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什么都知道》|每条鱼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核心书摘
《鱼什么都知道》这本耗时4年的科普力作中,巴尔科姆以他幽默的文字,带我们走进海洋中鱼类的秘密生活。
在书中,你将发现,鱼这种古老的生物并不像一些偏见言论中所说的那样迟缓、愚笨,鱼类几乎可以说是所有脊椎动物中进化最为成熟的了:它们有着超越人类的视觉能力,有些鱼还能发出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光束进行捕食;它们听觉灵敏,具备齐全的发声设备,还拥有绝佳的嗅觉;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交流,会使用工具,懂得合作,甚至懂得讨好与欺骗。
除此之外,它们的电感知器官和鱼鳍测线也是人类感觉系统无法想象的,在3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完成了高度演化,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
关于作者
乔纳森·巴尔科姆,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他是美国人道协会科学和政策研究所动物知觉方面的负责人,曾担任BBC、国家地理频道及多部纪录片的解说员,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自然》等报刊杂志供稿,著有《狂喜的方舟》《第二天性》《快乐王国》等书。原书上市斩获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入选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长名单!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了解跨越3亿年的古老生命智慧
你真的了解水下这群进化了3亿年的神秘物种——鱼的秘密生活吗?四齿鲀,可以在海底沙地画出精美的图案,它是海底的大地艺术家;盘丽鱼,它的鳞片可以分泌乳汁,谁敢说再给它一亿年,它不会趋同演化出乳房?鳃棘鲈和裸胸鳝在围猎小鱼上分工合作,潜水员们都知道前者身鳍有劲,擅长外围冲刺。后者身形柔曼,适合坑道搜寻。
鱼类是世界上被捕捞最严重的脊椎动物。据联合国农业组织统计,每年被人类捕杀的鱼在10,000亿到27,000亿之间。鱼作为捕捞对象被提起时,经常以吨为计量单位。这样庞大的数字常常使人类看到群体的鱼,忽视一个重要的真相:每条鱼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你还会发现
· 鱼的听觉、嗅觉与味觉;
· 鱼的疼痛、知觉与意识;
· 鱼的鱼鳍、鱼鳞和智力。
一、鱼的感官与感受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鱼的感官与感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鱼是“冷血的低等动物”,因为鱼的脸充其量只能算是嘴巴、鼻子、眼睛和额头凑在了一起,根本不会有面部表情,所以我们在杀鱼、吃鱼的时候才那么心安理得,基本不会流露出同情心。
据说,人类每年要捕捞大约1万亿条鱼,这些鱼绝大多数都进了人的肚子里。但鱼真的不会有情绪吗?它们能感觉到疼吗?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了解鱼类的感觉器官是怎么运作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和鱼站在一个角度,看清鱼的世界,读懂鱼的感受。
科学研究发现,鱼类是经历了长时间进化的生物,拥有多样而且成熟的感知模式,鱼类同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器官来感知这个世界。
1、鱼的视觉
首先,我们来说说鱼类的视觉器官。鱼的眼睛其实和人类的很像,除了没有眼睑之外,鱼的眼球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眼球一样,都是由三对肌肉控制,这些肌肉能让鱼的眼睛朝不同方向灵活旋转,让鱼在水下看到的物体就和人类在空气中看物体一样清晰。
但是,比人类厉害的是,鱼的眼睛还有很多“特异功能”。比如,海马、鳚[wèi]鱼、虾虎鱼这些鱼,它们的两只眼睛可以分别朝不同方向转动,这样它们就能同时拥有两个视野,可以一边给自己的伴侣抛媚眼,一边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出现。
还有一些鱼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眼睛的迁移,比目鱼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幼年的比目鱼看起来和其他的鱼没什么区别,游动的时候脊背朝上,两只眼睛各在一边,但随着比目鱼不断长大,它们会经历一次奇异的转变,一只眼睛会转移到脸的另一侧,和另一只眼睛排排站。
这个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面部整形手术,有些比目鱼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眼睛的迁移,想象一下,一只比目鱼前一天和小伙伴见面的时候两只眼睛还挺正常的,第二天两只眼睛就长到一边儿去了,这样的青春期应该还是挺神奇的。
2、鱼的听觉
鱼除了神奇的眼睛之外,听觉也非常灵敏。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鱼类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鱼是没有露在外面的耳朵的。但是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施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鱼是有听力的。
他在实验里,训练一条失明的鲇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鲶鱼),他每次在给鱼投食的时候就吹口哨,六天以后,他惊奇地发现,当他吹口哨的时候,鱼就会出来等他喂食。这个实验算是颠覆了人们对鱼的听力的认知,但这还不是惊人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很多鱼的听觉比人类还好。
我们都知道,人类能听到的声波频率是在二十赫兹到两万赫兹之间,低于二十赫兹的次声波和高于两万赫兹的超声波人类完全听不到,但有的鱼却能听得很清楚,比如一种美洲西鲱鱼的听力上限高达18万赫兹;另外有些鳕鱼连1赫兹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对人类的耳朵来说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除此之外,科学家艾娃·蔡斯还发现,锦鲤竟然拥有音乐鉴赏能力,它能辨别出蓝调音乐和古典乐,甚至还能根据艺术风格对音乐进行分类。简直就是一位“音乐鉴赏家”。
3、鱼的嗅觉
说完鱼的视觉和听觉,接下来我们说说嗅觉。鱼是用腮呼吸的,根本就没有鼻子,那是不是意味着鱼没有嗅觉呢?其实鱼也有“鼻孔”,只不过鱼的“鼻孔”只承担闻气味的作用,不能用它来呼吸。
嗅觉对鱼类来说非常重要,有的鱼甚至是根据嗅觉寻找家和伙伴的,比如美洲鳗鲡[mán lí]鱼(就是鳗鱼,也叫白鳝、白鳗)就能在标准大小的泳池里闻到千万分之一滴的来自家乡的水,还有鳗鱼也能根据气味,长途迁徙回到特定的产卵地。单凭嗅觉,人类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鱼的。
4、鱼的味觉
至于鱼的味觉,就更神奇了。鱼全身布满约68万个味蕾,数量是人的100倍,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全身上下都是舌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一定非常可怕,但这对鱼来说却是一种优势,因为高度精准的味觉感知系统能帮助鱼在黑暗中觅食。
除此之外,鱼也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它们也是挑食的,比如太平洋的油鲽[dié]鱼,它们碰上讨厌的食物就会狠狠扭过头,迅速游开,然后不停地摇头或点头;再比如鲈鱼,即使走投无路、饿到极致,也不会去碰蝌蚪期的蟾蜍,如果不小心吃了,它们就会猛烈地摇晃自己的身体,加快鱼鳃的开合频率,反复吸水再喷水,就像我们人类吃了什么恶心的东西想赶紧吐出来一样。
通过对鱼类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了解,我们知道,鱼也是有情绪的,它们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着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鱼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低等生物”,当然,鱼的高级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感官上,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思想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二、鱼的思想与智慧
著名动物行为和认知领域专家弗拉基米尔·迪内兹说:“通常人们提到‘智力’一词时,指的是‘能像我一样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智慧观。事实上,每一种我们认为愚蠢无聊的动物都有令人惊叹的秘密,只是没人发现罢了。”
就像迪内兹说的那样,我们在认识其他物种的智慧的过程中总是缺乏想象力的,对鱼类也是这样,我们总觉得鱼的脑袋看起来就那么大点,能有多大内存?但《鱼什么都知道》这本书告诉我们,鱼的思想和智慧可不简单。
1、鱼的智力
鱼类的智力水平怎么样呢?虽然很多电影人自作主张拍了像《小美人鱼》、《海底总动员》这样的电影,但鱼类真的会思考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鱼是怎么用脑的。
深虾虎鱼的例子能说明鱼类的智力水平。深虾虎鱼是一种生活在大西洋东西两岸潮间带(指在潮汐大潮期的绝对高潮和绝对低潮间露出的海岸)的小型鱼类,它们的个头只有3-7厘米,喜欢在退潮时待在靠近海岸的温暖水洼里,因为它们能在那里找到不少美味的食物,但水洼并不是安全的港湾,章鱼、苍鹭之类的捕食者是它们的天敌,所以一旦发现危险,它们就要想办法逃走。
怎么逃呢?简单说就是跳到近处相对安全的水洼里。它们会趁涨潮时一边游泳一边观察潮间带的地势,把低洼地势的分布牢牢记住,而这些地方在退潮后就会形成水洼,深虾虎鱼遇到危险就会准确地跳到这些水洼里。
为了进一步了解深虾虎鱼的这种能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莱斯特·阿伦森做了一个实验。阿伦森在实验室里做了一块人造礁石,造了一个人工海滩,并在水洼里放进一些深虾虎鱼,然后用一根棍子戳自己造出来的水洼,迫使深虾虎鱼跳起来逃跑。
阿伦森通过实验发现,在之前有机会在实验室“满潮”时游来游去的鱼,有97%都能跳到安全的水洼中逃生,而没有经历过满潮的无知小鱼的成功率只有15%,跟随便乱跳没什么区别。当阿伦森让那15%的鱼经历过一个“满潮学习期”之后,他发现,这些之前没有目标乱跳的鱼,也几乎都能记住逃生的路线了。
深虾虎鱼用大脑绘制地图的能力让它们能够在水洼之间精准地跳来跳去,这就是为了生存而练就高超智力的经典例证。
2、比猴还精
在深虾虎鱼身上,其实我们能够看出鱼是有智慧和记忆的,但是鱼究竟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为了直观地检测出这一点,科学家设计了一场动物智力大比拼,和鱼类同场竞技的选手,都是号称动物界“高智商”的动物,比如卷尾猴、黑猩猩和红猩猩。实验证明,鱼类的智商甚至击败了灵长类动物,它们“比猴还精”。
这个实验的设计很有意思,实验者在动物们面前分别摆了两个不同颜色的盘子,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蓝色的,这两个盘子里装着一模一样的食物,区别是,蓝色盘子始终不动,而红盘子会在实验开始两分钟后被端走,不管参加实验的动物有没有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这个实验是想让动物们明白,如果想吃到两盘食物,就要尽可能地先吃红色盘子里的。
实验开始后,参加实验的6条成年裂唇鱼都学会了先吃红色盘子里的食物,而学习过程平均只需要45次试验。而猩猩们中只有2只黑猩猩在100次试验之后学会了这个“技能”,剩下的2只黑猩猩和所有红猩猩、卷尾猴都没学会先吃红色盘子里的食物。
然后,研究人员又对实验进行了修改,他们互换了两个盘子,先拿走蓝色盘子,红盘子不动。突然出现这样的变化,实验对象都显得很不适应。但结果显示,裂唇鱼又脱颖而出了,所有裂唇鱼在100次试验内都学会了先吃蓝色盘子里的食物,和它们表现一样好的只有几只卷尾猴。
根据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了关键的结论,那就是裂唇鱼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的觅食决定,并不是拥有复杂大脑的物种能轻易学会的。
鱼类在某些智力任务上击败灵长类动物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脑容量、体形大小以及物种在演化历程上的地位优势等因素都不是评判动物智力的标准。鱼类用优秀的表现向我们证明,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是和生存环境紧密相关的,是一整套能灵活调整的能力。
三、鱼的交流与合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鱼类的个体行为。但是选择独居生活的鱼类毕竟很少,大部分鱼都是社会性动物,接下来,我们就研究一下鱼类的社会行为,看看鱼类都是怎么交流、合作的。
1、鱼的交流
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多数鱼类都很少发出叫声,那它们是怎么进行交流的呢?
在“交流”的问题上,鲱[fēi]鱼很有特色。我们都知道,鲱鱼经常被瑞典人做成罐头,味道堪比生化武器,被称为是“世上最臭”的食物,所以鲱鱼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有味道”的鱼,而鲱鱼的交流方式也很有“味道”,它们的交流方式被科学家称为“胀气交流法”,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都会在交流时从肛门处排出气泡,这些气泡在水中独特的爆炸声会组成一轮长达7秒的“快速重复信号”,用来表达鲱鱼的意思。
这些气体来自鲱鱼的肠道和鱼鳔[ biào ](就是我们常说的鱼泡),只要鲱鱼想交流了,不用酝酿,随时就能释放出来。科学家们发现,鲱鱼在独处的时候根本不“放屁”,只有当很多鲱鱼聚在一起时,他们才会用“胀气交流法”进行交流。
所以鲱鱼密度越高的水域,这些声音也越多。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的罗伯特·巴蒂还凭借这个发现,拿下了200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是一个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主办的正式奖项,它的评委中有很多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目的是奖励那些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兴趣的研究成果)的“生物学奖”。
除了这种“胀气交流法”,其他鱼类也有很多“相对正常”的交流方式。比如狮子鱼在表达捕猎的意图的时候,就会采取一系列的肢体语言。
狮子鱼学名叫蓑鲉[suō yóu],因为长着和狮子相似的“鬃毛”,就被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这里我们所说的“鬃毛”不是真的毛发,而是一种细长的有毒胸鳍,当狮子鱼想表达捕猎意图的时候,就会把这些胸鳍展开,然后靠近其他同类,迅速摆动尾鳍持续几秒,接着缓缓摆动其他胸鳍。收到信号的鱼会也立刻用摆动鱼鳍的方式回应,然后两条鱼达成合作。
在捕食行为中,一对相互配合的鱼会利用它们的长胸鳍把一条体形较小的鱼困住,然后轮流发起攻击。捕猎成功后,它们也会分享猎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自私独占猎物的行为很快就会让搭档发现,两只狮子鱼也会因此反目成仇。
2、鱼的合作
从狮子鱼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鱼类的交流不只是为了聊天解闷,它们的交流很多时候是为了达成合作,共同获取食物或者躲避天敌。
在躲避天敌方面,体型较小的鱼经常会采取群体合作的策略。比如成百上千只米诺鱼会时时刻刻聚在一起,绝不单独行动,因为这样的话,即使遇到自己的天敌,它们也会利用在群体中的“混淆效应”,大大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试想一下,一群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鱼从眼前游过,很有可能会把大鱼逼得选择恐惧症发作,等纠结完到底要吃哪一条之后,小鱼们早就逃之夭夭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捕食者都有选择恐惧症,也有饿坏了的大鱼不管不顾,逮着一条鱼就吞。这时候,就需要小鱼们利用集体优势排兵布阵了。怎么做呢?我们举个米诺鱼的例子。米诺鱼群在逃跑的时候会使用喷泉策略,它们会分成两群快速从捕食者身体两侧游过,然后在它身后汇合。这时候,如果捕食者掉过头来,鱼群会再次使用同样的策略。虽然捕食者的速度很快,但米诺鱼群的身体更灵活。
在使用“喷泉策略”的时候,米诺鱼群会快速膨胀,所有鱼都会迅速从中央向外游动,鱼群的直径能在0.06秒的时间里迅速扩成原本的10到20倍。尽管这种行动速度极快,但鱼群中的单个小鱼却不会相互碰撞,所以有人推测,这些米诺鱼一定有办法知道鱼群要往哪个方向游动,而这就是它们能一次次密切合作、躲避天敌的秘密武器。
小鱼们可以通过合作逃避大鱼的追捕,反过来,大鱼也是要生活的,它们也需要通过合作来猎捕小鱼。比小鱼高级的是,大鱼不仅可以和同类合作,还可以和自己技能互补的其他种类的鱼合作,比如蠕线鳃棘鲈鱼(俗称石斑鱼)和爪哇[zhǎo wā]裸胸鳝鱼(俗称鳝鱼)就是一组极佳的捕猎组合。
石斑鱼和鳝鱼能合作成功的关键就是,这两种鱼在团队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鳝鱼能在珊瑚礁狭窄的空间里大展拳脚,而石斑鱼在开阔的水域里身手更好。最让人惊讶的是,鳝鱼和石斑鱼在猎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达成了共识。
在珊瑚礁上游来游去的石斑鱼会用全身快速抖动的方式邀请鳝鱼和它一起捕猎,这两名队友会像朋友一样,慢慢在珊瑚礁上方游动。当石斑鱼在珊瑚中发现猎物,而自己又够不到的时候,它就会倒立,用自己的身体做指示标,为鳝鱼指出猎物藏匿的方向。这种肢体动作标准简洁,只要鳝鱼看见了,就一定能明白,然后准确找出猎物。
而且石斑鱼还是一种非常有耐心的动物,它们能在同一个地方等候10到25分钟。有时候,鳝鱼离得太远,看不到石斑鱼的“手势”,石斑鱼就会游到它身边做出抖动身体的动作。这种合作邀请一般都会奏效,它们会一起游到猎物藏身的缝隙处捕捉猎物。
动物学家亚历山大·韦尔曾说:“鳝鱼和石斑鱼的合作捕猎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工具的使用行为,就像黑猩猩可以拿起树枝从洞里掏出蜂蜜。石斑鱼没有手,也捡不起树枝,所以,它就用鳝鱼了。”
鳝鱼和石斑鱼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鱼类取长补短式合作方法的智慧,在我国古代也有这种利用自己的特长结成合作联盟,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例子,今天我们跨时空对话就讲讲明代三位内阁名臣通力合作,最终成就一代盛世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人,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他们是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也是最佳的内阁组合,人称“三杨内阁”。
明代著名史学家谈迁在他的编年体史书《国榷[què]》中说,“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特点能够互补。三个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有谋略,擅长军事工作,而且性格幽默;而杨士奇的特点是行政能力强。正是这种能力上的互相搭配,加上皇帝不迷糊,这才成就了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拿明宣宗时期,汉王朱高煦[xù]谋反这事举个例子,就足以说明“三杨”合作贡献的力量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登基,龙椅还没坐热,他的叔叔朱高煦就反了,当时朝堂上大多数人都主张由阳武侯薛禄率大军平叛。唯独杨荣一力主张由宣宗亲征。见宣宗和太后都面露难色,杨荣分析说:“陛下,这一仗只有您御驾亲征才有胜算,其他任何人去了都不灵!”
宣宗忙问:“爱卿,这又是为何啊?”
杨荣胸有成竹地回答说:“陛下,您想啊,汉王专挑这个时间造反,还不就是欺您刚刚即位,皇位不稳,威望不高么?他一定想不到您会御驾亲征。如果这个时候您亲率大军出征,一方面证明了您的威望足以服众,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群臣对您的支持,朝政稳固。所以,只要您出现在两军阵前,臣相信,汉王的叛军一定会不战自乱,到时候您兵不血刃平定叛乱,又反过来证明了陛下的英明神武,这可是一举而三得的事啊!”
见宣宗已经认可了自己的建议,杨荣再次上前,高声说道:“如陛下御驾亲征,臣愿为前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保证大军所到之处,敌人灰飞烟灭。”
后来,果然像杨荣预想的那样,明宣宗朱瞻基亲自领兵出征。明朝将士知道是和皇上一起出兵打仗,更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大军士气高涨。反观汉王朱高煦,听说皇帝御驾亲征就已经吓坏了,再加上手下一众叛将也都各怀了小心思,有几个甚至还想把他杀了献给宣宗,于是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勇气,直接投降了,一场叛乱也就此烟消云散。
朱高煦叛乱平定后,宣宗班师回京,路上有人向宣宗建议,说赵王朱高燧[suì]和朱高煦共同谋反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乘势把赵王也拿下。这个建议算是说到宣宗心坎上了,于是宣宗就找杨荣商量,杨荣觉得这是安定国家的大计,也表示支持,于是宣宗就传旨让杨士奇起草讨伐赵王的敕[chì ]令。
没想到杨士奇一听这话,却连连摇头,他说:“想说赵王谋反,那得有事实,不然敕令上怎么写?就算咱们用锦衣卫编造赵王谋反的谎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事咱们不占理。”杨溥这时候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力挺杨士奇,杨荣听了两人的分析,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三人共同劝宣宗放下了杀赵王的念头,班师回京了。
回到京师后,宣宗冷静下来,他虽然觉得没捉拿赵王朱高燧对团结宗室、稳定大局是有利的,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个疙瘩,担心有一天朱高燧会谋反,于是就找杨士奇商量对策。杨士奇一时间也没什么好办法,就去找杨荣和杨溥商量,三个最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那就是把群臣弹劾赵王的奏章全部送给赵王,再给赵王写了封信,直接把话挑明了说:你看,他们都说你要谋反,但皇上相信你,你赶紧自己拿出点态度来吧。
果然,赵王朱高燧见到信后,高兴地叫道:“我不会死了!”随后主动交出了兵权,其他各地的藩王见状也纷纷交出兵权。从那以后,宣宗彻底消除了藩王的威胁,明王朝进入全盛的“仁宣治世”。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要有所成就,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就像杨荣,军事上他有绝对的发言权,什么时候出兵,谁来领兵,听他的准没错,但是到了朝堂上,怎么做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就要靠杨士奇、杨溥这样的人来出谋划策了。这和小鱼们分工捕食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鱼要捕食,必须分工,只有堵住了猎物逃跑的所有路线,才能美餐一顿,获得团队的胜利。
总结
以上就是《鱼什么都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水底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鱼类这个智商超群的物种。作者乔纳森·巴尔科姆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每一条鱼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与众不同的个体,而不是一种商品、一种食物、一种没有知觉的冷血动物,它们不仅拥有生物属性,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鱼不简单,更不卑贱,鱼不动声色,但并不代表不会痛苦、不懂快乐。
当我们逐渐把鱼作为有意识的个体去理解时,我们会和它们形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就像巴尔科姆在书中说的那样:“一切都没变,只是我们的态度变了,于是一切都变了。”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96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申童)
《文案发烧》|围绕认知、情感和行动三要素进行文案创作,先模仿再创新。
《我的广告生涯与科学的广告》|“先做人后做事,先成人后成事”,是广告从业者奉行的根本原则。
《突破: 挖掘情绪触点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最值得信赖的信号,就是客户的情绪触点。
洪兰:脑科学揭秘男女思考的秘密|男女大脑里的不同所带来的行为上的关系。
《罗马人的故事》9/15:贤君的世纪|外交、内政和建班子,这是一个领袖的三大责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