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驯化》|人类应当不断学习接受与野生物种共同成长,建立相互关系,而不是去征服。

今今乐道·白查理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驯化》艾丽丝为我们讲述了狗、小麦、牛、玉米、土豆、鸡、水稻、马、苹果、人类这十个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和驯化的故事。书中还提到,狗的驯化始于4万年前,而其与狼的杂交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持续,有可能今天还在发生。

驯养宠物,可能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如今被当成宠物的动物种类五花八门:哺乳类、两栖类、鱼类、鸟类和昆虫等都有人饲养。其实在资源远不如现在丰富的古代,也有不少千奇百怪的宠物。

目前,全世界最主流的宠物就是猫与狗,它们都是驯化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超过了1万年。在本书中,我们将发掘历史,探寻那些往往是令人惊讶的源头。我们还要探究,在人类驯化它们使之成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时,这些动植物有了怎样的变化。

关于作者

艾丽丝·罗伯茨,英国科学协会主席,学术界“斜杠青年”,集学者、作家、医生、BC主持人、布里斯托大学解剖学讲师、伯明翰大学客座教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难得一见的打通多学科壁垒的全能型专家。为BBC制作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节目《神奇的人类旅程》,关于人体基因密码的《长命百岁》。此前已出版5部作品,都获得了高度赞赏。

本书鲜知

学什么?为什么驯化这些品类,又在何时、何处被驯化    

揭开我们熟悉的物种背后所深藏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些动植物从过去到现在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本书中,我们将发掘历史,探寻那些往往是令人惊讶的源头。我们还要探究,在人类驯化它们使之成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时,这些动植物有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陪伴我们的家畜、家禽以及粮食作物很早就被人类驯化成功。但许多仍未有确定答案。而养活人类大多数、易于生长的土豆和玉米最早在美洲被驯化则争议较少。随着地理大发现,跟随殖民者的步伐而散布世界各地,为土地贫瘠、生存艰难的地区带来了生的希望。

你还会发现

· 狗对人类的的影响;

· 大豆和人的关系;

· 家禽的驯化过程。

一、人类是如何驯化动植物的

首先,我们来讲解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类是如何驯化动植物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物种在人类影响下进化的实例。在众多植物和动物中,都存在变种。农民和牧民与这些变种接触,一代一代地改良品种甚至是物种。

在成百上千年间,人类促进或者抑制了这些变种的生存和发展,把它们塑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求。达尔文把人类选择对驯化物种的影响称为“人工选择”,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动植物,从最原始的模样被驯化为了今天的样子。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驯化动植物的呢?接下来我们举例来谈一谈。

1、驯化动物

首先是驯化动物。

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高峰期,酷寒对欧亚大陆的动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很多物种灭绝了。寒冷的高峰期过后,环境逐渐变化,适应早期环境的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虽然他们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但他们已经开始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停留几个月,然后再迁徙,而定居就是人类和狼接触的开始。

随着冬日的来临,白昼变短,猎人们打回猎物,把残骸放在营地边缘,群狼悄无声息地靠近营地,迅速干掉了残骸。这些人类已经习惯了狼群的活动,因为这些狼和人类一样,也是在冻土带边缘稀疏的林间艰难谋生。

狼群比起往年更加靠近人类,温驯的小狼闯入人类营地,狼群开始帮助人类狩猎,想在猎物中分得一杯羹,它们还学会了主动为人类提供警报。人类和群狼的联系紧密起来,几代以后,最友好的狼学会了冲着人类摇尾巴——这些欧洲灰狼已经变成了狗。

狗的出现,让人类看到了它们更多的作用和可能性,根据今天发现的遗址来看,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繁育拥有不同技能的狗,比如牧羊犬和猎犬。随着农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开始种植谷物,狗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一些狗进化出了可以消化淀粉的淀粉酶,在饮食上进一步接近人类,这侧面说明了,狗和人类越来越亲密。经过了无数岁月的驯化,狗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2、驯化植物

而比起驯化狗的过程,人类驯化植物的意识会更强烈,一旦人类开始发现了这些野生谷物能填饱肚子,那么驯化这些谷物就是个必然的过程。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有太多变数。

人类一开始种植小麦时,小麦还没有被驯化,为了方便种子的传播,小麦的叶轴十分脆弱,但总有一些结实的小麦掺杂在其中,它们的麦穗十分牢固,所以麦粒也被人类收割得更多。一些麦粒被当成种子种回地里。这些拥有结实叶轴的种子和禾苗,比例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人类就开始有意识地筛选这种特性,小麦就渐渐都被驯化成了叶轴结实的品种。

在之后的三四千年里,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为小麦准备好营养丰富的土壤,小麦面对的竞争减少了,还得到了良好的灌溉,于是他们的麦粒越来越大,里面蕴含的胚乳也不成比例地变大,把更多的营养装进每一粒麦子。这些大粒小麦的幼苗更加茁壮,在播种稠密的农田里,幼苗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年又一年,农田里慢慢长满了大粒品种。

人类的行为在这些谷物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谷物具有更强的繁殖力。随着人工种植的特点在小麦中扩散和固化,小麦就成为了我们今日见到的小麦,而随着一代代的改良和培育,未来的小麦还可以被驯化得更加符合我们的利益和喜好。

二、农业革命:人类被动植物驯化

前面我们讲到了人类驯化动植物的过程,接下来我们看看人类是如何被动植物驯化的。

1、人类被植物驯化

人类在驯化动植物的同时,自己也被驯化着。因为两个物种之间的联盟要成功,一定取决于双方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是相互的。

小麦拥有了更结实的叶轴和更大的麦粒,人类也因为有了谷物的存在,开始摆脱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人类改变了自己的文化,来接纳小麦的存在,这其实就是一种被驯化的过程。

在距今1.29万年到1.17万年的新仙女木期(晚冰期的气候极冷时期),气候又变冷了,地面上容易采集的水果和浆果也变得稀少,猎人们经常会空手而归。为了活下去,人类不得不开始依赖这些小麦、大麦等谷物,他们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收获效率的方式,还发现把硬草籽磨成面粉更加可口,人类渐渐开始依赖小麦,当气候开始转暖时,人们对谷物的依赖已经进化成了原始农业。

和诱惑亚当、夏娃吃善恶树果子的蛇一样,小麦对人类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它们可以轻易填饱人类的肚子,这让人类开始围绕着小麦的繁殖地聚居,而且为了更方便地食用小麦,还发明了镰刀和杵臼[chǔ jiù](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一种捣谷工具),迎来了农业的开端——新石器时代。

为了给小麦提供足够大的生长的空间,人类砍掉树木,冒着烈日,为小麦松土施肥,因为耕作是一件需要花费漫长时间的事情,所以人类不得不定居在麦田边,被捆绑在了农田上。

农田的丰收让人类的人口急剧增长,从小小的营地、到大型的部落、再到村庄和城市,人类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化。底层的人类继续种植谷物,来喂养其他阶层的人类。富余的谷物就成为了货币,用来交换其他生活需要的东西。

这些植物有着惊人的魔力,它们让人类为它们而和平交易,也为争夺它们而掀起战斗,人类彻底被谷物所驯化,至今没有脱离。

2、人类被动物驯化

动物和植物一样,在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中,反过来也被它们驯化了。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气候再次变冷,比起已经驯化了的牛羊,马更容易适应寒冷的气候,它们能够用蹄子来破冰找水喝,所以人们不得不开始狩猎野马,除了吃马肉、喝马奶外,人类还打造了成套的马具,驯化了野马为自己所用。

随着驯马、骑马术的迅速传播,游牧民族首先发生了改变,他们骑马放牧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一个人一条狗,只能放牧200只羊,但是加上一匹马的话,他们能管500只羊。虽然放牧范围的增加,会增加牧民之间冲突,但也同样促进了联盟和草原文化的形成,也出现了骑兵的雏形,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马肉、马奶、帮人驮运、推动贸易和部落争斗,把更大范围里的人们联系了起来。因为有了马,人们才可以和远方的人接触。马的驯化,使得人类能走的范围越来越广阔,马在游牧民族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颜那亚人(欧洲大陆上骑马赶车的民族)的墓葬里,就时常能看到马和马车的身影。

像这样,一种动物或者一种植物驯化了人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故事,还在世界各地上演着。

史学界有句话叫“羌[qiāng]因羊起”,“羌”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名称。从“羌”和“羊”的象形字上来看,可以解释成:因为有一群人先驯养了羊,才有了羌族。

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甘肃、青藏)草原上。因为羊的性情比较温顺,比较容易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所以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能和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种中,羌族先民选出了和自己生存关系最密切,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羊,把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专门的仪式,经常对羊进行祭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进而演化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在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来请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手里拿的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

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以把我的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比巫师还高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从动物演义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羌族,才有了被驯养的羊,可在这个过程中,羊成为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和精神的支柱,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驯化。羌人在生物意义上驯化了羊,然后在精神上被它们驯化,逐渐接受了把羊作为图腾崇拜的生活。

人类从来不是驯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一方,在驯化动植物的过程中,我们也被动植物驯化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文明。

三、人类的自我驯化

人类能够和动植物互相驯化,不仅仅是因为彼此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是因为善于自我驯化,才能驯化其他物种,而“自我驯化”,也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自我驯化的几种方式。

1、基因交流

距今10万年之前,智人开始迈出非洲故土,走向全世界。他们中的先驱者分成了两拨,一拨向东沿着印度洋海岸前进,最终抵达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另一拨向北向西前进,进入了西亚和欧洲。

在这个漫长的迁徙中,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就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消失了)发生过通婚交流,虽然他们属于不同种群的古人类,但两个部落相遇时,两个不同的古人类之间产生了爱情,于是智人的基因组中渗入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随着人类的迁徙,一次又一次爱情火花的点燃,这些基因渐渐在智人中传播开来。

如今的智人身上,依旧存在着许多古人类的基因,那是我们的祖先无数次相爱的证据。这些原本不属于智人的基因,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改变。

现代中国西藏人基因中,能够适应高纬度低氧环境的基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丹尼索瓦人(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因为积极选择被保存了下来。智人对于传染病的防护基因,是来自于尼安德特人抵抗病毒传染的基因。如今墨西哥人容易患糖尿病,欧洲人容易长雀斑,决定这些的基因,也来自于其他的古人类。

虽然除了智人外,其他的部落已然消失,但是他们留下的丰富的基因库,至今影响着智人们的进化。这一场永远无法停止的驯化,恰恰是我们的祖先主动通婚得来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基因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驯化。

2、因动植物改变自身

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的,不仅仅是一些曾与我们通婚并且紧密关联的人种。我们和很多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其他物种也成了好朋友,人类和这些物种密切交流,驯化培植它们,或者给它们机会,让它们“自我驯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历史的进程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农业思想、技术和新驯化培植的物种都从起源地向外传播,给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了食物,我们至今还受着新石器时代的影响。

而在数万年前,通过种植谷物来获取能量和蛋白质,或者是带着狗去狩猎,这是人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在今天,和动植物结盟,已经成为了常态。而我们的基因,也因为我们驯化了动植物而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显著的改变,就是我们对乳糖的耐受性。

绝大多数成年哺乳动物都不能消化牛奶,人类幼时可以靠母亲的乳汁长大,但是成年后,就无法再消受乳制品,在那时,牛奶甚至可以作为泻药来使用。但人类饮用牛奶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年。

人类为了挤奶而开始饲养动物时,环境就被改变了。我们通过人工选择改变了牛的DNA,让它们的体型变小,耐力增加,但是,饮用牛奶后,我们的基因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在欧洲中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种群还不具有乳糖耐受性,可到了4000年前,已经有了少量出现。在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人类不得不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食物,我们喝下这种醇香的饮品,把它们作为蛋白质的来源,经过无数年的进化,如今欧洲西北部有98%的人成年后仍具有耐乳糖性。

在新石器革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我们祖先的体质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只有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发生了变化,它们也相应地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完成了“自我驯化”的第二步。

3、自我驯化

在过去20万年间,人类的头骨发生了变化,看起来不再那么粗野,眉骨不再突出,骨骼整体也变细了,男女犬齿的差异也缩小了。这些特征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很多温顺动物并无二致,我们表现出的很多身体特征也出现在动物驯养期间。随之而来的行为上的变化,就是男性的攻击性也降低了。人们把这一系列相关的特点称为“驯化综合征”。

而这种驯化,并不是动植物帮助我们完成的,而是来自于人类的自我驯化。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与人之间面临的问题增多,人们必须选择合作而不是攻击,为了得到那些更加友善和高宽容度的特性,人类的儿童时期就进化得更加漫长了。因为和成年人相比,婴儿和未成年人更容易信任别人,更加友好,更加爱玩,学习能力也更强。这些特性正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人类主动选择的。

民族学家发现,采集狩猎的人会杀死和别人老婆偷情的人。随着社会关系在生存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祖先发展出了死刑,清除了那些有着强烈对抗性和攻击行为的人类。于是人类的攻击性越来越弱,这让我们更倾向于集体生活。当人类祖先开始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靠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谋求生存时,自然选择就重塑了人类的行为和外表。

不过,自我驯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特例,正常的自然选择的规则仍然适用于人类。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驯化了人类,狩猎采集的人类被定居的人类所驯化,农民被游牧种群所同化,牧民取代了采集的人群,千年万年后,智人就成为了今天的模样。

总结

以上就是《驯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驯化》这本书中,作者艾丽丝·罗伯茨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人类是如何驯化动植物的、动植物是如何驯化人类的,以及人类又是如何自我驯化的。

了解物种驯化的过程,可以使物种间的互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不仅具有历史和理论意义,更会鼓励我们积极地思考自身以及我们对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影响。

作者艾丽丝·罗伯茨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地球上的物种之一,和其他物种达成共识,是人类必经的发展之路。”正如作者所言,驯化是一个必然向前的过程,我们都将继续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学习如何接受与野生物种共同成长,建立和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征服它们。希望我们在读了这本书后,能够正确地应用这种观念,共同塑造当下,继续影响未来。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26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白查理)

相关书籍:

《失败者的春秋》|为什么春秋时期除了秦国,都是失败者?

《具身认知》|我们的身体动作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上次推送:



《写作这回事》|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被人高呼“万岁”的回忆录和小说课。

《小说的艺术》|小说是哲学、叙事与梦幻的统一。读小说时,我们读什么?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曼巴精神》|总有人要赢,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诺奖文学】《伯格的女儿》(上)|看她们的故事,如同欣赏从春天到秋天的花。

【行走日本系列】《京都如晤》|信札里的京都日常。

战国策·秦卷6|多听内行的建议,要尊重和信任内行,而且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