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什么孩子们学游戏比学习知识快?
核心书摘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专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作者开篇就分析了大脑的真正作用,指出人类尽可能避免思考的习惯。通过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者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书中“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等观点都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适合谁读
· 教师
· 想要正确引导孩子思考的家长
· 想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
关于作者
丹尼尔·T·威林厄姆,1983年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本科学位,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2000年之前,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以大脑为基础的学习和记忆方面;2000年至今,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在认知心理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
学什么?如何打破思考瓶颈,提升学习能力
做了很多笔记还是记不住知识点?背过的书总是一忘再忘?找不到大脑记忆和思考的奥秘,学习效率永远都提不上去。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打破记忆魔咒,提高学习能力呢?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就是一本从大脑的思考特点和规律出发,探寻学生学习兴趣、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心理学著作。书中通过对认知科学原理的阐述,帮助学生、教师和家长找到激发大脑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正确之路。
你还会发现
· 学生不喜欢学校的原因有哪些;
· 大脑不愿意思考的原因是什么;
· 人的记忆一共有哪几种分类。
一、大脑真的擅长思考吗
江苏卫视制作的大型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掀起了人们对大脑神奇能力的向往和追求,人类脑力极限的话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可以说,人类的大脑比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电脑还复杂,是人体最复杂和功能最强大的器官。如果要问你大脑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还用问,大脑最擅长的事情当然是思考了。
但是本书作者威林厄姆教授却告诉我们,“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解读这个观点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题:一间空屋子里有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现在让你点燃蜡烛,然后不用手扶就让蜡烛固定在离地1米高的地方。你该怎么做呢?
有些朋友会说,把蜡烛底部蘸上蜡烛油,然后把它粘到墙上。作者亲自做过实验,这种方式是不行的,关于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在几分钟内想出答案,但是一旦你知道了谜底,就会觉得“嗨,原来这么简单”。
正确的方法是,用一个图钉,把图钉盒钉在离地1米高的墙上,再把图钉盒当成放蜡烛的底座。
是不是很简单?实际上,这道测试题很好地解释了大脑思考的三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大脑的思考是缓慢的。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视觉系统已经可以即时捕捉许多复杂的画面,比如,当你走进一个花园的瞬间,就能迅速捕捉到整个画面:草地、鲜花、凉亭、水面和水中的荷花。
但是,我们的思考系统就不能像视觉系统一样,瞬间想出那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个特性,思考是费力的。当我们通过视觉系统看东西时,是不需要费力的,但是思考却需要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却占身体总能量消耗的20%。所以,当你用半天时间聚精会神地做完上半年工作总结之后,疲劳的感觉并不亚于刚跑完一场半程马拉松。
第三个特性,思考是不可靠的。人类的视觉系统很少会出错,虽然眼睛有时候也会骗人,但那也会很接近正确答案。
但是,我们的思考系统却常常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答案,而且在很多时候,思考系统对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对大脑思考结果的纠错过程。
好了,既然我们的大脑这么不擅长思考,那我们又是怎么度过每一天的呢?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每天完成的大部分任务都是依赖记忆。换句话说,我们每天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自己或他人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
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个让蜡烛离地1米的问题,假如今天你知道了答案,明天有朋友问你这个问题,你马上会说:“你这可问对人了,我知道这个测试,其实答案特简单,你只需要把图钉盒钉在墙上就行了。”
你看,这个时候,你的记忆系统往往比思考系统要可靠得多,而且解决问题又快又省力。如果你认真回想一下每天所做的工作,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简单重复的内容是最多的。
所以说,我们的大脑真的并不擅长思考,它更倾向于用记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记忆不但储存了客观事实,还储存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如果你长时间重复一项任务,记忆就会变成习惯,这个时候大脑已经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就像你每天吃饭使用筷子,你绝不会像有些第一次接触筷子的老外一样,琢磨半天究竟应该怎么拿。
听了上面的观点,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人不都是有好奇心的吗?尤其是小孩子不都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吗?怎么说大脑不擅长思考呢?
的确如此,作者在书中也告诉我们,尽管大脑并不擅长思考,但我们其实喜欢思考,因为思考和解决问题能为我们带来愉悦感。
但问题是,人的好奇心非常脆弱,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大脑会奖励你少量的多巴胺,让你感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人的思考总会遇到“瓶颈”,如果你被一个问题“卡”住了,长时间没有进展,这时候大脑反馈给你的沮丧、焦虑和痛苦要远远大于前面的那点奖励。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愿意思考,什么时候不愿意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看问题的困难程度。太容易的问题因为没有挑战性,不会带来愉悦感,所以大脑不喜欢。太困难的问题,也会因为长时间找不到答案,没有正向的反馈,只会增加痛苦,所以大脑也不会很满意。
这个结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的问题。现实中有些家长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在普通中学时,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太好,但总还是在努力学的,可是当你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弄进满是“学霸”的名校后,孩子的成绩反而一落千丈,甚至个别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别说学习,连学校都不愿意去了。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他不但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还会经常面对失败感,于是大脑就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排斥这种不爽的感觉。
知道了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就有了,那就是为孩子设计一个与他的能力相当的难度。
这在我们以前讲企业的目标管理时也常说,要定一个“跳一跳摸得着”的目标,并及时给他正向的反馈,只有让大脑不断地获得奖赏,孩子的自信心才会持续增强和巩固,随着成就感和愉悦感的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提高,直到爱上学习。
二、为什么孩子可以记住复杂的游戏操作,却记不住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记忆类知识是各种考试中都非常重要的内容,让许多家长头痛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记住游戏中的英雄角色和他们各有特色的复杂技能,并熟练地组合运用,但偏偏记不住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简单清晰的公式和定理,应用起来也常常颠三倒四,错误百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的呢?
在书中,威林厄姆通过对人类大脑的记忆、思考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告诉了我们上面问题的答案。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瞬时记忆,只存在较工作间,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工作记忆的时间间隔比瞬时记忆要长些,而长期记忆是工作记忆长期刺激的结果,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是储存事实性和过程性知识的仓库。
这么说有点抽象,咱们来举个例子。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电脑的话,瞬时记忆就相当于是通过键盘往电脑里输入新信息,工作记忆就是内存,长期记忆则是硬盘。
人的工作记忆与电脑的内存一样,大小是有限的,就像内存占满后电脑的运行速度会急速下降甚至卡死一样,当人的工作记忆空间被占满后,人也就没有办法处理任何新的问题了,而且如果长期如此还会对心理和生理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人的长期记忆则像电脑硬盘一样可以无限扩展,有着几乎无穷无尽的存储空间。
人类思考的过程大约就相当于是从长期记忆的空间中调取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空间,然后向大脑发布行动命令。大家都知道,在其它硬件配置相近的情况下,电脑的内存越大,它的运算速度就越快。人类的大脑也是如此,工作记忆空间越大,那么思考的速度也就越快。
听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我知道怎么提高思考的能力啦,把工作记忆的空间拓展一下不就得了。
然而,大脑的工作记忆不是电脑的内存条,能够更新拓展,大脑工作记忆区域的大小是相对恒定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没办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了呢?
办法当然也是有的,威林厄姆在书中说,虽然工作记忆的空间不能提升,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提升大脑的运算效率。
第一个方法是把知识进行组合。也就是说,我们把平日里接触到的零散信息组合成有规律的、有结构的成块信息,这些成块信息对大脑而言就能节省适时记忆的空间,可以提高思考的效率。
我们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如现在让你去超市购物,去之前你问家里人都需要买什么。这个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什么牛奶呀、土豆呀、可乐呀、胡萝卜呀,还有橘子呀、香蕉呀,可能还有酸奶和苹果。
你听完之后,是不是头有点晕,很可能还没走到超市呢,要买的东西就忘记了一大半。
但是,如果你在去超市之前,把这些零散信息组块化、结构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怎么做呢?你可以把牛奶、酸奶和可乐归为饮品类,橘子、香蕉和苹果归为水果类,剩下的胡萝卜和土豆就属于蔬菜类。
你看,这么一归类,实际上要买的东西就变成了饮品、水果和蔬菜三类了。只要记住这三个类目,每个类目就都可以提醒你具体有什么东西了。这种组块化、结构化的方式,对于减轻大脑负担,提升大脑思考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个方法是让思考过程自动化。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很多零碎复杂的思考不断重复,变成自动化行为后,这部分的思考就会转化为长期记忆,且不会占用工作记忆太多空间了。
举个例子来说,刚学车的时候,一个新手要同时完成观察路况、踩油门、踩离合、换挡、看后视镜等动作,这个时候新手的工作记忆空间一定是忙于应付各种动作,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但是一个老司机就不同了,他可以把十几个动作打包,变为下意识的自动化操作。老司机甚至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还有多余的精力喝水、说话、看风景。
你看,在这里老司机的工作记忆空间没有变大,但是他开车的能力却大大提升了,这其实就是他用长期记忆来代替了思考,让思考的过程变成了下意识的自动化行为。
回到我们本节开头时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可以记住复杂的游戏操作,却记不住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大脑记忆原理的说明,你会发现,孩子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成长动作:打怪和PK(就是与其它玩家对战)。
这两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复地调整角色和更换技能以及技能组合,这实际上就是先把知识进行组合,然后再把那些组合过的信息不断重复,反复运用。这实际上就完成了提升大脑运算效率的两个最重要的工作。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记忆强化过程就是及时反馈,一局游戏通常几分钟就结束了,无论胜败,孩子们都能够迅速获得反馈,经过总结和思考,在下一局中避免出现上一局的失误,并把成功的英雄和技能组合应用在新一局对战中。
而课堂上学的知识,公式也好,定理也好,虽然足够简单清晰,但那基本上都是前人大师归纳总结出来的,没有经过孩子们的实践被硬性灌输进他们的脑海,也不需要他们对这些知识再组合,使用的机会也基本上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应用频次显然不如游戏,再加上反馈不够及时,又缺少成就感和愉悦感,所以孩子们当然是更容易成为游戏高手,而不是学霸了。
三、如何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大脑开始思考一件事情时,需要从长期记忆中调取已有的知识模块进入工作记忆,并加以重新组合,这些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模块,也可以称之为背景知识。
威林厄姆说,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背景知识存储量的多少和是否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中国古代例子。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了一个“陈亢[ɡānɡ]问于伯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位,一位叫陈亢,是孔子的弟子,另一个就是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孔鲤出生的时候,鲁昭公为了表示对孔子的祝贺,送了条大鲤鱼。孔子觉得很荣幸,就给儿子起了这么个名字。
陈亢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意思就是你老爸平时有没有教给你什么特殊的东西呀?陈亢这是想了解孔子有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
孔鲤说:“没什么特别的呀。只是有一回,他老人家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想悄悄地从他旁边经过,被发现了,他就问我:‘读《诗经》了吗?’
“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读《诗经》,就没法在社交圈说话。
“于是我就回去学《诗经》了。过了两天,他又一个人在院子里站着,我从他旁边经过时。他又问我:‘学《礼》乎?’
“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法,就没法在社会上立足。
“于是我就回去学《礼》。他就教了我这两样,其它的没有了。”
陈亢听了之后很高兴,对人说:“我问了伯鱼一个问题,却了解了三件事:首先要学《诗》,然后还要学《礼》,而且夫子教学生真的是一视同仁,并不特别偏爱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儒家传承中有名的《过庭篇》,因为孔子教育孔鲤的话都是在庭院里说的,所以后人就把老爸教育儿子称为“庭训”。
这个故事里,陈亢就是一个非常善于举一反三的高手,他通过孔鲤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从孔鲤的话中得出了“君子是如何教导儿子”的新信息。
所以由新手变成高手的步骤,就是将一系列信息在工作记忆里依次展开,记忆并思考不同信息的内容和联系,逐个击破,不断练习,最终举一反三,把同一系列概念形成一个知识结晶,打包储存在长期记忆里,作为背景知识存在。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思考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调取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晶,占用很小的工作记忆就可以思考运算了,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专家的特点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只看到表象。
但是要想把各种信息联结为一个知识模块,也并不是那么轻松的,需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才行,也就是要有意识地去提高,有意识地去针对性改进。关于刻意练习的话题,咱们以前讲过一本书,就叫《刻意练习》,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在APP里找到再听一听。
所谓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指的是在人的舒适区以外,目标明确的专注练习,而不是在一个简单水平上无意义的重复,所以近两年常说的“一万小时”理论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可能成为专家。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题海战术”近年来一直饱受指责。但是,了解了今天这本书的相关理论,你会发现,如果把老师布置的海量练习题,都当作是游戏中的一个个“野怪”,或者是半路跑出来与你抢“BOSS”的玩家,你通过认真思考,把它们全部刷完,你一定也会像精通游戏操作一样,让你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考试分数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就像作者说的,“没有充分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的确,练习的过程就是发现信息深层联系,将相关信息变为知识结晶的过程。通过练习,知识的结晶化、模块化程度更高、联系更紧密,我们思考的速度和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总结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大脑思考的过程和工作的原理,颠覆了我们以前的一些认知。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原来并不擅长思考,大脑的本质其实是懒惰的,当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调用记忆而不是思考,而所有的长期记忆都是思考和练习后的残留物。
虽然大脑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把接触到的环境信息进行组合,把散落的信息组合为知识模块,这样就能够节省工作记忆空间。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可以把散乱的信息结构化,这样能减轻大脑的认知负担,并自动化我们的思考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当然,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的刻意练习才有可能让自己也像专家一样,拥有迅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成为高手。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455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王岳)
金句: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
找到提升大脑思考能力的方法,就能让你偷偷变聪明。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带动大脑思考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打破思考和记忆魔咒,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相关内容:
《大脑的故事》|成为“最强大脑”之前,需要给它什么综合刺激?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为爱成婚》|决定婚姻破裂与否的关键是什么?
【行走日本系列】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2 |摸不透的日本民族性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谁夺走了项羽的天下。
《销售的革命》|销售如同恋爱,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成功。
史记·赵世家|“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自下而上》|为什么说一切改变都是暗流涌动的底层自发的?
《决策的逻辑》上|如何才能反败为胜?先把捣蛋心理搞定再说。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什么孩子们学游戏比学习知识快?
下次推送: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草原英雄的崛起。
《市场营销原理》|销售技术酷炫,如何让销售者抢着掏钱?
【行走日本系列】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3|从文化生活了解日本
《轻足迹管理》|如何在企业管理上灵活出击?
《及格主义》|如何看待中美教育差异?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不潮不花钱,如何让你的产品引领潮流?
史记·萧相国世家|开国名相背后的自省意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