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Unsplash)
社交媒体上的诸如“给J人一点P人震撼”等梗图与光鲜的打卡,默契地渲染出“(看上去)J人更容易成功”的氛围,非计划性人格则处于鄙视链下端。“P人爆改J人”的背后,除了体现个体对效率的正向追求,也是功绩社会下年轻人对生存状态的一次再反思与调整。
在专属于立flag之际的年初,J人们凭借其出色的计划能力,被奉为新一代“爆改”模板。“P人爆改J人”的话题频频出现在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当“爆改”对象从房间陈设、妆容与穿搭延伸至人格类型,MBTI中的J属性被视为一项“时尚单品”,备受追捧。买一本专属的计划本、用番茄钟严格进行时间规划、关注各种时间管理大法,年轻人们自觉自愿地戴上J人标识,主打的就是让自己看起来更高效、更体面。作为学生党,从8点到22点见缝插针的时间规划,是获得高GPA的制胜法宝;作为职场人,缜密的timeline(时间线)计划至少在气势上就先声夺人,让人觉得靠谱……社交媒体上的诸如“给J人一点P人震撼”等梗图与光鲜的打卡,默契地渲染出“(看上去)J人更容易成功”的氛围,非计划性人格则处于鄙视链下端。“P人爆改J人”的背后,除了体现个体对效率的正向追求,也是功绩社会下年轻人对生存状态的一次再反思与调整。@新浪新闻 微博分享的#P人爆改J人的时间管理大法#其中一条。(图/@新浪新闻)在MBTI的人格分类领域里,上一次被广泛讨论的还是e人与i人的区别。与e人“社牛”、i人“社恐”的简单粗暴的二元分类相似,“P”和“J”,在网络社交上被视为区分一个人有无计划性的标签。如果说“有计划、有条理”是J人的特征,P人则更热衷于DDL来临前通宵“爆肝”的随机变通,“到时候再说”与“顺其自然”是P人们坚定的人生信条。网友们化身当代“神农”,以科研般的精神收集J人与P人各类日常行为的对比图谱大全:J人的房间井井有条,P人的房间主打战乱风格;当P人列好出游目的地概览时,J人已经将精确到分钟的旅行计划发送到微信群里等待同伴确认;P人电脑桌面里永远有一个命名为“杂七杂八”、能够装下整个宇宙的文件夹,而J人则按时间排序,将文件整理得一丝不苟,给你一点小小的J人震撼。制定每日to do list,是小红书“爆改”J人教程中被提及最多的方法。在“P人爆改J人计划”话题里,各类排版吸睛的Plog与vlog打卡成为监督自己的见证。如果担心自己不能坚持,别急,记得购买以周为单位的计划本,避免用年计划挫伤自己的信心;或者用贴纸与图画装饰纸页,减少推进计划的枯燥与痛苦。这些贴心小技巧,往往能给P人们的“自我改造”带来一丝丝慰藉。即使有“爆改”攻略的加成,“变J”仍是P人的一场豪赌。克服准备阶段的三分钟热度,进入执行落地的稳定阶段,是进行“爆改”挑战的P人们最想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正在读大三的林歌,她的“爆改”计划从在微信名后加上“变J版”的后缀开始。课业繁重,她的“爆改”从起床开始。她会在前一晚把设好闹钟的手机放到床下的书桌上,倒逼自己离开被窝。她大概计算过,自己暂时变J“成功概率是五五开”。其实,关上闹钟、翻个身再睡,仍是她的常态。从高中到现在,即使前前后后一共买了50多个精美的本子,林歌能在上面写下计划的次数屈指可数。焦虑的她,99%地不喜欢自己的P属性,“明明很正常的一天,一旦开始P了,这一天就会乱套。”不希望自己是P,但“爆改”也很难坚持,林歌这种心态并不是孤例。虽然“爆改”行动看起来热火朝天,但点开网络上的挑战帖,各个P人博主的打卡更新,往往在5天左右就戛然而止。评论区从刚开始与打卡盟友的积极互动,也变成了粉丝孤零零的一句“蹲蹲成功了吗”。不少P人在最后一篇笔记中打上了小丑的emoji,更加认定了“好吧,我果然是P人”的事实。
“爆改J人”由此成了一场电子狂欢。成为理想J人的路有多长,或许没有多少人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P人还未远行,却已在起步阶段摔倒。
在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星座话语体系里,处女座就是井井有条的计划型达人代表。但十六型人格与“命定”的星座不同,可重复测量的量表,给了年轻人一种自主“跃迁”的改命机会。相比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鞭策要求。与“P人”如影随形的,是“拖延症”这个关键词。玩手机到深夜2点,再在DDL前连轴工作8小时到上午10点,这是林歌记忆中最惨痛的一次P人经历。完美主义诉求带来的拖延,使她难以在任务截止前达到自己的目标。“从小被老师告知,我们要考100分;或者即使没有人告诉你,在这种环境下你也觉得自己要考到100分”,林歌说。她虽然将这种自我规训定义为“不太健康”的倾向,但停不下来。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如今我们进入了功绩时代。“高期待—拖延—期待落空”成了一种循环,焦虑无法转换成有效的动力。5000字的文档迟迟不能动笔,让林歌“身心俱疲”。于是,她期待通过“爆改J人”,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轨。和林歌一样,“变J”成为很多年轻人缓解拖延焦虑的药方。但这也意味着,“J属性”开始脱离其原本含义,而被神化为多种高效品质的合集。作为荣格16型人格分类的最后一个维度,在MBTI的官方解释里,J与P分别代表基于“判断(judgement)”与“感知(perceiving)”这两种生活方式。但在现实世界中,J的“计划性”得以延展——向上的目标导向力及向下的执行力。相比于“P人”,“J人”的人设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能拆解目标并高效执行的成功人士。在快节奏的时代,这意味着更多成功的可能,也更符合个体的自我建设与社会的需求。于是,“J”与“P”从“生活方式”层面跳脱,开始与“价值创造”挂钩。此时,“爆改J人”便不仅仅意味着培养较强的规划能力,还是一种身份标签的获得。正如涂尔干和莫斯在著作《原始分类》里提出的:“人类有分类的天性,而分类的目的是给我们带来秩序感。”在功绩社会对绩效的高度追求下,人的价值被精细的指标一一量化。“我如何感受”在讨论声中式微,“我(看起来)如何努力”被更频繁地提及。一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让人压力倍增;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教程成为一个会写计划、会执行计划的人,在短期内就能够得到一丝精神安慰。无论是完成每日计划后的一点点成就感,或者是一个“J人”称谓带来的自我肯定,在真正过度自我剥削的疲惫感来临前,许多年轻人在这种稳定的短期反馈机制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秩序感。在“做计划”带来的仪式感背后,“计划”本身的意义也开始被质疑。作为一个曾经的“铁血P人”,目前离职准备考研的王侦回想起大学时期通过做手帐培养J属性的经历。其实她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整整齐齐的手帐,而更多是随大流,“依葫芦画瓢”。“我感觉这种整齐更像一种艺术形式,对我而言没有太大意义,现在想想觉得好像没有必要。”工作的紧迫使她终于完成了“70%P”到“70%J”的逆袭。但逃脱了拖延带来的焦虑,计划性所附着的强迫感又给她带来了新的不适。王侦觉得从自己体内分裂出一个监视器,“像一双眼睛一样在背后盯着自己”。哪怕已经上床睡觉,只要任务没完成,她还是会“垂死病中惊坐起”,坐到桌子边,这样才能抚慰自己的良心。成为J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适。对王侦而言,量表测量下的J属性只是一种工作技能,而非自己期望的性格。王侦相信自己血脉里对灵感与随机性仍有一丝执着追求,此前任职建筑行业设计类岗位的她,试图找到一种灵感与计划之间的平衡。“爆改J人”的路,也不是每一个P人都只因无法坚持而被动地“中道崩殂”。小文决定不再强迫自己成为一个J人。作为P改J大潮中的一股逆流,从前她很羡慕身边做事高效的J人朋友,现在她决定放任自己的“散漫”。她至今清楚地记得转变念头的时刻,那是一个朋友的经历引发的。这个患上焦虑症的J人朋友,在去医院取精神治疗药物的时候不小心错过时间。彼时,朋友的第一感受是自责:“你为什么连这个都没做好?”而这个发自内心的声音,朋友说,就像小时候家长对她一再要求的。朋友的经历,让小文感到心疼。就在那几天,小文妈妈给她发来了带妹妹上街吃冰淇淋解馋的视频。她猛然发现,自己从小在“注重感受”的氛围中长大:经常在田野上乱跑,想追蝴蝶就追蝴蝶,想抓虫子就抓虫子。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让她在成长中关注到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从这个角度而言,追求一切事物的功利性似乎并无必要。即使身处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生也不等于完成一场任务。任务性的目标可以通过拆解、细分来提高完成效率,但生活的多面意义,很难用规规矩矩的序号一一列出。小文首先做到的,是不再刻意追求桌面的整洁。她特意为自己办公室工位凌乱的桌面做了一张“注解图”。“每个地方的乱,都有理由和意义”,小文说。她不再回避“乱”这件事,因为其中自有秩序。此时的林歌,还走在“爆改”的路上。尽管对高效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她仍保留那1%对随机的喜欢。她享受与朋友出游时大家不约而同的迟到,让她有找到同类的松弛感。这种时刻让她感觉到,人不应该只是世界的一颗螺丝钉,而可以是一片落叶、一棵野草,或者别的任何东西。“我未来十年可能都会在‘P人爆改J人’的途中。不是说J人比P人好,而是我想在世界中找到自己更稳定的内核。”林歌说。也许,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身,注重感受与注重计划都是有必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爆改式”拆解,而是向内的一种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