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李存: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的文化特质与审美向度

李存 跨界经纬 2021-12-04


微文学

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的

文化特质与审美向度

李 存

李存,南阳理工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河南南阳,473004。


李存.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的文化特质与审美向度[J].学习与实践,2018(08)119-125.

 摘要:数字媒介时代催生了微文学的大发展,微文学在发展承继中,构建出了相对完整的微文学发展谱系。微文学在有限文本空间内追求复杂审美效果,体现出了将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质,亦具有了传统文学审美所难以涵盖的独立审美向度。微文学独立审美向度的开拓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视域,丰富文学的表现方式,促进文学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微文学 生成发展 文化特质 审美向度




媒介始终在推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短信、微博、微信等媒介技术的流行, 催生了在这种技术约束下的新文类——微文学。


“微博 140 字的限制、微信小屏 800 字左右的阅读耐心,都在限定中创生一个空前的微话语生活,制造出形态各异、热闹非凡的话语狂欢场景。”[1] 数字媒介时代带给微文学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作为一种新文类,学界对微文学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定义。为有效展开分析,本文将微文学定义为,以数字媒介技术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微介质为载体,内容简约,体现文学审美,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特征的一种新文类。


一、媒介决定下的微文学形态


数字媒介时代的微文学,从具体载体变迁的角度划分,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三个阶段前后相继,期间微文学的各子类又互相重叠、共存发展,推动了微文学的繁荣。


(一)短信文学:

勾连数字媒介时代的前奏


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短信文学的生成和发展。2001 年初,短信开始大规模流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渐渐开始具有了审美和娱乐、趣味等文化内容,逐步演进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为短信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标准尚由传统文学掌控,他们敏锐地注意到了短信所带来的文学内容,认可了手机短信这种形式并有意识地组织了相关文学创作活动。



虽然短信文学成为一种潮流源于传统文学的认可和促进,但由于其崭新的新媒介属性,无论是学界对短信文学的界定还是短信文学的发展,都显示出其网络生成性的特点。文学以短信的形式快速融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文学的润泽,由此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它的最大意义是让文学在手机时代或信息时代,走进了千百万受众即参与者甚至写作者的心里。”[2]从短信文学随后的发展看,它基本走上了和网络文学相似的发展道路。然而,数字媒介技术的更迭一日千里,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短信、短信文学均已风光不再,但短信文学有效培养了受众对信息化手段的接受,成为勾连数字媒介变迁的桥梁和纽带,它的文学书写特质随后被微文学中的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承继并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二)微博文学:

社交媒介全覆盖的响应



微博由媒介技术不断深化而开发的发布、转发、关注、评论等功能在全面覆盖短信之后,又有了新的提升。微博产生初期,与短信类似,传递的基本上都是生活交往内容,随着用户群的增加,微博成为所有人乐意参与的新型社交场。微博小说作者也将与网友的互动等情况即时地反映在小说中,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蕴。微博文学网站以及微博文学大赛等,都促进了微博文学的发展壮大。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其文学性地位的确立仍有赖于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微博文学也依然通过纸媒的出版、发行证实着自己的文学特性。有学者认为:“微博文学,简言之就是以微博为载体发表的文学作品,这是伴随微博这一传播工具而诞生的文学新文体。微博文学必须同时具备微博的特征和文学的特征,是微博技术性特征和文学艺术性特征的完美统一。”[3]针对微博文学的多媒体特征,陈平原教授认为,微博文学“导致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4]。学者们的论述虽然侧重角度不同,但大多强调微博文学的媒介特征,即这种新文学样式的技术特征。随着用户对微博新鲜感的减弱及微信的成长壮大,微博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微博文学的发展也开始放缓甚至停滞。


(三)微信文学:

社交圈强链接影响下的深化


2011 年初,腾讯公司推出了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即时通讯应用——微信。微信除了具有几乎所有的微博功能之外,又有鉴于微博信息的杂乱,将通讯内容有效控制在熟人圈,这就使人们的社交关系由以前的陌生人状态进入到强交往状态,实现了现实社交的网络化,在短期内受到大众的追捧。



微信的功能优势使其更有利于微文学的发展。微信朋友圈自动过滤了不必要的信息,朋友圈中都是与自己具有相关性的个体,在认知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互动效果更好。同时,微博中存在大V 的话语优势,有较强的网络暴民倾向, 容易产生不和谐的舆论氛围;而微信中朋友圈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个体在其中表达都极为克制,并且大多能收获鼓励和理性的建议,这有助于其中有价值文字的生产。微信全媒体的面貌, 在很大程度上泛化了微信文学的形态,大量的传统文学作品被上传到微信上,经重新排版后具有了新的文学观感。但微信文学作为数字媒介创作的一部分,原创性作品才是其真正价值所在。和微博相似,微信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心情、想法自由地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也可以通过申请公众号以专栏的方式写作。这种写作仅依赖手机就能完成,发表不受时空约束,在字数限制上也比微博宽松,其插入多媒体的操作也比微博简易、方便,这些都使微信文学创作成为微文学创作的主流。


微信文学不再像短信文学、微博文学那样, 依赖传统文学的推介和认可以取得文学性存在。相反,由于微信巨大的吸纳力,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为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纷纷进驻微信。《收获》《小说月报》等知名文学期刊纷纷开设公众号,将其部分作品通过微信首发,对其纸媒作品进行推介。知名文学网站也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其最新作品。应该说,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进入拓宽了微信文学的内容广度,亦有助于微信文学内容深度的开掘。同时,微信也极大地改进了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宣传效果,促进了双方共同的提升。微信文学不再受到字数的约束,而且具有更加强大的全媒体融合方式, 这种更具弹性的媒介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学容量,成为当前微文学书写的最主要力量。


微信分享的过程,更多地集中在熟人的强社交链接圈中。在这里,个体书写较之普通的外部传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能够在个体情绪越位时给予控制,在个体情感未完全释放时给予疏导,达成更大幅度的传播效果。同时,与网络文学作者隐身幕后、作者不受约束因而缺乏对文本传播的有效控制不同,因朋友圈的熟人约束,微文学写作者出于构建自我形象的需要,需时刻对文本进行理性的控制。


总的来看,虽然短信文学目前已经走入瓶颈期,但其一直延续的文学形态由微博、微信文学承继,并且发展得更为壮大。当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有在更为便捷的媒介手段引导下的文学产生,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微文学作为一种整合的文体的存在,更不能忽视它在泛文学时代巨大的文化生命力。


二、媒介与文学结合下繁复的文化特质


微文学继承了传统文学的某些风格,但更受到数字媒介时代技术约束的影响,生成了独具技术特色的文化特质。数字媒介时代的技术约束早期是一种无可更改的要求,但随着技术的更迭、推进,这种约束已不再严格。微博在2016 年2月放弃了140 字的字数限制,微信自创立之时就未限制字数,但在实践中字数较少的微文本仍然是一种主要形态,只是在放宽的格式中微文学能有更加丰富的表现。这也说明了微文学虽然产生于微的约束,但其发展自有规律,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媒介形式的变化。因此,我们谈及微文学,仅从文学或仅从媒介来理解都有失偏颇,它是媒介化的文学或文学化的媒介,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超越单一层面的技艺融合的文化特质。


(一)媒介形式简约与

文学诗意表达的统一


微文学的核心共同点,就是力图在简约的文本形态之中,表达复杂的内容。形态限制愈严格,其表达的内容丰富性、复杂性愈强。微文学所着意的就是意会、弦外之音,这也是它的优势。数字媒介时代,网络文学兴起,文字写作的便利使码字、注水成为一种常态;但数字媒介带来的短信、微博、微信等技术约束,又使炼字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写作者在微文学技术要求中时刻锤炼文字,约束自己的表达欲望,这给已经习惯了长篇大论的读者带来了一股新颖的文风。在这里,字数的劣势较好地转变为写作的优势。



现代社会使人日益陷入到机械化的生活轨迹中,大块空闲时间减少,碎片化时间增加,人们在空闲时间中乐意通过一些轻松娱乐的内容,来有效排解工作的压力,因此对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兴趣减退,纯文学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微文学正好可以弥补碎片化时间的空档。当个体将时间大量消耗在碎片化时间中而不能有效运用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烦躁感,这时,把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感喟书写表达出来, 或看一下朋友圈中的文字,阅读微信公众号中的专栏,随性地互动、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此外,广州《城市画报》早在短信文学兴起时就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3.84% 的人曾经写过诗。”[5]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普通人在心灵深处渴望表达,而且渴望用一种相对形而上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的兴起发展,正好符合了大众心灵深处的需求。同时,它用数字媒介这种先进的技术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地促进了精神和技术的结合,使繁忙的现代人能够重新走进自己在内心深处才保留的文化内核,自由地表述情感。


(二)媒介娱乐游戏与

文学哲思雅趣的呼应


微文学雅俗交织,构成了丰富的表达体系。微文学来源于群众日常交往,以适应群众的心理、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为主,这种大众的审美必然呈现出俗文化的特点,即写作简单、直白、生活化,以娱乐、搞笑为重要的表达手段,从而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缓解紧张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微文学文本娱乐游戏的书写很多,微文学的幽默特性体现了数字媒介时代带给人的自由。在短信等微媒体的介入下,交流的自由度提升, 娱乐功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是娱乐类微文学走红的心理基础,它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娱乐功能。微文学在满足媒介交流娱乐功能的同时,也时刻注意书写中哲理思想的体现,因为只有具有深意的娱乐,才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同时,作为微文学媒介工具的短信、微博、微信,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情感交流,因此创作者在写作时都存在一定的实用针对性,这恰恰促成了其表达的平凡随性。在即时的交流之外,微文学在这看似无法施展拳脚的小道场里,始终谋求把故事写得好看,巧妙的叙事技巧尤其是传奇叙事的加入成为其最关键的一环,这也成为微文学书写中一个重要的类别。


微文学微的形式使其简约、娱乐、直白,但在有限空间内追求复杂审美效果的努力,又使诗意、哲思、雅趣成为其叙事的主要方向。这种将看似矛盾的技术与艺术内容融于一体的写作,体现了一种繁复的文化特质。作为数字媒介时代文学发展的新文类,虽然其研究范式还不太完善,对其海量文本的挖掘也有待深入,但微文学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正好契合了媒介融合、文艺融合的大趋势,适应了当前新型的生活、娱乐方式,展现出泛文学时代跨越单一学科的大文化视野和观感。


三、微文学的独立审美向度

数字媒介时代形成了个人化、碎片化的表达语境,每个微文学文本的写作者不仅要着意于文本的文学性,更要注意其时效性,用最快的方式将内容表达出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第一位的因素,因此,整体文本风格都倾向于短平快。这就使微媒介文本良莠不齐,绝大多数文本难以称之为文学性文本。由此,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所谓微文学,绝大多数作品的思想蕴含比较肤浅,只注重感官娱乐,情绪宣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征形式的建构走向浅书写。微文学较为简短的形式在带来言简意赅的同时, 也往往使写作者进行大幅度删减,一定程度上带来创作的平面化、庸俗化、公式化和概念化。就阅读角度而言,接受者对文本也不重视,多以无目的的消遣阅读为主。由此,数字媒介呈现出海量的不良信息,时刻考验着个体的耐受力和对真实世界的判断。二是浮夸的感受性填充。因为字数的限制,数字媒介时代的微媒介要想获得关注就必须迅速抓住受众的心。因此它需要用一些浮夸的词语博人眼球,引来围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文学性的提升。而传播又是微媒介这种社交媒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能够有效兼顾的作者很少,因而这些浮夸的感受性填充也就占据了表达的主要范围。


客观看来,在微文学书写中上面的问题的确都存在,但是笔者认为所谓微文学形式的简约带来的问题只是表象,其主要原因还是人人皆为作者所导致的诗性追求的缺失。一方面在数字媒介时代,因为人人皆可写作,作者也混迹于普通民众,写作的社会责任感普遍降低。另一方面, 源于“部分写手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滋生对于所谓‘先天诗性’的依赖心理,以至主动退出艺术的深度创造”[6]。数字媒介更迭替代的频繁,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坚持文学性的追求变成一种奢求。不管是在传统文学还是微文学中,这都是共通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在微文学中由于技术便捷的凸显,因而更显得是技术所带来的问题。这就有必要返回到微文学文本中重新审视。除去明显无聊的文本和明确具有传统文学审美的文本外,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在创作和审美上有新的特点和价值,同时用传统的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文本。事实上,面对微文学的流行,我们必须用现实的眼光进行考量。如果理论不能解释,那就要用新的视角来解构和重建,也就是要着力看到其中独立的审美向度。


(一)粗粝文本背后的另类视野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化自我表达的限度越来越大,这使微文学文本的自况性展示价值多于膜拜价值。微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平民的文学活动,是一场以交际为核心的探索,可以说文学只是其结果,而并非其目的。微文学写作者就是通过书写展示自己的社交形象,而并非寻求永恒的深度和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看起来有些琐碎甚至庸俗的源动力却使参与者真正脱去了伪装和束缚,能够随性地表达自己,显示个性和自由,这带来了一种本真的文学意境, 使文学重新回归自然、回归人性,这也是微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微文学的技术路径,使单一的一元思维受到摈弃,少数人对知识、对文学的垄断被打破。


在微文学作品中,心情感悟类的文本数量繁多。除了横截面式的心情书写,随着时间的堆积,把一个人一个阶段真实情绪的流淌串联起来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悟。微媒介的特性,使其可以全面地保留同一写作者在连续的时段内书写的不同情感,这种连续一贯的内容使读者能够真实地追踪作者情绪的起伏和生活的变迁,还能使读者对写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进行多节点观察,对其潜意识心理进行多向度挖掘。正如后现代主义对这种无意义叙事反抗价值的赋予,微文学这种表面上的散漫,正是写作者本真心境的投射,这种以资讯、工作、生活琐事为主题的叙事, 以其与读者的共通性、以其真实性与当下性感动了无数人,使受众从中获得审美感受。



因此,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最独特的审美价值来自于真实的表达,即使这也是它被学界反复提及缺少文学性的地方。在传统文学写作中,文学日益高深甚至空洞化,读者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更愿意接受质朴、真实的表述,而微文学最具备这样的功能。它的首要特点是即时交流,因此它的内容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即刻的、自然的反映,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纠偏、唤醒的力量。微文学这种与生俱来的真实体验,无意中实现了不被日常生活审美化吞并的努力,构成了它最大的魅力,也使其有了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微文学在其平庸文字的背后,具有以“不美”的形式来表达“美”的意蕴。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来看,那些表象上无聊、琐碎的表述,却包含着对将普通事物意义化、话语化的反抗。我们已经习惯于对一些本来自由自在的事物贴标签,使其丧失轻松的原貌而蒙上了附加其上的内容;微文学的“不美” 则恰恰用否定的方式恢复着被遮蔽的事物“,无意义”实际上有了新的意义。


附带提及,我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学具有较高的审美品质,然而其建立的基础是出版发行的编审制度,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一些粗糙、低劣的文本被排除在阅读视野之外。数字媒介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人人书写,不管是否愿意,它都很容易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传统文学中的粗糙、低劣文本, 就想当然地否认其存在。与之相对照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看到了微文学书写中存在大量的垃圾文本,就全盘否定其具有的文学价值。任何文学文本,都存在着庸俗垃圾文本与审美意蕴文本的区分。这些庸俗文本的大量堆积是否会造成审美水平的下降?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会出现, 受众的认知有重复自动衰减的规律,长期集中于娱乐或讽刺的文本自然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最终必然需要更好的表达内容来取代它们。在相互作用的机理下,微文学也会自发地改进书写路径和表达方式,以取得读与写的平衡。


(二)速度感叙述下的叙事留白



在数字媒介时代,文学必定要适应进化了的人群,而人们已经看过了太多各式各样的故事。与其不断地求新求怪、寻找噱头,不如返回读者的内心,让读者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同时,数字媒介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表达方式的深刻变迁, 以往读者阅读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编辑审核、出版发行后的作品,都是已经“完成”的文本。而在数字媒介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即时的文本,这样的“即时性”使其具有时间向度上的共时性。由此,写作者不把结论、观点一一说出来, 而召唤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补充、体会,甚至,微文学中的只言片语就像种子,它们留在读者心中,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完全由读者来想象。在这里,叙事上的留白成了主体,言外之意的领会令读者不自觉地陷入其中,并在事实上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写作者也并不持固定的立场,而追求多元化的故事走向。这些空白的内容让读者的阅读变成了一种冒险,小说在读者主动、自我的创造性重构中走向丰富和开放。


文学上的留白古已有之,其实现依赖于速度,即在叙述时通过各种时间、空间力量的混合重构带来阅读的快感。在微文学文本中,通过速度提升文本的内容承载力,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个时候,写作者往往要摆脱传统写作的束缚,用崭新的表达方式来遣词造句,使文字更简洁、干净、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表象上被人认为虚无、荒诞、无聊的作品,大多只是放弃了传统艺术审美的外观,“不再追求形式的优美愉悦,不再凭借趣味上的共识”[7]。


微文学字数的显性特征,使得依附其上的文学创作必须在“微”和“短”上用力,借助对汉语句式和词汇灵活应变的能力,短中求险,微中求奇。这种风格与数字媒介时代人类置身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从微文学的形式追求我们其实已经预测到其发展的方向,即我们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叙述的闭合逻辑阶段,我们在“微”之中,原不是要追求严密和规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微文学的写作是真正“破碎”的。如果从传统审美立场出发,我们难以接受更难以理解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文学价值和方向。这里不妨借用钱理群先生在论及鲁迅杂文时的观点来加以说明。钱理群认为,鲁迅当年的杂文“就是今天的网络文学”,他那些被现代传媒所培育和塑造的杂文,“自由地出入于现代中国的各种领域,最迅速地吸纳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然后作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以及审美的评价与判断,作出自己的回应”。[8]


在突破了旧有的理论后,我们可以看到,微文学的这种审美特质与卡尔维诺提到的未来小说所追求的轻逸、迅速等特点有所相似。他指出,“在未来更加繁忙的时代,文学应该像诗歌或思想那样高度浓缩”[9]。轻逸、迅速正是微文学书写的要求,如果要实现这两个要求,就需要最大限度减少表述的内容,扩大能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在传统文学中也有体现,但在微文学中却成为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力量。



总之,微文学存在异于传统文学审美的独立审美向度,产生了媒介影响下的“网络生成文学” 基因,从而带给了文学新的可能,使文学从意义追寻到游戏多元,从重道轻技过渡到技道融合, 从时间艺术过渡到时空艺术,这将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这一切,也将推动文学新的发展。

 

四、结语


在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已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文学在内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种种文学性现象,如果故步自封,固执于门户之争,那么文学终将沦为少部分人的游戏,丧失对鲜活现实的解释力。因此,需要立足于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的现实,从传统文学所批判的微文学碎片化、浅层化、生活化等缺陷入手,从各类文本中探寻其文学特质,发展其文学延展的脉络,探讨微文学背后蕴含的独立审美向度。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微文学的发展,也才能真正使文学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更迭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相适应,继而促进文学的自足发展。


注释

[1] 周志强:《微客、微话语与“复杂思想”的消解》,《探索与争鸣》,2014 年第7 期。

[2] 马相武:《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光明日报》, 2005-02-04。

[3] 霍忠义:《微博文学文体论》,《中州学刊》,2014年第10 期。

[4] 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学术界》,2000 年第10 期。

[5] 李滇敏:《用诗歌挑战“黄段子”》,大江网-江西日 报 ,http://www. jxnews. com. cn / oldnews / n12010/ca803957.htm .

[6] 龚举善、陈小妹:《数字时代汉语书写的解放空间》,《中州学刊》,2010 年第7 期。

[7] 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69 页。

[8] 钱理群:《鲁迅杂文》,《南方文坛》2015 年第4期。

[9]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美国讲稿》,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李婉薇

推荐人:李婉薇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赵小华:图像: 饶宗颐文化史研究的灵动因素

跨界太极学术 | 戴伟华:论五言诗的起源——从 “诗言志” 、“ 诗缘情” 的差异说起

跨界太极学术 | 于昊:中国故事的跨媒介改写——以《赵氏孤儿》为例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177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