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祖先》|为什么“神似祖先”是改善生活品质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核心书摘
《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从人是什么为引子,先后介绍了以达尔文为代表的适者生存的观点,以道金斯为代表的后达尔文主义的关于物种生存是因为要作为基因的载体的观点,以生存与繁衍为第一要务的进化生物学观点等等。
作者认为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关于作者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八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从生物学角度,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想要从生物学角度说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哲学终极拷问,有一座无法忽略也无法绕行的高峰,那就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但《神似祖先》告诉我们,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和“适者生存”的理论进行了曲解,总会想到“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等残酷又冷漠的思想。殊不知,这些并非达尔文的本意,他其实想要传达的只是“一切都是自然的选择”。跟着非主流的郑也夫教授梳理一遍主流的社会学与生物学的知识点,我们会发现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想生活得更好一点,真的就需要神似祖先了。
你还会发现
· 利他行为的概念是什么;
· 人类选择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 语言产生的过程。
一、利他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在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前,我们先问一个问题:当“利己”和“利他”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怎么选?或者换一个问法,你认为“利己”和“利他”之间是二选一的关系吗?
其实,围绕着人类利他还是利己的话题,争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人是“利己”的,人人都是自私的,因为人首先要满足的是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基因的延续的需求。
但是人也存在着群体性,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任何个人的存在都是离不开他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存,让“利他”也变得非常必要。
那么,“利他”这种行为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理论:亲族利他理论和互惠利他理论。
我们先来说说“亲族利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有一句名言,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是优胜劣汰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每个人在有限的资源面前都是自私的。
不过,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汉密尔顿却认为,人们对血缘上越亲近的人,越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换句话说,人类对于自己的子孙和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往往非常慷慨,因为这些近亲和自己有着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基因,帮助他们就可以让和自己一样的基因得到更多的繁衍复制机会。
实际上,在咱们中国古代,“亲族利他”行为是比较普遍的,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宗族慈善。在古代,大一些的宗族都会有一些专属的田庄,比如祭田、族田、婚田、贡士庄等等,这些专属田庄是宗族的共同财产,属于每一个族人,宗族会把专属田庄分散到各个家族,由这些家族负责管理,收入则根据田庄的性质由宗族统一管理和分配,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给予救济。
可以说,宗族田庄的存在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宋代,还发展出了更多“亲族利他”的慈善形式,比如义庄、义田、义塾等等。借助全族人的共同意志来达成的义举,体现的就是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利他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族内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细心的朋友可能听出来了,这种“亲族利他”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利他,也就是自私的变形,并不是真正的博爱。所以,在解释对血缘关系上的利他是行得通的,但是很难解释对非亲族的利他行为。而“互惠利他”理论就可以解释大量的非血缘的利他行为了。
“互惠利他”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社会生物学家、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的。罗伯特发现,如果动物能够因为经常的互动而产生相互的信任,那么,它们就会通过这种信任而获益。
比如,自然界里的吸血蝙蝠。它们会在每天晚上出洞去寻找可吸血的动物,如果没有找到,就返回洞中向其他满载而归的陌生蝙蝠要求分点血来喝。吸血蝙蝠这种动物燃烧能量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连续两三天找不到食物就会饿死。
对于吸血蝙蝠来说,捐血给非血亲的蝙蝠虽然是一种牺牲,但也是在给自己买一份保险,也就是说,一只吸血蝙蝠之所以会帮助同类,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弹尽粮绝时,能获得其他蝙蝠的帮助。
如果认真分析吸血蝙蝠的表现,你会发现,即使是这种“互惠利他”行为,如果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和更长的时间里去观察,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自私的表现。
因为要达成这种互惠性有三个条件:动物之间要有交换回报,每个行动对给予者都是有代价的,给予是依赖已经获得的利益的。只要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动物就会持续地相互交换利益。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互惠利他中,人们必须能够识别出只索取不付出的骗子,然后实施惩罚。因此,“互惠利他”的大前提就是要重复博弈,一次博弈是不可能产生利他主义的,因为没有在下一轮博弈中对背叛者惩罚的机会。
总之,“亲族利他”理论和“互惠利他”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从适者生存的观点看上去有些令人迷惑的人类利他行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利己和利他现象更多的是并存的,也就是说,利己和利他都是相对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是完全利他的,或者是一点也不考虑别人、不为他人带来利益的。
比如一位农民,他每天都在田里辛苦耕作,表面上看,他是在为自己家人的生存而努力,是利己的。但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土地因为他的耕作避免了荒芜,粮食丰收了,他除了自己有收获,也会为社会带来安宁和稳定。因为他还赡养着父母,抚养着子女,他的子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还会成为建设者或者军队的战士。
一位哲学家,他可能只是为了人生的一些问题而思考和写作,但是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其他人思想的基础,他留下来的著作丰富和充实了人类的知识。
一个普通人为了健康,而爱护他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是利己的,但是他的健康却对他的家庭有利,对他工作的单位也有利。因为一个身体病弱的人,会让自己的家庭变得不安和焦虑,也会增加很多医药费,在单位里,他的同事还得承担一些本该属于他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知道,利己和利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实中,我们应该尽量去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也为社会带来利益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了我们自己的生存需要,又让我们活得心安理得,同时也会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二、人类为何会选择一夫一妻制
《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繁衍的大事,但是在远古时期两性关系是非常混乱的,这导致了人口无法增加,也无从产生文明。
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那时的人类是以原始族群为单位生活的,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寻猎食物,抵御野兽的袭击。所以族群整体的数量和个体的素质就成了族群能否扩大和延续的重要指标,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当时通行的是族群内的近亲通婚行为,是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族群数量的增加的。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也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才慢慢认识到了“近亲相交,其生不繁”的道理,并逐渐形成了乱伦禁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夫一妻制开始缓慢形成了。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身强力壮的男子,都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个体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了。
此前因为没有一个强势的权力体系来保障婚姻制度,但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现象出现了,这就为强势的有保障婚姻制度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且,一项生物学研究表明,在所有68种高等灵长类动物里,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有11种,多偶制有23种,群婚制有34种。从雌雄体貌差别、排卵期有无征兆等生物学指标来看,人类应该是介于群婚动物和一夫一妻制动物之间的,理想的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制;而从人类的出生性别比来说,人类也应该实行一夫一妻制。
那么,具体来说一夫一妻制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夫一妻制充分利用了生育能力。在古代,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婴儿的夭折率很高,平均每个妇女需要生6个左右的孩子,才能保证人口的世代交替。如果是一夫多妻制,由于女性有月经周期以及受宠的程度不同,一些女性的生育能力会处在闲置状态,比如康熙皇帝一共有21个王妃,平均每人只生育了2.6个孩子;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共有17位妃子,平均每个王妃只生育了1.6个孩子。
如果一夫多妻制比例太高,那么人口就会越来越少。而凡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群体,人口增长都非常快,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及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信徒们。
不仅如此,一夫一妻制在充分利用了生育能力的基础上,还有利于人类遗传的多样性。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丧失了遗传的多样性。一夫多妻制只让少数强势的男人和女人的基因遗传下去,人类遗传的多样性会逐渐减少。而一夫一妻制让大多数男人和女人都有了后代,这种遗传的多样性对物种的延续至关重要。
其次,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妥协。繁衍后代是生物的本能,雄性动物总是要努力保障后代的可靠性。对有发情期及排卵期征兆的动物来说,雄性往往在那一段时期,会牢牢地看住雌性来防止其他雄性染指。
比如,在人类的近亲大猩猩的群体中,生物学家观察到,随着身体的衰老,老年雄性大猩猩统治者会被推翻,新上任的雄性首领会残忍地把老首领的幼崽全部杀死。
由此可见,性的欲望是最原始的欲望之一,雄性或者说男人会把性的冲动转化为爱、恨和暴力等形式。如果若干男性没有性伴侣或者繁衍后代的机会,这样的社会必将是生活在火药桶上的。
而另一项生物学研究表明,一旦男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的睾酮水平就会明显下降,尤其当他们每天照看自己孩子的时候,睾酮水平下降更快,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关注自己的家人,而不是荷尔蒙爆棚,满世界地找茬干仗。
最后,一夫一妻制能够有利于节约感情成本。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真的是非常有智慧。大家看中文里的“安”字,就是“平安”的“安”,是不是“家”里有一个“女”人。
想想看确实如此,家里有一个女主人,这才叫“安”呢,那如果家里有两女主人呢,那可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一家难容二女喽。如果家里再多几个妻妾,那么家里不仅不会平安,还容易出现各种灾祸呀。
即便是男人有财力和精力,养育多个妻子和孩子,但是各种琐碎的家庭矛盾也是非常难处理的。咱们还是拿古代皇帝为例,皇上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多老婆,管理起来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随便看看现在流行的那些宫斗剧,这帮嫔妃娘娘们要是斗争起来,可真是你死我活,手段用尽。所以,皇帝就不得不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礼教规范,并且派专人来管理这些嫔妃娘娘们。
总之,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生活成本的角度,一夫一妻制都是人类社会最为稳妥和精巧的设计。这种设计让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相安无事,和谐生活,保障了基本的合作,也为共赢提供了可能。
三、语言到底是先天本能还是后天习得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语言到底是先天本能还是后天习得。
作者郑也夫认为,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是我们生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
有一个实验显示,刚刚出生4天的法国婴儿,在他吃奶的时候给他听法语,他会比在听俄语的时候吸吮得更用劲儿。这是因为在怀孕的时候,妈妈说话的音调就能够透过身体传给孩子,他能听得懂,这个实验印证了婴儿生来就对语言有独特的感应。
不仅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哪怕没有人传授他们语言知识,他们也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种语言来。
举个例子来说,当年欧洲人开办种植园,从大西洋开展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卖,还从南太平洋地区雇佣了大量的劳工。一些种植园主怕这些奴隶私下里串连怠工或者发动暴乱,就故意把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不通的奴隶和劳工混编在一起,让他们没办法正常交流。
可是即便是这样,在日常劳动中,这些人还是发展出了一套新型的临时用语,而且这种临时用语慢慢在他们的圈子里流行开来,后来人们就专门给这种语言起了一个名,叫“皮钦语”(Pidgin)。
这种语言,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混合语,也就是一帮人,没有共同语言但是又不得不进行交流时,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混杂性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就是语法简单,兼顾双方的语言习惯、词汇,但是又非常简化,词汇量少,能沟通就行。
比如近代中国,就曾经流行过的两种“皮钦语”,一种是流行在上海一带的“洋泾浜”[yáng jīng bāng]英语,代表性的就是那句“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另一种就是“协和式”日语,我们看抗日题材的老电影时,经常有日本兵大喊“死啦死啦的”还有“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坏了”等等都属于这种“皮钦语”。
所以,无论是懵懂的婴儿、半大的孩子,还是成年人,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语言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只要是人类,就有语言的本能,就有天生的本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那么具体来说,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语言的产生有实实在在的生物学基础,而这个基础是通过进化得来的。从个体的层面讲,语言依靠的是大脑这个生物学物质前提,也就是说,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完全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会处理语言的大脑。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我们左脑下额叶的地方有一个区域,它能把语言信息连接起来,让我们能说出连贯又准确的话来。
在它附近还有其他区域,各有各的功能,比如,有的主要负责意义的处理,有的负责语音和发音,还有专门负责处理语法的。这些脑区都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清晰地看到。
人类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大脑这一部分的神经突触会一直增长,在九个月到两岁左右增长达到一个顶峰。像两岁的孩子,他们的神经突触比成年人还要多50%,所以他们个个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掌握语言的速度要比成年人快得多。
另外,婴幼儿大脑里的一些神经物质也在增长,一般要到六七岁左右才慢慢稳定下来。所以,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基本能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到了6岁以后,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开始逐渐衰退,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比青春期再大一点儿,基本上就很难再成功地学会一门新语言了。
以上是从个体层面和大脑的生理基础层面来解释人类语言的产生。
总结
以上就是《神似祖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神似祖先》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人类的行为是在生物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物行为包含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中,生物学规律对人类社会有着明显的适用性。
同时,人类社会也是迄今自然界最高层次的物质形式,人类的行为绝不是对生物行为的机械模仿,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其他物质形式所没有的规律,这种规律以现有的研究水平来看,是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其他任何自然科学理论所解释不了的。
因此,我们在用生物学规律解读人类社会现象的时候,既不能生搬硬套,把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完全等同起来,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完全归结为生物学现象,也不能完全割裂人类社会行为与生物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进化关系,把人类社会看成是机械的和孤立的系统,而是要在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人类的种种行为。
本质上,我们的基因里都刻着祖先忙碌、紧张、觅食和繁衍的基因,我们“神似祖先”。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2209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王岳)
相关内容:
《驯化》|人类应当不断学习接受与野生物种共同成长,建立相互关系,而不是去征服。
上次推送内容
史记·佞幸列传|从职场交际和立足策略两个角度,来为你解读这篇《佞幸列传》。
本次推送:
《脑与阅读》|阅读的时候,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精简》|如何打造深入人心的品牌理念?
《联结》|错综复杂的意外联结是如何塑造未来的?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奥威尔是如何保用内疚感来支撑内心世界的?
《神似祖先》|为什么“神似祖先”是改善生活品质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能力陷阱》|为什么我们的想象会限制我们的行为?
史记·田单列传|揭秘“神秘将军”田单的治军奇招与巧思。
下次推送:
《焦虑的意义》|不确定的时代,你是否在为新一年的工作而焦虑?
《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一支运转失灵的团队的希望之火。
《智能商业》|如何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销售无处不在》|要脱颖而出,就要学会“包装”自己。
史记·管蔡世家|蔡国国君是如何一次次作死,才在强大诸侯国的碾压下,惨淡收场的。
《富甲美国》|山姆·沃尔顿自传。
【形象管理】如何管理面对投资人时的形象。
《故事思维》|什么样的故事更容易打动听者的心?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