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跨媒介创意思维训练与实践

凌逾 跨界经纬 2021-12-03

 

跨媒介创意思维训练与实践


凌逾,《跨媒介创意思维训练与实践》,《语文月刊》2016年第10期


一、新时代的教学难题与应对


新媒介时代的数码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手机网络的各类信息、知识资料应有尽有,随意搜索,探囊取物、唾手可得。有别于口传、印刷、电子时代,全媒介时代的知识面向全民,公平、公开地绽放。人们疑惑,电脑里面什么都可以搜索到,那么,老师该教什么知识,怎么教知识?


不管哪门学科的教学都已发生变化:不再是皓首穷经,死记硬背,得些硬知识。人类的记忆能力哪能比得上电脑呢?古代发达的记忆术如今都式微了。个人的记忆宫殿,早已被网络的赛博空间、数据空间、观念空间取代。但是,当新时代涌现出海量的信息,人们却容易溺亡。因此,师者需要培养学生筛选、辨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培养发现新思维、新角度的能力,训练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巧用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媒介牵着走。老师需要教授的是软知识,利用软媒介、软文化的力量,开拓出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


跨媒介创意思维教学,重点研究数码网络时代的新教学内容和教法改革。在电子数码网络的新媒介时代,有创意的文学艺术家在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建筑空间、文化地理、赛博空间、表演艺术之间跨界贯通。各媒介艺术互相吸取创意灵感、实现渗透融合,如文学叙事吸取图像、声音、影像、舞蹈、音乐等媒介叙事的灵感,创造出新的叙事内容和形式;或是艺术作品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转化,从一媒介向另一媒介变异;或是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在数字化平台基础上,集听、说、写、读、音、像、文于一身,整合多种艺术媒介叙事手段,完成事件叙述,新和旧、同质和异质媒介越过自身边界,经过横向、纵向或斜向整合,成为综合媒介。



媒介融合是时代新趋势。2014 年 8 月,中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新旧媒介交融,建立新媒体集团,拓展跨媒介文化创意。广东也谋求打造理论粤军,打通南北、贯穿东西,学界探求新的学术生长点。因此,研究跨媒介文化创意、新媒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恰逢其时。教学研究有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互动实验,开拓新的创意作品,这对于拓展学生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追求卓越,自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软文化竞争力。


跨媒介创意思维教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几点:如何在跨媒介文化创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师生互动教改实验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现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创作新的作品?


二、跨媒介文化课教什么——跨界创意


综合起来,跨媒介创意思维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挖掘跨界整合艺术创意的具体作品。当代跨媒介艺术强调媒介融合、参与式文化和集体智慧,在中西文化对立与碰撞中立足,自成格局,在多种媒介中互相吸取灵感,变异转化,如将光影、色彩、声音、建筑、语言、地图媒介交织,形成创意等;如邀约观者成为创作者,形成互动叙事。


二是比较考察文学艺术与科技网络、传播媒介、经典与后经典文化关系,探讨跨媒介艺术如何化用高新科技,传承传统,对经典文艺进行戏仿对话、挪用改写和颠覆,呈现出性别差异,揭示跨媒介如何质疑并对抗僵化、套路的叙事,通过创造新的叙事手段,来确立新媒介艺术的独特性。高科技使天才的创意变为现实。但世界尖端的新技术不过是拐杖,是达至创意实践的手段,其精神内核需要熔铸中国元素神髓,只有在高新科技中灌注地方文化元素创意,才能达至中国新文化创造的目的。


是从叙事诗学角度探讨跨媒介艺术,探讨其结构规律、艺术形式特质,加深对后现代叙事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转向,即是转向集体创作,强调团体合作,集体智慧,灵感激发,整合多媒介、多学科、多文化因素。但同时也强调个性、独创性和多元性的表达。文学与科技媒介融合、交织,在破碎与不稳定中谋求平衡,以此挖掘跨媒介叙事技巧的创新与价值。


黄碧云的《血卡门》


讲授跨媒介文化课程,具体教学内容要有突破,挖掘有跨界特色的作品,重点进行案例分析:如研究艺术家如何打通舞符号与字符号两种系统。文舞双全者,善于整合舞与字。如黄碧云的《血卡门》,实现文拍与舞拍共振,文脉与舞脉相生,东方与西方文化符号交融,雕刻书者与舞者难以言说的痛感符号,踢踏出新的艺术样式。再如,艺术家如何开拓味觉地理学的后现代叙事,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烹制小说,从庖厨技艺中,寻找叙事灵感,舌尖与笔尖较量;开创“与美学、电焊术”,实验饮食小说的空间结构联结;在饮食世界流转中,省思后殖民文学与后现代地理的错综关系,叙述出后现代游牧人对世界的复杂感知;在味觉与视觉之间谋求越界打通的新可能性。又如,创意者如何开辟出独特的地图小说空间叙事,例证为董启章的《地图集》。此外还有,西西的文学与绘画与建筑的关系,对比麦兜、几米、老夫子的图文创意,分析《花样年华》《色戒》《倾城之恋》小说与电影的对倒叙事、性别建构问题。讲解中力求既有具体创意实践探讨,也有理论指引分析,探究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理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霍尔的《表征》、詹金斯的《融合文化》、跨媒介文化发展的前沿现象。


三、跨媒介思维怎么教——互动跨界创意教学


除了革新上述教学内容外,还要考虑适切的教学方法,变革的整体思路,既思考整体感,也注意细节感,希望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拓展互动式教学,学生从只是听课到参与讨论、讲课,学生讲,老师评点指引。互动式教学,是交互作用强烈的合作性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师生角色互换、双向沟通的情境,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讨论、创造性地参与教学,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多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习惯是这样的: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授的知识,期末老师提示考试范围,学生背诵考点,如果学生成功地背出 90%,得了优秀,就认为获得了成功。而互动式教学改变你讲我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学习不仅仅是接收知识,更主要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尽快完成从摹仿帮助到独立完成的转化。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实验,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互动式教学类于禅宗式学习,强调心传,老师并不需要多说、多灌、反复多遍,而是说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刚好能开启学生心窍。内化式学习,老师讲再多,依然是老师的知识,而让学生去学习、讲出体验、感悟他者的反弹、另向思维路径,感受头脑风暴,激发进一步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内化学习之道。


互动式教学,具体到实际教学,采取分组法。找好每组负责人,安排时间和内容分期。每组从教材中自选课题演讲。参阅教材的导读提示,善于再提问,组织大家讨论。围绕研究焦点,找好相应的中西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作延伸比较,力求创造性论述。课前制作好 Prezi 或 ppt 课件,加配图文、网络链接、视频截图等资料,可以表演舞台剧、现场绘画、自拍纪录片。选取最佳发言人讲课,每组讲 20 分钟左右,然后提出修改建议,以便改进。



互动式教学,不是推给学生完成任务,老师就没有事情了。师者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学几周前,老师切实示范如何进行跨媒介创意教学,教给学生演讲法,也展示前面几届优秀学生的作业;过几周后,才由学生实验分组演讲,讨论学习。老师的工作更多是在幕后:新通讯时代,开拓交流沟通手段,开通博客,存储相关课题的各类资料,便于学生阅读;利用电子邮件群,建设各类微信群,在课前课后、电子邮件、电话微信上与学生交流;在组长微信群上,经常给大家提醒各种事项,形成师生课内课外互动网。老师提前几周看学生的演讲稿和所有视听演示材料,反复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几易其稿。演讲前期指引修改,与学生联系沟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所花时间远远超出于每周上课的两节课。更关键的是,老师要能看出演讲稿的存在问题,要能想到新的点子。每届的解读角度和讲课思路都不一样。这都很费脑伤神,花的时间百倍于讲课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题的讨论节奏和气氛。老师课前先提问,提出尖锐的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听演讲。展示完后,每人用一句话概括为演讲做了什么,以防有些小组成员滥竽充数。听完演讲后,鼓励学生提问,小组“答记者问”,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大家对感兴趣的内容再深入讨论,这时课堂的气氛往往最热烈。当问题密集射出,当问题的子弹飞起来,思辨的翅膀也随之飞翔,思考的火花闪烁,小星闹若沸,气氛变活跃起来,讨论的气场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对做得好的小组,及时让他们介绍先进经验,激励后来者做得更好。然后,老师总结小组演讲。其后,老师讲出这课内容的个人见解,深化教学,此处最考老师功力。每次课后,鼓励后面几组的同学来讨论,鼓励他们主动询问,虚心请教,主动学习。对于如何演讲,老师给予切实的创意思路指引,并指导他们如何查找资料、寻找有用的信息,如何在有效信息中激发出个人的灵感,进行思维训练。总之,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个阶段,反复指点,不断喂哺,给思路、给点子、给方法……经此反复训练,越到后期,学生们的小组作业越是精彩。哪怕只能打磨出几组优秀的作业,群策群力,臻至化境,让人眼前一亮,都已经不枉一个学期的教学。


从多媒体教学实验转为跨媒介创意教学。新媒介时代的创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运用全媒介、自媒介,运用 PREZI 、影视视频、录音、微电影、微课、慕课、宏课、网页链接、博客微信等新媒介为教学增色。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分小组学习演练分析,他们贡献出了独特的创意:编导演剧、朗诵、唱歌、戏曲、主持、对白、演奏古筝,这些表演式演讲花样百出,本身就属于跨媒介,学生们学会了不断探索跨媒介教学的各种新可能性,用视听播演、甚至说书等手段,展示跨媒介创意作品和创作,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跨媒介、跨艺术的魅力,感悟到文学艺术如何受媒介影响,媒介传播如何借用文学的叙事基础,实现文学性的渗透,掌握文学、艺术、媒介、科技互动的法则,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思维意识。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挑战,能高屋建瓴地在各类书籍和多种理论之间找到链接点、差异点,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困局,发现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个人思辨力。

  

每一门课程设计需要整体规划,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对路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开学初提前给学生们告知总体思路,整个学期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学习法。在教学进程中,注意随时调查教学效果:如学期前几周,学生们写听课反馈建议;学期末,学生们写上课总结,听取面向以后教学的建议,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你印象最深刻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你还希望学习哪些内容?你对教学方法有何想法和建议?你预测跨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将如何?表扬做得好的佳人佳事,表扬组长们,带领组员讨论,组织、策划、出点子,考验了组长的领导能力、思维智慧。真正为作业贡献心力的学生,往往自己都能感觉到小组讨论、朋辈学习的震撼感:原来他们那么有才的!他们能想到的,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他们能演的,为什么我演不到?小组作业演讲比大多数的个人期末论文精彩,可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大家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做事,主动寻找更多锻炼机会。学生们各路反馈云集:跨媒介让人眼前一亮,大开眼界;头脑风暴,惊喜不断,思维碰撞,给人启发;上课内容丰富,讲解生动风趣;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学期学习下来,这门课真的给我很大的冲击,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很有趣,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每一小组展示都很棒,用心程度令人感动,跟老师超负责的幕后指导也分不开——这是师生共同打造的视听盛宴;老师在每组展示前都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建议把老师幕后的专业指导也能展示出来;感受到比一些课程更多的压力以及由此去学习的动力……反馈像一面镜子,照醒了讲者。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我们总是有很多的美好希望,但是,现实很骨感。每次上完课,总会感觉到或这或那的遗憾。借别人的眼,才能看清自己。


如何继续学习跨媒介文化理论?如何找到适切的创意作品?怎样进行创意实践?如何搜索世界各地的资料,拓展视野……深化教学改革,前路漫漫。教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化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不是仅靠一两次课就能完成的,老师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因一两次失败而放弃;当教育略微见效时,更需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谢慧清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

跨界太极学术 | 黄鸣奋:位置批评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跨界太极学术 | 单小曦:从后现代主义到“数字现代主义”——新媒介文学文化逻辑问题研究反思与新探

跨界太极学术 | 徐诗颖:混杂性 :流徙空间下的香港文化身份特征——以 1980 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为例


【跨界太极】  977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