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浮生六记》
书写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核心书摘:
《浮生六记》以清代文人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夫妻间平凡又不失甜蜜的爱情,以及落魄后两人流浪他乡、阴阳两别的坎坷遭遇。
《浮生六记》堪称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全文不过四万余字,却在问世后的两百年间,让无数文豪学者把它奉为经典,玩味不已。文学家俞平伯评价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迹。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林语堂称赞此书:“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苦痛,足以代表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
关于作者: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后偕妻离家别居,妻子客死扬州。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
学什么:
1、情深意浓中的喜乐浪漫
2、坎坷忧愁中的哀怨别离
3、多元叠加中的悲剧成因
一、情深意浓中的喜乐浪漫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沈复和陈芸是怎样相知相恋的?除了浓情蜜意的浪漫,夫妻二人又有着哪些心灵的交融?
1、两小无猜
沈复和妻子陈芸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陈芸比沈复早出生十个月,她的父亲陈心余是沈复的亲舅舅,陈芸字淑珍,所以沈复就称她为“淑姊”。
13岁时,初懂人事的沈复,就对自己的表姐陈芸心生爱慕之情,还对母亲说非“淑姊”不娶。表弟爱上表姐,在旧时代十分普遍,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亲上加亲。于是,沈复和陈芸的婚事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为何沈复会如此钟情表姐陈芸呢?
首先是陈芸长得好看。沈复说陈芸:“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
陈芸的模样,虽然生得不是国色天香,甚至还有点“小龅牙”,但也算是符合古代美女的审美标准了,而且陈芸独有的体贴和温柔,也深深吸引着沈复。
有一年冬天,陈芸的堂姐出嫁,沈复也来参加婚礼。婚礼当天,沈复光顾着送亲凑热闹了,也没吃什么东西,晚上闲下来,肚子饿得咕咕叫。
随行的仆人拿来了枣脯,沈复觉得特别腻,就没有吃。踌躇之际,陈芸走到沈复身边,悄悄地拽了拽他的袖子,示意他随自己来闺房。
让沈复惊喜的是,陈芸早就给他准备了热粥,还有几碟小菜。吃着热乎乎的粥,望着自己的心上人,沈复心里充满了被人关心、惦念的暖意,甭提多幸福了。
不仅如此,陈芸的聪敏和才情,更让沈复倾心不已。
说起来,陈芸也是个苦孩子,她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金氏和年幼的弟弟陈克昌。
正所谓“长姐如母”。作为长女,陈芸从小就要为母亲分忧,还得照顾小弟。因为家贫,心灵手巧的陈芸,靠着一手纯熟精湛的女红,早早就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更难得的是,陈芸在生活压力这么重的情况下,还一心向学,一有空闲时间就自学诗书。陈芸天生聪慧,两三岁时,父亲教她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她就能整篇背诵,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陈芸对文字的敏感。
稍长之后,只要遇到能读的书籍,她都格外珍惜,还慢慢悟出了一些吟咏的技巧。比如“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就是陈芸创造的佳句。
总之,沈复在陈芸身上看到的全都是美好的一面,对这位长相柔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全能型表姐,自然是仰慕加眷念了。
2、相敬如宾
沈复和陈芸18岁时,两人正式结为夫妻,终于可以朝夕相伴了。
他们两人的爱情起点并不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颇具现代自由恋爱精神的“两情相悦”。有了这样的爱情起点,自然就避免了因夫妻性格迥异而带来的各种矛盾。
所以,婚后的沈复和陈芸,生活十分和美,“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生性浪漫的夫妇俩,把他们的新居命名为“宾香阁”。“宾”,就是相敬如宾的宾;而“香”则是一种香草,对应的正是陈芸的“芸”字。
这一年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七夕节。那天晚上,沈复和陈芸就在宾香阁中,摆上瓜果香烛,向着天空祭拜织女星。
之后,沈复从怀中拿出两方刻好的图章,他把阴章交给陈芸,自己则拿着一枚阳章。在皎白的月光下,陈芸看清了印章上的篆字——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此时的陈芸,看到丈夫沈复满眼温柔地望着她,不禁微微低下头,嘴角也浮现出甜蜜而娇羞的微笑。
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只羡鸳鸯不羡仙”,夫妻二人的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真是叫人羡慕。
3、志趣相投
除了生活上的闲情雅趣之外,不同于寻常女子的陈芸,在诗书文章上也可以和丈夫进行深层次交流。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陈芸的确是非常特别。这世上,除了她的丈夫沈复,陈芸最爱的就应该是书了。
陈芸从小为生计奔忙,读书对她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在陈芸看来,书中印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高贵灵魂的聚集之地。每当陈芸忙里偷闲,虔诚地翻看书册,那些高贵的灵魂都会跨越时空,前来和她促膝长谈。
在宾香阁的时光里,沈复和陈芸一起谈古诗、论辞赋,好不快哉。而在众多诗人中,陈芸最喜欢的还是潇洒的李白,因此,沈复还送给陈芸一个雅号,叫“青莲知己”。
在陈芸看来,杜甫的诗虽好,却太过于工整严谨,以至于被后人变成了各种作诗的套路;而李白的诗却自然天成,就像李白本人一样洒脱不羁,看似无章法,却有真性情。
陈芸的这番见识,的确是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当时,林黛玉也是劝香菱不要拘泥那些格律形式,更不要因词害意,作诗嘛,首先就得“意趣真”,如此就算是稍显粗疏,也是佳句天成。
所谓“真意趣”,说白了就是“我手写我心,古今岂拘牵”的随性,这种用语似乎直白,却内涵深远的诗,清新隽永,也像陈芸的性格一样,率真自然又不失温婉。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喜忧参半,就如同月圆月缺,变幻莫测。沈复和陈芸本以为他们会在宾香阁中无忧无虑地相扶到老,怎奈,缘起缘聚,一切都是无常。恩爱甜蜜的夫妻二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他们后半场的命运竟然会在难言的辛酸与悲凉中度过。
二、坎坷忧愁中的哀怨别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沈复和陈芸这对神仙眷侣,为何会经历坎坷离散的困境?面对潦倒的生活,他们又是如何共渡难关的?
1、得罪翁姑
日子就这样从指缝间慢慢流过,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在白昼与黑夜的交替里,人们不经意间一转身,便发现曾经的欢笑已经零落成泥,正孤独地躺在记忆的最深处。此时的陈芸,早已不再是那个谈诗论书的青葱少女,她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沈复为了生计到绩溪做师爷,陈芸生下了长女青君;隔了一年后,沈复因为看不惯官场风气,转去经商,他与人合伙卖酒,结果亏了本,又不得不去江北继续给人做幕僚,陈芸又生下了儿子逢森,这一年她27岁了。
历经岁月的更迭,陈芸并不担心失去沈复的欢心,因为沈复始终深爱着她,她担心的是失去另一群人的欢心,糟糕的是,这种担心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事实上,很多噩运在发生之前就有了征兆,让沈复和陈芸陷入困境的征兆,就是代笔家书事件。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沈复随侍父亲沈稼夫在海宁县游幕。一天,沈稼夫得知陈芸会写字,就让陈芸代沈母写家信,陈芸也照做了。
然而,因为小叔子沈启堂的挑唆,沈母认为陈芸代笔的信有不实的地方,就让她停笔了,但是沈稼夫却不知情,他发现陈芸不再代笔,认为这是对公爹的不敬,由此对陈芸产生了误会。
沈复想替妻子解释,但善良的陈芸却说:“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她为了自己婆婆的面子,不愿意为自己辩解,以至于给未来的灾祸埋下伏笔。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距离代笔事件已经5年了。5年间,沈复饱尝了弃文从商的失败后,又跟随父亲去了扬州。在扬州作幕僚时,沈稼夫十分羡慕同僚有亲眷照顾,就生起了纳妾之心。
但是老头儿又不好意思说,于是,沈稼夫就通过同僚俞孚亭之口,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了儿子沈复。
沈复也很体量父亲,就给陈芸写了一封密信,让她在家乡托媒婆,给父亲物色一个小妾。
陈芸辗转找到了符合心意的姚氏女,但觉得事情还没有最终定下来,为了稳妥起见,就没有告知自己的婆婆。
但是沈母在得知真相后,对陈芸这种“隔着锅台上炕”的行为极其不满,不愿意接受姚氏女,但沈稼夫坚持要纳妾,所以沈母就把所有怒气都撒在了陈芸身上。由此,陈芸“失欢于姑”,婆媳失和已成定居。
更可怕的是,“纳妾风波”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春天,在扬州幕中的沈稼夫感染伤寒病倒了,此时,正在江苏仪征游幕的沈复,急忙赶到扬州照顾生病的父亲。不幸的是,他自己因为照顾父亲也被传染上了伤寒。
过了不久,沈稼夫和沈复身体痊愈,沈复仍回仪征做师爷。就在此时,陈芸却寄来一封信。阴差阳错,这封信沈复没有收到,被留在扬州的沈稼夫拆开了。
沈稼夫发现,陈芸在信中称公爹为“老人”,而称婆婆是“令堂”,这让沈稼夫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不禁勃然大怒。
还有一件事是,小叔子沈启堂跟人借钱,请陈芸作保,却不过情面的陈芸勉强答应了,可沈启堂还不上钱,当债主上门催债时时,他竟然矢口否认,这让沈稼夫觉得陈芸不仅不尊重自己,还“背夫借债,谗谤小叔”,最终把沈复和陈芸赶出了家门。
2、二次被逐
沈复和陈芸迫不得已,只好搬出了宾香阁,寄居在友人鲁璋的萧爽楼。
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沈复和陈芸在这里住了将近两年,这期间,因为经济和家族原因,两人的一双儿女并没有同住,仍留在爷爷奶奶家中。
在第一次被逐的时候,沈复和陈芸寄居萧爽楼,在困境中依然苦中作乐,“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越”,和一众好友饮酒作画,过得还是很舒心的。
但是总这么消耗也不是回事,所以沈复就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和表妹夫徐秀峰去广州做小生意。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一句,这时候的沈复本事没多大,却沾染了所谓“风流名士”的恶习。他赴粤经商是赚了一些钱的,但是在年关回家时,他竟然跑去花船上嫖妓,与一个名叫喜儿的妓女缠绵数月之久,并耗费百金。
此时的陈芸正在萧爽楼盼望夫婿归来,但沈复却在外面逍遥自在,直到老鸨让沈复把喜儿买下了回去做妾,沈复才摸着干瘪的钱包落荒而逃。
沈复从广州回家后,父亲沈稼夫知道之前驱赶陈芸离家,是错怪了儿媳。于是,就亲自去萧爽楼把夫妇二人接回家住。
沈复和陈芸在外颠沛两年后,终于重归故居,和一双儿女团圆,实属一件可喜之事,哪知道后来陈芸又因为“憨园事件”,再次惹出了变故。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陈芸见沈复的友人都有妾室陪伴,心里有些过意不去。陈芸为了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爱,同时告诉别人,自己不是一个“妒妇”,就想办法去游说一个名叫憨园的妓女给沈复作妾,为了赢得憨园的信任,陈芸还和憨园结拜为姐妹。
要知道,与妓女结拜为姐妹,在当时可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沈复的父母因此更加厌恶陈芸了。
后来,憨园架不住陈芸的软磨硬泡,就答应了给沈复作妾。当陈芸得意地把此事告诉沈复,沈复却说憨园“此非金屋不能贮”,意思是说,憨园是个拜金女,我们家养不起她。
结果,沈复一语成谶,憨园果然被贪财的老鸨卖给了大财主,而陈芸运作此事已久,受到这种打击,她认为是憨园绝情,心绪烦闷之中,陈芸的旧病肺结核发作了。
沈复没有抱得美人归,陈芸被气得犯了肺痨,然而命运对这对夫妻的捉弄并没有停止。
陈芸生病期间,沈复也赋闲在家,为了谋生,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书画铺。沈复在绘画上有些才能,但终究不是名家,经济上还得靠父亲支持。
这年腊月,平生爱结交朋友的沈复,又干了一件蠢事——替友人担保。谁料想,他的这个所谓“朋友”,借贷之后远走他乡,放贷的人找不到债主,就来找保人沈复,让他还钱。
年关将至,父亲沈稼夫从外面游幕回家过年,债主又来催债。沈稼夫得知事情的原委后,给沈复一顿臭骂。
这时,恰巧外面来了一个仆人,说是要见陈芸。正在气头上的沈稼夫以为是陈芸结拜的妓女憨园派来的,简直气得不行,就把火气都撒在了沈复身上。
沈稼夫痛斥沈复,“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退必首汝逆矣”。
那意思就是说,你老婆不守妇道,和妓女结拜为姐妹;你又不思进取,和小人为伍,败坏我的家风。这个家你也别住了,限你三日之内,有多远给我走都远,别让我再看见你。
就这样,沈复和陈芸夫妇第二次被赶出了家门。
3、香消玉损
其实,来的那位仆人并不是憨园派来的,而是陈芸从前认的干姐姐无锡华氏,特意差遣人来探望陈芸病情的。
沈复见到陈芸后,把父亲的话说了一遍,陈芸低声哭泣,怨自己连累了丈夫。此时,站在一旁的华家仆人告诉陈芸,他家主母早就想接陈芸去小住几日,如果他们不嫌弃乡下简陋,就不妨先到华家暂居。
无奈之下,沈复和陈芸在寒冬腊月,不得不再次流落他乡。这次被逐,自然也不能带上孩子们,沈复和陈芸夫妇本打算半夜时悄悄离开,以免儿女担心,但女儿青君和儿子逢森听到声音,都起来了,他们问母亲,半夜三更要去哪里。
陈芸忍着眼泪,骗孩子们说,自己是去外地看病。没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成了骨肉间的永别。
此时,已是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腊月25日,再过几天,就是除夕了。别人都纷纷返家过年,沈复和陈芸却在满腹辛酸中,来到了华家寄居。
沈复和陈芸来到无锡华家时,受到了干姐姐华氏一家的热情接待,至亲对待他们如此薄凉,而异性姐妹却如此暖心,也是莫大的讽刺。
华姐姐一家虽然善良,但寄人篱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年后开春,沈复就托关系,在扬州贡局谋了一个文书的差事。
一年之后,沈复感觉日子安稳了,就接陈芸来扬州团聚,哪知道,陈芸刚到扬州一个月,沈复所在的贡局就裁员了,沈复再次失业。
沈复没办法,只能靠朋友的周济度日,此后,沈复和陈芸的生活每况愈下,陈芸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了。
终于,在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3月30日,陈芸没有扛过病魔的折磨,在遗憾和不甘中撒手人寰,享年41岁。
沈复在第三卷《坎坷记愁》中,以哀怨的笔触,详尽描述了夫妻二人的不幸遭遇。虽然沈复和陈芸在两次被逐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但夫妻二人始终没有互相埋怨,而是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这种患难之情,更加让人感慨。
三、多元叠加中的悲剧成因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沈复和陈芸的悲剧命运?
1、委屈自己,事事退让
不得不说,沈复和陈芸都是内心善良的人,甚至善良到了迂腐的程度。然而,如果你的善良没有一些锋芒,就会被小人利用,就会让自己被人欺负。
沈复和陈芸结合之后,他们还沉迷在依靠大家庭的幻想中,遇到矛盾没有审时度势,而是处处迁就、委屈自己,以为用忍辱负重就能换得家庭和谐。
但他们还是太天真了,在封建家长制的生活环境中,有的只有服从权威和各种勾心斗角。
作为婆婆的亲侄女,沈母在陈芸“事上以敬,处下以和”的状态下,还有过一段温存。可是好景不长,就算是自己的亲姑姑,也会因为一点嫌隙而憎恶自己。
代笔写信明明是一件小事,却被公公误解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而沈复和陈芸为了照顾婆婆的面子,把罪过抗了下来。
后来又因为纳妾风波,陈芸和沈复不仅得罪了沈母,还得罪了沈父,搞得自己有口难辩。
同样,陈芸为小叔子沈启堂借贷担保,债主上门要债,反遭到无良小叔子落井下石,面对这种局面,沈复和陈芸懦弱的性格再次让他们不敢伸张,只好委曲求全。最终,被赶出了家门。
2、经济拮据,百事皆哀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话一点不假,无论古今中外,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人是很难真正硬气起来的。
可是沈复和陈芸恰恰是经济拮据,自结婚以来,他们的婚房和一切经济开支,都是靠沈复的父亲沈稼夫支撑的。
沈复虽然也外出游幕,甚至中间几度经商,但终究不善经营。在第一次被逐,寄居萧爽楼的时候,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沈复,连正常的生活费都得靠妻子做女红、卖首饰才能维持。
尽管陈芸愿意和沈复同甘共苦,可作为一个大男人和一家之主,你总得想办法养家糊口吧?可沈复倒好,他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不去参加科举;在游幕的过程中,又看不惯官场和同僚;经商吧,还不是那块料;偏偏他还很“仗义”,总是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并信守承诺,给人担保还要替人背黑锅。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沈复这里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陈芸贫病交加的时候,因为没钱,夫妻二人只得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再次被逐。当芸娘客死异乡的时候,沈复竟然穷到“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就连芸娘的下葬费,还是找人借的。
倘若沈复能认真经营家庭,有些积蓄,恐怕也不至于落魄到如此境地吧。
3、至亲刻薄,落井下石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他的父亲沈稼夫“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挥金如土,多为他人”,沈稼夫对外人的确是非常豪爽,但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和儿媳妇,反倒十分刻薄。遇到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十分武断地就把人给赶出了家门,简直毫无亲情可言。
人常说:“虎毒不食子。”自己的亲儿子和儿媳妇,虽有一些小过失,但也不至于这么绝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沈稼夫的“急人之难”,恐怕是有点沽名钓誉的意味。
再加上沈复的弟弟沈启堂,为人十分不地道,几次三番地陷兄嫂于不仁不义之中。他利用陈复不在父母身边的机会,经常在父母面前吹耳旁风,说兄嫂的坏话;借债找陈芸担保,债主上门却不敢承认,害陈芸背黑锅,背父亲逐出家门。
在陈芸去世后,沈复想回家探望双亲,沈启堂却以父亲余怒未消为由,又把沈复劝回了扬州,后来父亲的死讯也被沈启堂瞒着,迟迟不告诉沈复,要不是女儿青君来信,沈复连父亲已不在人世了都不知道。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沈父去世后,沈复回到老家祭拜父亲,沈启堂又做了个局,找人假扮债主上门讨债,并借着讨债人的转述,暗示沈复,不要和他争夺家产。可以说,沈启堂的种种恶行,也是导致沈复夫妇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总结来说,沈复自己的无能、陈芸的善良、父亲的冷酷、弟弟的算计共同造成了沈复夫妻的人生悲剧。
结语
以上就是《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是爱情最为理想的基石;而有情人之间的生离死别,又是人生最不愿面对的哀歌。两百多年前的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用他情真意切的文字,生动诠释了这两种极致的人生。
沈复和陈芸从小青梅竹马,结婚后相敬如宾,能够同甘苦共患难,堪称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模范夫妻。然而,也正是夫妻二人过于天真率直、崇尚自由,才导致他们与传统社会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格格不入。夫妻二人的赤子之心,没有战胜明争暗斗的凶险环境,最终酿成了一场凄婉的人生悲剧。
也许,沈复和陈芸这种澄澈透明的人,是不适合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的。但是他们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的《浮生六记》,却感染着我们要更加精致、优雅地生活下去,这对沈复和陈芸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编辑:张振】
相关内容: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上)|生活会让人遍体鳞伤。
上次推送内容:
【听读史记学管理】管蔡世家|蔡国国君是如何一次次作死,才在强大诸侯国的碾压下,惨淡收场的。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浮生六记》
【企业那些事】冰火两重天:维他奶遭抵制,同城生活破产,大厂争夺李子柒、和府捞面
【读心理学洞悉商业】《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YOUR BRAIN AT WORK》)
【听读史记学管理】万石张叔列传
【炳泽诗话】母亲的青菜(三)
【党建读书会】12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二)
【党建读书会】124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漫长的告别》|作者被誉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
【企业那些事】虎牙斗鱼禁止合并,反垄断进入2.0
【读心理学洞悉商业】《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YOUR BRAIN AT WORK》)下
【听读史记学管理】货殖列传
【炳泽诗话】拼车
【党建读书会】125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党建读书会】126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