大段几乎无任何意义的句子。当一个评论家写道,“栩栩如生是X先生作品的显著特点”时,另一个则认为“X先生作品中奇特的呆板给人最直接的印象”,而读者将这两者作为不同的见解而接受。如果用词都像black(黑)和white(白),而不是dead(死的)与living(活的)这样的行话,读者就能立即判明哪些词是被用错了。很多政治性的词汇也是也因此而滥用。
我已将肆意歪曲和刻意欺骗归入一类,现在我将给出另一种作品可能导致的情况。此次它将成为一个虚构的句子。我来试着将一段优美的英语翻译成最糟糕的现代英语。这有一段传道书中广为所知的诗篇:
我又看见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奖,勇士未必战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
翻译成现代语:对当下现象的客观考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竞争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与竞争者天赋才能的高低并没有一致的倾向,一种冥冥中不可预知的力量必须被计算在内。
这是一个拙劣的模仿,但还算不上错得离谱。
宽泛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何种派别,都需要一种了无生气的易于模仿的文体风格。当然,所述的内容因党派的不同而不同,但都不外乎是一种缺少新鲜生动和本国特点的语言。当人们看到一些政客令人厌烦的站在讲台上,机械的重复着一些常见的词语,通常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即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活人,而是某种程度上的傀儡。当一个演说者使用这种措辞时,他就已经在将自己变成机器的方向上努力了。他张嘴发声,却不经过大脑,而如果他要自己选择词语的话,情况将会不同。如果一个人所作的演说是他习惯于一遍又一遍重复的,那他几乎就对自己说了什么没什么意识,就像一个人在教堂里应声应和一样。
如果思想可以败坏语言,那语言也同样可以败坏思想。一个糟糕的用法可以通过成例和模仿影响到年轻人,而他们本可以更有质量的思考。
1.不要使用隐喻、明喻,以及其他你从报刊上看到的比喻手法。
2.在能用小词的地方绝不使用大词。
3.如果可以剔除一个词,剔除之。
4.能用主动语态的不用被动语态。
5.如果你能从日常英语中找到合适的对应的词,绝不使用外国短语、科学词语和一些专门的行话。
6.如果按规则会说出粗野的话,立即打破上述规则。
这些规则听起来比较初级,它们确实如此,不过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风靡当下的写作风格的人来说,在态度上的确需要一场深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