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上山下乡运动,通常被人们称为“下放”或“插队”,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政府组织的一场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运动中,一共有1600多万城市知青被送到了农村,虽然大部分人在运动后期得以返城,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人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时隔多年后,当再次反观这场改写了整整一代人命运的运动时,很多人已不再仅仅是对它进行粗暴的控诉和批判,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梳理和客观的思考。
《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这本书,由研究中国政治的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所著。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目的、过程、结果等做了相对客观的分析,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一本较为全面的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来一起回顾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一、运动的起因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又相对有限时,这个城市的就业率就会渐渐下降。伴随着就业率的下降,城市的社会稳定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城市的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新中国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提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大量农民来到城市并参加了工作。从1949年到1957年间,中国城市人口从5800万猛增到了9200万。当然,新增加的人口不全是进城的农民,进城农民占了这其中的将近一半,其余的则是由较高的人口出生率所导致的。在1957年年底,中国城市中劳动市场的状况已经供大于求。
后来发生的大跃进运动更是加剧了就业的压力。大跃进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部分生产资料变得极度匮乏,直接导致了许多工厂、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干扰甚至阻断,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大量的应届毕业生的安置问题,就引起了国家就业部门的重视。既然不能让这些毕业生在城市参加工作,那么让他们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如何呢?就这样,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上山下乡作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一个建议已经在政府的考虑之中。
当然,上山下乡后来得以被实施,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原因。
大跃进运动中的全民大炼钢铁以及对农业生产规律的忽视,使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城市的粮食供应变得紧张起来;而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这种情况就越发严峻。因此,大跃进运动之后,中国领导人重新认识到了粮食和农业农村的重要地位。
此外,当时毛泽东怀疑党内有歪曲、篡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认为只有彻底肃清党的队伍,才能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而肃清队伍的方法,就是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开展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作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同时,毛泽东认为,知识青年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创造价值。
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粮食问题、农村发展问题、防修反修的问题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让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被发动起来了。
二、观念上的抵触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可以发现上山下乡运动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政府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从禁止下乡知青返城到允许他们返城。
但是,历史是不能被预先知道的。在政府的宣传话语里,当时的知青被告知要终身落户在农村,要在农村待一辈子。当时《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上山下乡运动绝不简单地是一个安排劳动力的临时性措施,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是一项永久性的事业,并号召城市知青要彻底转变思想,把自己改造成有文化的新农民,为农村的发展奋斗终生。
对绝大部分城市知青来说,终身待在农村这件事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与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首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是人类的本能,而中国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城市和农村代表了高下立判的两种不同质量的生活。据调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很多农村里还没有肥皂、牙膏等生活日用品的供应。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农村普遍低下的生活条件。
其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进入到上流社会;而在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后却到农村去参加体力劳动,当一辈子的农民,这无疑是对知识的浪费,是对教育的讽刺。
另外,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让知识青年远离父母,到偏远的农村去从事不熟悉、不擅长的农业生产,根本就是拆散家庭、违背人性。
最重要的是,农村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地方。城市知青们如果继续待在城市,至少还有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多种选择;而到了农村,则只能做一个参加体力劳动的普通农民。因此,当得知上山下乡的消息时,大部分城市知青顿然觉得人生失去了光彩。
然而,即使抱怨再多,委屈再大,在“不下乡就是修正主义分子”这种粗暴、武断的强大政治压力下,广大城市知青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带着巨大的失落离开了留恋的城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下乡知青都受到这种失落情绪的困扰。有一小部分城市青年是怀着愉悦、激动的心情离开城市的,因为他们从内心完全认同政府的决策,认为政府是绝不会错的,他们出于单纯的政治信仰,积极主动地去了农村,认为这是响应党的号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好时机。
三、艰难的适应
如果说失落和沮丧在来到农村之前就已在城市知青中普遍存在,那么,到了农村之后,艰苦的农业劳动更是加深了这种沮丧。
这些下乡知青都要参加农业劳动,通过挣工分来养活自己,但是他们基本不懂如何进行农业劳作和生产,甚至不知道怎样区分庄稼和杂草;他们也要自己缝衣做饭,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年纪较小,依赖性强,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没有个人生活经验和必要的生存技能。现实的辛酸和无奈,让这些青年不得不响应国家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和帮助。
因为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贫下中农在原则上是这些知青的老师。但是,农民一般认为下乡知青是外来者,会分走一部分村集体的既得利益,而且从知青的表现看,农民也认为大部分知青并不会安心定居在农村,不会对农村负长久的责任,另外,农活比较繁忙,农民的空闲时间很少,因此大部分农民不太情愿花费大量时间来帮助和指导这些知青。
因此,很多知青往往是一边劳动一边摸索,自己总结经验和方法。他们常常是天刚亮就要出工,而回家时天色已变黑。他们每天的生活似乎都是劳作、吃饭和睡觉的单调重复,只有政治学习和偶尔的文化活动才能暂时打断这一过程。劳作的艰苦和生活的枯燥,再一次冲击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感到更加地失落。
当然,不是所有的下乡知青都感到沮丧。那些怀揣单纯政治信仰的知青每天都干劲十足地积极劳动,锲而不舍地请教当地的农民和农村干部,主动参加大大小小的政治活动,即使觉得累,他们也很少感到沮丧。
一般情况下,农村干部会根据知青的政治表现和劳动表现来给知青委任职务。这些职务包括政治职务和文化技术职务:政治职务有共青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队长等;文化技术职务有生产队会计、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电工、木匠等。
据统计,下乡知青中约有30%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任用,但是,即使被任用,他们还是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劳动,农忙时还是要再次当回农民;而那些没有被任用的大多数,则和农民一样,每天都要辛苦劳作。
转机出现在70年代中期。1975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每年要有一些知识青年到工厂工作、参军或者推荐上大学。所以,工厂、部队和大学成为部分下乡知青脱离农村的主要途径。渐渐地,由于建设的需要,国家开始以病退、独生子女、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的名义允许下乡知青返城。到了1978年10月,随着中共中央做出的停止上山下乡的决定,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持续时间长达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新华社赞扬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但是,这20多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这项运动而不得不放弃了人生本来的理想,从这一角度看,上山下乡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创伤是不可估量的。(拆书人:阿飞)
相关内容:
《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经典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什么你无需理会真假,只求沾染光彩?
《零秒工作》|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通识》|如何用宏观的视角来分析复杂细微的问题?
《游戏化实战》|如何运用游戏成瘾机制设计产品?
史记·吴太伯世家|本书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 至吴王夫差亡国700年的兴亡史。
《说话的魅力》|如何通过好好说话,成为社交达人?
《说谎者的扑克牌》|优秀交易师的操盘技巧。
《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下次推送:
《社交商》|如何不用开口也能成为社交高手?
《社会动物》|为什么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
《乐高》|"玩具行业的苹果"对创新是怎么理解的?
史记·佞幸列传|从职场交际和立足策略两个角度,来为你解读这篇《佞幸列传》。
《村落效应》|如何在面对面接触与虚拟社交之间取得平衡?
《决策的智慧》|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按钮是什么?
【诺奖文学】《女士及众生相》上|没有一个是坏人,他们只是遵守着欲望。
《选择的力量》|如何摆脱恐惧,更好的行使选择的权力?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