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董小英:建筑叙事(十):公共设施

董小英 跨界经纬 2021-12-03

董小英:建筑叙事(十):公共设施


  人类处在氏族部落时期时,他们的居住点用草或者枝条篱笆围起来,就是一个部落,一个村庄。在一个村庄形成一个整体的公共建筑,用墙壁围起来的时候,就是碉堡,典型的是外国的城堡与中国的碉楼,其主要功能就是保存自己,战争中的碉堡还要加上消灭敌人的目的,建筑的目的也就十分清楚。城堡与碉楼的建筑性防护措施一是用山、石的方法,二是用水的方法。山、石的方法就是把城墙的边缘建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墙与悬崖峭壁拉齐,从墙外面就很难攀登上去。


  以中国的碉楼为例。即使碉楼或土楼建在平地上,它的“外墙底层也多由花岗岩石块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连,厚度一公尺至两公尺,不怕敌人火攻;厚实的土墙,箭矢子弹不入,还可以抵挡炮弹。公元1934年国民政府军包围据守一座土楼的国内反叛军时,曾炮轰土楼,十九发炮弹只在土楼外墙留下小坑。石墙部分一般向下深筑两公尺,以防敌人挖地洞。外墙底部不开窗,十分严密。大门的门框由大块花岗岩凿成,大门用二、三寸厚的木板制造,外包铁甲。为防敌人火攻,大门顶部筑有灭火水槽。土楼外墙最高层,四周设有射击孔,土楼居民可以从射击孔用枪械居高临下射击来犯的强盗或敌人。射击孔外小内大,便于枪管左右上下移动。土楼的环形走廊,俗称走马廊,利于防卫人员和弹药的调动。一些土楼如二宜楼,没有走马廊,代之以紧靠外墙内壁的环形通道,作为战时人员弹药调度。福建西南许多村落的土楼,更聚合成土楼群,形成联防布局,易守难攻。土楼底层仓库储备粮食弹药,可以维持几个月。在紧急情况下,土楼内还有隐秘的地道,通往邻近土楼或田野,便于居民撤退。”【1】


  水的方法则是使四面环水,四周都有水系维护着,没有自然的水就挖水沟,这条河叫护城河。在护城河的城堡之间有一个吊桥,这是唯一的通道,因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水加上桥是城堡的一道防线。这就是建筑本身的叙事,谁要攻城,先要破这山、石和水的防线。


  碉楼的叙事更是清楚,它既有水道用以防火和防止火攻,还有很小的窗户,防止敌人从窗户进入,窗户则成为向外面的射击孔。这些措施在冷兵器时代都是有效的。


  更多部落的融合才能够形成城池,用城墙围起来的不同的姓氏融合成大概的一种民族的聚集的居民点,就是古代城市:“城市的特点是寺庙周围建有围墙,围墙上有坚固的城门,有的城门用青铜铸造,有的是把结实的木料用青铜螺栓箍到一起而制成。” 【2】现代的城市是开放型的,没有城墙了。


  当人们以“一个城市或者市镇为中心,结合了附近的若干村落,成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城邦之间往往有山岭河湖作为天然边界,一城一邦,小国寡民” 的时候,一个国家就形成了。“一城一邦,小国寡民”【3】是城市和国家初建时的特征,不论希腊城邦,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都是如此。然而,城市规划却不是从希腊化时期开始的。


  弗莱明认为,公元前480年雅典被波斯人夷为平地,(恐怕是对把巴比伦夷为平地的报复)雅典人战胜波斯人以后,开始重建雅典。这个重建的过程,首先是先有城市规划,“这一规划为今日的西方建筑树立了榜样”,“希腊化风格时期的城市规划比以前的城市规划中的随意性有所改进,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街道。小亚细亚希腊世界的许多城市都是按照一种方格体系布局建造街道和房屋的,但是同样很少,甚至根本不注意根据自然地形的不同规则特点进行规划。当一座小山出现在市区内,街道有时会十分陡峭,只能修筑非常难行的阶梯向上爬行。”【4】





雅典遗址复原模型

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德遗址


  雅典的城市规划因地处丘陵,不得已而为之,算是因势利导,各个建筑相得益彰。在平地的规划就显出了秩序。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诗人法老阿赫那吞就已经“用他那诗人般的思维,开始构筑未来的新都和神庙,派遣建筑工程师在那里竖起了14个醒目的界碑。数年间,一座可容纳数万人的城市在这片光秃秃的空地上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有皇宫和官邸,宴会大厅以及宗教祭祀的庙宇,连水井、排污沟,民居、啤酒厂、面包房、集会所、洗染铺等也都应有尽有。” 【5】我们现在看不到这座城池了,阿尔及利亚的这座城池的遗址,应该可以说明问题。城市是按区域划分为街道的,建筑物的安排井井有条。


  城市规划也分两种:一种是设计地块,设计有什么公共建筑,民居小区各在什么地方;一种是内部的公共设施,在设计公共建筑和区域安排的时候,安排各种管道。街道设计得横平竖直或圈圈或曲线只是外观,最关键的则是公共设施。在20世纪以前,中国人做到的只是外观设计,几乎没有内部相连的公共设施。


图3-现代小区规划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人们是先有公共建筑和区域安排的理念,后来才有的公共设施,因为这些设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完善的。任何一种公共设施,都有它的历史发展的顺序,这也就是历史性的叙事。


  公共设施的建立,来自于共同生存的意识。既然是共同生存,那么生存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和贮存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是粮食的贮存,我们在半坡遗址就看到了贮存粮食的地窖。之后是上下水,但村落小,人口少,很容易解决。柴火、燃料问题、之后是下水,时间告知、事件告示、即信息共享等等问题,最后一项是统一行动,即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只有统一行动才能达到维持共同生存的目的。


  表现在建筑上,则公共设施表现为管道和公共建筑。现代的管道是逐渐完善的,首先有上水,之后是下水,后有电网,后有煤气,电话线、之后集中供热的暖气,再后是闭路电视、再后是电话线中增加网线,之后是独立的光纤入户。各一种管道或公共建筑都表明在个城市的人们共同生存的意识的程度,也表明生存状态的好坏。


  每一种管道性的公共设施也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上水的问题,人们不喝水会死亡,因此必须解决上水。满足整个城市的用水,有几种方法。1)临水而居——直接获取天然水源。城市需要建在一个平面上,像威尼斯和中国的周庄之类的水城或水乡是很少的,成为一种建筑风格。在水边建城的重庆,建在江边半山上也是一种风格。2)打井直接获取地下水,但是可供饮水的人不够多,一个村子足够了,一个城市就需要许多井。3)远离河、湖的地方,就需要水渠从远处把水引过来。建水渠,引来水之后,修水池,贮存引来的水。大家都到水池边去打水。到后来再从水池用管子把水引到各家各户,这就有了4)自来水,人们就不需要到水池边去打水了。水池就变成了一个欣赏的艺术品,圆的、方的、长方的、不规则的,人们在水池上做了各种雕塑,公共的水龙头用管子做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喷水的方向,使水喷出的水花不同,雕塑与喷头结合,就有了5)喷泉这种艺术品。音乐喷泉。延伸了嬉水的功能,就有了6)游泳池。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上水”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发展的每一步骤就成为人利用水的历史叙事。


  在上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使用的水利系统中有值得人类骄傲的建筑:水井、水渠、渡槽、喷泉、水坝、下水道和上水管。


图3-水井、双井印月


  图3-是英国小镇村中心一座没有受到任何改建而保留至今的纯朴建筑,后面三张是江西双井。英国的井是有房盖儿的,免得雨水落进去。而中国的井是敞开的,说是不同的井有不同的用处,雨水直接落在里面,又能干净到哪儿去呢?


  不发达地区还用井水,中国、英国现在还有井台,一个村子的公共场地就是井台,人们在那里聚合,见面,聊天,说闲话,打情骂俏,怒目相向。这种地点都可以作为发生情节的所在地,也有许多绘画是描绘井边发生的故事情节的。打井找水需要科学知识和技术,张艺谋的作品《老井》,打了那么多的井来找水,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坚韧精神,缺少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

图3- 打水图


  公共饮水。古埃及、两河流域都是临水而居。在古希腊,城市不是那种沿河而居模式,居民将水通过水渠引入城市,建造成自来水。


  水渠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地上高架,称“渡槽”或“水渠”,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地下挖,这种方法叫做“坎儿井”。


  “渡槽尽管在数个古代文明中都存在,包括亚述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但最终却是由罗马人完善起来的。罗马城拥有由11条渡槽组成的供水系统,总长度达260英里。利用该系统,水通过主管线供给城市喷泉和浴池。”【6】


图3-古罗马水渠、坎儿井


  “高架引水渠。长度接近3000英尺,高达115英尺,位于西班牙塞哥维亚的这座公元2世纪的高架引水渠是幸存下来的一项罗马建筑工程奇迹。”【7】


示意图:3-10坎儿井结构 【8】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做“井渠”,山西叫做“水巷”,甘肃叫做“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自流灌溉的暗渠工程,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9】


  世界上最早的坎儿井出现在亚美尼亚。中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10】


  有了引水渠,才有蓄水池,蓄水池是公共取水处,更便利,更省力,也更具有公共性。在这个瓶子上还有妇女从公共取水处取水的情景,水龙头做成了狮子的形象:


  “妇女从喷泉处取水对于希腊水罐绘制者来说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个来自位于意大利瓦尔奇的希腊殖民地的陶罐沿袭了标准的希腊样式,在那里,当地人比希腊人更为尊重女性。它展示了这些女性的侧面,她们在一个细柱支撑的屋檐下,带有狮头喷嘴的喷泉前排成一列。”【11】


  到后来人们又从蓄水池把水引入每家每户,就成了自来水,更方便,更省力了。水是人类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是维系生命的必要因素,因此,水的开发和利用反映了人们的共同生存的意识。而这种共同的意识,在大家都到一个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会体会到,这个井是大家共享的,在同样排队在泉眼面前打水的时候也会意识到,这是大家共享的,但是当把自来水铺上管道送往各家各户的时候,开开水管子水就流了出来,人们反而意识不到,这个水是大家公用的了,其实,正是管道更紧密地联系了所有住户。


  蓄水池后来被爱护水源的人们做了精心的维护和装饰,就成了喷泉。喷泉与各种雕塑混然一体,成为一个城市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保留了下来,供人们观赏了。据说在古希腊“卫城之中,就有喷泉以供游人憩息。” 【12】纯粹的水池——浴池、游泳池则保留了嬉水的功能。


图3-意大利的喷泉、圆明园大水法


  我看到一组喷泉的照片都非常漂亮。我不知道它们的所在地,也不知道它们的历史,仅仅从照片上看,喷泉的样式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我看到了什么。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种应该是最古老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由水渠引来的,水渠是从山林里面引来的。喷泉则是现代的技术,故意让它喷出来。


图3-喷泉4张

这一张展示的并不是水渠,不过是长方形的喷水池而已,这已经是在园林之中了。


  古代的泛神论思想使人们相信一切都有灵魂,使一切都成了“活物”,因此对泉水也是极其敬畏的。在古希腊,人们对泉水有一种美好的想象,认为泉水是缪斯的灵感之水,喝了泉水诗人就会做出诗歌,因此人们自然而然不但对水是生命的必需品格外重视,而且对于这种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格外珍视的。所以,所有的人都会爱护水,在这么美妙的情境之中人们自然会珍惜水,反过来雕塑描绘了展现了神话情境,更标志着水的价值。喷泉充分展现了水的美丽,使人忘记了它在大海中的汹涌狰狞,使船只没顶,洪水中可以冲毁家园,夺人性命。


  罗马的少女泉,继承了古希腊的神话缪斯猪女神创造灵感的传说,是诗人灵感的源泉,带有飞翼的神马之蹄踏出来的泉水,就是灵感之水。描绘的就是诗人灵感产生的地方。


  这个喷泉雕塑的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情节——阿波罗驾驶着四匹马的马车。马从石头中出来,只出来前面两个蹄子和头部,形象地表现了水从石头中出来的样子。对于形象地描述来说,马就出来了一部分,也就是不完全叙述,但是已经看到了各种马的标志,因此也就知道这是马。那么它有一半没有出来,即隐藏了一部分,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那么代表了某种神奇——神灵的神奇,神仙的神奇。


图3-船形喷泉

 

  现代喷泉的设计真是令人叫绝。这个喷泉是船的造型,帆和船体都是由水幕织成的。它没有了古代水为灵感的源泉的意识,而本身的创意已经让人钦佩,并再激发出新的灵感。


  像这种有精美雕塑的喷泉最初都是公共饮水处,因此现在仍然保留着这种公共饮水的功能,我们到欧洲去,或在澳大利亚,喷泉旁边都有公共饮水的饮水器。


  中国现在到处都有喷泉,还有音乐喷泉,但是喷泉就是喷泉,甚至加上音乐和色彩成为音乐喷泉,也仅仅是一种观赏的装饰,没有公共饮水这一功能——喷泉旁却没有公共饮水装备。就是因为直接从国外引进了喷泉的技术和形式,却没有想到这个喷泉的来历,省略了中间的一段过程,忽略掉了喷泉主要目的、实际目的是公共饮水,最后才形成了喷泉的艺术形式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学了人家的皮毛或现存的结果,忽略了人家产生喷泉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共同生存意识,有公共饮水装置才具有人性化的味道,才是泉水的本源。


  中国人也会游泳,但都是为了生存的劳作技能,不是嬉戏,不是比赛。一般来说女人是不能游泳的。中国也有池塘,一是为了养鱼,二是为了观赏,不能嬉水。所以,不可能独立生发出游泳池。


  丽江古城的上水,是直接把河水引到道路两旁的水渠之中。我们说建筑本身是叙事的就是说,从建筑本身能够看到人们的生活理念。


  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水源比较充沛,一般人们沿河或沿湖而居,因此,上水往往不成问题,所以他们也就没有产生强烈的共同生存的意识和忽略了下水的问题。


  下水。西方人的下水的意识也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比上水要晚。


  “帝国最大的城市是罗马,它占地5000英亩,其人口据估计,公元二世纪时有100多万。游览者会注意到,在贫民居住的拥挤的住房里没有任何卫生设备,替代它们的是精心设计的设有大理石座位、饰以诸神或英雄塑像的公共厕所。结果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便壶都放到街上。街上没有任何照明设备,遇到没有月光的夜晚,整个首都便陷入一片黑暗之中。”【13】

 

  中国连皇宫都要坐马桶、倒马桶,罗马在公元2世纪时的状况恐怕比中国70年代上海的下水状态还要好,我在70年代去上海的时候,还是家家都要刷马桶,每天早晨4、5点钟就会被刷马桶的声音吵醒。那时中国有公共厕所就不错了,更不要想象厕所有“大理石座位”和“诸神或英雄塑像”。在北京60年代还有掏粪工人时传祥作为劳模代表,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厕所都是需要掏粪工人把粪便掏出来,背出去的,这工作又脏又臭又累,这也算比马桶要先进一些。那种厕所实在是臭不可闻,而且,在“文革”中教授都被迫去扫厕所,也是这种臭不可闻的。“文革”中居然有英雄人物张华,为了在粪池里救人光荣牺牲。可见粪池之深,粪便之多,而且是敞开的,足以想象有多臭。


  哈代的话剧《还乡》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设计师,他一辈子最成功的作品就是一个公共厕所。我们现在有一些小县城这样的城市,最漂亮的、最具特色、最具建筑风格的建筑,也就是公共厕所。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现代欧美的公共厕所不但有红外自动冲水设备,有洗手的水池,还有梳子和香水。


  厕所是下水、污水处理的一部分,关键是在街道两旁做地沟管道。下水道一个是排粪便,一个是排污水或雨水。


  罗马人早就有非常强的共同生存的意识,所以他们的城邦上下水是齐全的,也就是说,整个城市是整体规划的,就体现了他们的城邦意识或者叫民主意识。中国人共同生存的意识就很差,上水可以是公共井取水,但是有条件的人家都是自己打井,下水则就当街一泼或者说当院一泼,太阳晒干了事。大小便就麻烦了,只好用马桶,但是还要专门有人来收。


  可是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下水,非常重视污水的处理,而且可以变与没修所以的下水道建立的非常牢固,就像当年建筑引水的水渠一样。世界七大奇迹,说什么的都有,还有说,地下隧道,即下水道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仅列举几例。


图3-:下水道4张

1

2


  据报道,巴黎经常下雨,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能成为旅游景点,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游人,无比宽敞,可以行走奔跑(这种情形在西方电影里经常出现),有通畅的排气系统、有纯净空气,不会、不能臭气熏天。


  左图: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这里没有显眼的建筑,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


  右图: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14】


  从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下水工程,可以说是与地上的工程可以媲美,地下水可以做得这么宏大,可见,他们的城市规划是有远见的,中国就缺少这样的统一规划、预先设计。中国人实在是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铁路警察只管自己这一段。规划性很差,管道铺设很乱,对于下水,或者说对于建筑的周围系统的处理,是没有计划性的建设,各管各的,上水管上水的,下水管下水的,然后各安各的管子,各开各的渠道,今天是煤气管道给挖开一道沟,明天是下水管道又挖了一条沟。管道又细,埋得又浅,问题多多,遇到需要的时候就把路面刨开。所以,各种各样沟坎把路面挖得乱七八糟,所以好好的柏油路面就像是开了拉锁一样,给行车造成了很多不便。


  现在虽然有了上下水道,但是人们仍然没有或缺少那种共同生存的意识,他们就会往下水道里随便到东西,根本不考虑下水道是否会堵住,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对整个系统会有什么影响,他们反而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即使我们城市的大楼林立,小区的建设看似很有规划,但是地下水就暴露了:其实人们并没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共同生存的意识。不管嘴巴上说的多好听,媒体上多么光鲜亮丽,建筑本身就暴露了人们思想最深处的本质的思想意识。下水处理不好,一个城市、国家就变得非常脏,下水处理得好,才能够保持清洁,才能做真正卫生。


  有一样系统中国却是在世界领先的——集中供热:

 

  “在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至220年)就已经有集中供热系统,通常是在火炉的上方,建一个供睡眠用的火炕,那个时期的陶制居室模型反映了这种建筑方法。”

“在古希腊遗迹中也发现了集中供热系统,但集中供热系统在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产生的热量被导入地板下方的供热通道。炕式装置可以被家庭、公共浴池、公共建筑供热。”“随着罗马帝国的日益衰落,集中供热技术被废弃,直到19世纪才在欧洲重新兴起。当时燃煤锅炉和蒸汽系统已经问世,管道热水供应系统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被使用。但是,在土耳其,公共浴室的传统一直被保持了几个世纪,而这种浴池建在土耳其以外的其他国家则被称为土耳其浴池。”【15】

 

  这也是外国人赞誉的,其实仍然没有全城的意识,也就不是什么系统。在北方,“炕”是建筑的一部分,锅台连着炕,烧火做饭的时候,烟道就从炕底下走过,炕面就暖了,这就是一种土暖气,就是冬天取暖的方法,也就成为与木板床、棕床、席梦思床完全不同的风格。这种方法,被称为集中供热的先驱。它是一家一户的,非公用的,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系统一比较就知道了。


  现在北方基本实现暖气集中供热了,方式多种多样,有水暖、有地暖,气暖基本被淘汰了,因为会使室内空气太干。


  电线虽然只有一根,却连着许多用具:电灯照明、各种家电:电视、冰箱、烤箱、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空调等。


  信息共享方法的发展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最开始在一个村子里或一个镇子里靠敲锣、吆喝来广而告之的。在一个小城镇是在城门口或在大街上贴告示广而告之的。我在英国曼彻斯特还见过新闻发布官发布新闻,而听众讨论,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也变成了一种旅游项目。



图3-新闻发布官

 

  在有了矿石收音机里后,就有了有线广播,这是在电线杆子上安装一个大喇叭,广而告之。在有了无线广播以后,也可以放一个扩音器,广而告之。到了现代城市,最早通过报纸来传播信息。而之后是电影,电影有新闻片和故事片,通过新闻片发布共享信息、广告,以图广而告之。这个时候新闻的共享面已经扩大了。到了电视时代,新闻的广度和即时性已经超越本国。到了网络时代,新闻可以是即时的,更是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之后,无线上网可以在公共场合实现,在飞机场、火车上上网,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都可以得到信息和传播信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某个阶段是线路:如电话线、闭路电视线、光纤等等;在某个阶段是建筑:如报社、电视台、网站,建筑在远处起作用。遇到灾难时,信息共享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了,通过广播全市统一行动:或者宣布撤离,或者避门不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管道之中,信息类的竟然占了三个:电话线、闭路电视系统、光纤。


参考资料:

【1】网上下载

【2】卡黎索:《改变人类生活的418项发明与发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失落的文明》,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4】弗莱明、马瑞安:《艺术与观念——古典时期—文艺复兴》,北京大出版社,2008年,第28、71页

【5】《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失落的文明》,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年,第19~20页

【6】卡黎索:《改变人类生活的418项发明与发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7】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页

【8】施嘉炀:《水资源综合利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1月,p24

【9】上传人:q.73@163.com上传时间:2008-10-14。网上下载

【10】据网上下载资料综合而成

【11】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6页

【12】弗莱明、马瑞安:《艺术与观念——古典时期—文艺复兴》,北京大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14】《盘点国外大都市排水系统》,2011年6月28日创建。网上下载

【15】卡黎索:《改变人类生活的418项发明与发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李芷宜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建筑叙事(九)

学术 | 凌逾: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

跨界太极学术 | 戴文红:构筑“可能生活”——视觉文化中经典的接受及其意义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第1265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