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谈合同之一:剑指中国合同的三大弊病!
作者 | 高云 编辑 | 蔓越煤
目录
合同弊病一:合同的产生基础
合同弊病二:合同的评判标准
合同弊病三:合同的研究重点
我从事法律工作已经超过25年了
感觉最花时间,最烧脑的事情之一
是写出一份优秀的合同!
所谓优秀的合同,是指:
既要合法依规,也要灵活应对;
既要法言法语,也要通俗易懂;
最重要的
是既要满足客户要求,
还必须促成交易。
问题来了
中国所有大学,都没有教怎么写合同!!!
真的???!!!
是的,因为大学只教合同法,不教写合同!
还记得我带过一个实习生,他这样来形容大学合同课程:
学完了合同法课程,
我懂得了合同法,但仍然不懂写合同。
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的年轻律师和企业法务
▼▼▼
没有思维,没有系统,没有技能
如此做实务,简直就是
裸跑......
凭着盲拳打死老师傅的勇气
还有重复劳动的蛮力
一定越走越艰难!
但是,真的只能这样吗?
当然不是!
请随我一起,探究中国合同的三大弊病,找出病根所在。
合同弊病一:合同的产生基础
找到合同的产生基础,合同的本源,才能端正观念,写好合同。
传统认为,
合同是基于公平正义观念之上的产物,
合同的核心、产生基础就是公平公正。
我认为,如此标准实在太理论了,被现实完爆。
有实务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一份合同草稿摆在桌面时:
你的老板正在思考如何达成交易、赚更多钱;
你的谈判对手正在想办法说服你接受他们的合同条件时;
你却在那里胡说什么合同应当“公平公正”;
结果是什么?
一定是你的老板不满意,对方可能也不满意,
你的合同也一定会做砸了!
为什么?
因为交易双方关心的,
不是抽象公平,而是实在的利益!
合同是否有对双方都公平公正一点不重要,
合同能够兼容双方利益和诉求才重要!
所以,合同没有那么高大上,
它不过是促成利益交易的工具。
因为各自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标准不同,
需要交换和协调,各取所需,
因此,才有合同的出现。
所以,你会看到主张“合同公平论”的人,
只能在学校里面做老师,教你学合同法;
只有那些主张“利益论”的人,
才能成为交易高手,写出一手漂亮的合同。
合同弊病二:合同的评判标准
如果你去书店,翻翻书架上所有的合同书籍,
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
那些合同的评判标准,竟然都惊人的类似,
合法、公平、严谨、周密、细致、周到等等。
这样的评判标准,对吗?
当然不对
因为过于理想化了,偏激了,
完全不是现实的样子。
错误1:合同应该“合法依规”吗
=========
传统认为,合同必须做到合法依规,
这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做到并不难,
只需要对照法条,按图索引即可。
难的是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企业内部规定的重重包围之下,
巧妙地,创造性地,找到出路,
既满足要求,又不失之僵化,
这才是更高、更好、更实用的标准。
所以,合同不仅要“合法依规”,
更应该“严而不僵”。
错误2;合同应该“严密详尽”吗
=========
传统认为,合同要做到严谨、周密、详尽。
所以即使是一宗很简单的交易,
律师等专业人士,
仍然喜欢将合同写得非常繁琐,语言晦涩难懂,
他们还沾沾自喜,觉得这是专业的表现。
我认为,
晦涩不等同于专业,繁琐不意味着严谨,
如此做法,不过是因为系统化、流程化的知识体系。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化的合同体系做指导,
即使简单明了,也可以确保没有遗漏。
所以,合同不仅要“严密详尽”,更应该“疏而不漏”。
错误3:合同应该“严格执行”吗
=========
传统认为:
合同是同双方权利义务凭证,必须严格执行。
我认为:
合同执行当中,不仅需要严格,还要灵活。
灵活就是,
有效控制成本,
实现进退自如。
有效控制成本说的是,
有效降低己方的履约成本,
显著提升对方的违约成本。
进退自如说的是,
强化己方对于合同履行各个流程的控制力度,
确保风险可控,利益可期。
所以,合同仅有“严格执行”是不够的,还要“灵活控制”才行。
错误4:合同是“零和交易”的游戏吗
=========
传统认为,合同谈判的结果有成功或失败,所以“零和”。
我认为,合同是在双方都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就达成。
所以,同样一份合同,无所谓成功或失败,
同样的条款,很难说到底对谁有利,
只能判断说,是否有利于实现利益。
所以,合同不是“零和”,
而是可以实现双方共赢。
这应该是评判合同好坏的最好标准。
合同弊病三:合同的研究重点
中国目前所有的合同课程,定位和重点都非常狭隘,它围绕的不是合同本身,而是《合同法》。
如此定位的结果,
自然只能以研习法律为核心,
研读立法原理、理论和理解法。
问题是,这完全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但凡有合同实务经验的人都知道,
实践当中的合同工作,
熟悉合同法条仅仅是前提;
需要将更多时间和重点
放在思考、判断和行动上。
例如:
研究确定合同谈判方案
组成谈判团队并分工合作
设计和完善交易架构
写作、审阅和修改合同文稿
与交易对方展开谈判
督促合同顺利执行等等
所以,如果是以实务检验为标准,
合同课程重点就应当放在合同的构思、写作、审查、修改和管理上;
而非合同法上。
综上所述,
由于中国合同理论研究与实务严重脱节,
导致大众对于
合同的产生基础、评判标准以及研究重点,
都存在严重错误的认知;
合同实务
缺乏系统化、流程化的知识体系作指导,
缺乏实战技能、实战工具的全面总结。
所以,现状让人很抓狂,很痛苦。
如何破局?
请等待我开发的《合同六法》
详情请留意熊猫法律新媒体陆续推出的
“高云谈合同”系列文章
图片来源:SOOGIF
往期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