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为什么说一切改变都是暗流涌动的底层自发的?
核心书摘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自下而上》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取代其它婚姻制度成为主流?为什么在没有任何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原始群落中,人们也会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自然演化的结果,这些结果不因为某个人而改变,书中揭示了创新与发明也不是只有精英才能实现,这需要人对生活进行观察。
适合谁读
· 设计人员
· 企业领导者
· 创业人员
关于作者
马特·里德利,英国记者,科学家,商界人士,英国上议院议员,著名的科普作家,因为其在科学、环境学与经济学领域的著作而闻名。
学什么?如何正确的认识创新
你是否羡慕过那些获得发明专利的人?是否疑惑过别人的创意都是从哪里来的?是否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却仍做不出属于自己的原创产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不足,或者所有的发明只属于那些精英或伟人,那你就错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在某些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与某一个人无关。
今天的文章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解释了“世间万物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演化而来的”这一观点,说明想要创新,单纯的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多观察市场,总结规律,自下而上的寻找自己的出路,找到自己的创意点,这样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原创产品。
你还会发现
· 人类的眼睛为什么能随时调节焦距;
· “一夫一妻制”是如何产生的;
· “日心说”的由来。
一、什么是“自下而上”
照相机从最初需要几个人搬运到如今可以人人便携,从模糊的黑白照片到如今的清晰多彩,从胶片冲印到如今的数字技术存储,功能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便利性也在极大地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既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也可以应用于医疗、刑侦等领域。
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相机来说,就在9月6号,继尼康、佳能之后,富士发布了一款新相机:APS-C半画幅无反相机“X-T3”。它是上代X-T2的升级款,采用2600多万像素背照式X-Trans CMOS 4传感器,支持X-Processor [ˈprəʊsesə(r)] 四核影像处理器,以及425个对焦点,对焦范围可到负的3EV,人眼检测自动对焦支持AF-C模式。
这么多的专业术语,你可能有些听不懂,所以咱们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这款“高科技相机”的拍照功能十分强大,哪怕用户手拿相机进行移动摄影,它也可以保持焦点跟踪,并且精准稳定。相机的发展令人感慨,它是通过模仿人的眼睛的功能,而被设计出来的。
那么,人的眼睛呢?人眼功能如此强大,难道也是被谁故意设计出来的吗?是所谓的上帝,抑或是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眼睛是一步一步地,从无到有自然形成的。书中提到,人类的眼睛是由一种海洋生物——帽贝身上的感光器官,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淘汰、选择和试错,最终形成的。无论相机的成像功能多么优秀,人眼的精密程度轻易地就可以把它秒杀,而人眼的精密结构,正是自下而上演变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自下而上?作者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发展,还是文化或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什么神灵、精英,并没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这就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与此相反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它基于一种“天钩”设想。天钩把世界解释为设计和规划的结果,天钩是一个想象中的钩子,从天而降的把物体吊在空中。
这个观点听上去很荒谬,但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有这样一个“天钩”在心里面存在,认为总是出现某个自上而下的标准、设计或者规划,影响我们的行动或决策。在宗教或神话传说中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圣经》里说,人是上帝取了自己的一根肋骨,按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说,盘古开天辟地,在他牺牲后,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然而,在里德利看来,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自下而上的观点就已经存在了。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说过:一切都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现象,和神灵并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古罗马诗人、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在他的原子唯物论著作:《物性论》又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发扬和完善。不过,卢克莱修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有自由意志,所以他使用了“神祗”这个词来代替,后来的许多坚持“自下而上”观点的哲学家也和卢克莱修类似,面对人类历史,他们始终不知道如何更加完善地解释。直到卡尔·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史观出现,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而科学的分析。在书中,为了阐述“自下而上”的观点,一切论点都是围绕着“演变”二字展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演变的含义。
“演变”(evolution)一词的本意,是“渐次展开”。这样说,我们也许不太理解,所以作者里德利用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来解释演变。他认为,演变是一个故事,讲述世事如何变迁。演变有许多特点,比如说渐进的、必然的、不可抵挡的、自发的;演变没什么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终点;它基本上是靠试错产生的,而试错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
二、一切人类活动都是“演变”的结果
演变不仅仅发生在自然世界,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都是自下而上不断演变的,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解释一切的人类活动。我们不妨翻一翻《自下而上》的目录,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文化在演变,政府在演变,生命在演变,技术、思想、教育、人口,未来等等等等,一切都在演变,而且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变。接下来,我们就从婚姻的维度,来了解自下而上的演变。
在《延禧攻略》大火后,引发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人对乾隆皇帝最爱的到底是魏璎珞,还是富察皇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傅恒为了救魏璎珞,娶了尔晴的举动也引发了大家的强烈不满。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和不满,是因为他们用现代的爱情观,去衡量一夫多妻的时代中人。
还有些人关注的重点不在主角们的感情线上,他们关注的,是为什么过去一夫多妻制很正常,但现在这种制度别说从法律上不被接受,从道德伦理上就更不被接受了。那么,一夫一妻制是如何逐渐变成时代主流的?道德和准则,又是如何演变成如今这般模样的?作者里德利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德的改变并不来自某些道德领袖或委员会的规定,也和《圣经》的训令无关。相反,是普通人之间的道德磋商,逐渐改变了社会中的普遍观点。这反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拿一夫一妻制来说,它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帝政时代,一夫一妻制就已经存在了,夫妻双方可以自由离婚。不过和现代的婚姻法不同,那个时候,一夫一妻制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丈夫只能有一个妻子,而是男性可以公然纳妾。在基督教诞生以后,基督教教义表示,上帝最开始就只制造了亚当和夏娃两个人,也就是一夫一妻。因此他们认为,婚姻在神的面前起誓,就必然是安定而纯洁的,是神圣的持续。
可以说,这样的一夫一妻制是一种观念上的执着。所以在意大利召开的罗马天主教大主教会议上,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正式建立并施行。不过这个时候的一夫一妻制依然和现代不同,因为它不允许离婚。这种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国家婚姻制度的根本,使欧洲的整体和平,随之延续了很长时间。
不过后来,一夫多妻制再一次回归,于是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娶妻狂潮。然而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几十年之后,一夫多妻制带来的不良影响到了最高峰,一个摩门教徒把一个有夫之妇纳入了后宫,这件事成了一夫多妻制再次被废除的导火索。那个有夫之妇的丈夫,因为被戴了绿帽子,而愤怒地开始了报复。他大开杀戒,引发了著名的“山地草场屠杀事件”,震惊全国。为了平息连带而来的大规模暴力行为,国家开始了一系列法律修正,最终在1890年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仔细想想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一夫一妻制并不是统治者们坐在桌子旁边,通过不断地思考、研究,最终拍板制定的政策。相反,这是文化演变不断修正的结果。在过去,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群居,而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可以不再群居。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拥有了平等的意识,森严的等级观念再也无法束缚民众。
另外,由于武器在不断地发展,强壮体魄的威胁越来越弱,一个强壮的男性再也不敢轻易去挑战另一个人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夫一妻制最终成了时代的选择。这种制度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平衡了性别比例,年轻男性有更大的概率可以拥有配偶,也因此变得更加温驯。因为这样一来,男性就不用再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执或决斗,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赚钱养家上。最终,社会减少了危险因素,而生产力不断增强。所以,一夫一妻制下的国家更容易变得强大,也更容易扩张。
前边我们说,道德的改变并不来自某些道德领袖或委员会的规定,也和《圣经》的训令无关。相反,是普通人之间的道德磋商,逐渐改变了社会中的普遍观点。我们还举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例子。接下来,我们再举一个改革的例子,来进一步证明,历史的进程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变。
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向整个世界展示了改革可以进步得有多快。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伟人,比如说毛泽东、邓小平。有一首歌的歌词中写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说的是这些伟人的高瞻远瞩和励精图治,为国家带来了全新的出路。
不过在作者里德利看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并不能只归因为某个人的功劳。中国的改革之路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试错,随后再被修正,如此循环往复的演变过程。如果没有不断地试错,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恐怕也会不存在。他追踪到了1978年的安徽省小岗村,那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源地。
当时,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 18位农民挤在一间破屋子里,他们正在召开一次关系全村命运的秘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开承包土地,有两种方式。一是包干到户,就是说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并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二是包产到户,指的是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
这个策略很快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所以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最终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问世。这种制度说白了,就是给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里德利在书中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其实就是想表达:改革也是“自下而上”的,即使没有邓小平的“南方一圈”来推动改革,终究也会有其他人去完成这件事。历史的进程就是这样,从下方开始,影响到上方,最终传播到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并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世界。
三、创新,到底是谁的功劳?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的提出,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如果牛顿没有被苹果砸中,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因为说完这个维度,答案就会不言自明了。
古往今来,能够成功实现创新的人,往往就是最终的胜利者。无论是发现了物理三定律的牛顿,还是不断进行技术和设计革新的史蒂夫·乔布斯,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创新者。通常我们会认为,他们是经过辛苦努力后,才取得了的成果,因此成功的功劳毫无疑问在他们身上。
不过,作者里德利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虽然我们容易记住某个人在历史关节中的开创性贡献,可实际上,创新是自然产生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周边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努力和付出等都息息相关。
书中举了日心说演进过程的案例,来说明创新发明的逻辑脉络。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地球的地心说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十六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宇宙中心的说法才有了更新。很多人认为日心说的提出,是哥白尼一个人的功劳,但马特·里德利认为,是时代选择了日心说在那个阶段出现,并用详实的文字疏理了“日心说”产生的过程。
公元十五世纪,约翰内斯·古滕堡制成了铅活字印刷机,这次革新带来了便宜的印刷书籍,从此,读书再也不是一件奢侈而艰难的事,就连普通民众都有了认字学习的机会。然而,由于当时电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粗糙的油灯显然不能满足民众的学习条件,人们的视力普遍下降。所以识字热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眼镜市场的繁荣。
为了更加清晰地阅读书籍,人们开始研究透镜,这促成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当望远镜尤其是天文望远镜被发明出来之后,人类看得更远了,这也让我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入,首先产生了“地心说”。随着天文望远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类的视野延伸到了宇宙更深处,“日心说”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作者认为,创新其实并不是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聪慧,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演变现象,究竟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日心说,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在发展创新的理念上,与其思考如何创造全新的事物,不如聚焦于那些自发的、不可阻挡的变化,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牛顿们”或“乔布斯们”,他们的生活中面临着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的?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磁现象来辨别方向,于是指南车产生了,传说上古时期,炎帝和黄帝两大部族在阪泉(上古地名,普遍认为是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附近)展开大战,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时,突然大雾弥天,两军都无法分辨方向,这时候黄帝驾驶指南车为自己的部族指明了方向,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如今我们都知道,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实践,慢慢改进的结果。它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指南针的前身叫“司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三世纪,《韩非子·有度篇》里的一句话中:“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方向)。”后来,司南发展成了一把磁勺,但到了唐代,由于堪舆家,也就是“风水先生”相当活跃,在方向的选择上,这些“风水先生”对磁勺显然是不满意的。
再加上后来航海盛行,磁勺就变成了磁针。不过为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读数容易,再加上磁偏角的发现,人们对指南器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方家(道术修养深厚精湛的人)首先将磁针和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器:罗盘。
很显然,指南针的发明,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周边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努力和付出等都息息相关。它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灵光一闪,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通过日心说的发现和指南针的发明,作者对于创新的观点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回到前文的问题:如果牛顿没有被苹果砸中,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答案就是,即使没有牛顿,世界上也会有马顿、羊顿出现,他们会以其他不同的方式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总结
在这个胜者为王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十分羡慕那些成功者,并且想和他们一样,成为下一个“特殊的人”,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去学习甚至模仿他们的成功经验。但事实上,那些“特殊的人”其实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那些发明成就,即使没有他们,也同样会被发明创造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拆解的《自下而上》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世界上,很多东西并不是由人通过顶层设计而得来的,更不是什么所谓的神灵创造的,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和涌现出来的。这不仅仅出现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发展中,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下而上》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市场发展、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专注于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有时候,自下而上地寻找自己的出路,会获得全新的收获。
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各位朋友对世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在这里也祝福大家学习顺利,创业成功,打造自己的一方天地!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148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Garland)
《自下而上》金句:只明白一个真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找到使用真理的方式。
世间万物,不管是规律的提出还是发明的产生,都是由自下而上的演化而来的,与特定的人无关。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自下而上的演化理论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正确理解创新,发明出属于他自己的创意产品。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为爱成婚》|决定婚姻破裂与否的关键是什么?
【行走日本系列】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2 |摸不透的日本民族性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谁夺走了项羽的天下。
《销售的革命》|销售如同恋爱,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成功。
史记·赵世家|“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自下而上》|为什么说一切改变都是暗流涌动的底层自发的?
《决策的逻辑》上|如何才能反败为胜?先把捣蛋心理搞定再说。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什么孩子们学游戏比学习知识快?
下次推送: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草原英雄的崛起。
《市场营销原理》|销售技术酷炫,如何让销售者抢着掏钱?
【行走日本系列】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3|从文化生活了解日本
《轻足迹管理》|如何在企业管理上灵活出击?
《及格主义》|如何看待中美教育差异?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不潮不花钱,如何让你的产品引领潮流?
史记·萧相国世家|开国名相背后的自省意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