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中庸》学复盘 】05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复盘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持之以恒、立愿为先、中正平和。
核心书摘
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中、和二字是中庸的核心要义,本篇文章将阐释“中、和”的三层意思,并从管理学的角度解读其具体应用。
关于作者
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学什么
1.持之以恒
2.立愿为先
3.中正平和
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
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共读,读了《中庸》第一章的前12句话。前三句是《中庸》的宗旨,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四句和第五句,讲的是可持续的价值和意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到了第六句,开始讲慎独的重要性,说:是故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第七句第八句是补充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之后我们又共读到了全书的书胆,第九句到第12句讲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今天我们就来共读这最后一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里,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三个字,叫致中和。致是致敬的致,就是王阳明将致良知的那个致,那什么又叫做“中和”?前面那句其实已经说了,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呀,喜、怒、哀、乐没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符合节度就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说起来很容易啊,但你得明白,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而且是持续的,做到天地才会各安其位,万物才会生长繁育。
其实啊,中庸之道呢,是重要的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论,中庸之道呢,也是我们人生的大道,所以人这一辈子,财、色、名、食、睡,真正放下很难,那么你不管是追求事业成功,家人的生活平安吉祥,身体的健康,你会想中庸都是根本理论,也是方法。
我个人认为啊,其实我们研读“致中和”三个字。就要把这三个字,回归到中庸的本质上,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能偏离。不要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其实又回到了关于持之以恒的概念。孔子不是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的意思就是说呀,孔老夫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道德,但是呢,人们却已经很长久的缺乏这种道德,或者说能够把它坚持下去,持久下去,这样的人非常非常缺乏。为什么缺乏?是因为中庸不是不能够实现,而是很难持续的去实现,因为中庸没有可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么中庸当然就容易出现了。
注意啊,谈中庸就必须要谈道,谈到,就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当然会失去意义啊,所以我们才常说叫修行急务,立愿为先。立愿,立一个flag,立一个愿望目标。中国圣人立的愿是什么呢?绝大多数圣人立的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读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你看佛教里面也开宗明义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所以谈中庸也要先立目标,你得有了目标之后,然后才可以让大家真的能够接地气儿,真的把这个目标落了地。
这是“致中和”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当中的“中”,那再说庸不易的“庸”是什么呢?庸的基本词义,就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付出的量。这样的一个ROI,Return on investment啊,其实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比如说啊,吃饭要吃七分饱,这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ROI”互动的一个量。咱们讲一个历史中的典故,帮助大家理解啊,什么叫做庸——需求。
相传啊,曾经有过一只非常美丽的海鸟,飞到了战国时期的鲁国京城的郊外,当时呢,就停在一棵树上,那个时候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啊,都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鸟,好了,后来就被鲁国国王也看到了,当然高兴的不得了,心里想说,这飞来了神鸟,这是好兆头,好预兆,看来要大富大贵降临到我的头上。
于是国王就叫人把这鸟儿逮住了,可是怎么喂养呢?鲁王就想啊,神鸟儿呢,不能像一般鸟儿那样啊,关在笼子里养着,那不行,我一定得让他的生活跟得上我的节奏啊,跟我一模一样儿呢,否则不尊重啊,这万一是鸟儿怪罪下来,那不得了。于是,好奇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这只鸟儿供养在庙堂之上,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这只鸟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这鸟儿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这个鸟儿吃,你看这对这鸟儿照顾啊,算是无微不至,要多好有多好。可是那只鸟儿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不仅是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上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的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的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呀,这鸟儿压根儿不知道他是鲁王专门献给他。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这海鸟儿不吃不喝呀,到了第三天,死了。这是一则小寓言的故事啊,但是他告诉我们说,外表再美丽的鸟儿,它本质上仍然是鸟儿,我们浅读《中庸》,复盘什么呀,不就是复盘《中庸》的境界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一个道理吗?什么叫无为而治?就是别去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只有这样做才能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会破坏大自然的无为之道。
国王用这种方法来管理,那老百姓同样也会安贫乐道,天下呢?也自然太平和乐。那究竟什么是“致中和”的本意?孟强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合。压中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能走极端。和,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刚才说的是致中和的第一层理论。
第二层理论呢,就是致中和里面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说这人要有一技之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啊,这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到了中庸致中和的第三层理论,这才叫中正平和,也是我们今天继续邀请大家共读的这一部分。是指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
人这一辈子就这么回事儿吧,这“过”了一定要承担结果,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他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了,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于礼,守礼的方法莫过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显然,这也是我们本轮通过前浅读《中庸》,希望能够从管理伦理的视角中提倡人物合一的“中和”智慧吧。
其实啊,今今乐道读书会讲究跨时空对话,讲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去读经书典籍。我们从管理学的视角去读《中庸》,首先体察到的应该是管理伦理当中的人物和一。这个人物和关系啊,是管理伦理要处理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啊,应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你看,现在在管理实践中推崇自我、张扬个性和主张团队合作的分歧一直都是存在的。最近不是有一种说法叫组织弹性。其实,如果我们做点思想史考察,你就会发现啊,这组织弹性,其实敲打就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这个分歧,这个分歧在很多专家眼里,它是真实存在的。
而从《中庸》的角度看,它并不存在。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描述儒家在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那这个命题一定就是人我合一,人我合一啊。这种管理伦理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就是达到和为贵的和谐境界。你看,在儒家的正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从来都不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学东进,西方文化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中国,那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带给中国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利己主义,比如说唯我主义的偏颇。那当然,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这种人物关系问题上的个人主义偏颇,甚至会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时代,我们重新浅读《中庸》学复盘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来举个例子啊,我记得当年在蒙牛公司的会议室里,有副反应狮子和羚羊的巨幅油画,画面上呢,还有一小段文字说,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他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的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比赛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的压力也不小,如果他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命运都是一样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最好还是快跑。你这其实是最典型的,在强化焦虑,在强化零和博弈,在强化,非黑即白。而儒家主张的人与我的中和之道,恰恰是对这种利己主义的超越。他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之意义。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中庸》里讲“执两用中”之举,寻求人我合一的平衡。也就是说,置身于市场经济的这样的一个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固然需要提倡竞争,而是竞争并不意味着只有利己主义的算法,更不能走向唯我主义的冷漠与自私。
事实上,好的竞争本身就包含建设更好的自己和不同新维度的合作与共赢。就像今今乐道到读书会,反复提倡的“熵增原理”,我们说物理学当中讲熵,宇宙从有序到无序,温度从高到低,看起来是不可逆的,那反熵方法就是用熵增的理论引入新物质引入新物质引入新理念。
当年世界平台上的刘国梁和孔令辉,两颗闪耀之星啊,应该说就是反熵增的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同时他们又是情同手足的合作伙伴,这两个人我们都再熟悉不过。这俩人呢,都师出同门,后来又同时披上国字号战袍,在那个鲜花遍开的五月,留在朝思暮想,一夜春华秋实,齐捧韦斯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的激动,迪荡着他们的年轻的梦想,两个最好的朋友之后又一起打进了男子单打决赛。可是当男子单打冠军杯真的摆在面前的时候,这位好朋友突然意识到结局的残酷,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胜利一定是好友的失败。
可贵的是在赛场上,刘国梁和孔令辉完全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艺,刘国梁以奇取胜,孔令辉稳中带凶,激烈的比赛战至决胜局,最终左右开弓的孔令辉成为了男单的新科状元。如果你还记得现场,或者你找到当时的视频资料,你会发现,孔令辉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苦狂,我们看到的是异常平静的孔令辉。还有他脸上那种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而刘国梁的脸上呢,曾经掠过了一丝失望,但毕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夺得了冠军,他的祝贺也是发自心底的。这场比赛让两个好朋友,懂得了怎样面对竞争与合作。
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们又携手夺得了男子双打冠军。我们今天在浅读《中庸》的时候复盘这个案例,其实就是想说《中庸》管理伦理当中人我和一的中和智慧。要做到这一点啊,恰恰需要我们手持利他主义的伦理原则,自利利他。我们读过尚书君臣篇,那里面就提倡人与人之间的有容乃大的宽容,我们也推崇论语。卫灵公中的“矜而不争”的谦让,从当今社会凸显的诸多恶性竞争的情形来看,倡导儒家的人我和一中的中和之道,的确有消靡时弊的功效嘛。
相关阅读: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浅读《中庸》学复盘 】05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产后心理健康】女性产后的“变态反应”
【健康书分享】《失传的营养学》36治愈更年期综合症和女性的保养
【炳泽诗话】一封信
下次拟推送:
【浅读《中庸》学复盘】06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女性健康】经期不规律,我是不是得病了
【健康书分享】《失传的营养学》37优生优育
【炳泽诗话】炉火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