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吉维拉》|想告诉女儿关于女权主义的15件事?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017年十大好书,献给所有与抗性别不平等抗争的父母的一份指南。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在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作者还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作者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关于作者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美国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习传媒学和政治学,之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的文学硕士学位。
2003年,她的首部长篇小说《紫木槿》获得2004年橘子小说奖的提名,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窥探了尼日利亚的内战伤痛,获2007年橘子小说奖。2009年,她的小说《绕颈之物》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提名。2010年,阿迪契入选《纽约客》评出的“二十位四十岁以下的小说家”。2015年,《时代》杂志评选阿迪契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美国佬》呈现了她对美国种族政治的深刻思考和感受,该书摘得2013年度全美书评人协会小说奖,也是《纽约时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
本书鲜知
学什么?女性应该如何定义自己
实际上,《亲爱的安吉维拉》可以算的上是一本“育儿经”,而且又短又甜,十五条无价的、有趣的,有洞察力且引人注目的建议——关于如何让女儿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令人深省,从这也看出了阿迪契犀利的目光中透着睿智和深刻的认真的态度,直达问题本质——父母给孩子的建议决定了他们在成年后如何对待和看待他人。而这也将是一次自我审查的机会,不仅仅在教育孩子,还有与人相处,与我,与你,与男性,与女性。
所谓的女权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平等,无所谓事该谁做不该谁做,无所谓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更具开放性,我想他们会变得更优秀的。此外,在当今社会对于“女性”的真正含义,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思考。
你还会发现
· 如何做一个全面的人;
· 怎样去质疑偏见;
· 女性应该如何定义自己。
一、做一个全面的人
一个母亲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信、独立、自强的人,那么她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作者阿迪契说:“首先,这个母亲自己得先是一个全面的人,为人母是件无比荣耀的礼物,但不要只用母亲的身份定义自己。”
阿迪契认为,一个女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种角色,不只有妻子和母亲两种,不要理睬那种认为做母亲和工作两者互相排斥的观念,工作和收入带来的自信和自我满足是单纯做一个母亲所提供不了的,而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为了帮助广大母亲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阿迪契在书中指出,在家庭关系中,妻子要学会与丈夫共同协作,女性不应该剥夺丈夫行使父亲角色的权力,一个有父亲参与的家庭和一个什么事都由母亲“大包大揽”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父亲陪伴的孩子的童年过得更加幸福,也更加阳光。
除了要做一个全面的、自信的、有自我认同感的妈妈,女性还需要做到:第一,别让性别的框架局限住孩子;第二,告诉孩子,别把讨不讨人喜欢当回事。
我们先来说说性别框架这个问题。
社会对于一个孩子的性别框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比如,给女孩儿准备的衣服常常是各种粉色系,而男孩儿的衣服颜色就比较多。这其实就是社会对于男女性别的一种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孩子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在不知不觉中就脱离了真实的自我。阿迪契建议,不要给年幼的孩子穿上性别的紧身衣,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和空间发挥全部潜能,有机会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
阿迪契在书中再三强调,如果你有女儿,一定要告诉她,不要把讨不讨人喜欢这件事放在心上。
和男孩子相比,我们的社会更多地要求女孩儿“乖巧”“温柔”“讨人喜欢”,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多女孩儿在遭受欺凌的时候保持沉默,就因为她们不想惹事;还有很多女孩儿耗费大量的心力去友善地对待那些伤害她的人,顾及他们的感受,这都是“好感度”带来的恶果。心理学中把这种过分顾忌别人感受、忽视自我的人定义为“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因为“害怕被指责”,而强迫自己做出不想做的事情。
“害怕被指责”就是想要讨人喜欢的后果之一,这种想法会让人失去坚持自己的勇气。如果你的孩子在未来某一天,因为有人不喜欢她而哭泣,那你一定要告诉她,她同要有选择不喜欢那些人的权力,不必要讨所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她,就一定会有人喜欢她。
二、学会质疑偏见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性别偏见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作者阿迪契却说,性别偏见依然广泛地存在。
以阿迪契的故乡尼日利亚最现代化的城市拉各斯为例。在拉各斯,女人如果没有男人陪同,是不可以独自去饭店或者俱乐部的。如果一个女人走进一家酒店,服务生就会拦住她问东问西。如果她是一个人来住酒店,工作人员就会认定她是性工作者。因为在尼日利亚绝大多数人眼中,女人是不会独自出行的,更住不起酒店。
除此之外,饭店里的服务生也只会向男性打招呼,直接忽视女性的存在,因为他们认为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女性甚至不能算是一位客人。在夏天,女性如果穿着露肌肤的衣服,都不能进入教堂做礼拜,因为教父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他们会要求女性用大围巾把自己的身体包裹得密不透风,但如果是一个男性来做礼拜,就不会有这么多要求。
其实这种性别偏见不仅仅存在于尼日利亚,很多发达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想让孩子免受这种性别偏见的压迫,就要从小训练孩子对性别偏见的抵抗力。在书中作者阿迪契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自己不要带有偏见;第二,要教会孩子质疑日常言语中的偏见和社会规范中的偏见,不要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性别偏见的牺牲品。下面我们详细说说这两条建议。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如何避免性别偏见呢?阿迪契给出的建议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外表和道德挂上钩。比如永远都不要告诉孩子“短裙”是不道德的,因为穿衣打扮这件事只和品位、吸引力有关,和道德没有关系。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因为穿衣服发生了争执,千万不要说“你看起来不像个正经女孩儿”这样的话。在这一点上,作者阿迪契就做得很好。
如果女儿选了一条露背裙参加毕业典礼,阿迪契觉得穿这条裙子不太合适的时候,她就会对女儿说,这条裙子不如那条裙子适合你、这条裙子不够合身、这条裙子看起来不够迷人,甚至干脆说这条裙子很难看,但是绝对不会说:“这条裙子很暴露,穿上它不像个好人家的姑娘,真正的绅士是不会邀请穿这样裙子的女孩儿跳舞的”,这样的话,因为衣品和道德无关,如果因为孩子穿衣服的品味和父母的观念不一样,就说孩子品德有问题,就是明显的性别偏见了,如果孩子在家里都不能得到平等的性别权力,那就别指望社会能给她多少公平和正义。
父母除了要在和孩子的沟通中避免偏见外,还要教孩子学会质疑日常语言和社会规范中的偏见。阿迪契就说她永远不会用“公主”来称呼自己的女儿,因为公主这个词虽然承载着各种美好的预设,但同时公主也是脆弱的,需要等待王子拯救。所以阿迪契更喜欢用“天使”“星星”来称呼女儿。
从阿迪契对女儿的称呼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想象,日常的语言中其实存在很多性别偏见,只不过因为我们长期使用这些语言,就很难察觉到了。比如一个20多岁的女孩儿过于贪玩儿,很多家长就会说:“你在干嘛?整天这么玩儿,你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要嫁人的年纪了吗?”这样的话里其实就包含了性别偏见,因为女人不是生来就要对婚姻充满期待的,这句话完全可以换成“你已经到了工作的年纪了”。再比如说,一个女人怀孕了,很多人就会说她怀了丈夫的孩子,这其实也是一种性别偏见,这句话也完全可以换成一种更平等的表达方式,比如“她怀了他们俩的孩子”。
既然这种带有偏见的语言这么常见,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纠正这些语言。有一次,作者阿迪契和丈夫领着女儿逛超市,他们为女儿挑选了她最喜欢吃的葡萄干,小姑娘拿着葡萄干儿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包装吃。但是阿迪契的丈夫却告诉女儿:“宝贝,我们现在还不能吃,等一会儿到收银员阿姨那里结完账,才可以吃这个葡萄干。”这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毛病,但是阿迪契却马上纠正丈夫说:“你怎么知道收银员是阿姨?叔叔不行吗?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收银员是女性,但是不能给孩子留下收银员就是女性的刻板印象。”于是阿迪契的丈夫赶紧改口对孩子说:“一会儿我们去找收银员结账,付了钱才可以吃。”
除了日常语言会带有偏见外,很多社会规范也存在性别偏见,同样需要我们强调和纠正。比如很多人认为婚姻是一个女人的成就,在书里,作者阿迪契就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曾经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推特账号上第一个身份描述是“妻子”,而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的第一个描述并不是“丈夫”。2018年,在美国笔会的“世界之声节”上,阿迪契碰见了希拉里·克林顿,有机会和希拉里聊了两句,阿迪契表达了对希拉里推特上的身份描述次序的异议,希拉里听了之后陷入沉思,随后,她改变了自己推特上的个人介绍,目前希拉里的第一个身份描述是“2016年民主党候选人”,而不再是“比尔·克林顿的妻子”。
其实,反映在希拉里·克林顿身上的性别偏见问题,还不止推特个人介绍这一件事,最直观的还是她的的名字。1975年,希拉里嫁给克林顿之后,是保留了自己原来的姓氏的,她的名字依然是希拉里·罗德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她开始把丈夫的姓“克林顿”放在名字中间,她的名字就变成了希拉里·克林顿·罗德姆;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因为政治压力干脆去掉了“罗德姆”这个姓,因为如果希拉里继续保留自己的姓氏,美国选民就会因为不满情绪,而不给他的丈夫克林顿投票了。从希拉里的名字“变迁”,我们就可以看出,即使是非常强调人权的美国,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女性嫁人之后一定要改成丈夫的姓氏,就像我们中国很多人在称呼已婚女性时,往往会叫“某太太”,而不是“某女士”。
作者阿迪契认为,在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里,女人在结婚后,是不需要做出这些改变的,既然男人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可以叫“某先生”,那女人也应该相应地,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应该叫“某女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问题。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格外注意这一点。
前面我们说,因为性别偏见,社会在对待男性和女性时总是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日常的语言中,也可能体现在很多价值观中,父母要教导孩子敏锐地发现这些由偏见所导致的差异,并勇敢地提出质疑,为自己赢得公平和公正。需要注意的是,由偏见导致的差异,并不等于差异,阿迪契并不鼓励孩子质疑所有差异,她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只要这些方式不伤害他人,就都是可行的,我们就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比如有些人是同性恋,有些孩子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再比如有人去清真寺做礼拜,也有人去教堂做礼拜,还有人根本不做礼拜,这些都是差异,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要学会理解差异。
阿迪契在书中指出,妇女权利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它可以真实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保障妇女平等,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结
以上就是《亲爱的安吉维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阿迪契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她对性别政治的真实现状的理解,为好友提出了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女孩子的建议,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当代女权主义的呐喊和宣言。在书中,阿迪契鼓励广大的女性朋友走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限定,做真实、全面的自己,引导孩子走出性别偏见的牢笼。
阿迪契曾在TED演讲中说:“如果女性的完整人权不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且必须让它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的性别状况是有问题的,我们所有人,不论性别,都应该让它变得更好。”的确如此,女权主义者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一个坚信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性别应该平等的人。”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编辑:申童)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面纱》|面纱揭开,爱情的真相与人性的冷漠将她的天真击得粉碎。
上次推送内容:
《加密货币》|野蛮生长——读懂数字货币大趋势,了解另一个形式的货币战争。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如何在竞争中与众不同,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
本次推送:
《亲爱的安吉维拉》|想告诉女儿关于女权主义的15件事?
《拖延心理学》|拖延者如何自救?
【严选好书】3个90后接连确诊癌症!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下次推送:
《何为良好生活》|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生活?
【严选好书】保有边界感,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
《自我发现与重塑》|如何笑对困境,以及如何掌握工作主动?
《成为最后一人》|日立集团董事长川村隆告诉年轻人的工作理念。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