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用真实事件和哲理思索带大家重新认识无处不在的“斯塔西”。
核心书摘
《档案》一书通过一份绝密档案揭开作者在东德收集资料时被当做间谍监视的往事。档案事无巨细的记录了作者在东德时期的每个行动,进而牵扯出一系列作为秘密监视者的人物,他们中有作者的老师、朋友、朋友的妻子以及只共同吃过一次饭的熟人,他们为何会成为“斯塔西”的眼线?他们如何获取并传递自己获得的情报?在书中,都能获得答案。
这份档案,让人直面背叛与出卖的灵魂拷问,打开了窥探警察谍报机构运作的窗口,用真实事件和哲理思索带人们重新认识无处不在的“斯塔西”。
关于作者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写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东欧当代史专家,著有《波兰革命》、《档案:一部个人史》、《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理解“合理”的出卖与背叛
自古以来,几乎任何文化都找不到把背叛和出卖看作德目的价值体系。只有到了20世纪,我们才能见到这么大规模的告密、揭发、举报和出卖,而且全都不再需要羞愧。它们非但不可耻,反而还很光荣,因为整套价值必须重估,在崭新的最高原则底下,它们破天荒地成了美德。
一个人该当如何理解这林林总总的出卖?难道出卖和背叛也能够是对的吗?加顿艾什注意到凡是受访的涉外情报人员,皆能理直气壮地描述自己的工作,因为去外国当间谍,还在传统的道德框架之内,是无可置疑的卫国行动。
可是反过头来看管自己人的线人和特工就不同了,面对质问,他们往往要不就是否认,要不就是转移责任。于是每一个告密者都能为自己的脆弱找到最大义然的理由,让自己安心;每一个出卖过其他人的,也都能在事后多年把往事推给那个时代的道德错乱。
你还会发现
· 加顿艾什被警察机构监视的原因;
· 档案是如何建立的;
· 档案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一个青年学者为什么会被当做间谍监视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一位青年学者为什么会被当做间谍监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普及一下作者加顿艾什生活的历史大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美联合苏联打败了纳粹德国,每个战胜国都占据了德国的一部分领土。这几个国家对于领土各有各的统治理念,英法美推行西方政治制度,而苏联推行共产主义。后来,英法美联盟在德国西部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而苏联在德国东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东德对民众的管理颇为严格,据统计,截止到1961年,大约有350万人受不了东德的管制,离开东德,去了西德,流失的这部分人占到东德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年人。
为了防止更多的人才流失,东德的领导人决定修筑“柏林墙”,简单来说就是横亘在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一堵高墙,墙的周围有磁钉带、看守犬、地雷,还有专门负责看管的人员,一旦发现有人企图越墙逃走,就直接射杀。
这道“柏林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东德人口的流失,稳固了东德的经济,但也让很多人被迫和家人、朋友分开,失去自由。“柏林墙”是在1961年建起来的,一直到了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柏林墙”才被彻底拆除。
《档案》这本书记录的故事就发生在冷战时期的东西德。1980年,作者加顿艾什在英国牛津大学读博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研究德国历史的博士论文,他穿过柏林墙,前往苏联统治下的东德,学习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
当年东德的国安部对民众管理严格,国安部也被称为“斯塔西”(有的地方也翻译成“史塔西”),斯塔西为那些他们认为可疑的人都建立了档案。后来,东德政权倒下后,统一后的德国决定公开斯塔西的全部档案。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加顿艾什读到了自己在东德期间的档案。
看到这份档案时,加顿艾什彻底震惊了!因为在加顿艾什看来,他在东德的这段生活很平常,有要好的朋友、和睦的邻居,还在东德交往了一个不错的女朋友,学术研究也有很大起色。总之,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斯塔西认为加顿艾什是故意利用学生身份来进行间谍活动的,在长达325页的档案中,加顿艾什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了下来。那么档案中都有什么内容呢?有加顿艾什写过的报道,记录的笔记和文件,能够看出来,这些都是斯塔西在加顿艾什乘坐飞机时,有人秘密搜査他行李拍摄下来的,就连老师为加顿艾什写的英国领事馆的推荐信,都被收进了档案里……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加顿艾什的档案中很多记录都来自于加顿艾什身边的人,也就是说他曾经最信任的朋友们,都在暗中观察他,把他的行动都如实汇报给了斯塔西。
东德斯塔西的作为,并不出人意料,在当时,类似加顿艾什这样的档案还有很多,把文件夹竖着排起来,长达18公里。“斯塔西”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网络发展得最庞大也最严密的国安机构,从1950年到1989年,斯塔西的“毒雾”渗透到整个东德,每间工厂都有斯塔西派驻的官员;每座公寓楼都有一个以上的房客定期向这个地区的负责人告密;居民中超过十万条电话线路被长期监听;无数住宅被安置了窃听器,连公共厕所里都装有微型摄影机。
斯塔西最重要的信息来自数量庞大的线民,斯塔西的正式雇员就有97000人,非在职的线民有173000人,这意味着每50个东德的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和秘密警察有关系。在这样的一张大网下,东德的老百姓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活在监控之下,没有丝毫自由和隐私可言。
二、一份绝密档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一份绝密档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作者加顿艾什的档案一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斯塔西的正式官员提供的,他们专门负责调查、监督加顿艾什;第二部分是来自斯塔西的普通线人,也就是加顿艾什身边的人。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两类人是如何进行秘密工作的,他们又为什么会为斯塔西服务。
1、斯塔西的正式官员
通过调查,加顿艾什发现斯塔西的正式官员都是怀着极大的热情进入斯塔西工作的,他们信任东德政府,希望做出一番成就,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官方培训。这些官员平时的工作任务就是操控和招募线民,并监控像加顿艾什这种可疑的西方人士。
斯塔西的管理制度是非常严苛的,甚至到了让人觉得荒唐的程度,各种稀奇古怪的限制层出不穷。比如官员要到体育场的足球赛中站岗;没有经过斯塔西的批准不能结婚;没有经过允许不能买房,不能随便出游,甚至连胡子都不能留。
在这样封闭的管理下,大部分官员的思想也都很封闭,书中记录了一个官员,除了美国人登陆月球那一次外,他家从来都不看西方电视节目。还有一个官员在德国统一前没有去过任何西方国家,统一以后也只去过西德,而且他不觉得西方国家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些官员打心眼里心里看不起西方的制度和文化。
所以当作者加顿艾什在采访中问到斯塔西官员如何看待档案制度时,他们竟然觉得这很合理,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分内之事,完成监视任务,甚至还认为自己做的监视工作是很重要的,大众都非常支持,因为他们到工厂之类的地方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的时候,看到很多民众为他们鼓掌,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些民众是出于恐惧才对他们热情鼓掌的。
2、普通线人
在加顿艾什的档案里,除了有斯塔西正式官员的记录外,还有他身边五个线民的报告。这五个线民分别是加顿艾什学校的主任、文学教师、身边的朋友、朋友的妻子以及只吃过一顿饭的熟人。他们被斯塔西操控着来接触加顿艾什、和他交流,然后把他的言行全部汇报给斯塔西官员,再由更高层的监控人员来分析,从蛛丝马迹当中推测加顿艾什的思想和立场,进而采取措施。所以说,这些线人的观察组成了加顿艾什档案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三、档案制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在冷战时期,东德政府的档案制度,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档案制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首先是东德实行的档案制度带来了恶劣的后果,这是一项不可行的管理制度。
绝大部分斯塔西建立的档案都被留了下来,允许所有前东德国民调阅关于自己的档案,这带来了极大的后果。近50万人看到了自己的档案,在这些材料里,他们就像看电影似的发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所谓“别人”,指的是同事、邻居、朋友、甚至是最亲密的伴侣。
于是有学者失去教职,因为他在过去向当局举报过同行,害得同行失业;有人被迫迁居,因为他曾偷窥狂似的监视邻居的一举一动;有些人感情破裂,因为他的另一半正是当年害他坐牢的“斯塔西”线人。
第二,人际关系与社会道德的腐败比制度腐败更加严重。
柏林墙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东德为了防止西边的思想和人物从墙缝渗透过来,就建立起了严密的间谍监控网络,这个网络不仅仅是针对加顿艾什这种因为特殊情况进入东德的敌对阵营者,其实是面向每一个民众的。
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能是告密者,这意味着档案制度毁掉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人际关系,人与人连接的基础——信任。
据统计,东德秘密警察达9.1万人,而间接充当线人、密探工作的总人数则接近50万。在柏林墙倒塌前的约30年时间里,平均每天就有8位东德人因为“破坏国家安全”遭到逮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德人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从1986年开始,有不少民众冒着危险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拆除柏林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
到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领土正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才统一成为今天的德国。由此可见,告密、监视制度是反人性的,但即便如此,历史上仍然有很多国家利用过这种手段。
总结
以上就是《档案:一部个人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一段关于德国的历史,东德为了稳定统治,建立了一套档案制度,去监视所有值得怀疑的人。而这种制度,并不仅仅是斯塔西的正式官员的专利,很多民众为图一点“方便”,也参与到了监视和告密中,档案里的内容详细和扭曲到令人发指。档案制度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线人生活在恐惧之中,把出卖朋友或亲人作为道德的准则,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制度的腐败。
能否正视过去是一个民族能否前进的关键,《档案》这本书就是想要直面过去,因为“历史的进步如同划船,你必须面对来时的方向奋力划桨,船才能前行。”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83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德廉美)
相关书籍:
《美国陷阱》|在利益面前,美国政府根本没有道德可言,只有不择手段。
《被掩盖的原罪》|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拉丁美洲贫穷的根源,就在于殖民主义的残暴掠夺。
《圣经与利剑》|“圣经”和“利剑”分别代指英国人与犹太人的文化共鸣和渊源,以及英国帮助犹太人建国的政治动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全球化浪潮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摩擦,并最终导致了国际冲突。
上次推送:
《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我的成功法则》乔·吉拉德|“成其好事”不是宙斯的最终目的。
《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我的成功法则》|如何找到潜在客户?你要明白250定律。
《漫漫自由路》|是什么让纳尔逊•曼德拉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敬佩?
今天的同时推送: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里?
【形象管理】提前准备好避弹衣与防护网。
《史记·苏秦列传》中|不懈地坚持才能挺过严冬,迎来春天。
【视频】《道德经》读书会(三)|要坚信,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明天推送主题:
君子求诸己。|你的自控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吗?
《自我赋能》:
玛格达琳娜·巴克麦尔著的《自我赋能(提高工作效率与执行力的36种练习)》是一本关于有效利用时间的书,也是一本作者本人开发他人及自己潜力的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个人思想集。
《执行力》:
百度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一部能让你拥有高效执行力团队的管理圣经
备受各大MBA商学院推崇的执行力提升课程
手把手教你如何带出一个嗷嗷叫的高效团队!
《执行力》通过作者自己和同行的工作经验,与读者分享了有效化解团队执行力低下痛点,将团队带出战斗力的管理课。
《赢在执行》:
作者根据30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与多年国内咨询、培训经验,分析中国企业执行力不佳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提升个人执行力与组织执行力的解决方案。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