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的全景》|全因模型帮你随时随地拆解自己的行为,提升能力的利用率与判断的准确性。

今今乐道·陈星空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人的全景》讲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至今,贯穿其中的就是生存和繁衍。生存下来,人类社会社会才得以存在;进行繁衍,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也只有生存和繁衍得到实现,人类才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本书贯穿了我们的生活细节,不夸张的说,可以作为现代人类的《绿皮书》。每当一种需求引发的渴望、每当一种情绪的产生、每当人生新阶段的到来,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行动才能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在书中都能直接或间接的找到答案。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池宇峰博士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实践教授、清华大学x-lab课程教授。完美世界董事长,洪恩教育、完美影视、完美世界游戏、纵横中文网、全历史创始人。曾获“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2016年度华人经济人物”等奖项。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关于你将在这本书学到的东西,作者说:

如果你是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请一定阅读第十二章;

如果你是博览群书或阅历丰富之人,请跳跃着读,但一定不要错过第一章与第十二章;

如果你是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不久,请一定从头到尾读两遍,你的人生将会从此不同!

我们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同的职业生涯,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当然不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书中提出的7层进步阶梯和26个思维体操,在剖析以及反思的基础上,加之切实可执行的方法,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也可以理解为,做好准备,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隐藏特性;

· 人的动机如何产生;

· 认识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一、什么是全因模型

《人的全景》是一本讲模型的书,但作者池宇峰并没有对已经存在的思维模型进行介绍,他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型,而且还能用这个模型解释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作者池宇峰把这个模型叫“全因模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全因模型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全因模型是由五个模块组成的,这五个模块分别是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比较器和平衡补偿机制。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这五个重要的模块。

全因模型的第一个组成模块叫平衡态。1932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在《躯体的智慧》这本书中,描述了我们身体稳定的秘密,沃尔特·坎农把这种状态叫做“稳态”。我们的身体很多时候就保持着这种状态,就像体温,无论周围环境温度如何变化,身体都会维持在36℃上下。

如果感觉到不舒服了,可能一时无法断定自己得了什么病,但能肯定的是,身体的“平衡”被打破了。当身体发出类似于口渴、饥饿等失去平衡的警报时,我们马上就会去喝水、吃饭,让身体重新恢复到“稳态”。

生理上保持平衡稳定的趋势很好理解,作者池宇峰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人的心理也有保持平衡稳定的特性。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重要的场合,你因为紧张说错了一句话,话音刚落,你就心跳加快,脸上火烧一样难受,头冒虚汗。

但是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肯定不会,你会对自己说:“别想了!过一会儿,别人早忘了我说了啥了!”慢慢地,心里的懊恼好像就会减轻一点,那种尴尬的感觉也会慢慢减轻了。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保持平衡的趋势,一旦平衡被打破,身体和心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恢复平衡。

全因模型的第二个组成模块叫负反馈。什么是负反馈呢?人一旦偏离平衡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采取一定措施恢复平衡,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负反馈。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一下负反馈。比如树枝原本处在一种平衡状态,现在风把树枝吹弯了,树会一直是弯的吗?当然不会。最终树枝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树枝从变弯到重新变直的整个过程,就是负反馈。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发现,有的人得个小感冒几天就能好,但有的人就会越来越严重,痊愈的周期很长,这其实就说明每个人的身体负反馈能力不一样。

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会为一件小事伤心很长时间,觉得自己“走不出来”,但现在,面对同样的伤心事,只要睡一觉就好了。有人说,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看得更“开”了,但其实这是因为人的情绪反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全因模型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经验价值清单。经验价值清单简单说就是每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从经历、体验中总结出的规律。那经验价值清单有什么用呢?打个简单的比方,经验价值清单就像一份评分标准,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以用这个评分标准来打分。

比如说,健身一次,加10分,抽烟一次,扣5分。到了中年,散步一次,加20分,抽烟一次,扣100分。我们经常在心里给各个选择打分,最终做出的决定一定是得分最高的。

全因模型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是比较器,这就是引发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小时候,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考了95分,你怎么才考80分?”职场中,常见的一个会导致人心理失衡的情况就是分配奖金,当你拿到的奖金和自己预期的差不多的时候,或者比自己预期更多的时候,你心里就会很开心;但是,如果你知道同部门其他人的奖金都比你多,你肯定马上就不高兴了。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叫“镜中我”,说的就是每个人都无法认清自己,这时候别人就成了一面镜子,我们对自己的印象都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我们在讲《怪诞关系学》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人会不自觉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

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很成功,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呢?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你和同龄人或者身边人比较之后,发现很多人都不如你,这时候你就能确定自己是成功的。

全因模型的最后一个组成模块是平衡补偿机制。当我们的平衡态被打破的时候,就会通过自我补偿来恢复平衡,对事件发生的结果进行弹性解释,来说服自己。作者池宇峰在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弹簧人”,被压紧时,能伸展恢复原样;被拉长时,也能缩短。

“弹簧人”的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改变经验值,甚至改变经验价值清单的评分标准。举个例子,一开始,你觉得运动非常重要,在经验价值清单里,运动一次加50分。可是想放弃的时候,你就会说服自己,运动根本没有那么重要,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时候,可能放弃健身扣的分要比50分低很多。有了平衡补偿机制以后,即使我们最后在健身这件事情上失败了,扣掉的分数也无关紧要,这种挫败感不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特别大的伤害。

以上的内容,我们探讨了全因模型的框架。全因模型主要由五个模块构成,平衡态是生命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要保持的终极形态,负反馈就是恢复平衡的保证。其中,比较器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经验价值清单这个评分标准,会让我们给自己各种各样的选择打分,最终做出得分最高的决策。平衡补偿机制让我们成为一个“弹簧人”,来应对各种各样失控的情况。

二、在职业发展中,如何利用全因模型获得进步

在熟悉了全因模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思维和行为都能被拆解、分析和解释。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全因模型并不仅仅告诉我们,行为动力是来自于欲望和比较的。

在寻求进步的过程中,很多人渐渐发现,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下就能转变过来的,思维陷阱也很难立刻跳出来,甚至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利用全因模型,就可以打破这些痛点,清晰地看到行为的阻碍到底从何而来,又有哪些解决办法。

1、改变的惰性来源

我们都知道改变是一件费劲的事,但为什么会费劲呢?用全因模型来拆解“改变”这件事,就会发现,改变之所以难发生,是因为有三个大的阻碍。

第一个阻碍来自于生理方面。改变需要打破平衡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能量,而恢复平衡达到下一个目标也需要大量能量,恢复平衡的困难导致改变不容易发生。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有很多空余时间时,就很乐意去健身保持身材;但如果你工作特别累,能量明显不足,这时候要让你再跑5公里,就很难了,这就是因为工作打破了身体的平衡之后,又很难很快恢复,所以就产生了惰性,不愿意改变。

第二个阻碍来自于改变的虚弱期。改变的虚弱期是指改变过程中效果不明显的那段时间。撑竿跳“沙皇”谢尔盖布勃卡曾经说过一句话:“新技术必然带来阵痛。”这也是改变虚弱期带来的结果。就像你在原本赛道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现在换一个新的赛道,你以前所有的功绩都会归零,这时候你还愿意改变吗?

相信大家对李宁这个运动品牌都不陌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超过了阿迪达斯的。在后来的几年里,它改变了之前锁定中老年消费人群的策略,开启了“年轻化、时尚化”的策略。

但这个变革在之后几年并没有奏效,甚至原来的老顾客都流失了,导致利润率大大下降。李宁的这个改变的决策难道错了吗?很多人都是在改变的虚弱期选择放弃,最终回到原来的平稳状态。但是李宁选择继续坚持,终于在2015年和2016年成功盈利,年轻人也把李宁当做了国产潮牌。

改变的第三个阻碍,来自于人们放不下“既得利益”。什么是“既得利益”?说简单一点,就是在平衡状态下的舒适感。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他们会在心里说:“我没必要改变,现在各方面生活还算顺利,既然改变会带来不可知的风险,那还不如不改变。”作者池宇峰告诉我们,人在一件事上获利越多,在这件事上就越难改变。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因为发明直流电,把人类从黑暗引向光明,爱迪生创建的通用电气公司更是名利双收。1882年,特斯拉发明了更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交流电,这是人类科技的又一次进步。但是,交流电的发明和成本的节约,对爱迪生和他的电力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爱迪生不愿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打压、诋毁特斯拉和交流电,拒绝做出改变。

所以,利用全因模型,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阻碍我们改变的“绊脚石”到底是什么。一旦做出改变,我们就会失去平衡,在达成目标之前,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最容易、最简单的路径。即使我们选择的负反馈过程的能量消耗高一点,我们要相信,只要渡过改变虚弱期,放下一些既得利益,我们会重新达到更高一层的平衡状态。

2、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有了全因模型,我们看清了改变的阻碍。接下来,我们用全因模型看看创新这件事上。心理学家所说的思维定式,跟我们维持稳态和稳态下的舒适感有很大的关系,而创新,就是在失衡的状态下,找到新的反馈方式。

怎么评价新的反馈方式够不够创新?从全因模型的视角出发,作者池宇峰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痛点都是由局限导致的。举个例子,我们一天的能量有局限,快递、外卖、网约车这些“创新”的出现是为了帮人们节省能量;我们的信息有边界,这也是一种局限,新兴起的各类培训课程、短视频内容就是在帮助人们扩宽信息边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其实就是在打破受局限的平衡状态,在失衡状态中寻求一种有价值的反馈方法。

但跳出舒适圈,寻求创新的时候,也会遇到阻碍,就是恢复了稳态就放弃,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改变虚弱期有关系。创新事物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通常不会立马产生收益,在这样的虚弱期的时候,很多人就坚持不住放弃了,这样一来,创新就很难发生了。

作者池宇峰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开发软件的故事。“开天辟地学电脑”是池宇峰和团队设计的第一款电脑教学软件,经过2个月的辛苦研发,才做出第一个版本。之后他找到朋友测试使用,朋友的评价却是“太无聊了,让人看了想睡觉”。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用“弹簧人”心理,安慰自己“我已经够努力了”,之后就理所当然地放弃了,但池宇峰没这么做,他是怎么做的呢?

接下来,他打破了完成后的平衡状态,推翻原来的思路重新来过。这里就需要克服既得利益带来的惰性,在高能量高压力的状态下重新思考。作者池宇峰用了一种“假设亲人法”的思考方法。他想,如果我的父母和朋友完全不懂电脑,我该怎么手把手教他们?这一次,池宇峰把软件设计成“小博士”和“小教授”对话的形式,按照电脑“小白”的思路逐步提问,然后逐一解答问题,配上亲切自然的语言,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重新设计的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第一个月就卖了一万多套,最后各种版本加起来总共卖出了2000万套。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创新的奥秘的话,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沉迷在稳态的舒适感中,努力提高负反馈的效率和价值。如果负反馈仅仅只是让自己恢复稳定,那就失去了意义,但如果我们能在负反馈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找到新的恢复路径创造价值的话,我们就能提高创新能力。

3、如何解决“自查无错”的终极局限?

讲到这里,我们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全因模型不是万能的,全因模型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找到行动的动力和阻碍。

全因模型的比较器虽然会让我们的心理失去平衡,但是它也为改变和创新带来机会;而经验价值清单既是我们的价值观组成,有时也会阻碍我们前进;再看“弹簧人”,虽然能让我们很快摆脱失败的阴影,但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进步的“终极局限”,那就是“自查无错”。

什么是“自查无错”?简单说就是自己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是怎么造成的?从全因模式的视角看,“弹簧人”会调适经验价值清单,说白了就是自我安慰,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理处在稳定平衡的状态,但也会让我们意识不到危机,造成“我一直处在稳定期”的假象。

那么该如何解决“自查无错”的局限呢?古人在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现代人也经常使用,那就是自我剖析和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是,反省不仅仅只是对自己提问题而已。

清初思想界有个著名的流派叫做“颜李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颜元和李塨[gōng]。颜李学派以“实学”为主,就是把学问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颜李学派主张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这和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互对立。

今天,我们不说颜李学派的学问,我们想和大家分享颜元和李塨在学术践行中的一个小细节,他们都习惯用写日记的方式反省自己。

1680年,李塨从二十二岁开始立日谱(也就是写日记),一直到他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去世的时候,都没有间断过,更有意思的是,李塨和老学生见面的时候,第一件事绝对不是聊天,而是互换日记。

为什么这么做呢?李塨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最近的情况,肯定有的话不好说出口,这样就会有所隐瞒,但是日记记录了每天做的不好的地方,看日记就一目了然。

1717年9月,学生冯辰来找李塨,按照规矩,当然要先交换日记。在冯辰的日记里,李塨发现他对贫穷的问题满腹牢骚,就批评了他没有志气,那冯辰看了老师李塨的日记之后又是作何评价呢?冯辰没有因为李塨是自己的老师就说好话,他指出老师李塨年纪这么大了还做农活,其实是为了致富。后来,李塨也解释说自己是想表达“老当益壮”的愿望。

古人很擅长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甚至每月还会开一次集体“省过会”,让别人给自己挑错,为的就是不落入“自查无错”的陷阱。回过头来看,在我们职业发展中,如何摆脱“弹簧人”带来的局限,反省自己的错误呢?作者池宇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体操。

具体怎么操作呢?首先,需要在头脑中放入一个“警笛”,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我的做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意识到自己离最佳方案的差距,就是走向进步的重要一步。其次,我们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放下对已有经验清单的偏爱,去了解第二套或者其他很多套经验价值清单,来让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

最后,我们需要在身边寻找“镜子”。之前已经说到,透过“他人”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定位,所以,我们也可以透过他人的经验价值清单,来看看自己的行动价值有没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出入太大,肯定是出了问题,或者是没有考虑全面。

“弹簧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通常情况下,不好判断好坏,只有控制好心中的“弹簧人”机制,在失败的时候及时补偿自己,拥有乐观心理,在遇到阵痛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最正确的负反馈路径,才能达到一个全新的、超越自己的平衡状态。

总结

以上就是《人的全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人的全景》这本书带我们了解了全因模型的框架。利用全因模型,我们发现,人的全部行为几乎都能被拆解,包括人性的许多弱点,比如惰性、嫉妒、骄傲、自满等等。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在寻求进步的过程中,“弹簧人”的平衡补偿机制在阻碍着我们。

但是,作者池宇峰也警醒我们,全因模型也不是万能的。随着搭建思维模型这种思考方式的流行,人们会习惯把各种事情简单化、框架化,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已经拥有的思维模型,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构建框架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模型,避免思维陷阱,从而达成跃迁。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23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陈星空)

相关书籍:

《失败者的春秋》|为什么春秋时期除了秦国,都是失败者?

《具身认知》|我们的身体动作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上次推送:



《写作这回事》|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被人高呼“万岁”的回忆录和小说课。

《小说的艺术》|小说是哲学、叙事与梦幻的统一。读小说时,我们读什么?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曼巴精神》|总有人要赢,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诺奖文学】《伯格的女儿》(上)|看她们的故事,如同欣赏从春天到秋天的花。

【行走日本系列】《京都如晤》|信札里的京都日常。

战国策·秦卷6|多听内行的建议,要尊重和信任内行,而且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