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动物》|为什么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

戴维 · 布鲁斯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社会动物》本书几乎包含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因为做出恰当的选择更靠近幸福饱满的生活。在这些选择中,我们可能会无数次的追问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你如何定义幸福?如何定义价值?如何定义朋友?如何定义爱情和婚姻?几乎能够把你理清思绪。而最终,人生会朝着哪个方向走,还是跟我们日复一日、无时无刻的行动有关。我们不能在最初就依靠思考和语言去编织一个真实的人生,却能用正确的行为和举止去把它勾画得完满。

关于作者

戴维 · 布鲁斯 ,《纽约时报》著名且非常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他曾任《标准周刊》杂志的资深编辑,也为《新闻周刊》和《亚特兰大月刊》等杂志撰文。他还为每周播出的 PBS 夜间新闻节目担任时事评论主播。这本书的英文版一上市,就位列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之后连续20多周荣登《纽约时报》、《出版者周刊》等全球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鲜知

学什么?为什么理性会被情感所利用

作者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时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奥德赛时期,成人期,刚退休的活跃期,老年期,将编造的一对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夫妻的故事置于其中,逐一地讲述每一时期,这一对夫妇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此来引入他想表达的观点。

以往的书总是告诉我们要如何用理性战胜感情,如何管理自控走向人生巅峰,但其实这一切很可能是错的。而这本书将引导你去认识情感的重要性,你将会意识到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爱的角色 ;

· 如何经营婚姻 ;

· 笑是一种本能。

一、情感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情感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曾经,有很多遗传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携手探究影响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因素究竟是“显意识”层面的思维还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但一直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直到一名叫埃利奥特的病人的出现,才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这个病人病情的分析,已经成为大脑科研领域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埃利奥特原本是个聪明敏锐、热衷交际、善于决策的人。因为患上了脑瘤,他的大脑额叶受到损伤,额叶这部分脑组织的神经活动和抽象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有关。通过手术摘除额叶之后,埃利奥特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出现各种反常的情形。

比如,需要给报告归档的时候,他却坐下来开始阅读报告内容;需要选择午餐地点时,他会冥思苦想几个小时都做不出决定;后来他还莫名其妙地和妻子离婚了,然后又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不久后再次离婚。总而言之,埃利奥特已经无法做出合理而明智的选择和判断了。

埃利奥特向科学家寻求治疗,科学家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测验。结果发现,埃利奥特的智商超常,对数字和几何图案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后来,在长时间的对话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埃利奥特从未流露出任何情感,即使在叙述自己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时也不动声色。

科学家向埃利奥特展示了许多血腥、残忍、令人痛苦的图片,埃利奥特知道自己原本应该对这些图片做出痛苦和恶心的情感反应,但额叶的损伤让他再也找不到喜怒哀乐的感觉。

这个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第一次猜测,缺乏情感会对人类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之后,科学家们又对埃利奥特进行了进一步测验,结果显示,埃利奥特在准备做决定时,能够依靠才智想象出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说,他具备做出选择的能力。但因为缺乏情感,埃利奥特无法为不同的选择赋予不同的价值,所以他缺乏做出选择的决心。

受到埃利奥特案例的启发后,科学家们在这个方向上做了持续性的研究,发现理性决策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情感赋予事物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做出选择。人类思维表面上看来是尊重逻辑和理性的,其实内心微妙的情感砝码才是决定性因素。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男主人公哈罗德的父母罗伯和茱莉娅的初次见面是在一次聚会上,两人看见对方时都自然地露出了笑容,心灵深处某种原始的冲动似乎被触发了,他们都打量着对方。

罗伯本能地欣赏茱莉娅可爱的举止和完美的胸部曲线,他的理性思维却在告诉他,茱莉娅能干多金,是理想伴侣,乳房不过就是一种由皮肤和脂肪组成的身体器官,有教养的自己可不是被这种低级趣味吸引的。

而朱莉娅呢?她的直觉告诉她,罗伯令她心生向往,但她却理性地挑剔罗伯的鞋子不太干净,指甲修剪得也不够整齐,不应该是恋爱的合适人选。

雄性主动求偶的本能让罗伯提出了共进午餐的邀请。两个小时的相处,连侍者都已经看出了俩人之间爱的苗头。罗伯和茱莉娅在交谈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彼此靠近。要知道,这些肢体语言是潜意识相互吸引的表现,虽然两个人还在依靠理性评估对方的收入和容貌,审视过滤对方的优缺点,但他们的情感已经表现出想更近一步了。

由此可见,人们的行事方式表面上是依靠理性思维,实际上却常常在情感支配下做出选择,不论是灵机一动,还是头脑发热,都是潜意识助推理性决策的表现形式罢了。

二、童年的依赖关系影响人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童年的依赖关系影响人的一生。

潜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先天基因的遗传,也有后天不断地植入和沉淀,这个维度我们就探讨一下,婴儿时期的亲子关系所形成的潜意识,会对成年后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944年,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做了一项关于少年犯的研究。他注意到这些孩子全部都在小时候遭受过遗弃或者虐待,他们需要忍受愤怒、羞辱的痛苦。

鲍尔比得出的结论是:孩子最需要安全和关心,特别是婴儿和母亲或主要照顾者间的关系,会对婴儿成年后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结论在后来的两个实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第一个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做的“猴子实验”,这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小猴子刚出生就被从母亲身边带走了,哈利·哈洛为小猴子们准备了两种“假妈妈”,一种是铁丝绕成的“坚硬妈妈”,怀里有奶瓶;另一种是绒布做成的“柔软妈妈”,没有美味的奶水。

人们常说:“有奶便是娘。”按照常理,小猴子应该更依恋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坚硬妈妈”,但事实是,那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们,都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柔软妈妈”,只有在饥饿的驱使下,才会找“坚硬妈妈”要奶吃,而且只要一填饱肚子,它们就会尽快回到“柔软妈妈”的怀抱里,紧紧依偎着“柔软妈妈”。

之后哈利·哈洛又把造型可怕、能发出巨大声响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子里,鼓声响起,小猴子们吓了一跳,它们全都毫不犹豫地奔向“柔软妈妈”,用尽力气抱着它,希望得到安慰和保护。这些实验中的猴子们成年后很难和谐地融入猴群,它们紧张、易怒,甚至会自残。

第二个实验叫“静止面孔”实验。

妈妈坐在宝宝对面保持正常的互动,妈妈做鬼脸宝宝也做鬼脸,宝宝发出声响妈妈也及时回应,母子都笑得非常开心。忽然,母亲收起自己的所有面部表情,也不发出声音,呆呆看着宝宝,宝宝一下就愣住了,他试图用滑稽的声音和鬼脸来唤起妈妈的回应,在尝试很久发现妈妈依然没有反应后,宝宝就崩溃了,开始非常痛苦地抓自己的脸和头发,放声大哭,直到妈妈再次回应宝宝,宝宝才会逐渐恢复平静。

被情绪喜怒无常的父母照料的孩子,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归宿,他们会同时具备接近父母和逃离父母的分裂人格,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威胁,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这两个实验最终的结果都表明,那些曾经被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更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本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也因为童年际遇的不同,导致了成年后不同的行为习惯。

幸运的哈罗德在婴儿时期得到了母亲茱莉娅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周岁之前,朱莉娅都坚持亲自照顾他。当哈罗德凝视茱莉娅时,茱莉娅也会用凝视回应,哈罗德躺在茱莉娅的胸口,感受着舒适的体温,吮吸着甜美的乳汁,母子俩通过眼神的交流和皮肤的接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幼崽中,只有人类婴儿有断断续续吃奶的习惯。他们先吮吸几秒,含着乳头暂停一会儿再吃,这种暂停是希望得到母亲轻轻摇晃的回应。这样的非语言交流在朱莉娅和哈罗德之间经常发生,哈罗德停下来,朱莉娅就摇晃他,哈罗德又停下来,朱莉娅再摇晃他,亲子之间不用借助语言就能进行意义丰富的交流。

成年后的哈罗德性格开朗、信任他人,对社交活动有极大的渴望。当遭受挫折时,他不会感到压抑或是想疯狂发泄。他积极地跟别人交往,在各种社会团体中游刃有余、大受欢迎,他善于帮助他人,也会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

而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进行融洽的情绪交流,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只有自己才能照顾自己的潜意识。他们学会不依赖他人,表现出惊人的独立和成熟。但成年后他们通常会产生很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不会建立亲密关系、时常感觉自己受到威胁、忍受着慢性焦虑、在社交中缺乏信心等等。

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埃丽卡就是典型的范例。埃丽卡算是私生子,她的父亲并没有在她出生后向母亲艾米兑现婚姻的承诺。他居无定所,会不会来看望埃丽卡母女,完全凭自己的一时兴起。埃丽卡的母亲艾米是家族中最落魄的一个,她长期受复发性狂躁抑郁症的困扰,精神好的时候会对埃丽卡充满关爱,精神不好时就像百无一用的废物,不洗澡、不做饭、抽烟、喝酒、吸食大麻。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埃丽卡从小就非常自立,她在9岁的时候就学会叫出租车,能从容地帮母亲掩盖吸毒的事实,把母亲送到医院。10岁时埃丽卡知道,要想进入公办民助学校,只能靠自己争取,只是当时除了冲着工作人员哭,她还不会其他沟通手段,所以最终被保安拖拽离开;15岁时,埃丽卡为了进入心仪的高中,独闯校董事办公室,这次她已经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的优点,最终获得了入学资格。

埃丽卡的一生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她不停地规划、否定、寻找、开始,幼年的经历严重影响了她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她不满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辞职后和哈罗德合伙创办咨询公司,经济大萧条公司破产后,哈罗德淡定从容地接受短暂的事业低谷期,而埃丽卡却焦虑、急躁,急着要去寻找一份能够让她行使支配权的工作。步入中年,埃丽卡再次跳槽,成为总统竞选团队的一员。到了退休年龄,埃丽卡依然闲不下来,再次投身创业浪潮,忙忙碌碌。好像只有在不停的决策和发号施令中,埃丽卡才能获得安全感。

所以说,婴幼儿时期和父母互动形成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着人类成年后的思维模式。

三、潜意识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知道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成年后的思维模式会产生深远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潜意识思维和自我控制之间又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先来聊聊书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

埃丽卡和哈罗德婚后的事业轨迹差距越来越大。埃丽卡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官时,而哈罗德正沉迷于历史的研究和书稿的撰写。社交活动繁多、工作节奏紧凑的埃丽卡,渐渐感觉哈罗德乏味无趣。这时候,一位“成功人士”恰巧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这位成功人士送给埃丽卡各种礼物,从羽绒被套到威尼斯版画,甚至在埃丽卡出行时为她预定豪华的酒店。

于是,埃丽卡出轨了。事后,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她把这一切归咎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强。其实,早在青春期的时候,埃丽卡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性格就已经初见端倪。

埃丽卡高中阶段是个狂热的网球迷,网球让她感到释放压力、情绪高昂,但是一旦在比赛中输球她就会怒气冲冲。在高二时的一场比赛中,因为连续输球,埃丽卡甚至把球拍抡起来扔到了护栏上,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妥的,但她就是有一种把对手揍得满脸是血的冲动。

估计大多数人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评价自己“不够理性”,但真的是理性缺失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失控吗?科学研究证明并非如此。

之前我们详细解读过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证明拥有良好控制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在井然有序的家庭中长大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受到过关于取舍的正确引导,把约束和克制当作理所当然。而无法抵制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们,通常生活在混乱的家庭中,他们不太会顾忌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也不太会应对那些眼前的诱惑。

棉花糖实验让科学家发现,自我控制似乎并不是通过坚定的意志力抑制内心冲动来实现的,而是人脑潜意识层面的活动,让人自觉产生的自我约束。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科学家继续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

研究最初认为,人类产生冲动行为时,一定是对即将产生的后果预估不足。科学家认为需要引导教育人们认识到不良行为所导致的严重风险。比如,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导致疾病,意外怀孕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吸烟可能会导致癌症,通奸会导致家庭破裂,说谎会失去信任等等。科学家认为,当明确指出一些行为的愚蠢之处后,人们就会有足够的意志力克制这样的行为。

可事实却是,人们明知道吃薯条会发胖,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即使批判通奸的罪恶,出轨者依然比比皆是;宣传追求物质生活是狭隘的,但还是有千百万的人甘愿做钱的奴隶……说教显然没有什么成效。

最终,科学家不得不承认,说教和理智在控制冲动方面产生的作用都不大。应该说,自控能力属于一种直觉反应,在事情发生的那一瞬间,潜意识已经做出了判断,并且决定了后续行为。潜意识才是自我控制的源头,那些所谓冲动的行为,其实早就埋伏在潜意识中。

比如,我们情绪激动时脱口而出的话,其实早就在脑海中想过千百遍;面对别人的钱物,没有偷盗意识的人会认为那根本不是诱惑,不用刻意克制;婚姻中面对其他异性,有正确观念的人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和论证,也会下意识保持距离;还有救人的英雄,往往会觉得自己在救人那一刻什么都没想,是本能决定的。

主人公埃丽卡在接受出轨引诱的那段时间里,其实内心就已经明了是非对错,不是她的意志力不够,而是潜意识就不认为这种行为不可尝试。毕竟,从小她就知道,她的父亲就没有忠于性,也没有忠于婚姻。

但话说回来,埃丽卡并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权利,如果先天潜意识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念没有塑造好,后天还有改变的可能吗?

总结

以上就是《社会动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潜意识会塑造我们的人生,左右我们的行为。

潜意识像一个巨大无比的仓库,人类从出生到老去的所闻、所感等一切能意识到的东西,都会不知不觉进入潜意识并沉淀储存起来。遇到特定情形的刺激,相关的潜意识就会被唤醒,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

潜意识希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愿望,我们的一切行为、语言和思想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所以激发自己正面的潜意识,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成功的信息,使积极的心态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将会为更好地经营人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48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赵英华)

相关内容:

《欧盟》|究竟是一个全球性角色?还是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

《欧盟的危机》|统一非常重要,核心问题要如何解决?

《无压力社交》|如何才能摆脱社交焦虑?

《我们仨》|如何才能看到人生中最曼妙的风景?

《原生家庭》|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如父如子》|抱错了孩子,感受了亲情。

《执迷:如何正常地接受爱与被爱》|如何打破执迷的束缚,享受健康的爱?

《杜拉斯传》|敢爱,敢恨,她从未放弃过抗争,而是在抗争中获得欢乐。

《为何家会伤人》|建立和谐家庭的四个有效方案。

上次推送内容

【经典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什么你无需理会真假,只求沾染光彩?

《零秒工作》|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通识》|如何用宏观的视角来分析复杂细微的问题?

《游戏化实战》|如何运用游戏成瘾机制设计产品?

史记·吴太伯世家|本书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 至吴王夫差亡国700年的兴亡史。

《说话的魅力》|如何通过好好说话,成为社交达人?

《说谎者的扑克牌》|优秀交易师的操盘技巧。

《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本次推送:

《社交商》|如何不用开口也能成为社交高手?

《社会动物》|为什么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

《乐高》|"玩具行业的苹果"对创新是怎么理解的?

史记·佞幸列传|从职场交际和立足策略两个角度,来为你解读这篇《佞幸列传》。

《村落效应》|如何在面对面接触与虚拟社交之间取得平衡?

《决策的智慧》|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按钮是什么?

【诺奖文学】《女士及众生相》上|没有一个是坏人,他们只是遵守着欲望。

《选择的力量》|如何摆脱恐惧,更好的行使选择的权力?

下次推送:

《脑与阅读》|阅读的时候,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精简》|如何打造深入人心的品牌理念?

《联结》|错综复杂的意外联结是如何塑造未来的?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奥威尔是如何保用内疚感来支撑内心世界的?

《神似祖先》|为什么“神似祖先”是改善生活品质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能力陷阱》|为什么我们的想象会限制我们的行为?

史记·田单列传|揭秘“神秘将军”田单的治军奇招与巧思。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