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秋园》讲述的故事平凡普通又深入人心,一位八旬奶奶在柴米油盐中细心勾勒出了自己和妈妈的故事。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作者这样说:“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关于作者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了解一个中国女性的一生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女性形象,也许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家庭得以为家的基石,与之相关的,则是长久以来人们连带对于血脉传承、情感纽带的种种阐释。母亲的职能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当我们以难抑的柔情谈论这个词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从不是天生的,所有人的母亲,在被赋予一切社会属性之前,都首先只是女性。
十多年前,退休职工杨本芬就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她已经活到了当年母亲成为外婆的年纪——而她自己也当了外婆,这世上一位女性会经历的,她大多数已遇见。
从母亲的一生,到周遭人在20世纪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浮沉、生死遭际,未落几笔纸上已经淌满泪水。她就这样在油盐酱醋的生活中断续地写,躲开孩子写,反反复复地重写一个个发生过的故事,写了很多年,写完了重达八斤的稿纸。
而这些故事,翻开《秋园》,我们就能看到。
你还会发现
·秋园的家庭;
·秋园的婚姻;
·秋园的事业。
一、梁家有女初长成,花屋学堂勤教书
1、出生医生世家
1914年,洛阳城安良街上的一家医药铺子里,迎来了第一个女儿。因为女儿出生在秋天,所以取名时,名字里就带上了一个“秋”字,叫秋园。
秋园家经营着一间不大不小的“葆和药店”。秋园的父亲梁先生四十来岁,为人正直、能干,而且乐善好施。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不管病人有钱没钱,梁先生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地治疗,这为他在当地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秋园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上头有两个哥哥,秋成和秋平,所以她从小就备受宠爱。梁先生十分看重对秋园的教育,在秋园七岁时,一年后又把秋园送进了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虽然秋园的家庭算是比较开明的,但她仍然逃脱不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最典型的就是缠足。虽然秋园也反抗过,但那时她毕竟太小了,所以最终还是被强迫缠成了“三寸金莲”。
2、嫁入军官之家
除了缠足这件事以外,秋园的童年生活还算幸福美满。但在12岁那年春天,秋园的父亲不幸去世了,梁家的境况也急转直下。秋园的书念不成了,被迫留在家里学做针线活。
五年后,有人上门提亲,对方是国民政府参军处的上校参谋杨仁受。虽然不想就这样嫁人,但她也没什么办法逃避,于是提出了一个条件,秋园说:“让他送我去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了,就和他结婚。”杨参谋听了这个条件,欣然同意。于是秋园利用结婚,重新为自己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杨仁受,性情柔和,心地善良,又是吃官饭的,每月可以从政府领到固定的薪水。平日里,杨仁受也教秋园写字、读书。每逢休息,两人还一起出游。小两口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幸福美满。
3、走上三尺讲台
杨仁受原本是湖南湘阴人,成家以后,一直在南京谋生。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攻占了南京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为了避难,杨仁带着妻儿,逃到了湖南乡下。杨仁受在村子里,谋了个乡长的职务。
有一年除夕夜,杨家进了贼。这个小贼偷偷走进厨房,不料一头扎进水缸里,进退两难。善良的杨仁受抓住他后,不仅放了小偷,还给他舀了满满一袋米,又塞了一块腊肉和一条咸鱼,小偷感激涕零,连连叩头道谢,发誓再也不做贼了。
杨乡长乐善好施,好东西总想分给大家,自家却越来越穷了。当时,秋园已经生下了三个小孩,一家好几口人,都张着嘴等饭吃。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人聘请秋园去花屋小学当教书先生。秋园听了,喜出望外,一口答应下来,隔天就带着孩子和不多的行李,动身出发了。
从那以后,秋园就走上了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工作,也几乎跟随了她一辈子。
二、官吏之家遭变故,穷途末路现情缘
1、家庭遭遇变故
老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社会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个人总是颠沛流离,秋园一家也遭遇了这种大变迁。
1953年,全国各地开始搞土地改革复查,杨仁受的历史被翻了出来。他以前替国民政府做过事,所以,他被划成了旧官吏。一夜之间,秋园一家就变成了人民的公敌。很快,杨仁受就被绑走了,关进一间黑屋子,日夜有人看守。秋园和孩子虽然还在家中,但日子也不好受。从那以后,秋园没事都不敢出门了,家里小孩也不敢去草坪上玩耍。一家人躲在屋子里,活像是笼子里的鸡。
2、落难时的救助
精神上的歧视和屈辱,就已经够折磨人了,一家人还要忍受饿肚子的痛苦。有一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眼看着一粒米都没有了,孩子们还等着吃饭,秋园思前想后,想出去向人家讨点。
她支支吾吾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女儿之骅。之骅一听,一骨碌爬坐起来,说:“我和你一起去,帮你拿东西。”秋园问:“你不怕丢人?”之骅回答:“不怕。又不是去偷。徐娭毑家划了地主,也带着孩子讨饭呢。”秋园叹息一声,算是同意了。她连夜缝制了两个旧布袋,天刚蒙蒙亮,就带着之骅一起出门了。
她们一连走了三四里路,远远看见一户人家屋顶上,冒着炊烟,她们就想先去那里探一探。结果这户人家,刚好是秋园的一个学生朱杏梅家。秋园和之骅很高兴,赶紧跑过去,引得门口草坪上的大黑狗汪汪直叫。
主人家听见屋外的动静,跑出来看情况。朱杏梅的母亲,一见是秋园,一边喊着“梁老师”,一边一路小跑着过来热情迎接。她硬拽起秋园的手,把她往屋里拉,还让杏梅的父亲赶紧去杀鸡,说什么也要留她们在家里吃顿午饭。
平日里受尽了白眼和冷遇,突然受到这般热情款待,秋园一下子没忍住,眼泪哗哗涌出来。杏梅母亲说:“你们的事,我们都晓得了。莫急,莫急,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吃过一顿丰盛的午餐后,杏梅母亲又给她们装了满满两袋子米,还让孩子父亲一路把她们送到了家门口,这一家人才总算又能熬过一阵子。
一天夜里,家门口来了一个跛子。跛子一路走到秋园家,把肩上的担子重重一放,然后一声不吭。秋园吓了一大跳,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自从杨仁受被抓走以后,她和孩子就成了惊弓之鸟。
休息了一会后,跛子一把把担子掀开。里面都是针线、花夹子和哨子这些女人和小孩喜欢的东西。接着,他又拿出两个灰布袋,里面装的满满的米。秋园这才醒悟过来,这是来救助他们的人,赶紧倒了杯水,连连道谢。
跛子喝完水后,缓缓地说道:“杨乡长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啊!他的恩情,我这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秋园这时候才想起来,原来这跛子,就是当年除夕夜,被杨仁受放走的那个小偷。
跛子走后的第二天上午,杨仁受就被放回来了。秋园看到他回来,嘴巴一瘪,又哭起来:“以为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你了。”孩子们见了,也跟着眼泪汪汪,既有伤心又有欢喜。杨仁受宽慰他们说:“我的事基本搞清了,都晓得我没做什么坏事,就把我放出来了。”仁受一回来,一家人又团聚了。富也好,穷也罢,最难熬的冬天,总算快要过去了。
三、膝下儿女皆成才,苦尽甘来享团圆
1、之骅求学
之骅和母亲秋园一样,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可因为家里穷,杂事又多,所以她一直留在家里帮忙,一直到12岁,都还没上过小学。后来,弟弟们慢慢长大了。秋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对之骅说:“你去考学吧,要是能考上,就去读书。田里的功夫太重,也挣不到几个工分,家里有我撑着。”
之骅于心不忍,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念书。她很争气,最后考上了湘阴工业学校。临走前,秋园给她做了件白洋布褂子,一直送她到村口,叮嘱她安心念书。之骅转过身,眼泪哗哗地流。她每走几步,就回一次头,直到最后,再也看不见村口的那棵树和树下的母亲。
2、秋园改嫁
之骅走后,秋园决定回老家看看哥哥们,顺便找份差事谋生。那时,杨仁受已经去世了,湖南老家暂时也待不下去了。秋园就一路带着孩子,往北走。
半路上,秋园遇到一个热心肠的陈姓大姐。陈大姐见她是同乡人,现在处境也很困难,就决定带她一起去湖北谋生。秋园心有顾虑,陈大姐就说:“要是找不到事做,回家的路费归我,总可以吧?”就这样,秋园就跟着陈大姐去了湖北,进了汉川县马口镇的王家台生产队。
秋园学过针线,会做衣裳。陈大姐就热心地帮忙四处宣传:“我表妹是个裁缝,做的衣服可洋气,我们这里还没有人穿过。”那些人听后,果真来找秋园帮忙做衣服。秋园不挑活儿,也不计较工钱,只要对方管饭,就乐意上门。凭借出色的手艺和实在的心眼儿,很快,秋园的名声就在方圆几十里传开了。大家都说,王家台来了个好裁缝,不但衣服做得好,人也长得漂亮。
这样辛苦平静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有一天,王家台突然要清理外来人口。秋园很慌张,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陈大姐又来帮忙出主意了。她给秋园介绍了个对象,是王家台的书记。王书记的老婆死了好多年,一直想找个合适的人。起先秋园不肯,觉得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自己还改嫁,实在太丢人了。但最后被眼前形式所逼,还是同意了。
王书记是个好人,对秋园也贴心。有一回,秋园准备洗衣服,不小心掉出了五块钱。她解释说:“这不是什么私房钱啊,不记得什么时候放的了。”王书记笑了笑,回答说:“你尽管留点私房钱,留得越多越好,我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够了。”
王家被秋园管理得井井有条,连年被评为模范家庭。当地有好多人过来,向她请教经验。秋园当过老师,口才很好,别人问什么,她都和和气气地一一应答。她的一口湖南话,带着北方口音,听起来也格外好听。
3、落叶归根
到了晚年,秋园的几个子女都已经成人成才。大儿子子恒一直在教书,二女儿之骅也嫁了好人家,有了归宿。三儿子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也成了一位中学语文老师。
秋园想起杨仁受在世时经常说的话。他说,教师和医生是最好的职业,不管哪朝哪代,总要有人教书,总要有人行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秋园都是靠教书养家,现在儿子们也走上了这条道路。看到子女们都有了出息,秋园很是欣慰。
她回到了湖南老家,住在赐福山旁的一个老屋里。屋旁有一棵参天的香樟树。有人曾想出一千元买这棵树,但秋园拒绝了。后来她又在门口种下了芙蓉,还搞了个橘园,种了十几株橘树。
秋园喜欢自己出门买东西、办事情,也喜欢自己去塘子里洗衣服。她有一个信条,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绝不等孩子们回来。
大儿子子恒在56岁那年决定提前退休,回老屋来陪伴母亲。他每天砍柴、种菜、写字和看书,日子过得自由舒畅。
秋园活了89岁。在88岁那年,她平地摔了一跤,跌断了胯骨,只能仰面躺着。她整日整夜地熬着疼,熬得只剩下一身碎骨,全身都没了肉。子女们都赶回家来照顾,可老人家神志开始不清,有好几次,她看着二女儿之骅说:“你是谁啊?为啥对我这么好?”
到了第二年暑期,秋园终于熬不住了。有一天,她忽然瞪大了双眼,看着床前站着的儿孙子女们。然后,带着她的一身碎骨,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总结
以上就是《秋园》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秋园的女儿之骅,用真挚细腻的笔触,把老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故事很普通,它记录的只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时代的大涛大浪中,颠簸沉浮、挣扎求生的过程,但细想又不那么普通,因为,秋园不仅仅是秋园,她也许是你我的母亲、外婆或奶奶。
旧社会里的女性们,很难得到公平的对待。就像书中的之骅,她一生想要上学,却总是求而不得。她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念够书。这些女性,用尽了毕生力气,最后追求到的,也仅仅是刚好能够活下去。
书中的老人秋园在去世前,在衣服里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简略地写下了她的生平,在纸条最后,她留下了这样两行字:“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编辑:水落鱼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诺奖文学】《大地》(上)|这片土地,埋葬了我好端端的前半生。
【诺奖文学】《大地》(下)|这片土地,埋葬了我好端端的前半生。
【诺奖文学】《秀拉》|仇人会伤害一个人,朋友会彻底毁灭一个人。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秋园》|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真北》|如何成为一个遵循内心呼唤的真诚领导者?
《德鲁克经典五问》|不懂什么是转型,就别想赚大钱?
【严选好书】到底是老板为你打工,还是你为老板打工?
下次推送:
《宋仁宗》|身居高位者,要如何治世?
【严选好书】河南高考女生,撕毁同考场2人答题卡。——冲动是魔鬼。
《支撑》|如何发展良性的一把手和副手的关系?
《增长的本质》|解读人类产品和经济本质。
《白袍》|从学生到医生的必经之路。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