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太极学术 | 张玥:《跨界创意时代造——评凌逾新著〈跨界网〉》
跨界创意时代造
——评凌逾新著《跨界网》
张玥:《跨界创意时代造——评凌逾新著〈跨界网〉》,《网络文学评论》2018年第6期。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网统天下,包罗万象。凌逾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学术研究也应该找到一个网罗之法,而跨界研究就是个极好的尝试,其于2018年2月出版 新著《跨界网》,为跨媒介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全书聚焦跨界文化创意,以著者早期对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基点,打通学科、地域、艺术的壁垒,捕捉、收集全球重要的跨媒介理论,开拓了时代前沿的创意视野。
《跨界网》全书设上中下三编,从网络世纪创新、虚拟空间开拓和古今文化织造三个方面展开。既从物理实体空间角度考察跨地域创意,思考东西文化的打通路径;也从网络虚拟空间角度考察跨媒介、跨艺术的创意文化,如通感创意、互动创意、考现漫游、赛博符号、微文化、集体写作、创客浪潮、未来科幻、网络图像诗等;还考察了东方传统文化再造,华文文化的重构,探究新时代艺术文化如何转型。全书重视“理论指引”,选取古今中外跨媒介文化、叙事学、符号学等方面的理论文本,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话,以期搭建创意思维碰撞的场域。同时还注重“创意实践”,重点探究华文界的跨媒介创意作品。【1】
凌逾教授的研究紧扣时代潮流,以跨界为主题,以文学为中心,融会各学科知识,贯通各界文化,启发读者从多维角度看世界,生发出对当今跨界文化新的思考。此书是一部融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论著,其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学科融合的跨界版图
凌逾教授曾于2009年出版《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以独特的跨媒介视角,对香港作家西西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与分析,跨界研究对象为艺术家个人。2012年出版《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进一步打通跨媒介脉络,梳理港台文学的跨媒介特色。2015年出版《跨媒介香港》,该书以文学为中心,展示了文学与电影、地理空间、网络、展演艺术的跨媒介整合,着力探讨新世纪文艺领域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对象为饱含活力与创新性的城市香港,跨界版图扩大到一座城。如今出版的《跨界网》,研究范围继续扩大,关注全球跨界新动态,研究对象涵盖全球。著者稳扎稳打,苦心孤诣,建构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跨界路径与学术版图:一师——独城——无界。
跨界创意是《跨界网》一书的核心概念。跨界,其实就是无界。创意即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人为某事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跨界创意是指在有界与无界之间融合贯通,日趋成为主流。【2】从学理角度而言,文艺领域的跨界研究主要探究文学与艺术、文艺与科技的联姻,各媒介如何互相吸收创意灵感。在数码网络时代,传统文学边界早已被打破,新式文学迈入无边无界的时代。跨界创意会对文学产生怎样的革命性影响?若从文学角度考察,凌逾教授指出跨界创意有以下几种方法。
香港作家董启章
首先,文本内部可跨界整合,文体文风混搭交织,古今文本互涉改写。在《跨媒介香港》中,凌逾教授就已专注在文本中的跨媒介叙事方式,对文本内部跨界整合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跨界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过去的文学跨界,主要表现在主题、人物、情节的挪用转化。著者以自己对港澳台华文文学的研究为圆点,认为香港文学善于在技巧、结构、语言、美学风格上纳旧迎新,列举刘以鬯、西西、李碧华、陶然等都是故事新编的高手。当代新潮文学跨界则多强调文学多体整合,文体创意更加丰富。书中分析了董启章《贝贝的文字冒险——植物咒语的奥秘》,该书串联电邮体、书信体、魔法体、儿童文学体、书面体与口语体等多种文体,深入浅出化用叙事学,开创出创意写作新范式。
其次,文本外部跨媒介法,以文学为主体叙事,吸纳其他艺术或媒介技术,互借互鉴。如西西的《我的乔治亚》在谋篇布局中向建筑结构取法,分层分进搭建建筑体,在《飞毡》中蝉联编织体,《缝熊志》《猿猴志》自创“缝制体”;黄碧云《血卡门》文舞合一,文学吸收舞蹈生命力,开创文与舞跨界创意。
西西《缝熊志》《猿猴志》
最后,可以进行文理跨界整合,这也是《跨界网》的一大创新特色,是跨界版图构建中跨越性的一步。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著者认为文学的跨界研究也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向理工科、新技术取法,融合各学科。《跨界网》突破了对文本内部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高新科技领域和艺术领域,以跨界作为学术研究网罗之法,形成一个全新的研究体系,显示出著者超前的学术敏锐度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其中,科幻小说就是一种典型的文理跨界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指想象科学技术的虚构文学,或设想人类或宇宙起源,或虚构科技的新发现,情节发生在未知世界,呈现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幻小说作家往往知晓天文、地理、科技、艺术、历史、未来,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文学与科学从对抗走向对话。书中也探讨了非科幻的文理跨界,借用理工科知识,将数理思维融入到文学写作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如意大利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跨界之作《质数的孤独》,因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是整数中特殊又孤独的存在,因此该书以质数隐喻难缠的人物关系、难言的孤寂,书中主人公如同质数一般难以融入亲友人群,与现实社会化格格不入,作者跨界思维别出心裁。
《跨界网》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个人、单个地域,不再时时处处围绕文学来谈,而是省思文学与科技媒介、艺术媒介的跨界,学科融合,拓展更多新领域。重在文化创意分析,希冀研究范围更广,视野更宽,跨界路径走得更远。
02 打通古今的跨界创意
跨界本属新兴概念,跨界创意更是走在时代前沿,《跨界网》中跨界维度、案例素材、研究思路都十分新颖,展现了面向未来的跨界需求。但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前沿文化的同时著者不忘回溯传统,活化传统元素丰富跨界创意。探究如何利用跨界创意复活传统文化,并活用传统文化重构跨界内容。可谓打通古今,纵横捭阖。
本书的前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书中网罗了多种新时代跨界创意文化现象,对创意实践的介绍具有普及性质,如介绍创客新浪潮、微文化创意、互联网图像诗等新兴文化现象;另外还开拓虚拟空间,研究赛博空间、赛博新符码;并且关注未来学,探究未来符号学。
首先,《跨界网》一书关注华文界新兴跨媒介创意作品。视觉艺术创意就是走在时代前沿的跨界创意之一,新型视觉艺术的跨度更为广阔,在文学与美术、影视、动漫、电子游戏之间跨界寻找灵感,如图像诗、画谜、文理诗,以及人体彩绘等。书中分析了大陆图像设计诗、港台网络图像诗、西方图像诗,比对了现代图像诗和古体图像诗,中西结合、古今交织;微文化也是因技术发展诞生的新型文化,著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微个体与微技术遇合,碰撞出微文化创意,这些都属于跨媒介文化研究的范畴。书中考察各类微文化创意微什么、怎么微、为什么微、微效果如何等问题,分析了微信公众号、微写作、微诗、快闪文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app创意等大量微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不仅对中外微文化进行研究,自己也开设了“跨界太极”公众号,该公众号分享跨界创意,涵括跨媒介、跨学科、跨艺术、跨文化等各种创意作品。著者十分重视该公众号的经营,自2016年创立至今,争取每日更新推文,推文内容分为学术论著、跨界课堂两大类,包括凌逾教授个人所著论文、对作家艺术家的采访稿、与学者交流讲座演讲稿、时下新颖的跨界文化现象、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跨媒介课堂中的精彩展示、教授本人诗歌、每日诗歌朗诵等,可谓精彩纷呈。
图像诗 尤孟娘《闺怨》
其次,书中还注重虚拟空间的开拓,著者认为虚拟空间对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时代巨变,工业时代的电气化,已逐渐转变为网络时代的人工智能化。著者普及性地介绍了基于全球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赛博空间,即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现实,人们在虚拟空间开辟社区,形成前所未有的线上人际网络。著者进而思考在赛博时代语境下文学如何发展,认为新时代的语言涌现出更多科技用语、网络用语,更多新符号、新意念,如果单谈纯文学,难以概括很多复杂的跨界创意现象。因此在赛博时代的大语境下,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赛博新符号。书中还对互动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虚拟空间互动文学,如“故事空间”超文本、档案叙事、基于HTML框架的超文本等。思考IT业技术如何改造文艺,并认为虚拟空间更适合应用跨界手法。
最后,这本书还大胆进行未来展望,关注未来学。全书开篇即想象未来跨界创意的新可能性,设想未来影院、触屏、机器人、电子商务、概念房车甚至虚拟人生,预言未来,创意无限。在对未来提出美好展望的同时,还具有清醒而明确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形式提出未来隐忧。如思考智能化发展时,人类有什么是智能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世界还需要人类吗?在提出担忧的同时,教授也提出了自己思考下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假设的发展途径,认为我们需要强化人类独有的能力,如思辨、提问、创新、决断等能力;要做智能化机器难以完成的工作,如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需要经验的工作。书中对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进行了解答或分析,但部分问题也以开放性的形式留待读者思考,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参与到跨界创意文化研究中来,作者苦心可见一斑。
这本书站在时代前沿研究跨界创新,但是却不离本心,时刻注重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著者认为传统文化创意含藏在每个角落,如城市地景、文学风景、建筑、传统戏剧、花样滑冰等方方面面。
舞蹈《水月》
书中分析了林怀民舞蹈《水月》、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侯孝贤电影《刺客聂隐娘》等作品,从化古通今的创意源头、静美东方之道、跨界变通之才、能剧、滑冰与电影的跨界融合四个方面来分析复兴传统之道。《水月》取法太极,其中的一招一式意念均源自太极,抓住了太极神韵内外三合、虚实对比、阴阳平衡、万物归圆等几个要点,使内在产生质的升华;昆曲《牡丹亭》以现代方式复活古典昆曲,传承古典精华,以精致笔法、哀婉意绪复活昆曲神韵,弘扬“抽象、写意、抒情、诗化、静美”的国学意蕴,再现悲绝哀怨的爱情悲剧;《暗恋桃花源》以陶渊明散文《桃花源记》为内核基因,同时化用现代符号元素,将诗意古典叙事,改编为现代版闹剧,追寻俗世理想。著者认为这几部作品都是富有东方神韵的跨界艺术,都善于化古通今,再造传统文化精髓。太极舞蹈为焦虑的当代人养心,昆曲回魂重唤青春,桃花源戏剧定神,体现了静美东方的异质同构。
凌逾教授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时代前沿跨界创意。又以跨界创意打通古今,游走于东方与西方的边缘,传统和现代的边界,活用各种媒介,表现出纵横捭阖的创新精神。
03 知行合一的跨界实验
跨界创意绝不仅仅是纸面创意,而更强调行动创意。这首先体现在《跨界网》对考现文化的论述。传统文学理论认为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小说多以人物塑造为主或以情节为主,体现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但是随着空间研究无限膨胀,以环境为主的小说门类层出不穷,如地图小说、建筑小说、味觉地理小说、地志文学、考现文学等。这类文本省思空间的宽窄长短、多重维度、历史向度,给文学风景注入地景因素,让空间成为主角,是后现代文学、空间叙事学的重要发展趋向。
《也斯的香港》
考现学是以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学问,注重田野或者都市的考证,运用人类学、博物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走进街巷田园,据实调查,考察当下,关注日常,挖掘符号意义。【3】1991年卢玮銮《香港文学散步》勾勒出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学地图,记载了著名现代文人学者在香港的文学活动,体现了香港文学的现代考现潮流。在个体考现方面,著者认为香港作家和学者都很喜欢漫游城市,挖掘港湾、街道、郊野、离岛的里里外外,追溯历史过往,在城市散步与文学散步中找到跨界交织点。如西西1975年长篇《我城》就是悠游看世界的范本;也斯也是出色的城市观察者,《也斯的香港》《爱美丽在屯门》都体现出笔者考现的老辣力道;潘国灵《城市学:香港文学笔记》是个人对香港城市当下的考现,挖掘各类城市符号背后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凌逾教授还指出近年来香港文学出现集体当代考现,如也斯在岭南大学开办“中文文学创作“课程,带领学生读书写作,行山蹚水,并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漫游写作丛书,如《西新界故事》《自然旅游创作——新界风物》等;香港大学张美君教授策划《沙巴翁的城市漫游》,用脚寻找城市日常,集体考现但又各抒己见。
《跨界网》还有一大特色,即书中许多的内容创意都来源于凌逾教授的课堂,她将教学联系实践,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切实地体验并论证了跨界创意的实施方法、作用和效果。近年,她开设了“跨界太极”微信公众号,分享了跨界教学中的大量创意实践范例,这些佳作很有可读性,很有创造力。
凌逾教授的课堂组织形式充满了创意与活力。每节课前学生都需要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课堂展示后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适时发问。《跨界网》中许多内容来源于此,比如研究生曾晓虹、贾菁岚小组曾精当地展示过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著者在《跨界网》中以这本书为出发点,分析了融合再造文化;研究符号学时,收录了本科生高天浩小组对表情包文化的展示,借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从理论角度分析表情包;再如研究通感创意时收录了本科生两个小组关于电子游戏通感和文艺通感的精彩展示,引出对文学通感创意的介绍以及艺术与媒介之间的通感创意实验。
通感创意
另一方面,著者还常常会把某些创意实践或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实操,大大开启了学生的跨界创意思维。如在2008级和2009级合上的研究生课堂上,教授借鉴香港创意写作策略,布置图文创意想象写作任务,出示五幅超现实连环图,让学生们现场写作。五幅图片的每一幅本身就具有超现实性,意义阐释具有多重性,还要将五幅图作为连环图,将五幅图片建立联系,这种图文创意写作,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有益处;在研究生课堂上,教授还指导学生进行互动接龙的创意写作练习,选取主题“未完成之事”或“时光倒流”,学生接龙写作,创意无限;教授还曾引导学生练习创意写作游戏,进行私人照片的叙事时间实验。以老照片为回忆引擎,打乱与照片有关的时间次序,如调换拍照之前发生的事件、之后发生的事件和照片中记录的发生的事件的先后顺序,造就富有创造性的叙事时间。教授课堂上利用跨界创意策略进行指导写作,学生们反响热烈,所作文章都极具创意。
跨界,带来创意无限。言之不是,言不尽意。跨媒介文化将是21世纪文艺发展的新趋向,跨界文化创意实践及其研究将是新时代的新课题,《跨界网》一书站在时代前沿,创造性地用跨界创意网罗学术研究,为华文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这一领域大有可为。而跨媒介文化还有哪些具体理论值得探究?网络跨界创意将如何成为新的学科?未来的跨界创意有哪些方式?这块领域的拓展则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前来关注与耕耘,共同建构文化新生态。
【1】凌逾:《跨界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页。
【2】凌逾:《跨界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
【3】凌逾:《跨界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46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婉薇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从香港走向世界——2014年《香港文学》的跨域与跨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