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诗词中的通感手法

赞赏不在多 千家诗词 2022-01-14

谈谈诗词中的通感手法


/郑万才


笔者曾点评当代诗人王亚平先生五绝五首发到论坛。其中有句“盏内有溪声”一句,读者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认为,盏内盛秋色合理,盏内有溪声不合理。秋色可以到盏内来,秋声却不会到盏内来;也有人认为,盏内有溪声,这是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样的句子,如杨万里的“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显然,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移情、通感、拟人、移就等修辞手法,在诗词表达中,常见妙处。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修辞手法。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妙处了。尤其是通感,按照常规思维去想,必然不合情理。比如,我们常说的“秀色可餐”,按照常理,应为“秀色可看”。看用眼睛,餐用嘴巴。因此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那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呢?


网络发达的今天,查资料十分方便。遇到不知道的东西,往往我们会上“百度”搜索。


首先,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对通感的解注。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百度百科)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为之通感。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可以相互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是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可以说“光亮”,也可以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再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百度百科)


从一些资料对通感的解注来看,我认为“百度百科”的解注比较合理,也比较好懂。但是,对通感的定义似乎有些过于复杂化了。下面,我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给通感重新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通感,就是人各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是各种感官相互沟通产生的联想。第一,通感是感觉的相互挪移。第二,通感是感官相互沟通所产生的联想。这也是判断是不是通感的前提条件。因此,判断是不是通感,一是看感觉有没有挪移,二是看有没有产生联想。感觉,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诸如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意觉等等,都属于感觉。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往往和意境密切相关。是一种比普通的文学修饰更高的描写手法。我国诗人很早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宋诗有“云香近紫猿”之句(方岳《送别薛丞》),妙在不香说香。视觉中的“云”与嗅觉中的“香”相通,这是诗人的艺术创造,是为通感。诗人常常打通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界限,使之声色并茂,动静相兼。如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云:“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此句中,“闹”为人之感觉,枝上的花,为视觉。视觉和感觉沟通,为通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境界何以出之?全因通感而来。


例如,佛家所言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列子·皇帝篇》)道家所谓的“耳目沟通”;佛家所说的“六根相互为用”。皆为通感。为了加深对通感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泉声,源于耳;咽,则来源于其他感官。日色,为视觉;冷,则属于触觉。诗人把视觉、听觉与触觉等相互沟通,属于通感。


例二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在此诗中,秋光,属于视觉,冷,属于触觉,诗人把视觉和触觉相互沟通,就属于通感的修辞手法。


      再如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有句:“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萤火,属于视觉;闹,属于听觉。视觉和听觉的沟通,属于通感。在此例中,如果把“闹”换作“明”,为“三更萤火明”,则只是普通的描写,并不是通感。


通感,是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作为诗词爱好者,不可不知。关于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如白居易《杜陵叟》:“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德音自然不能书,诗人在此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明代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等,皆属于通感。


对通感的修辞手法有了大体的了解,我们再回头看看“盏内有溪声”的句子。溪声,为耳朵听来,为听觉;盏内,为眼睛看来,为视觉;有,为意想而来,为意觉。诗人把听觉、意觉和视觉相互换沟通,产生了错觉,产生了联想,觉得溪声就象从盏内而来。但是溪声并不是来自盏内。这就属于通感的修辞手法。


我们对通感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来看看网友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通感。


有网友“北山钓者”举例:问“匣中有剑光”, “盏内有清香”,“池塘有蛙声”,问是不是通感。单从字面上来看,句式和“盏内有秋声”句是一样的。那么,是不是通感呢?

“匣中有剑光”,剑光来自匣中。

 “盏内有清香”,清香来自盏内。

“池塘有蛙声”,蛙声来自池塘。

观以上三个例子,既没有产生感觉的挪移,也没有产生联想。因此不是通感,只是普通的描写。


另外,诸如诗歌评论中所说的“留有余味”,“耐品”,“余音袅袅”,“如嚼橄榄”,“言外有意”;我们说的“见字如见人”;书法中的“黑处是字,白处也是字。”歌唱中的“无声胜有声”;绘画中的“目在尺幅,神驰千里”等等,皆为观后所产生的联想。并不是诗真的有味,也不是见字真能见人。白处本无字,是人的想象而来。这些都是艺术的通感。


对通感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在阅读和创作中,遇到这样的例子,我们应该可以大致辨别了。识得通感,也就不会觉得奇怪,更不会提出不合理之说了。


以上这些,是笔者对通感的一些初步认识。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尽准确的地方,希望广大方家批评指正。


郑万才,77年生,云南彝良人,网名狂野孤狼,号三迤狂客。中华诗词论坛云南分论坛创始人。创建狼社,为“狼社创社十子”之一。历任中国诗词、诗选刊、中华诗词等十余家论坛首席版主、总版主,中华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学术部副部长,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诗协研究会副会长,狼社社长,《诗词千家》主编等。曾参编《当代诗词三百首》任副主编,《当代中华诗词精选》任主编等。获全国诗联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二百余次,获“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提名。大力提倡新韵。有“诗坛一匹狼”之誉。所创《孤狼诗话》被誉为“当代诗话一绝”。


 


《千家诗词》是由“诗词千家”编辑出版的纯公益性诗词选本。每卷大概在300页左右。第一、二卷已经出版,有需要的读者可以通过赞赏方式或加主编微信lang8866883购买,定价58元,国内快递70元/本。两本优惠价120元。非诚勿扰。


《第一卷(130人)(已出版)

李军、武立胜、黄建中、朱礼刚、黄莽、邱才扬、尹碧静、王惠玲、张春义、张耀斌、田素东、刘敬娟、王献力、刘能英、高海生、孔繁宇、韩秀松、何力、姚泉名、邵红霞、蒋淑玉、王琨、傅占魁、罗金华、杨海波、吴文彦、殷国利、代古成、伏滚、陈克果、王学美、吴戌、王天明、王景珍、朱宪华、周登鱼、冯南钟、黄发滨、王春艳、牛永维、杨杨、李祖春、王琼、吴峰、杨冰、黎金霞、于建奎、楚成、张桂珍、金嗣水、李学彦、梅凤云、郑  综、范义坤、康锦花、翟志国、张立芳、曾鸣、高秀梅、蒋继辉、周丽君、刘德胜、谢勋烈、高寒、曹晓东、朱健、陈海洋、李金娥、李林桢、熊虎、朱际展、刘南陔、江彩平、衡巨芝、肖芳珠、王质华、刘彦林、高盛毅、黄红梅、冯吉祥、林锦杰、宋轼霖、王洗尘、张承训、宋锡慧、陈水冰、汪继桥、王跃东、李安林、郭宏伟、徐雪晴、刘  斌、张秀娟、石艳萍、张志如、郑伟杰、韦玮、王捷、吴小燕、王少刚、时玉维、石海天、张小红、秦雪梅、王培森、李永清、王述评、廖国华、胡晓娜、傅筱萍、殷宝田、黄康荣、吴成立、李玉平、沈鹏云、张韧、钟吉豪、邹路、倪昌盛、张帆、杨非木、王雁、吴海琼、齐蕊霞、林永香、刘峰、李爱莲、朱雪春、温瑞、郑万才。


第二卷(135人)(已出版)

丁芒、侯孝琼、粟新华、巴晓芳、鹿斌、张春艳、叶兆辉、张金英、朱苏、许征武、樊旭东、郭庆澄、陶汉清、白凤岭、黄政权、胡均华、高景芳、肖丽、徐梅、黄永强、王惠维、贾香雅、折殿川、王君敏、李小英、高俊香、徐瑞明、李万鹏、孔晓华、汤宪华、宋华峰、蔡柏菁、卢世明、王庆学、祁国明、刘先森、吴江、魏仁田、赵业芝、葛永红、邓国琴、张新芳、郝为安、刘丰田、李红光、罗海霞、杨禹、朱芳森、吕文祥、咸丰收、黄训鲲、程林、任恩扬、陈世成、林群驰、张英玉、谢复兴、田幸云、李厚军、隗合明、吕婧、李群成、姚崇实、韩恩纯、赵崇仁、王治华、李朋、李德才、范国志、赵忠亮、李恒生、魏秀琴、程礼银、杨华强、王志洋、杨贵全、周其荣、周崇坤、赵迪生、王玉法、程宝庆、盛薇含、眭珊、蒋炳珍、王力田、黄春元、段维、刘宴会、吕洪、陈莹、章一菲、孟庆和、萧凤菊、张成彦、李延平、吴鉴评、李建国、赵清莲、吴翔、张杰海、余洪琛、柳茂恒、刘英、胡鸿、杨琀、毛瑞华、马龙飞、龙健、杜仕忠、赵丛舒、赵士红、陈治华、袁洪智、刘光军、欧盛龙、向雪艳、李洪涛、陈雅国、罗冲、杨锦锋、郁犁、唐秀玲、刘彩霞、李晨时、钟克宏、高亚明、周莉芳、何跨海、张伟新、任麟卿、胡水莲、杨森、陶永德、杨发兴、包德珍。


第三卷(征稿中……)

苏潇潇胡文汉冯振江黄海涛李纪干魏丹胡敏蒋昌典李荣聪吴菲蔡乃见戴林英张明新王朝晖颜静杨逸明邹国荣赵郁蒋娓萧本农武斌李玉洋程良宝高咏志张明军张海燕顾辉常玉山曹庆好张英茹沙建文崔国靖吴月英孙瑞青张君恋徐淙泉赵章武王静波那成章张毅赵巧叶李德珪张岳琦、曹印宝刘鲁宁(待添加……)

下页


◆◆主编推荐◆◆

>>个人专辑回顾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华新韵(十四韵)

>>《千家诗话》

>>《孤狼联话》

>>《孤狼诗话》

>>格律诗16式例举

>>浅谈咏物诗词立意

>>学习诗词的十大误区

>>诗词讲稿:谈谈格律诗拗救

>>谈谈诗词中通感的修辞手法

>>专家被各种诗赛脱光裤子裸奔


《千家诗词》投稿须知

一、定位: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

二、投稿:选择最优秀的作品30首+个人简介+照片一张或数张发邮箱44348553@qq.com

三、凡入“千家诗词”栏目的,即初入选《千家诗词》,同时将写入《千家诗话》。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公众号:shilundaguan

主编:郑万才

副主编:王惠玲、王天明、胡晓娜

中国.狼社欢迎您(点击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