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像高手一样行动》|盯紧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丹尼尔·科伊尔采访了商业、科技、体育、艺术、音乐、数学等众多领域的大量专家,发现并总结出很多可以提升技能的简单原则。
核心书摘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十几年前还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他有机会走访了大量“人才温床”,作者所说的“人才温床”就是那些在体育、艺术、商业、科学等领域诞生了大量世界级人物的小地方。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出生时自带的基因。但丹尼尔走访过的这些“人才温床”的存在,让他意识到,在决定天赋的因素中,基因起的作用可能远低于我们的想象,而行动所起的作用则远超我们的想象。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天赋是高频的练习与促进人类大脑发育的动机的结合。后来,他把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了一本书、一个理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在这个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丹尼尔持续观察那些卓越者的优秀习惯,只要发现一个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可能有用的方法,他都会把它记在笔记本上。这些建议和方法在丹尼尔身上得到了相当好的反馈,他家孩子的小提琴、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他自己执教的棒球队都持续得到提高。受到鼓舞的丹尼尔继续去拜访更多的“人才温床”,与更多的大师级教练交谈,记录下更多的建议,最终写成了《像高手一样行动》。
关于作者
丹尼尔·科伊尔,现象级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家,美国的运动书籍作家之一,致力于研究运动界中天才的训练方法与成功背后的原因,喜爱探索天才之所为成为天才的秘密。
学什么
1、创造动机:练习的准备阶段
2、提升技能:练习的行动阶段
3、拥抱重复:长期成功的关键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十几年前还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他有机会走访了大量“人才温床”,作者所说的“人才温床”就是那些在体育、艺术、商业、科学等领域诞生了大量世界级人物的小地方。比如,有一家破烂不堪的莫斯卡网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在2010年前后培养出来的世界级选手数量超过美国全国培养出的数量。再比如,有一家坐落于美国北部荒野的简陋音乐营,学生在那里学习7周的成果,抵得上在其他地方学一年。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出生时自带的基因。但丹尼尔走访过的这些“人才温床”的存在,让他意识到,在决定天赋的因素中,基因起的作用可能远低于我们的想象,而行动所起的作用则远超我们的想象。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天赋是高频的练习与促进人类大脑发育的动机的结合。后来,他把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了一本书、一个理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在这个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丹尼尔持续观察那些卓越者的优秀习惯,只要发现一个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可能有用的方法,他都会把它记在笔记本上。这些建议和方法在丹尼尔身上得到了相当好的反馈,他家孩子的小提琴、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他自己执教的棒球队都持续得到提高。受到鼓舞的丹尼尔继续去拜访更多的“人才温床”,与更多的大师级教练交谈,记录下更多的建议,最终写成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像高手一样行动》。书中的每一节内容都包含一系列的小贴士,这些贴士简明扼要,不是因为丹尼尔将它们过于简化,而是因为简短才能击中开发天赋的痛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读这本书:
1、创造动机:练习的准备阶段
2、提升技能:练习的行动阶段
3、拥抱重复:长期成功的关键
一、创造动机
作者在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一个反常识的事实,他说,许多人认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才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事,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天赋应该是“始于可以激发行为动机的、短暂且有力的邂逅,这种邂逅让你将自己与那些高水平的人或团队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叫作启发,它包含着微妙的、颠覆性的想法,这个想法可以照亮你的潜意识,让你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因此,如何创造动机,如何用最富有建设性的方法挖掘自身能力,是天才和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创造动机的第一步是“盯紧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在丹尼尔拜访过的十几个“人才温床”中,他常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学习者总是时刻紧盯着他们身边的顶级选手。这里的“紧盯”指的不是被动地去看,指的是“凝视”,是那种你可以在饥饿的猫咪或是新生儿身上看到的、目不转睛的、全神贯注的凝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超级偶像”,点燃你内心激情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用你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去充实你的“超级偶像”的形象,并且每天不断回放这些画面。行为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即便你与行为榜样之间只有浅层次的连接,这也会大大提升你潜意识中的行为动机。例如,有一项研究就证实,如果你得知自己与某位数学家的生日是同一天,那么你投身于困难数学任务的意愿就会比普通人提高62%。
美国军方在2012年也曾经发起过一项类似的领导力培训项目,特种部队的士兵们需要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行政办公室参加为期数周的培训。这些士兵每天早晨前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办公室,陪同高管工作一整天,士兵们只需观察,没有其他任务。但当这些士兵结束培训回到兵营后,指挥官们注意到,他们在任务表现、沟通能力和领导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所以作者在书中说,“超级偶像”的作用如此显著,它甚至类似于神秘的“大脑能量来源”。为了加深和巩固这种作用,我们可以收藏一些关于偶像的视频,每次练习前或睡觉前拿出来看看,好让自己牢记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创造动机的第二步是搞清楚“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区别。
硬技能具备可重复操作的精确度,它往往存在于追求专业性的领域中。比如学生正在做的数学习题,小提琴家演奏的特定和弦或者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等。这些动作需要的是精准和重复,练习的目标就是把它打造得像瑞士手表一样精准可靠,并且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去执行。“熟能生巧”这四个字,指的就是硬技能。
与硬技能相对的是软技能。软技能追求的是高度灵活,指那些能通过多种途径取得理想效果的技能,学习这些技能时无须只遵循某一个方法。软技能并不要求你每次都完美地完成同样的事情,而是需要你能够敏捷地进行互动,需要你能够立即识别对手正在展开的套路,并及时做出明智的选择。软技能的范围更广、对专业性的要求更宽泛。比如作家天马行空地构思故事情节,歌手用独具特色的方式演绎诠释歌曲等等。
因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使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脑神经结构,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去开发这些技能。
为了培养可靠的硬技能,我们需要在大脑中构建起正确的神经网络。为构建起这个网络,需要小心、缓慢和敏锐地去适应错误,像细心的木匠那样去重复。
“铃木音乐教学法”就是一个培养硬技能的好例子。用铃木音乐教学法培养的学员会学习使用正确的手指弯曲度和压力、正确的站姿和正确的握姿去握住小提琴的琴弓和琴身,仅仅学习这些就要花上几节课的时间。学员们通过反复哼唱押韵的歌词来练习拉弓,但这时候,学员的手上是没有琴的。这看起来有些枯燥乏味,而且毫无成就感,但恰恰是这种枯燥的练习,让每个学生养成了最精确的演奏习惯。早期的精确度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初期的重复练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神经学家称之为“雪山上的雪橇”现象。意思是说,初期的重复练习就像是第一次在新雪上滑雪:在接下来的尝试中,你的雪橇会倾向于沿着那些已有的轨迹往下滑。学习基础知识似乎很枯燥,但事实上,这恰恰是投入的关键阶段。如果你现在就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你将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免去很多麻烦。
软技能的练习虽然没那么枯燥乏味,但也不轻松。硬技能常常有着可供测量的精确度,而软技能则是通过在充满挑战、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游戏和探索来构建的。在这些环境中,你会遇到不同的障碍,并不断对它们做出反应,你需要通过洞察、识别和反应建立起敏感的神经网络。换句话说,要培养软技能,你不应该表现得像一个细心的木匠,而应该更像滑板公园里的滑板手:积极进取、充满好奇心和实验精神,总是在寻找挑战自己的新方法。比如巴西的足球举世闻名,这不光得益于它的“街头足球文化”,也深受“室内足球”的影响。巴西通过这种独特的游戏来培养球员的软技能,采用5对5模式,在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比赛。相较于传统足球,室内足球有着6倍以上的触球机会。在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中,球员必须开启“即时识别”模式,创造性地发挥他们掌握的“硬技能”。长久以往,“球感”就被培养出来了。软技能虽然无法通过重复练习获得,但那些最具创造性的技能,仍旧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被掌握。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及硬技能、软技能后,我们进入动机创造的第三个步骤:学会如何挑对老师。
首先,我们需要避开那些像是彬彬有礼的服务员的人。这种类型的老师虽然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也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愉快,但一定不是合格的好老师。我们要找一个让你有点害怕的人来当老师。与彬彬有礼的服务员相反,当我们遇到优秀的老师时,常常会产生一种混杂着尊敬、钦佩乃至于害怕的复杂情绪。如果出现这些情绪,不要担心,这是个好兆头。要知道英语中的“教练”(coach)一词最初来自匈牙利语“马车”的单词“kocsi”。你不是在找扮演伙伴或父母角色的人,而是在寻找可靠的、值得信任的人,这个人可以和你一起去远方。
除了让你感到害怕外,一个优秀的老师还应该是一个能够给出简短清晰指令的人,他们不会长篇大论,也不会说教或者批评。相反,他们会给出简短且明确无误的指令并引导你完成目标。
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像《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让学生又敬又怕:怕的是他的严肃以及不留情面,敬的是他的学识和严肃认真。这样的老师你或许不会喜欢他,但将来肯定会感激他。
二、提升技能
本书第一章的内容核心是准备,第二章的核心则是行动,准确来说,是通过简单的策略和技巧,引导你进行精深练习,并把你从徒劳无益的浅层次练习的沼泽中解放出来。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人才温床”的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温床里的人看待练习的方式不同。
很多人认为练习是件苦差事,就像强被迫肉食动物吃蔬菜一样,远没有大型比赛或大型演出重要或有趣。但在“人才温床”的学员眼里,练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日常生活的重心。温床的方法之所以奏效,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的练习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方法将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里的练习方法是指精深练习或者叫刻意练习。
精深练习的关键在于达成目标。这意味着你需要稍稍超出目前的能力边缘,把时间花在被称为甜蜜区的困难区域。进入甜蜜区意味着要去主动迎接重复练习的力量,这会让你的动作变得像条件反射那样迅速。进入甜蜜区同样意味着要创造一个训练空间,使你能够在反复练习后达成目标并保持专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提高技能。
在我们的能力边缘有这样一个区域:在那里你会以最快的速度学得最好。这个区域被称为甜蜜区。人们常说“走出舒适区”,指的是我们要从那些让人感到轻松、游刃有余的工作或练习中走出来,去尝试那些可能让你受挫、失败的事物。但要注意甜蜜区并不同于“生存区”,在生存区中练习,人们常会感到困惑和绝望。即使偶尔成功了也主要是靠运气。
找到甜蜜区需要一些创造力。例如,一些高尔夫球手在水中练习挥杆,水的阻力会减缓他们的挥杆速度,以便他们能感觉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有些音乐家会倒着演奏曲子,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符间的关系。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寻找提升自己的方法。在你的能力边缘练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必须培养一种本能,去追求竭尽全力后也只能勉强达到的目标。”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勉强”。问问自己:在你竭尽全力后与目标只有一点儿距离的事情是什么?标记好你当前的能力边缘,并把目标定得稍微高一些。这就是你的甜蜜区。
认识“甜蜜区”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技能块”的概念。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经常会提醒我们:贪多嚼不烂。这个忠告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每一项技能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基础的动作——这些基础的动作科学家称之为“技能块”,技能块与技能的关系就像字母与语言的关系一样。单独来看,它们几乎是无用的,但当小块(字母)组合成较大的块(单词),较大的块组成更大的块(句子、段落)时,它们就能构建出一些复杂而美丽的东西。
了解了技能块的概念,就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聚来刻意练习了:
第一步,在将技能分解成技能块之前,首先在你的大脑中描绘一幅技能蓝图,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技能中我能掌握的最小单位的要素是什么?二是有哪些技能块与这个技能相关?第二步,反复练习某个技能块,直到你彻底掌握它;第三步,把更多的技能块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像你把字母组合成单词一样;第四步,把那些已经掌握的技能块组合成更大的块,循环往复。
书中讲了梅多蒙特音乐学校学生的技能块练习法,这些学生们先用剪刀把乐谱剪成碎片并放进帽子里,然后随机抽出这些乐谱碎片单独练习。当他们掌握了每一个碎片之后,再将乐谱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就像玩组合拼图玩具那样。学校里的小提琴老师说:“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学生们不是机械地演奏音乐,他们同时也在思考。”
所以,无论你打算掌握哪种技能,练习方法都是一样的:从它的整体出发,把它分解成最小单位的块,再把这些块组装回去,如此这般,反复练习。
掌握了“甜蜜区”和“技能块”后,我们开始进入正式的练习环节。
首先,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压缩练习空间。有时候自由的环境不会带来能力的提高,反而会约束自己。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较小的空间中进行高强度重复练习时,这个练习空间有助于他提高练习的效果。比如有些诗人和作家会刻意地进行俳句和微型写作练习,通过这些限制迫使自己在小的范围内进行创作,进而压缩了练习空间,还有人利用只能发布140个字的微博来磨炼自己的写作技巧等等。所以,相较于追求无限自由、无限资源的理想环境,我们更应该问自己: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需要的最小练习空间是多大?
其次,我们需要尽可能慢的练习。培养一项新技能时,我们内心的冲动是用更快的速度再做一次练习。这种对速度的渴望合情合理,但它也会造成马虎,尤其是涉及硬技能时,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成功来牺牲长久的、稳定的进步。所以,练习初期一定要放慢速度。慢速练习法就像一个放大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加以改正。本·霍根被认为是高尔夫球史上挥杆技术最标准的球员,他练习的速度就很慢,甚至当他的球杆最终接触到球时,球大约只会移动2.5厘米。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得多快,而是你能用多慢的速度正确地去做这件事。”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闭上眼睛练习。精深练习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闭上眼睛练习,这同样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很多音乐家喜欢在练习时闭上眼睛,借以提高准确性和对演奏的感觉,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技能。迈克尔·乔丹也经常会闭着眼睛练习罚球;海豹突击队的强化训练中有一个科目就是在漆黑的环境中拆卸和组装武器;瑜伽和武术练习者经常闭上眼睛,以提高身体意识和平衡性。
闭上眼睛练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是一种能迅速把人推到能力边缘的方法,能让人快速进入甜蜜区。它会排除外界的干扰,让你的其他感官参与进来并提供新的反馈。闭上眼睛练习还能够让熟悉的技能变得陌生而新鲜,进而帮助你把任务的蓝图铭刻在脑海中。
最后,我们也可以采用“3×10技术”来进行最有效的练习。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神经学家道格拉斯·菲尔茨博士,他的研究领域是记忆和学习。他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我们的大脑受到3次刺激,且每次刺激后能得到10分钟的休息时间,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就会更加紧密。根据这个发现,他提出了“3×10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把技能练习分组,每组只需要练习3次,每次练习之后休息10分钟。例如,在试着精通一段很难的吉他谱时,你可以先练习一会儿,然后再做10分钟的其他事情,再接着练习,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效率往往比一直埋头苦练来得更高。
三、拥抱重复
了解了如何创造动动机和如何提升技能后,我们再来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拥抱重复。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说,重复的力量是伟大的,要想提高自己的天赋,成为高手,必须拥抱重复。
很多人认为,机械的重复枯燥无趣,毫无意义。但丹尼尔强调说,这种看法大错特错,相反,重复练习是帮助我们提高技能的最有力的杠杆,因为它使用了一种内置的转换机制让我们的脑神经运转变得更快、更准确。
2011年5月,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突袭了本·拉登的住宅,并击毙了本·拉登,这次成功突袭就得益于无数次的重复练习。
其实,在这之前,海豹突击队已经策划了多次突袭本·拉登的行动,但都以失败收场。第六分队吸取了其它战友们失败的经验,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和内华达州完美地复制了本·拉登的住所以及周边环境,然后进行了为期3周的深度训练。他们模拟了几十种可能与本·拉登相遇的场景,并设计了相应的行动方案,然后对每个方案都进行数十次的重复演习,以保证所有队员在面对任何一种突发情况时,都能做出最准确有效的行动。这些重复练习的结果就是他们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如国术大师李小龙所说的:“我不怕会一万种招式的对手,我怕的是把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对手。”重复练习是让自己强大的重要工具,当你学着改变思维方式,不是把重复练习当成一件苦差事,而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成为高手的第二个重点是,不要试图改掉坏习惯,而是要想办法养成新的习惯。作者说,很多人都试图通过改掉坏习惯来从正面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习惯很难改掉,这是由我们人类大脑的机能决定的,也就是说,大脑虽然很擅长构建脑回路,但却不擅长拆除它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忽略坏习惯,把精力放在培养新的习惯上,让新习惯覆盖旧习惯。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害羞诊所”,这个诊所的治疗方向是帮助长期害羞的人群提高社交技能,他们就是用了养成新习惯的办法治愈了很多患者的。诊所里的治疗师不会深入研究“病人”的过往,不会试图“修正”他们的任何“错误”。相反,他们专注于通过适当的社交模式来帮助“病人”培养新的技能,比如:让“病人”通过一系列的、令人紧张的、逐步升级的练习,培养出新的“社交肌肉”。具体来说,害羞诊所的“病人”首先要做的一个练习就是走到一个陌生人面前询问时间,当病人跨过了这一步之后,练习的强度再次增强,“病人”需要完成向5个陌生人询问时间、给熟人打电话或者在电梯里和陌生人聊天等任务。几个月后,一些“病人”的“社交肌肉”就会强大到可以进行终极练习了,这个终极练习要求他们走进一家拥挤的杂货店,把一个西瓜举过头顶,用力砸向地板,并忍受住几十个陌生人的异样目光,当病人能自如地完成这一系列练习时,这个病人基本上已经算是治愈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养成新习惯是需要时间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开始时的愚蠢、笨拙和沮丧都是必然会经历的,因为你新的脑回路还没有构建起来,大脑仍然想遵循旧的模式来指挥你们行动。所以我们只能通过逐步增加难度来一点点地养成新习惯,这是养成新习惯的唯一途径。
书中提出的成为高手的第三个方法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有点“反常识”,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有一条就叫做“人之患,好为人师”,但作者认为“好为人师”恰恰是成功的重要路径。他在书中说,我们常规的学习路径有三条:从书籍中学习、从信息中学习以及从经验中学习,但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教会别人。
作者通过考察“人才温床”的运作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这些成功的“人才温床”通常会采用开放式的扁平管理,他们会把不同年龄段的选手混在一起,即“混合班级”,鼓励他们互相观察、模仿和学习,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学员的活力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由年长的孩子指导年幼的孩子,这样的“内部教学”成效显著。作者丹尼尔总结说,当人们向别人传授一项技能时,他自己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项技能,所以“好为人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好为人师”这种学习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在《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说,因为学习,人们才知道自己身上的不足;也因为教别人,人们才知道此前未曾发现的困惑,这就是古人说的“教学相长”。子夏和孔子的故事就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典型案例。
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与曾子、子张、子游并称为“孔门四杰”,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过世后,子夏至西河设教,创立了三晋儒学,并且广收门徒。战国初期魏国的国主魏文侯,以及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名臣都是他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不仅孕育出像荀子这样的鸿儒,而且还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一生几乎从未停止过收徒授徒。子夏是孔子晚年收入门下的弟子,孔子过世的时候,子夏刚刚29岁。据《论语》记载,子夏是孔门弟子中较为擅长文学的一个。这里的“文学”,指的是典章文物,即那些成文的历史文献和政治制度。
有一次,子夏就《诗经》中的一句诗向孔子提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用白粉打底,然后再化妆。
一般的学生从老师这里得到了答案,可能就会说,我明白了,然后退下。但子夏没有这样做,他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启发,联想到了孔子以前讲过的为人处事之道,于是问道:“礼后乎?”意思是说,是不是说“礼”也是要追随在某种更本质的东西之后的呢?子夏的回答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前面问题的本身,开始探讨儒家思想的根本,也就是“仁”了。
所以孔子听了子夏的反问后,大为兴奋,他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啊(子夏的名叫商),是你启发了我呀!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在一起讨论《诗经》了。
你看,先是子夏从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凡事有先后的道理,接着他又举一反三,从孔子所讲的《诗经》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进一步启发了孔子,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以,要大胆地“好为老师”,对正确的人传授你知道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输出,强化你自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进而反过来督促自己加强知识的输入。
结语
《像高手一样行动》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卓越人生养成手册”,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习惯。”作者在书中把自己走访那些“人才温床”所收集来的建议和行动方法归纳成了52条原则,这些原则很多看上去都不难,难的是迈出第一步,然后不断重复,直到成为你新的习惯。
在书的最后,作者丹尼尔总结说,凡高手,一定都是像园丁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行动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书中的52条原则变成自己的一个微习惯,通过大量的重复和刻意练习,每年精进一个新技能,我想,成就卓越人生就一定不是梦了。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917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
【编辑:Stan】
相关阅读: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创造力也需要自由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像高手一样行动》|盯紧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企业那些事】李佳琦薇娅的面子,欧莱雅的里子
【炳泽诗话】小雪无雪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反内卷:破除无效竞争的六大方法》|严重内卷的时代,企业如何跳出无效竞争的怪圈?
【严选好书】刘邦为什么能赢项羽?
【企业那些事】不要误读支企宣。
【炳泽诗话】回归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