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
核心书摘
最近“元宇宙”概念大热,大家都在探讨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如何更好地连接,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发展机会。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话题:你怎么就敢肯定,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被另一个物种虚拟出来的呢?
这就得讲到庄周梦蝶这个美丽的典故了。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了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换句话说,到底蝴蝶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我们人类的世界是真实的呢?我们熟知的“缸中之脑”悖论与之类似,那就是,我们该怎么证实自己不是只剩下一个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我们感受到的蓝天、白云、美食、工作其实都是被邪恶的科学家输入的呢?
在庄周之前的两百年前后,南亚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孕育诞生了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佛陀讲“空”,说“一切诸法空相,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与庄周梦蝶又是何其相似?在“元宇宙”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庄周梦蝶、缸中之脑,以及佛学的“诸法空相”呢?或许罗伯特·赖特的这本《洞见》,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关于作者
罗伯特·赖特,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
学什么
1、选择红色药丸
2、摘下那副有色眼镜
3、用冥想超脱痛苦
最近“元宇宙”概念大热,大家都在探讨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如何更好地连接,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发展机会。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话题:你怎么就敢肯定,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被另一个物种虚拟出来的呢?
这就得讲到庄周梦蝶这个美丽的典故了。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了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换句话说,到底蝴蝶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我们人类的世界是真实的呢?我们熟知的“缸中之脑”悖论与之类似,那就是,我们该怎么证实自己不是只剩下一个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我们感受到的蓝天、白云、美食、工作其实都是被邪恶的科学家输入的呢?
在庄周之前的两百年前后,南亚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孕育诞生了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佛陀讲“空”,说“一切诸法空相,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与庄周梦蝶又是何其相似?在“元宇宙”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庄周梦蝶、缸中之脑,以及佛学的“诸法空相”呢?或许罗伯特·赖特的这本《洞见》,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本书作者罗伯特·赖特是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纽约时报》年度十大作者,曾荣获美国国家杂志奖,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普利策奖,主要作品有《道德动物》《神的演化》《非零和时代》等。
2003年,赖特参加了静默正念自控之旅,从此开启了对佛学的系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将佛学与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相互印证,《洞见》这本书就是他这种复合交叉研究的结果,英文原版书名叫《Why Buddhism Is True》(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赖特试图用科学来解读2000多年前的领悟与智慧,以排解现代视角下的“烦恼”与“众生皆苦”。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解读这本书:
1、选择红色药丸
2、摘下那副有色眼镜
3、用冥想超脱痛苦
一、选择红色药丸
首先,我们来讲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选择红色药丸。
我们先从电影《黑客帝国》这部“达摩电影”讲起,看看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接受自然选选择的“欺骗”,制造出“众生皆苦”幻觉的。
《黑客帝国》中的主角尼奥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和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个叫作墨菲斯的反叛军首领找上门来,告诉他:“你是个奴隶,尼奥,是个思想被禁锢的囚犯。你同其他人一样,活在一个没有知觉的牢狱里,那就是Matrix母体。”墨菲斯没法向尼奥解释“母体”到底是什么,但他给尼奥吃了一颗红色药丸,帮他打破了幻觉的束缚。
尼奥看到了人生的真相,那是机器大帝设置的实验室,那里安放着一排又一排的吊舱,黏糊糊的棺材大小的吊舱里装着一个沉入梦境的人。原来我们以为“真实”的人生,只不过是那些沉睡肉体做的“梦”,是母体这个终极算法设计的产物。
在西方佛教徒看来,《黑客帝国》就像是一个寓言,验证了他们自身的体验,即我们熟知的这个世界是个幻像,是被大脑认知扭曲的现实。而“达摩”,即
“佛法”或者说是“佛教徒修行佛法应走的路”,就是影片中的那粒红色药丸,能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所以在《黑客帝国》上映后,人们原来讲“一心向佛”,现在换成了更简单易记的说法:“我选择红色药丸。”
那么,这粒红色药丸,即“达摩”告诉了我们哪些真相呢?赖特认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大脑通过“自然选择”设计出的一场幻觉,用来误导甚至奴役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大脑的自我欺骗机制——“享乐跑步机”原理。
达尔文学说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天择”就是自然选择。对人类来说,自然选择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让个体成为高效的基因传播者。在自然选择引导下,只要有利于基因传播的特性就会繁荣昌盛,而不利的特性就会被遗忘在角落里。为了让这个目标顺利实现,“自然选择”会改造我们的大脑,向它输入一波波被扭曲的信号,通过引发焦躁、绝望、仇恨、贪婪等情绪,引诱我们走向它早就设计好的陷阱。整套机制建立在三个原则之上:
第一,实现目标能够带来足够的快感,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愿意追求快感。
第二,快感不能持续时间过长。如果快感长时间不消退,我们就没有动力去追寻新的快感。比如,如果“自然选择”不给我们设计出“饥饿感”,我们就没有动力去不断觅食;如果“自然选择”让我们的性爱一次就能回味多日,那我们也就没兴趣去持续追求没羞没臊的生活,也不可能把更多的基因传播下去。
第三,我们的大脑只关注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但会自动忽视这种快乐消退的速度。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更有动力持续追求食物、性爱和社会地位,被这些快乐驱动着不断“前进”,永不满足。大家看,这像不像一部永远停不下来的跑步机?我们在上面不停地奔跑,却永远不会到达任何终点。没错,这就是“自然选择”想要的结果,只是奔跑本身,只是基因传播的过程。它才不在乎我们会达成什么结果,也不会在乎这个过程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快乐的消退速度,我们就会像吃下红色药丸那样停下来,开始怀疑人生:既然快感稍纵即逝,我们干嘛还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追寻呢?这种思考,恰恰正是佛陀所说的“顿悟”,会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荒谬之处,最后按下跑步机的“停止”按钮。
佛陀说“众生皆苦”,其中的“苦”是和乐对应的,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翻译成“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是“自然选择”设计出的“恶”,目的并不是“想让”我们快乐,而是“想要”我们多产,好让人类的基因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可以说,被“自然选择”设计出的不满足,才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当然,我们不能把“自然选择”全部予以否定,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机制,我们人类这个种族才有机会活到了现在。但时代不同了,一些当年有利于生存的规则,现在却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文明生活。比如,爱吃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肥胖,比如开车遇到堵车时会发火,这其实都是“自然选择”给我们设计的本能。
就拿碳水化合物来说吧。科学家们反复提醒我们,碳水化合物含有太多的糖分,摄入过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很多人理智上都知道这点,但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实话实说,这不是你的错,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导致的,是自然选择印在我们大脑里的诱惑。
要知道,对我们的老祖宗来说,饥饿是一种常态。在那个时候,只要得到食物,大家都会拼命地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储存更多的能量,才能支撑自己度过灾荒,更好地生存下来并传播后代。当年越是能吃的人,越容易“适者生存”;但在物质资源极为丰富的今天,这种“适”恰恰变成了“不适”,给我们惹出了一身的毛病。
再看堵车时的路怒症。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呢?因为在原始部落,发火是对生存、求偶有利的。那时讲的是弱肉强食,所以一旦遇到什么不平之事,老祖先就一定要用“发火”甚至“抗争”来宣示自己的主权。在这样的蛮荒规则下,那些不敢发火、不会发火的老好人都被灭掉了,留下的都是那些敢于“亮剑”、敢于抗争的基因。但在现代文明环境中,“路怒症”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益处,反而是车祸和暴力冲突的前兆。
你看,这样一解析,我们就能看到,强大的基因本能是怎么用幻觉奴役我们,让我们陷入对美食的贪婪,对他人侵犯自己权益的愤怒、焦虑的。时时刻刻生活在被幻像支配的情绪之中,我们怎么会不苦呢?
二、摘下那副有色眼镜
接下来,我们说说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摘下那副有色眼镜。
既然“万生皆苦”,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脱离苦海,至少要缓解痛苦。佛陀开出来的药方就是八个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呢?在进化心理学家看来,色就是我们给客观事物赋予的主观内涵,而空就是把这些主观内涵去除后,看到的客观结果。
一直以来,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身边的世界,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比如: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等等,然后据此给它们打上好或坏的各种标签。现在我们听到蛇时,仍会想到危险和厌恶,我们想到蜂蜜和梅子就会流口水。其实,这些标签并不是蛇、蜂蜜和梅子这些东西的本性,只是“自然选择”对我们大脑的诱骗,引诱我们做那些对基因传播有利的事情。当把这些主观的“内涵”剥离清空掉,我们就能进入佛陀所说的“空”的世界。
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钻石为什么会卖那么贵?从物理学角度看,它就是碳分子的组合体,但自从广告商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含义赋予在上面后,人们就愿意为它的“意义”花大钱买单。再比如说,一个脏兮兮的篮球,扔在街边上,可能都会被当做垃圾清理走;但如果有人告诉你,那是姚明当年在NBA打球时用过的,会不会有人把它郑重地珍藏呢?你看,这就是我们赋予一件东西的“内涵”,让它们和我们的情绪联动起来了。
现代心理学证实了两点:第一,很多时候“色”,也就是“内涵”往往是自动产生的,是自然选择留给我们的本能反应,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古代被蛇咬后是真的会死的,所以人类把对蛇的恐惧印入基因中,不需要思考就会逃避。第二,“色”具体意味着什么,是非常主观的个人体验。在婚戒文化还没有侵染到的少数民族部落,钻石就只是一颗好看的小石头;同样,对于那些压根不追星的人来说,他们就会想,姚明用过的旧篮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什么要珍藏它呢?
正是这些“内涵”标签,把我们拉进了“贪嗔痴”的陷阱。“贪”,就是希望把利于生存、利于求偶的好东西占为己有;“嗔”就是希望远离那些有危险,或不利于繁衍后代的“不好”的东西;而因为有了“贪”和“嗔”,我们就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了,这就是“痴”。
问题是,这些“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该怎样设定?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它们往往是蛮荒时代的产物,很多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文明时代了。基因和大脑的革命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这会让更多的判断标准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唯有剥离这些主观赋予的“内涵”,我们才能看到本真的东西,比如钻石只是块石头,名人用过的篮球它也只是个篮球。
当我们摘下这副有色眼镜,不再执着于这些内涵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会有什么改变呢?作者赖特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有一次,他在冥想静修期间,周围突然响起了锤子敲击和电锯的声音。以前他的做法和我们一样,听到这种刺耳恼人的建筑噪声就会本能地反感,会起身关窗户,甚至抱怨几句。但这种“反感”“厌恶”是不是我们人为给予的“内涵”呢?
赖特试着接纳这些声音,去审视噪声引起的不适感。他问自己:我的身体哪个部位能感受到厌烦甚至憎恶呢?这种感觉的质地到底如何呢?他发现自己越是深入审视,就越能接纳这种声音,那种反感、厌恶的情绪也在一步步消退。最后,随着沉浸到锤子和电锯发出的声浪中,他开始像欣赏音乐一样倾听,甚至从徐徐的衰音和骤然提升的音调中听出了一丝优雅。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赖特家院子的草坪上长了很多杂草,他以前要花很长时间把它们清理掉,甚至动用除草剂,好让庭院更为整洁。在修习佛法后,他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杂草。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同样是绿叶植物,为什么这些就是“杂草”,而周围的植物却不是呢?他发现自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客观的视觉标准来区分杂草和非杂草。
这段经历让他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摘掉这幅“内涵”的有色眼镜是多么重要!之前他从这株绿色植物上看到了杂草的内涵,就想把它拔除;下一刻这种内涵消失了,你就不再想去拔除它。而这种内涵,都是人类的主观感受赋予的,和小草本身并没有一点关系。
再进一步往下联想,如果我们裁断的对象不是小草,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那代价得有多高?比如说,我们身边是不是存在着一个跟杂草一样的人,只要一看到他(她),你就会忍不住心生厌恶,忍不住要发火?这种厌恶是不是也是主观内涵呢?赖特就曾非常讨厌一位叫拉里的同事。在修习佛法后,他开始深刻剖析这种“厌恶”和“火气”是怎么来的。他意识到,并不是拉里本身讨厌,而是自己主观地赋予了他这些情绪标签。就这样,赖特打破了对拉里旧有的“内涵”,看到了另外一个维度的阿里,一个更丰富多彩的阿里。
13世纪苏菲派诗人鲁米(Rumi)说过一句话:“你的任务不是寻找爱,而是寻找内心对爱设下的藩篱。”赖特打破了这道藩篱,接受了噪音、杂草,并学会了与拉里和睦相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经常看到这种打破藩篱的案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因为成功打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藩篱,从而开创了一个开放进取、绚烂多彩的大唐。
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帝国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很多大臣上书,要求发兵征讨,被唐太宗断然拒绝。他根据魏征的建议,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以温柔的态度及和缓的政策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有这么几项。
首先是以联姻和赐姓制度笼络人心。在实力远远超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前提下,唐太宗多次采取联姻政策示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另外,唐太宗还经常赐给少数民族首领以汉姓,以此来团结部落中的上层人物。能被唐朝皇帝(他们叫“天可汗”)赐予国姓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像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契丹首领大贺窟哥(李窟哥)、靺鞨[mò hé]首领突地稽等都被赐予了李姓,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大唐,热爱大唐。
第二项是一视同仁不搞种族歧视。当时很多士大夫认为“夷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就连魏征也说:“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不顾恩义,其天性也。”总之,他们都认为少数民族不通性情、不讲礼仪、不可教化。而李世民本身就有胡人血统(李世民的奶奶是北周鲜卑族大将独孤信的女儿,妈妈窦氏也是北周皇族,是鲜卑人),所以他不以为然地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意思是说他们也是人,也有仁义之心,我只担心尊重、教化得不够,怎么能把他们当异类猜忌呢?
第三项是客观理性地看待少数民族的动乱。唐初的史学家们坚持“五胡乱华”“夷狄乱中夏”的说法,把历史的分裂和动乱归咎于游牧民族的野蛮性。唐太宗却持不同观点,他说,“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只要中原地区自己安定团结了,周围的少数民族自然会来归顺。他还分析说:“炀帝无道,失人已久……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夷狄为患也。”这是以隋末大乱为例,证明夷狄不是造成国家动乱和分裂的根本原因。
最后,唐太宗还推行民族自治政策。他在边疆设置了856个都督府,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直接管理本民族。这些都督府代表中央对边疆地区行使管辖权,在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类似于我们现在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唐太宗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政绩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正是因为唐太宗坚持一视同仁,那些少数民族也自称为“唐民”,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天可汗”也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密切的象征符号,开启了五彩辉煌、内蕴丰富的大唐盛世。
三、用冥想超脱痛苦
接下来我们讲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用冥想超脱痛苦。
佛陀看穿了人生就是由“不满足”构成的种种幻象,因此我们要排除“色”的主观干扰,进入“空”的境界,进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为了帮助世人进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他留下了“冥想”这粒红色药丸。
2003年8月,赖特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首次冥想静修。这次静修课程选在一条静谧的街道上进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外界新闻,而且也不允许带书去读,当然也不能聊天。赖特每天要坐禅五个半小时,然后花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走路冥想,此外还要在静默中就餐,还有早上一小时的“劳作修行”,晚上听一位老师讲“佛法”,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
和其它同学相比,赖特冥想的底子极为薄弱。他从小脾气暴躁,四岁时曾向人扔过鸡腿,十二岁时扔过球棒。另外,他性格悲观消极,在当地的报社任职时,主编辑甚至建议他,可以开一个“厌世者专栏”。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他有“注意力缺陷症”的毛病,就是很难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平时根本坐得住。这都是通往冥想的强大阻力,可想而知他的修行会有多难。
最初几天,赖特过得非常痛苦。老师让他们盘腿坐在垫子上,待上4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什么都不能做,只需要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呼吸。但赖特根本就进入不了状态,每当数到三四次呼吸的时候,他的思绪就开始飘散,要么忘记计数,要么忘记专注于呼吸。等到课后分享时,他发现其他人的表现都比他好。老师告诉他:“你能注意到自己在走神,这本身就已经是进步了。”
第五天早上,赖特的冥想进程出现了重大突破。那天,他因为事先喝了太多速溶咖啡,出现了典型的咖啡因摄入过量症状,具体表现就是下巴肌肉绷得很紧,这让他很痛苦。在一开始冥想时,他试图抵抗这种干扰,但百般无效后他屈服了,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下巴紧绷的肌肉上。就在这时,赖特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他对自己说:“的确,下巴紧绷的感觉还在,很讨厌。但这种讨厌的感觉是在我的下巴上,而不是我所在的地方。我在自己的头脑里。”他开始摆脱那种“令人厌烦的感觉”,而是站在第三者角度上进行接纳,并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令人厌烦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却已不再令人厌烦了。后来,冥想老师告诉他,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执”。
这一次奇特的经历让赖特体会到了冥想的真谛:冥想让我们专注于呼吸,但并不仅仅是为了体察呼吸,而是要稳定我们的心绪,降低大脑的负担,从而以不疾不徐、相对镇定的方式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包括当下的情绪,例如悲伤、焦虑、烦躁、宽慰、喜悦等等。冥想要我们尝试换一种角度去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以这种新的视角为起点,我们可以见证自己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将不再受到情绪的奴役。
现在问题的关键来了:我们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感知,这两者之间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被扭曲的呢?当我们吃下“红色药丸”时,看到的究竟是哪一个呢?理智上,我们知道前者更为扭曲,毕竟我们给它赋予了很多主观内涵。如果用冥想把这些内涵和引发的情绪驱散,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时的我们就像是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看着情绪像一列列来来往往的列车。我们冷静地看着它们来了又去,但不会再被它们劫持上车。我们不用再跟负面情绪对抗,也能抵制住积极情绪的诱惑,真正地做到接纳它们、分析它们。我们不会再被情绪冲昏大脑,也不会被情绪裹挟着做出非理智的行为,此时我们的内心一片安静平和。
最后,冥想也能让我们体会到当下之美。古人讲“好好吃饭,就是修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赖特也有同样的感受,以前他吃饭就是为了充饥。他的工作日午餐是这样吃的:站在厨房水槽旁边,打开一罐沙丁鱼罐头,拿起一把叉子,直接从罐头盒里叉沙丁鱼吃,吃完扔掉罐头盒。但冥想静修后,他开始走进餐厅,学着老师闭上双眼慢慢地咀嚼食物。为什么要闭上双眼?因为这样可以让味觉发挥近乎百分百的潜力。此时吃饭变成了一种人生享受,每一口都会把他带入将近十五秒钟的极乐世界。
这种“活在当下”的感受也极大地改变了赖特的知觉。以前他一点也不浪漫,闻到花香也不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但现在他会聆听屋外的鸟鸣,会用心观察砖石、柏油、木头等东西的纹理,沉迷于那种细腻独特的美感。在林间漫步时,他会不自觉地爱抚那些斑驳的树干,深深地震撼于大自然的美。可以说,冥想,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赖特说,冥想可以帮助自己摆脱自然选择的陷阱,摆脱情绪的裹挟,感受生活的本真。不管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要平静地接受,并从中寻找点滴之美。
结语
到这里,《洞见》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
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大脑是怎么接受自然选选择的“欺骗”,制造出“万生皆苦”的幻觉的;明白了我们该怎么摘掉“内涵”这幅有色眼镜,看到事物的本真,进而破除认知的藩篱。在书的最后,赖特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畅谈如何通过“冥想”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
赖特告诫我们:“平常的生活就是一场幻觉。唯有刺破幻觉,看到事物的本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像元宇宙、虚拟世界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它们都会让我们戴上一重重有色眼镜,看到一个个更为扭曲、更为光怪陆奇的世界。但通过冥想这粒“红色药丸”,我们就有机会认清世界的本相,先是“见山是山”,然后“见山不是山”,最后达到更高一层的“见山是山”的新境界。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929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
【编辑:北橘】
相关阅读: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企业那些事】超人杀不死钢铁侠
如果与心仪的女子晚餐,要上厕所怎么说才得体?
【炳泽诗话】你删掉了我的微信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平行宇宙》|为什么说世界可能是由多个宇宙组成的?
【企业那些事】“如流”博主李彦宏
酒后吐真言,真的吗?
【炳泽诗话】穿越冬天的方式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