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对面问题,常规的解决思路失效时,该怎么办?
美国大学心理系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读著作。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中,三位作者提出了“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概念,强调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的追本溯源,并提出了用重新框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书作者们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
本书充满辩证的思想精髓,其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理念,适合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甚至是国际关系的范畴。
关于作者
保罗·瓦茨拉维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研究员。其专长于对沟通行为与模式的分析,代表作为《人类沟通的实际行为》和《建构的现实》。
约翰·威克兰德是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研究员,其专长于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和儿童治疗,曾与保罗·瓦茨拉维克合著了家庭治疗的重要著作《互动的观点》。
理查德·菲什是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创始人,并担任该中心的主任。菲什提出的精简治疗理论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改变的策略》和《胁迫性案例的精简治疗》。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做到第二序改变来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乎常理及遵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有时中规中矩的做法反而导致失败,而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行动,却出乎意料地使问题得以改善。这种矛盾悖论的现象,是由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引起的。
第一序改变是量变,并不能真正的推动第二序改变,质变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问题,用重新框定的思路,改变问题再解决。
重新框定的思路分为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步,用具体的词语,清晰地界定问题;第二步,探求企图达到目的的解决对策;第三步,给想要达到的具体改变做一个清晰的定义;第四步,形成并执行这个能产生本质改变的计划。
你还会发现
·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关联;
· 问题形成的四种原因;
· 如何用重新框定的思路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什么是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1.关于改变
先来说说,什么是改变。
改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序改变是发生在系统内部的,系统本身保持不变,或者你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表面改变,本质没变,相当于是一种改良;而第二序改变,改变的是系统本身,也就是本质上的变化。
2.“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关系
那么,是不是第一序的改变积累得多了,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产生第二序改变呢?
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按照日常的思维逻辑去做,这样做会让事情发生“第一序改变”。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解决问题,采取了一些方法,当这个方法没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加强这些方法的实施。但是这种做法,根本无法引起“第二序改变”,也就是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甚至会让问题更严重。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开篇提到的妻子劝丈夫少喝酒,家长告诫孩子不要乱扔玩具的例子,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一序改变”随处可见,“第二序改变”却很少发生。换句话说,“第一序改变”的量变,并不能引起“第二序改变”的质变。
这时候,可能有人就要问了,那既然“第一序改变”不能推动“第二序改变”的发生,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促成“第二序改变”,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呢?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去了解一下,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难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二、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本书的三位作者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之后,把问题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分别是:解决之道变成了问题、简化带来的问题、乌托邦引发的问题,以及悖论所产生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
1. 解决之道变成了问题
什么叫解决之道变成了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酗酒的人,酗酒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打架、家暴、酒驾等。因此,酗酒问题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有些国家甚至会采取强硬的措施,最典型的就是颁布禁酒令。然而,禁酒令并没有解决民众酗酒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一条偷偷生产酒、贩卖酒的地下产业链条,地下酒厂兴起,主营私酒生意的地下黑帮猖獗,连警察也卷入到了行贿受贿的犯罪当中。比如电影《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就是在禁酒时期,靠倒卖私酒发家的。这就是典型的“解决之道变成了新的问题”。酗酒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导致了地下酒厂、私自贩卖,以及行贿受贿等新的社会问题。
其实,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冬天冷了,就多穿衣服,加装暖气,进行保暖。然而这样做只是产生了“第一序改变”,就是让你的身体变暖了,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冬天的天气仍然是冷的”,并没有产生“第二序改变”。
2.简化带来的问题
我们举一个丹麦处理色情行业的案例,来理解什么叫简化带来的问题。很多国家都禁止色情行业,但屡禁不止,丹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丹麦政府就干脆把问题简单化,既然禁止不了色情行业,那就简单地把它放逐到社会中去自行解决消化。
但这样简单化的处理办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丹麦的色情行业越发“昌盛”起来,既败坏了社会风气,还纵容了相关犯罪的发生。很显然,简化问题,就相当于没有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3.乌托邦引发的问题
所谓乌托邦,就是指理想主义状态,很多人会把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理想地看成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死亡是自然规律,本身就无解,但就是有人会觉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
这就是典型的乌托邦引发的问题,把“死”这个无解的问题,看成有解的难题,越努力问题越大,最终只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
4.悖论所产生的问题
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发师的悖论”,说的是一个理发师在店门口挂了个招牌,招牌上写着“我只替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理发师:“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理发师发现不管他怎么回答都不对。
这就是典型的悖论产生的问题。因为有悖论的存在,问题是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到这儿,我们已经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看似合理的解决思路,只能导致“第一序改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甚至会导致新问题,只有做出“第二序改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那到底如何才能产生“第二序改变”呢?这就是我们第三个维度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三、如何用重新框定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用重新框定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1.什么叫重新框定
重新框定是指把一个课题的种类,转变成另一个课题的种类,让我们能在新的种类中,用新的观点去理解这个问题。
种类的区分需要一个特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事物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重新框定种类就是原本是应当在A种类范围处理的事情,换到了B种类中,处理的方法变得截然不同。
2005年,法国两名非洲移民少年为了躲避警察的盘查,不幸意外触电身亡。这引起了当地移民的强烈不满,数百人走上街头,焚烧垃圾桶和汽车,到处打砸抢。当地警察前去干预后,移民的暴力行为反而更加剧烈了。
这时候,军队指挥官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军队把广场上的暴民清出去,如果暴民不听劝阻,可以立即开枪。
指挥官面临着人道主义和服从命令这个左右为难的重大选择问题。他灵机一动,他对着广场上的人群喊话:“上级命令我对暴民开枪,但你们都挤在一起,我无法看清谁是暴民,请大家有序离开广场,暴民留下。”
于是人群散去,暴动就这样轻松地、没有伤亡地解决了。这个指挥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重新框定种类”,他把“暴民”重新进行了界定,把他们看成合法的公民,再去执行命令。
2.如何用重新框定的思路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用重新框定的思路来促成“第二序改变”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用具体的词语,清晰地界定问题;
第二步,探求企图达到目的的解决对策;
第三步,给想要达到的具体改变做一个清晰的定义;
第四步,形成并执行这个能产生本质改变的计划。
我们可以把这四步简化成:问题——解决之道——目标——介入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这四个步骤:
第一步:问题
前两天,我们在和大家读《剧变》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西晋时期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权,其实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达成第二序改变的四个步骤。
我们都知道,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之后曹芳继位,曹叡在生命垂危之际,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再次成了辅政大臣。但是曹叡又不放心司马懿,于是把司马懿定为次辅,把同姓宗亲曹爽定为首辅。曹爽上任后,想要独掌大权,一心想要踢开这个绊脚石。
那么,问题来了:曹爽要踢开司马懿,就得把司马懿归类到“敌人”的类别里,那司马懿该如何自处呢?
第二步:解决之道
曹爽毕竟是首辅大臣,如果司马懿公然对抗,轻者两败俱伤,重则被满门抄斩。这样一来,消除曹爽的疑虑,不让曹爽把自己当成敌人,就成了司马懿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于是,司马懿没有丝毫反抗,听任曹爽对自己的调任安排,舍弃兵权,去担任太傅这个虚职,对这种明升暗降的行为,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以此来打消曹爽的顾虑。这就是司马懿的解决之道。
第三步:目标
但是,司马懿不可能真的就此罢休。被剥夺军权,自己和家族就都没有了保障,成了别人案板上的肉。于是,司马懿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麻痹曹爽,让曹爽从臣民心中的托孤首辅大臣,变成百官憎恨、民怨极大的奸臣。
第四步:介入方法
目标定下来之后,要做的就是实现目标了。他要用重新框定的方法,达到“第二序改变”,让曹爽彻底成为历史的罪人。
怎么重新框定呢?
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曹爽的威望。
曹爽夺取司马懿兵权的第二年,吴国大将朱然围攻樊城,司马懿主动请缨抵御吴国,结果大破吴军。之后几年,司马懿连连立功。这时候曹爽坐不住了,为了给自己也积累点功勋,他决定起兵伐蜀。
但他毕竟不是大将之才,被蜀军以逸待劳,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兵败就算了,为权力冲昏头脑的曹爽还率兵入宫,废除了郭太后的辅政之权,引得民怨四起,百官愤恨。
司马懿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曹爽尽失人心。
司马懿利用曹爽年轻缺少经验的弱点,在曹爽提出政府要“裁员”的时候,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结果曹爽的“裁员”政策,把自己归到了世家大族对立面。加上曹爽的手下骄奢淫逸、贪图钱财,这就让曹爽彻底失去了民心。
这两件事,其实已经把曹爽重新框定成功了,让他从首辅大臣变成了全民公敌,你看啊:
郭太后被废,皇帝成了傀儡,皇族恨他;裁员政策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世族恨他;仓促伐蜀,损兵折将,造成很多家庭失去父亲和兄弟,民众恨他。
既然已经重新框定成功了,兵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司马懿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发动兵变。不领兵打仗的司马懿,看似无兵可用,但是他手里其实握着儿子司马师的中护军的军权。当时京都防务最重要的两个职位,一个是中护军,一个是中领军,中领军的首领是曹爽的弟弟曹曦,而中护军首领是司马师,也就是说,只要想办法控制住曹曦,司马师就可以掌控洛阳禁军。再加上司马懿暗自豢养了众多死士,这次夺权,司马懿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事实也证明,司马懿的这几步棋,的确让曹爽在后来的高平陵之变中,一败涂地,司马氏彻底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总结
以上就是《改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三位作者提出了“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概念。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解决思路只能达到“第一序改变”,而无法推进“第二序改变”,结果只能是让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重新审视问题,找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用重新框定的思路,跳出问题改变问题。
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说的一样:“人类行为的世界,最需要的正是我们以理解和技术去进一步审视它!”(编辑:书澈)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改变》|对面问题,常规的解决思路失效时,该怎么办?
【严选好书】相处舒服,就十分美好。
《因为是医生》|仁术之外还需仁心。
【中美时刻】打压中科企,就是对中国科技的“极度害怕”。
《大数据:从概念到运营》|如何对大数据资源进行高效运营?
下次推送: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如何以财政解读王朝兴衰?
【严选好书】成年人的苦熬,才能度过至暗时刻。
《职场基本功》|你为何只是看起来很忙?
《向内创新》|八个突破性问题开启企业内向创新之门。
2019年国庆阅兵人员方队
2019国庆阅兵装备方队(值得收藏)
2019国庆阅兵空中方队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