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只有懂经济学的人才能打赢每一场经济战。
核心书摘
《经济学通识》是一本塑造人类经济学观念的书。观念是一种人类思想深处的东西,它能影响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同样的,经济学观念能影响人类的消费观,还能影响市场经济的走向。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每一个人理性分析市场,帮企业领导者打赢每一场经济战。
适合谁读
· 企业领导者
· 创业者
· 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
关于作者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学什么?如何运用货币打赢经济战
货币是一种等价交换物,它的出现是为了让交易双方能够进行商品的平等互换。货币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购买双方的信任问题,通过货币的调节和杠杆作用,还能帮助企业家提高经济战的胜出率。
《经济学通识》这本书通过对生活中实际案例的分析,指出当今社会的人类有四大基本约束,这四大约束会阻碍经济的平稳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影响。了解这四种约束,清楚其产生原因,并寻找摆脱这些约束的方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借助货币的力量促进经济的活跃与发展。
你还会发现
· 人类社会的四项基本约束都有什么;
· 如何让消费者对商家产生信任;
· “衡山之谋”的故事。
在开始讲书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你将理解,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经济学在起作用。
如果你去山西旅游,那么在山西的诸多名胜古迹中,有一个景点是一定不能错过的。那就是朔州应县的应县木塔。为什么说它不容错过?
因为这是一座饱含古人智慧的、巧夺天工的建筑。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应县木塔塔身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一座全木质建筑,没有使用任何金属钉子,完全利用精细的榫卯[sǔn mǎo]结构进行连接,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人的聪明才智和技术的巧夺天工,而且塔内还供奉着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所以它不但是古建奇观,也是礼佛胜地。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建造这样一座木塔,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工程实施起来的难度也十分巨大。那么为什么古人要不惜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造这样一座木塔呢?实际上,这背后还有一个经济学考虑。
公元1004年,宋真宗刚刚继位,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趁机亲自统率大军南下侵宋,当时的辽军异常凶猛,年轻的宋真宗在主战的宰相寇准劝谏下,御驾亲征,击败了因为补给线过长,后勤保障不力的辽军,辽军一看在战场上得不到好处,就想通过谈判得到利益,正好宋真宗也不想打仗,于是宋辽之间在公元1005年,签订了停战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chán]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从此就没有了战争,只不过是转向了经济战。当时的应县被称为应州,位于辽宋边境的中间地带,这里也自然就成了辽宋两国商战的中心。
“澶渊之盟”后,宋国为了向辽国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在两国互贸区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建筑,应县木塔就是其中一项,木塔建成后,不但成为震摄辽国的工具,同时也有登高观敌和礼佛的作用。
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是,生活在两国边界的辽国百姓们一看北宋这边经济这么发达,巍峨的高塔、装修豪华的酒楼一个挨着一个,羡慕之余纷纷跑到北宋这边来找工作。这一方面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的文化交流。
所以后来的史学家评论说,虽然“澶渊之盟”是战争史上少有的,打了胜仗还要赔钱赔东西的糊涂合约,但北宋用少量的经济赔偿换来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和平,这在经济上是非常划算的。当然了,从两国交战的角度来看,打胜了却不乘胜歼敌,反而签订不平等的赔偿条约,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可说是完全的失败。
结合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经济学通识》,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时候,经济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大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军事策略,改变一国百姓的观念。也许利用经济力量改变世界不是那么容易,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相对容易,观念的力量是惊人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经济学观念对人和事的影响。
一、东西不够:为什么有了馒头就想吃肉
每到过年,让那些在外漂泊的人最伤脑筋的,就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太难买了。有的人宁愿多花钱找黄牛,有的人求助抢票软件,还有一些人用“助力”软件,请朋友帮忙拉票,但办法用尽,仍会情不自禁地问:火车票都去哪儿了?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买不到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就是因为火车票的价格定得还不够高。春运期间火车票应该在原有票价的基础上,至少提价20%-30%。这个观点听起来挺招人恨的,有人会觉得火车票不涨价都不便宜了,你还想涨价这么多,这都安的什么心?
这个观点看似“无理”,实则不然。其实,这里面是有经济学道理的。作者薛兆丰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是由供需关系紧张造成的。
火车票本来就是一种稀缺品,在火车票还没有实名制的时候,春运火车票价定得低了,就会让黄牛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他们才来倒卖火车票。而一旦火车票的价格上涨到一定幅度,让价格发出正确的信号,就可以鼓励旅客早离晚返,错开高峰,同时还能遏制黄牛倒卖车票。
人类社会面临着四种基本约束,而稀缺是第一项基本约束,它不是一种经济学的假设,而是事实。也就是说,稀缺是不可避免的,造成稀缺的原因就是,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咱们打个比方,当人们有野菜吃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有馒头吃就好了,有了馒头呢,就会想,要是有口肉吃就更好了,然后就想有好菜、有酒喝……温饱问题解决了,这人依然不满足,而是开始想要“诗和远方”。
所以你看,就是这种无限增长的欲望,让人们“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书中认为,正是人类的种种欲望,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同时也让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奇怪。
但问题是,稀缺问题对人们满足需求产生了约束。于是有人就问了:有什么方法能调和这个困境呢?其实,关于如何解决人类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咱们中国古代的儒家也同样意识到了有关欲望合理性的问题。比如,儒学经典《论语·里仁》就提到了“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薛兆丰在书中指出,要想合理调和稀缺性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对稀缺品实施按价分配。我们还拿火车票提价来举例,面对稀缺的火车票,很多人就提了很多措施。年龄大的人建议按照年龄辈分分配,有所成就的人建议按照贡献的多少来分配,出门在外的人则建议按照离家时间长短分配……等等。
作者认为,这些提议都只不过是各种利益方的自我主张罢了,最有效、最不浪费的分配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价高者得”。
换句话说,愿意高价买火车票的人,他赚的钱,是他在其他的场合向社会其他人提供服务换来的。这就是说,他为了得到这张火车票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而且这种价高者得的方法,比排队买票等方式更能让社会上的其他人受益。
所以,分配诸如火车票这种稀缺商品时,要想更加讲求效率,只有价高者得这种竞争规则,才能减少浪费,刺激合理生产,从而给社会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和商品。
二、生命有限:现在就要,还是以后再要
在上一个维度中,我们提到,稀缺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基本约束,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人类面临的第二项基本约束:生命有限。
常言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句话里蕴藏着一种消费偏好。也就是,人们喜欢当前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喜欢现在确定的东西(书中称之为“现货”),喜欢早一点儿消费。这意味着,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东西(书中称之为“期货”),人们在思想上是要打折的。因此,人们一般不愿意放弃今天的享受,转而去接受未来的东西。
举个例子,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196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曾经对3-5岁的幼儿开展过一个自制力实验。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马上吃掉眼前一块诱人的棉花糖,或者等待15分钟,最终能得到两块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显示,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延迟满足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一直等到获得两块棉花糖为止。更加神奇的是,心理学家对这三分之一懂得延迟满足自己需求的孩子,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十年之后,这些孩子大都表现得更加受人欢迎,学习成绩也更好,而且更加擅长处理压力问题。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不乐意延迟消费,今天能吃的苹果绝不推迟到明天吃,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多数人会选择及时行乐。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种困境呢?作者认为,利息的产生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
利息咱们都知道,是因为存款或者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之所以会产生利息,就是因为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使得以期货换取现货的人,必须向愿意出让现货以获取期货的人给予充分的补偿。正是有了这种补偿,才有人愿意延迟消费,这种补偿也是利息的本源。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关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真实故事。有一次,费雪身体比较疲劳,就去按摩店按摩。按摩师傅是个爱聊天的人,于是俩人就闲聊起来,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利息的事上。这个师傅对利息有点儿偏见,于是特别义愤填膺的说:“利息就是一种变相的偷窃行为。”其实现在很多人依然是这个观点。
费雪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当然对这种观点是不以为然的。但学者就是学者,有大家风范。他当时不仅没有反驳,反而面不改色地继续享受按摩。按摩结束后,按摩师傅向费雪收取30美元费用。
结果,费雪对他说:“师傅,要我付按摩费,那没问题啊。但我不想现在给你,等一年以后再说吧,就算是你借给我的,一年后我一定会还给你这30美元的。”按摩师傅一听就不干了,他吼道:“我可等不了那么久,我现在就要这笔钱。”费雪说:“你看,这是不是表明,今天你能拿到的钱,比起一年后才能拿到的钱,还要有价值啊?”
所以,如果有人想一年之后再付30美元的服务费用,自然就得付出更多的钱了,比如35美元,而这多出来的5美元就是利息。面对生命有限的困境,利息这种暂时让出钱财的价格,或者说愿意等待资源的增长,就是调和延迟消费带来风险的最佳工具了。
三、相互依赖:是战,还是和
下面咱们再来说一说人类面临的第三项基本约束,“相互依赖”,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密切的依赖关系,但同时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更容易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
1970年,3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发表了一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提出了柠檬市场理论,也叫“阿克罗夫困境”。
柠檬在美国俚语里指的是“次品”和“不中用的东西”,所以柠檬市场也叫次品市场,指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买卖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了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况发生。
比如在二手车市场,都是旧货,这个时候即使品牌再好,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买到的,就一定是质量好的。就是因为对品质的不信任,所以买家只愿意出低价。买家出的价格低,那卖家也就只愿意卖那些质量较差的东西了。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市场上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差。
所以,信息不对称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市场上的劣品逐渐取代良品。这对市场的发展显然是极其不利的。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消费者切切实实地看到产品的品质,并信任商家,从而促成交易呢?
作者在书中指出,方法有四类:
第一类办法是他人担保。美国最大的二手车商“CarMax”,实际上就是一个第三方的担保平台,经过它转售出去的旧车,具有质量保障,承接的买家根本不用担心,如果出了质量问题,“CarMax”负责先行赔付。
第二类办法是签订“同舟共济”合约。比如两人组成合伙制公司、两家公司缔结战略合作关系、作者与出版社签订按销量来核算的版税合同等。所有这些办法,都能鼓励人们披露信息,鼓励利人利己行为,同时惩罚损人利己行为。
第三类办法是企业的垂直整合。这种办法主要解决的是,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在进行生产交接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各种敲竹杠行为。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合二为一,共同进退。举例来说,如果牛奶加工厂不相信奶农提供的牛奶质量,就可以通过自己养牛来保证牛奶质量。
第四类办法是,卖主替自己担保。卖主把大笔抵押先放在台面,然后只有始终保持诚信,才有可能在长期经营中收回成本。所以说,这种抵押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们发现我骗人,那我就血本无归”。
在经济学里,我们说人都是自私的,但人无时无刻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这就需要人们建立合作,利人利己。
举个例子,一个村子里有两个猎人。假设他们主要的猎物有两种:鹿和野兔。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获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抓到鹿的,但是可以各自抓到四只野兔。四只野兔可以供一个人吃四天,而一头鹿可以供两人吃十天。
这个例子就是经济学里著名的“猎鹿博弈”,源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它说明了一个明显的道理,面对需要互相依赖的困境,合作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合作才是让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武器。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字这一撇一捺,只有相互依偎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一个字。
四、需要协调:货币有什么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人类面临的三个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相互依赖”,接下来,我们再聊聊人类面临的第四项基本约束,“需要协调”。
所谓“需要协调”,说白了就是依靠一个合理可靠的工具作为参照标准,然后将自发的个人行为引向相互间的协作,以此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卖方花费的成本不必多说,生产、销售等流程中涉及的人力、物力等都是成本,那么买方付出了什么成本?拿网购来说吧,你在淘宝上检索商品信息花费的时间是成本,你的电脑或手机损耗是成本,就连电费都是成本。所以,完成交易的效率越低,消耗的总成本就越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以物换物的古代。那时的人们进行交易效率极低,比如你有一头牛,你想换一匹布,那你首先得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有布的人,这个人还得刚好需要一头牛,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种交易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问题是,对方怎么知道你的牛是一头好牛,还是一头病牛?另外,你也不知道对方的布质量如何。简言之,交易双方之间缺少足够的信任,所以这就要求交易双方需要具备质检的能力。但普天之下,有数不清的物品可以用来交换,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所有方面的专家的,所以,交易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种困境呢?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种需要协调的困境。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答案就是需要一个协调工具,因此值得信任的交换中介和计价工具,也就是“货币”应运而生。一开始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后来逐渐发展为纸币、银行券等更为高效的货币。
货币的出现让经济活动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现在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头,就能一键购物,大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市场活跃度。
我们前一段时间还读过一本有关金融危机的书《镜厅》,书里面也讲了我国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就有了主管借贷等金融业务的机构,叫做“泉府”,并且引用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龙对泉府制度的解释说:“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滞也。”
意思是国家的金融要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动,不能停滞,说明很早以前的古人就已经明白,金融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和持续的流通。
与对金融的认知一样,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一个对货币的本质有着深刻理解的经济学大师,他不但善于利用货币在国计民生中的协调作用,而且还是善于一个运用经济手段,发动货币战争的战略家。
《管子·轻重》里就讲了一个“衡山之谋”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衡山国盛产兵器,号称天下无双。齐国的宰相管仲为了兵不血刃地征服衡山国,就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于是衡山国的百姓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转而都去采矿打铁。一年之后,管仲又派人去衡山国购买粮食,当时普遍的粮价是每石[dàn]十五钱,齐国却按照每石五十钱收购,于是衡山国的百姓都争相把粮食卖给齐国。
然而,到了夏收前几天,齐国却突然关闭了边境的关卡,停止收购中山国的粮食和兵器。就在衡山国的百姓们都迷惑不解时,齐国突然对衡山国发兵,打了它个措手不及。
这个时候的衡山国是要粮没粮,要兵器没兵器,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都输了个精光,最后只得乖乖投降。
“衡山之谋”的本质就是一种货币战,核心是用高利诱导敌国畸形发展某种产业优势,放弃基础产业,让敌国的产业结构弱化、形成空壳化。等到时机成熟了,再通过禁运、拒收等手段让对方屈服。
所以,货币不仅是一种协调交易的工具,用来促进经济的活跃和发展,它还是一种高效的战争工具,善于运用货币的调节和杠杆作用,就可以打赢一场没有销烟的经济战争。
总结
在《经济学通识》这本书中,我们系统地认识了人类社会面临的四种基本约束,也就是“东西不够、生命有限、相互依赖和需要协调”。面对这些约束,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通过协作共赢、调配需求等经济学措施来更好地利用资源、创造价值。
在著名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福尔摩斯说:“面对一个事物,华生只是在看,而我却是在观察。”这种所谓的观察,其实就是一种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样地,经济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似很不合理,比如专家建议地铁票涨价、火车票也涨价,甚至是收堵车费,但这些看似“招人恨”的建议,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如果你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你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有经济学的逻辑在起作用。
在很多时候,经济学的视角往往是更本质的,所以,利用经济学观念,可以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彻、清晰,也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谐共处。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294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越读者)
《经济学通识》金句:观念一变,价格就变。
观念影响行为,增强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动原因,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经济调控方法,在经济战中取胜。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改变经济观念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打赢每场经济战。
《斜杠创业家》|斜杠已成为“共享经济”时代的新技能,不一定要“斜杠”,但一定要拥有“斜杠”创业的思维。
《罗马人的故事》12/15:迷途帝国|领导者要保持强势,力避遇事妥协,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